談古箏·音韻之美

2020-12-11 北有喬木名為根

錚錚古箏曲,曲曲動人情。

每次一看到古箏這個詞,心底裡總會想起一個詞——古典美。

古箏是優美的,音域是寬廣的,曲調可以幽婉恬淡,也可以熱情奔放。第一次見到古箏,是在《笑傲江湖》裡的主題曲,初聽時可見高山流水,再聽可見翻雨覆雨,戚戚然然,百轉千回。自那以後,便深深愛上了古箏。

箏之韻

靜靜欣賞古箏,就像是心靈與音律撫摸交融。潺潺小溪,林間小道。純淨而美好。

關於古代詩人對古箏的讚美以及喜歡,通過有關於古箏的大量詩詞就可以看出,但是古人的出名詩詞很多都是比較負面的,在這裡我就任意分享兩篇給大家哦。比如白居易的《夜箏》「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再來還有李端的《聽箏》一曲:「花臉雲裘坐玉樓,十三弦裡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自盡江州司馬頭。」諸如此類的名詩比比皆是。

說到這裡,不由不跟大家普及一下,古箏出自戰國時期,命名為秦箏,到了後面,古箏又被稱作為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最早的箏有25根弦,在這之後,處於不同朝代時期,又出現了18根,16根等。但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最常規的,都是21根弦。

古箏年份久遠,據聽聞有這樣的一個說法。箏原本是兵器,體型巨大,分量不輕,所以當時的士兵會讓箏豎起來揮打至敵人給予一定傷害。直到後來加上的琴弦,才用來當做樂器使用並且流傳。也由於技術的發展進步,古箏也越來越美觀精緻了。

在1965年的時候,古箏的技術演練獲得了重大突破。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王昌元進行技術上的創新,使得古箏的彈奏不再停留於輕彈慢揉的時代

到了70年代,通過創立新的指序技法體系,使得古箏的彈奏不需要改變定弦方可演奏不同音階的快速旋律,在這個時期,此番技藝的成長為古箏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到了90年代,古箏創作進入了突飛猛進的時期。通過眾多樂曲家的努力突破了傳統五聲性調式的局限,為新的音樂形式表達創造了條件。

直到現在,更是有了許多傑出的古箏領域的人才,他們已經帶領著對古箏的熱愛,把古箏這樣美麗的藝術音樂語言宣傳到了全國各地。

現在古箏在社會上的發展取得了不小成就以及地位,越來越多的學校,設立了古箏興趣班之類的課程,也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熱愛,主動投身於古箏行業。這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資源以及機會。

相關焦點

  • 彈古箏的你,真的很美
    ,中國最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不僅具有古樸典雅之美,更象徵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首古箏獨奏曲。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何鳳山:現代詩的音韻之美——一個七旬詩人的學詩札記
    現代詩的語言節奏之美,音韻之美,自有其與古典詩詞不同的氣象。其實,一首好的現代詩,不僅有意象之美,形式之美,而且有音韻之美。"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再別康橋》徐志摩)優美的語言節奏如舒緩的音樂旋律,踏歌而來,沁人心脾,繞梁而飛,讀之如飲佳釀。
  • 流沙河:感受到音韻之美,小孩子就會愛上詩詞
    學生一開始還是多讀唐詩中最淺顯易懂的內容,要有音韻、格律、詞藻之美,老師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去讀這些。比如《聲律啟蒙》,我讀初中時就能背很多段,背的時候覺得很好聽,但並不懂其中的典故和含義。始於童真 陷於音韻 忠於詩魂流沙河說,自己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源於少年時期對詩詞中音韻、格律之美的特殊感受。
  •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雅言」,到隋唐時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韻」,再到近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形成的普通話,語音的流變從未停止。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道德經》的音韻之美,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有旋律美,朗讀經文,是一種享受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老子》帛書《道德經》的排比之美,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 中國古箏品牌巨頭之敦煌系列
    敦煌古箏在中國民族樂器界久負盛譽。曾多次獲得國家金,銀質牌輕工部優質產品,古箏榮獲製做比賽一,二,三,等獎,是現在古箏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敦煌品牌的古箏型號非常的多,各個系列的價格,材質和製作工藝都不相同。所以造成了,廣大箏友對於如何選擇敦煌古箏有很大的疑問,今天指弦就為箏友們推薦幾款性價比比較高的型號供箏友們做參考選擇。
  • 人民日報: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雅言」,到隋唐時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韻」,再到近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形成的普通話,語音的流變從未停止。
  • 春日限定 | 音韻之美,傳傳邀你共賞(下)
    春日限定 | 音韻之美,傳傳邀你共賞(下) 2020-03-29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還漢語音韻相合之美,抵制庸俗的網絡用語(推薦閱讀)
    而文字之美好,如微風,就這樣輕拂心間。漢語,在這個時期,展現出中西方語言的融合之美。那時候翻譯西方文學的,本身就是大文豪,每一段文字,既是原文的再現,也是譯者漢語文學修養的展示。只是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而今卻被快速推向市場的需求擠壓得無處容身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被快速的翻譯成中文發行,缺少了時間的醞釀,思想的磨合,語言的再創造,有時讀來,不知是誰的文筆之罪?
  • 夏日清音 古箏的那些事兒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族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可攜式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 中國傳統詩詞:原讀音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發音是約定俗成的,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雅言」,到隋唐時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韻」,再到近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形成的普通話,語音的流變從未停止。如果把語言比作一條河流,那麼這條河流中既有河水奔騰而下,也隨著支流的匯入、地勢的起伏,以及地貌、氣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斷變化,這是一個必然的現象。
  • 「三湘四季國樂飄香」李賽君古箏公益講座帶你感受國樂之美
    李賽君分享自己學習古箏的經歷。李賽君正在進行演奏示範。紅網時刻12月10日訊(記者 曾珍 通訊員 黃宇 易江石)12月9日下午,文明邵陽·學習大家談第八講「三湘四季國樂飄香」李賽君古箏公益講座在湘中圖書城四樓書裡書外精彩開講。本次講座由邵陽市文聯指導,長沙市音協、邵陽市音協主辦,邵陽市音協古箏學會、長沙市音協古箏古琴學會和邵陽市新華書店承辦。
  • 初學音韻學有感
    經過老師解釋,才明白「絕」之含義:許多古人研究音韻學直至白髮蒼蒼都無法得其真諦,小說《鏡花緣》裡也描寫到唐敖和多九公出盡洋相、費盡周折,才叩開音韻學大門的故事,可見音韻學這門學科的難度之大。雖有「絕學」之稱,卻絲毫沒有打擊我對音韻學嚮往的熱情,反倒激發了我對這門學科更大的好奇心:它究竟「絕」在哪?
  • 學古箏的孩子,都具有這些高貴的氣質
    從容淡定說實話,學習樂器真的是一件很難很枯燥很漫長的事情,古箏亦是如此。如果孩子從小練習這種繁複的指法,見識多聲部樂曲的糾結,在冗長的古箏曲中度過,在未來的生活中,就算遇到再多難題,也能輕鬆應對。畢竟,對於見多識廣的古箏彈奏者來說,每天都需要堅持不懈的練習。所以,面對困難時,只有淡然從容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 感受漢語音韻之美,從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開始
    漢字,因為其方塊字的特性,可以把這種對仗做到極美。也因此可以把這些原本需要通過時間感受到的生命體會,用文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小小孩童,懵懂不知。在奔波於英語、數學等培優班和各種拔苗助長的早教中,抽點時間讓這些美妙的文字,帶他(或她)認知世界的神奇,感受生命的美好吧。
  • 學古箏觀琴說,古箏曲的意向通感是什麼
    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開頭一段的弦音感覺穩重如山,每句最後似有空谷之感,卻又似潭水之音,仿若置身於山中空谷清潭。即便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伯牙的琴音還是有孤寂存在的,伯牙曾嘆: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伯牙把心寄托在琴音中,鍾子期的出現,伯牙所彈之琴找到了代之言語的人。所以才有伯牙斷弦謝知音。
  • 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 不拘一格單音節
    原標題:專家顧滿林:漢字音韻美在抑揚頓挫導讀:令人絕倒的,不唯幕士之言。無論妙齡女郎執板而歌,或是關西大漢抱銅琵琶高歌,都須得一首妙詞為載體。而這首妙詞,之所以能琅琅上口而「歌」,則體現了漢語口中所出、耳之所聞的美感,即音韻之美。
  • 古琴與古箏的區別
    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  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 《紅樓夢》語言成就突出:音韻美和繪畫美感人至深
    《紅樓夢》在語言方面的藝術成就尤為突出:具有傳神美、音樂美、色彩美、參差美。《紅樓夢》只用三言兩語,即可繪形摹影地把人物個性揭示出來,真可謂「傳神文筆足千秋」。《紅樓夢》的語言還富有音樂美,陰陽頓挫,句式多變。
  • 準備學古箏?了解這些古箏知識,老師更願意多教你
    近幾天有朋友問我在學習樂器古箏之前需要有哪些準備,小編的建議是在學習任何一樣樂器或者技能時,都要先了解它的歷史和文化,便於大家對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今天就簡單的給大家整理了一下古箏兩千多年的一個發展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