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古箏曲,曲曲動人情。
每次一看到古箏這個詞,心底裡總會想起一個詞——古典美。
古箏是優美的,音域是寬廣的,曲調可以幽婉恬淡,也可以熱情奔放。第一次見到古箏,是在《笑傲江湖》裡的主題曲,初聽時可見高山流水,再聽可見翻雨覆雨,戚戚然然,百轉千回。自那以後,便深深愛上了古箏。
靜靜欣賞古箏,就像是心靈與音律撫摸交融。潺潺小溪,林間小道。純淨而美好。
關於古代詩人對古箏的讚美以及喜歡,通過有關於古箏的大量詩詞就可以看出,但是古人的出名詩詞很多都是比較負面的,在這裡我就任意分享兩篇給大家哦。比如白居易的《夜箏》「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再來還有李端的《聽箏》一曲:「花臉雲裘坐玉樓,十三弦裡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自盡江州司馬頭。」諸如此類的名詩比比皆是。
說到這裡,不由不跟大家普及一下,古箏出自戰國時期,命名為秦箏,到了後面,古箏又被稱作為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最早的箏有25根弦,在這之後,處於不同朝代時期,又出現了18根,16根等。但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最常規的,都是21根弦。
古箏年份久遠,據聽聞有這樣的一個說法。箏原本是兵器,體型巨大,分量不輕,所以當時的士兵會讓箏豎起來揮打至敵人給予一定傷害。直到後來加上的琴弦,才用來當做樂器使用並且流傳。也由於技術的發展進步,古箏也越來越美觀精緻了。
在1965年的時候,古箏的技術演練獲得了重大突破。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王昌元進行技術上的創新,使得古箏的彈奏不再停留於輕彈慢揉的時代
到了70年代,通過創立新的指序技法體系,使得古箏的彈奏不需要改變定弦方可演奏不同音階的快速旋律,在這個時期,此番技藝的成長為古箏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到了90年代,古箏創作進入了突飛猛進的時期。通過眾多樂曲家的努力突破了傳統五聲性調式的局限,為新的音樂形式表達創造了條件。
直到現在,更是有了許多傑出的古箏領域的人才,他們已經帶領著對古箏的熱愛,把古箏這樣美麗的藝術音樂語言宣傳到了全國各地。
現在古箏在社會上的發展取得了不小成就以及地位,越來越多的學校,設立了古箏興趣班之類的課程,也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熱愛,主動投身於古箏行業。這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資源以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