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2020-12-20 愛好者網站

秋風過處,五穀飄香。10月中旬,吉林省大安市秋意漸濃,金黃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頭,數十臺收割機一字排開,又到一年一度的「開鐮」時節。

與其他秋收不同的是,大安市現代農業的蹤跡遍處可尋:5G無人駕駛收割機大放異彩,物聯網傳感器全面監控稻田狀況,AI 監測病蟲害、智能噴藥、智能供斷水、聯網無人機飛防等等新技術的應用,展示出一幅不一樣的秋收畫卷。

「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

面對農業振興的時代邀約,吉林省大安市如何實踐?

粒粒盤中餐背後的農業信息化

我國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要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過渡,信息化是有力抓手。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又是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的特殊年份,十四五即將開啟的「數字經濟」模式,在加大信息產業的迭代速度、佔據高精尖領域自主可控的同時,還強調用信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是新技術賦能的重中之重。

農業部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業科技創新瞄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改革創新、科技創新和工作創新。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從兩個維度實現糧食的增產增收,一方面聚焦存量農田,增加單位農田的經濟價值產出;另一方面則更具難度,如何在保證城鎮化進程不變的情況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就要求我們向未開墾的「處女地」進發……

位於吉林省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正是在鹽鹼地上展開了水稻種植實踐。

鹽鹼地改造的農業信息化邏輯

地處東北的吉林省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和商品糧基地,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吉林省糧食種植面積達到8500萬畝,較往年增加30多萬畝,鹽鹼地改造是重要的新增耕地來源。

鹽鹼化耕地具有含鹽量高、土壤板結、通氣性不良、肥力水平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點,不利於作物捉苗和正常生長,經濟效益差。吉林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佔全省八分之一,而大安市目前有13萬多公頃未利用地,其中絕大多數為鹽鹼地。

改造鹽鹼地,一方面要研究鹽鹼地土壤鹼化過程和機理,研發蘇打鹽鹼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技術;一方面要選育水稻抗逆品種,研發鹽鹼地以稻治鹼改土增糧技術。

中科佰澳格霖改造蘇打鹽鹼地一次性成功,水稻產量達到600-800斤/畝,最高達到1000斤/畝。其所實踐的蘇打鹽鹼地改良與種植技術流程共分六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稻育苗、水稻插秧、田間管理以及收割。

其中,土地平整是為了達到水耙地標準;土壤改良過程中加入有機肥和改良劑,三年內水稻產量達到穩產高產水平;水稻育苗採用膨化沙和秸稈基質,流水線統一育苗,育苗前要曬種和浸種,苗棚管理控制好溫度和水分;培育好的水稻苗在施肥、耙地之後插秧,施肥主要以有機肥為主,配合生物菌肥,耙地要求均勻深淺,薄水插秧;田間管理是為了保證水肥供應,減少病蟲害,主要操作是施肥、水層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9月下旬開始排水,待到10月初至中旬即可收割。

吉林大安的農業科技實驗

農業信息化,在鹽鹼地改造的每一個流程都有用武之地,物聯網信息的收集、無人機監控監測、5G網絡的部署等一系列元素融入,你很難想像這是在田間地頭。

吉林省佰強科技是中科佰澳格霖旗下,以自主研發網際網路平臺運營、WEB 應用、各項軟體開發、大數據分析、移動網際網路通訊技術、雲計算、PCB 電路板研發、IoT 通訊技術研發等技術為核心的全資科技子公司。

圍繞農業新發展、信息化、智慧化農業新模式,佰強科技自主研發智慧農田管理系統,整合物聯網等大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處理及可視化展示,與硬體研發灌溉設備,各項傳感設備等相結合,使農業向更科學方式轉型,幫助農業經營者最大化產值與利潤。

在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基地,已經落地的項目實踐包括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農業5G物聯網應用」、「5G+AI 技術」檢測病蟲害、「5G+4K」超高清視頻傳輸、「5G+智能農機」示範應用等。

雜家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代農業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

以「5G+智能農機」示範應用為例,管理者通過5G信號遠程下達指令後,無人駕駛收割機迅速進入稻田,在稻浪中自動規劃路線、自動轉彎、自如進退、精準作業,嫻熟高效地完成一塊塊稻田收割。

5G網絡大帶寬、低延時等優勢充分發揮,網絡時延可以控制在 20 毫秒以內,讓無人駕駛農機的穩定性、安全性大幅提升。中科佰澳格霖未來將實現農機全方位、高速度地探查周邊環境,將提升智能農機的安全性與可操作性,實現更精準的定位服務,逐步實現對全區所有納網農機的高效運行管理。

中科佰澳格林在田間地頭開展的科技實驗,充分說明了未來農業的無限可能。

大安模式是否適合全國農業的信息化推廣?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極為重視農業發展,每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及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均聚焦農業發展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聲聲在耳。

懷抱振興農業最樸素的理想,中科佰澳格霖董事長潘修強在鹽鹼地上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從無到有搭建團隊,從小到大擴展農業試驗地,昔日鹽鹼地已經被中科佰澳格霖改造成今日的萬畝良田,助力大安市農業實現增產增收,更重要的是,其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業振興起到了示範作用。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在實地探訪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時表示,用數據替代經驗,用設備替代人力,使農業變成高科技含量行業,昭示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市政府要認真總結企業的成功做法,堅持科技引領、資金保障,積極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注重引進工商資本下鄉,加強新農人團隊建設,努力創造更多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農業亟待形成產業閉環,目前我國還缺少可規模複製的農業閉環商業模式,從種植到深加工,從冷藏到物流,從外包裝到形成主打品牌,從自產自銷到帶動一市一省農產品走向省外甚至全國,不同地區的農業都在實踐當中。

中科佰澳格霖正走在相似的路上,在大安市聚集專家和人才資源,建立技術和渠道網絡,拉長了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也可對外輸出全面、專業、高效的現代化農業服務,目標也是為了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閉環,實現農業振興。

目前,中科佰澳格霖產出的水稻直接以批發形式出口國外或其他渠道,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大力推動水稻及衍生品的銷售,普及、孵化農產品品牌,推動從單向生產到產銷一體化閉環,中科佰澳格霖在銷售環節還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類似直播電商的新方式或許是一個答案,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親自點讚電商直播對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性。

「歷覽各國產業發達這順序,皆以農為本。」

 

相關焦點

  • 吉林大安:農業科技助推鹽鹼灘變高產田
    原標題:吉林大安:農業科技助推鹽鹼灘變高產田   在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龍沼村,一邊是白花花的鹽鹼地,一邊是金黃色的稻田,農戶李國笑逐顏開。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任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鹽鹼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首席專家。先後主持並完成包括國家農業行業專項、"973"項目課題、"863"重點項目課題等40 餘項課題。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2 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1 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0 篇,合作和參與編寫學術專著4 部。
  • 鄉村振興·東營策|中科院鹽鹼地農業示範園: 鹽鹼地生態種養循環
    中科院鹽鹼地農業示範園位於東營市現代農業示範區管理中心,佔地面積3000畝,總投資1300萬元,是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圍繞黃河流域鹽鹼地農業、種養循環農業、智慧農業開展系統研究、打造的鹽鹼地農業科技成果示範、轉化、創業綜合體。
  • 科技,東營鹽鹼地上創奇蹟
    近日,從東營市鹽鹼地上傳來的消息,令人振奮不已。直接參與這項科研實驗的中國科學院傳統與發育生物研究所東營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林博士開心不已,他感嘆:「科技,正在這裡的鹽鹼地上創造奇蹟!」奇蹟的誕生,源於東營市近年來積極搭建平臺,創設環境,努力促使農業科技創新要素不斷在黃河三角洲這片土地上集聚。
  • 「鹽鹼地高效治理助推生態文明」高峰論壇在長春召開
    論壇上,近400位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院士、專家、科研技術人員等圍繞鹽鹼地障礙的形成過程與調控,鹽鹼地快速改良與高效利用,鹽鹼地生態建設與環境效應等進行研討。並前往中國科學院大安鹼地生態試驗站及查幹湖鹽鹼溼地、中國科學院大安退化草場生產力提升萬畝示範區實地參觀考察。
  • 利津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田間工廠
    張會東說,他所在的柏茂張村以前因為農田鹽鹼化嚴重,大部分年輕人進城務工,年紀大的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鹼農作物維持生計,如今,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在鹽鹼地上建起智慧化蔬菜大棚,村民變身「合伙人」,收入翻了翻,日子也更有奔頭。鹽鹼地上建大棚,首先要克服土地鹽鹼化的問題,讓果蔬種得下。
  • 鄉村振興看變化①|鹽鹼地上的「農業夢」
    來到青阜村,收穫後的田野處處散發著豐收的氣息,棉花、海水麻等作物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置身於此,很難相信這裡曾是一片荒蕪的鹽鹼地。
  • 啃下鹽鹼地修復這塊「硬骨頭」
    鹽鹼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耗時長、成本高、效果差、易反覆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業內專家。前不久,從中國農業大學傳來好消息:學校引進教授胡樹文歷經十餘年攻關探索出的鹽鹼地改良技術,被專家組鑑定為「當年修復、當年高產、多年穩產」「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重度鹽鹼地開發利用開啟新思路
    科學研究就是要解決問題    「這樣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我國鹽鹼地面積很大,治理不容易,我們過去做黃淮海平原鹽鹼地治理攻關時就體會到這一點。看到這裡重度鹽鹼地上的農作物長得很好,使我們對鹽鹼地改良與利用的信心倍增,成果有很大示範意義,宏觀上講是鼓舞人心的!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工作,以獲得大面積推廣。」
  • 天津濱海鹽鹼地上稻花香 這款「生態大米」到底有多好吃?
    原標題:天津濱海鹽鹼地上稻花香 這款「生態大米」到底有多好吃? 鹽鹼地裡歡歌揚,今年水稻填滿倉。在天津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的鹽鹼地改造試驗田裡,隨處可見大型收割機在稻田地來回穿梭忙碌的景象。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經過村民與專家積極探索改良技術,如今變成沃野良田。
  • 紮根田間地頭,對症下藥、綜合治理 啃下鹽鹼地修復這塊「硬骨頭...
    鹽鹼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耗時長、成本高、效果差、易反覆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業內專家。前不久,從中國農業大學傳來好消息:學校引進教授胡樹文歷經十餘年攻關探索出的鹽鹼地改良技術,被專家組鑑定為「當年修復、當年高產、多年穩產」「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大安:讓農業科技扶貧大旗在江姐故裡田野上高高飄揚
    四川新聞網消息(李嬋  程明)他們有的是一批從農業科技生產工作崗位退職不退休的老共產黨員,有的曾經是已經退休了的農技科技生產骨幹技術 。然而他們退而不休,他們把農業科技扶貧的大旗高高舉起,在江姐故裡這片田野上高高飄揚。
  • 海水稻把鹽鹼地「種」成智慧農田
    海水稻廣受關注,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它可以向鹽鹼地要良田。在鹽鹼地上怎樣種植海水稻?種植海水稻後的鹽鹼地真的能變成「良田」嗎?成本高不高?記者日前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海水稻實驗室、試驗基地進行了採訪。
  • 【科技日報】鹽鹼地「吸塵器」能成為生態治理的爆款嗎---中國科學院
    「也可以探索在鹽鹼化程度嚴重地區建立鹽鹼水淡化裝置,通過結合鹽水的收集存儲和利用,淡水回灌與利用等手段,實現區域化的鹽鹼地治理。」王飛說,無論哪種方案,或者繼續開發新的方案,歸根結底是使水源充分分離,然後把鹽拿出來,讓它離開寶貴的土壤和水體,先單獨存放等待新的用途。  旱區的水不管是什麼形態,它都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值得集納跨學科的智慧想盡辦法去實現充分利用。
  • 農業產業周報|新希望、易果生鮮、富邦、牧原最新動態
    遼寧優農科技是一個禽蛋農業自營B2B供應鏈平臺,其通過匯集下遊商家需求結合C2M模式進行上遊改造,縮減流通成本,提升產業鏈上下遊農戶商戶效率。可利用來種植海水稻的鹽鹼地有2億多畝,按照未來都進行開發來看,可增產糧食無數,多養活上億人。因此,海水稻發展前景,十分的廣闊。
  • 北方稀土土壤改良課題:鹽鹼地變身希望的田野
    鹽鹼試驗田改良前概貌。2019年伊始,北方稀土在大量前期調研基礎上,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硫酸銨液體副產品製備土壤改良劑工藝技術系列攻關。同時,與合作方共同引進以色列品牌及專有技術,新建土壤改良劑試驗線。隨後,脫硫石膏改鹼排鹽、摻沙降容、增施稀土有機肥、種植耐鹽作物、施用改良劑的「五位一體」改良技術問世,鹽鹼化土壤修復項目、大田種植試驗項目相繼上馬,內蒙古沿黃灌區鹽鹼化土壤改良新型工藝技術在北方稀土正式出爐。
  • 一個可以隨時「攜帶」的大吸力吸塵器,吸除土地上的鹽鹼——鹽鹼地...
    「也可以探索在鹽鹼化程度嚴重地區建立鹽鹼水淡化裝置,通過結合鹽水的收集存儲和利用,淡水回灌與利用等手段,實現區域化的鹽鹼地治理。」王飛說,無論哪種方案,或者繼續開發新的方案,歸根結底是使水源充分分離,然後把鹽拿出來,讓它離開寶貴的土壤和水體,先單獨存放等待新的用途。旱區的水不管是什麼形態,它都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值得集納跨學科的智慧想盡辦法去實現充分利用。
  • 金阜豐肥料土壤改良工程見實效 千畝鹽鹼地變良田
    然而,就在白城(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市鎮賚縣的重度鹽鹼地上,金阜豐肥業用數據證明了重度鹽鹼地也能奪高產。
  •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新時代,涉農高校科技創新面臨新挑戰
    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 (記者林露)「新時代,涉農高校的科技創新面臨新問題、新挑戰,需要新理念、新舉措。」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科技創新興農強農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領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有力地支撐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上世紀70年代,由中國農大主持開展的「黃淮海鹽鹼地綜合治理大會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禹貢》《周禮》等都有涉及,《管子·輕重乙》對鹽鹼土地區的水鹽運動規律已有初步認識——「帶濟負河,菹澤之萌也」,顯示臨近黃河與濟水易於形成只有澤生草才能生長的低洼鹽鹼地。我國較早的引水洗鹽工程,是戰國魏文侯時西門豹「引漳灌鄴」改良鹽鹼地。  肇源縣,位於松花江和嫩江兩江左岸,地處松嫩平原中心,鹽鹼地在全縣各鄉都有分布,主要在鹼泡和草原荒地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