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作者:王靜儀、彭思佳,編輯:施智梁,36氪經授權發布。
去海南取暖,去北上廣團圓,回家鄉不再是過年的唯一選擇,人們把父母/孩子從老家接到工作地,或是一同外出旅遊,反向春運日益火熱。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鐵集團)統計,鐵路反向客流每年增長9%左右,與傳統客流增速持平。
有機會從巨大的春運壓力裡緩一口氣,國鐵集團對此樂見其成:去年第一次給普速火車打了折,今年開始給動車組打折,而且折扣變大、日期變長,最高5.5折。
2020年1月6日,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消息,在去年實行春運回空普速列車打折優惠的基礎上,今年春運首次將回空動車組列車納入打折優惠範圍,包括動車組列車8趟、普速列車15趟,優惠幅度最高可達5.5折,此舉有意引導旅客特別是城市務工人員反向過節。
這個價格槓桿能撬動多大的市場?
最高5.5折,動車組首次可打折
參加反向春運的人越來越多了,來自鐵路和民航的數據都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李文新在2019年春運工作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鐵路春運客流連續四年增長9.1%左右,反向客流也是每年增長9%左右。」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運輸研究部主任高月娥向出行一客介紹,反向春運主要包括團聚式與外出旅遊式兩種,節前客流主要選擇把父母/孩子從老家接到工作地,即從鄉村向城市,從小城市向大中城市、特大城市遷徙;節後客流由特大城市或省會城市向周邊城市遷徙。
2020年春運即是典例。民航局運輸司司長於彪在上個月的例行發布會上介紹,今年昆明-北京、成都-上海、南京-三亞、杭州-三亞、溫州-上海、鄭州-海口等航線旅客預訂量增長較快,座位銷售較為緊俏——旅客們除了去海南取暖,就是去北京上海團圓。
現居天津、家在河北的範女士從2010年結婚後就開始參加反向春運,「春節期間,與其在自己父母家住三天、在丈夫父母家住三天,還不如讓老人們都來大城市團圓,這樣比較熱鬧,氣氛也比較好,」她告訴出行一客。
不僅是已婚人士通過反向春運在家人間找到平衡,漫漫回家路也逼得更多的年輕人選擇留在大城市過年。
坐火車?「暫無餘票,建議搶票」;坐大巴?「高速公路堵得死死的,全程三個小時的路要折騰一天。」在南京上學、家在徐州的蔣同學對出行一客抱怨道,雖是距離300公裡的省內出行,但之前大巴出行的經歷太慘痛,她今年實在不想再折騰了。
自己買不到票,覺得家人在家也無聊,蔣同學決定把家人接到南京過年。而從徐州到南京,火車餘票還有很多。
範女士和蔣同學們的想法,國鐵集團樂見其成。「我們希望、也樂見反向春運成為新趨勢,鐵路運力運用將更加充分,各方向客流將更加均衡,旅客出行將會更加暢通。」李文新說,鐵路部門對部分的非傳統熱門方向列車,採取了票價打折優惠,希望以此方式幫助更多的人團聚。
撬起價格槓桿,國鐵集團希望反向春運在今年能更火熱一點。2019年,火車票打折範圍僅限於普速火車,2020春運,這一打折範圍擴大到了動車組列車。
2020年1月6日,上海鐵路局發布消息,在去年實行春運回空普速列車打折優惠的基礎上,今年春運首次將回空動車組列車納入打折優惠範圍,包括動車組列車8趟、普速列車15趟,優惠幅度最低可達5.5折,此舉有意引導旅客特別是城市務工人員反向過節。
▲ 部分打折車次,表格由出行一客記者整理官方信息、自行計算票價變化而來
經出行一客整理發現,春運優惠列車出發地集中在西部和中部的安徽省,目的地集中在北上廣區域。列車途經的四川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五省的淨流出人口都在500萬人以上,而重慶市是全國淨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西安—上海線路的打折力度尤甚,共有9條線路的車票打折,惠及陝西、河南、安徽等傳統人口流出大省。
同時出行一客留意到,相較去年而言,今年節前列車打折優惠力度更大、時間更長。以成都至上海的K4638次列車為例,去年的優惠策略是全部席別9折、執行日期為4天(2月1日-2月4日),而今年優惠策略是全部席別8折、執行日期為13天(1月12日-1月24日)。
打折能有多大用?
「參加反向春運的原因,根本不在這點車票錢上。」蔣同學的說法很直白。蝸居難以示人,年輕人怎麼邀請父母來大城市一聚?
上有老下有小、連續多年將父母接到天津過年團聚的範女士也認為,火車票價調整是好事,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正反向春運花費的對比,不是選擇反向春運的主要原因。
範女士夫婦的老家相距甚遠,過年時很難兼顧雙方父母,所以選擇反向春運,將雙方父母都接來。結婚多年,經濟條件變好了,範女士也希望帶著父母去海邊、去旅遊,讓老人們享受一下。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為反向春運列車折扣點讚,他認為這是很好的政策倡導和鼓勵機制,尊重順應了時代潮流,讓大家更加有獲得感。「這只是錦上添花,免票才是雪中送炭,大家對價格很敏感,折扣力度還是不夠大,所以價格槓桿的作用不大。」
年輕人過年回家的念頭很難因為折扣而減少分毫,因而,登上反向春運列車的多是黃髮垂髫。
當代家庭的規模正在縮小,這意味著老家值得惦念的除了父母已經不多,將父母將到工作所在地,就能滿足很大一部分鄉土情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家庭規模平均為3.44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降為3.09人,越來越核心家庭化。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運用人口抽查數據和計算機仿真模型估計,2015年全國獨生子女的總量在1.76億左右,而一位獨生子女對應兩位父母,潛在的反向春運群體規模充滿想像空間。
父母很少來天津,趁著過年,範女士帶著他們逛廟會、逛商場,老人開心,範女士覺得反向春運也挺好。各路廟會、燈會、花會層出不窮,當大城市不再空城,年味兒也與日俱增。
高月娥認為,隨著春節習俗觀念的改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旅遊消費的刺激,加之票價等優惠政策影響,預測2020年反向春運增長趨勢將進一步凸顯。
但反向春運的熱門,喜中帶憂。
胡小武對出行一客表達了擔憂,反向春運的熱門背後是城鄉分化越來越加劇的現實。「小城市精神生活的庸俗化是比較明顯的,吃完飯就是麻將桌,長期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適應小城市和農村生活,鄉村在不斷被拋棄、故鄉在不斷被遠離。而這種分化加劇,使得鄉村更加凋敝,以前是出去打工過年必須回家,現在鄉村過年的短暫高潮也在逐漸削弱,文化凋敝加劇了鄉村人口逃離。」(責編/楊佩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