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津濱海鹽鹼地上稻花香 這款「生態大米」到底有多好吃?
鹽鹼地裡歡歌揚,今年水稻填滿倉。在天津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的鹽鹼地改造試驗田裡,隨處可見大型收割機在稻田地來回穿梭忙碌的景象。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經過村民與專家積極探索改良技術,如今變成沃野良田。經過兩年的試種,今年他們收穫了1600畝水稻。不僅改善了土壤,更對改善未來生活增添了信心。
天津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的鹽鹼地改造試驗田
天津濱海新區屬於鹽鹼地區,太平村地處天津最南端,是鹽鹼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村裡雖有耕地面積12000多畝,但土地全鹽量平均在7.14‰,最高達到了10‰,惡劣的土壤環境嚴重影響了糧食的生產。「以前遠遠看過去就是一片白茫茫的。」當地的村民告訴津雲記者,前幾年,土地表面鹽鹼量不斷增加,地表通常會泛出白色。在改良土壤的過程中,村民們也一直在思索,該如何把這些已經撂荒的土地有效地利用起來?他們試種過向日葵、大豆、玉米、冬棗等,但是經濟效益不高,最後決定改種水稻。
鹽鹼地變良田
2018年底,在兩委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太平村大面積整治土地,並積極聯繫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和河北矽谷肥業有限公司進行技術研發與革新,開展土壤改良的技術試驗,拉開了「向鹽鹼灘宣戰」的大幕。鹽鹼灘如何改良,不僅嚴重困擾著農民,也考驗著農業專家的責任與擔當。河北矽谷農科院高級農藝師談明紀從2019年上半年起就駐紮在太平村,帶領著村民們攻克難題。「中國有15億畝的鹽鹼地和灘涂,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而被荒廢。但是這些地方也因此特別乾淨,沒有農藥化肥殘留,更沒有重金屬汙染。」談明紀說,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均耕地的日益減少,想要養活更多的人,光靠提高畝產值是遠遠不夠,還需要將更多的荒廢土地利用起來。在太平村種植水稻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將土壤pH值降低到8以下,將鹽分降低到3‰以下,繼而要選用優質稻品種,並用有機矽育秧專用肥提高60%秧苗的髮根率。「在鹽鹼地我們也要培育綠色大米、有機大米,鹽鹼地裡水稻『三病兩蟲』機率大大減少,蟲源病源基數小。」
收割機在稻田裡穿梭忙碌
今年在水稻抽穗期間,村民尤其注重了病蟲草害的綠色防控。「鹽鹼地的環境,雖然病蟲草害很難生存,但我們為了防止水稻因受到病害導致發育終止,僅在抽穗期高效低度地撒過一次農藥,可以說我們這次種植的稻米是無公害、綠色的!」有機稻米全程有機生態種植,每一粒都呈現出均勻的奶白色與飽滿的粒型。米粒中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B1,以及硒、銅、鐵、錳、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造就了它的軟糯筋道、嚼後回甘的口感。談到太平村這次種植的稻米好在哪裡,談明紀說:「有機矽在全世界有10000種,中國有1000種,用在農藥上的寥寥無幾。我們通過有機矽添加劑,有效地解決了土壤pH酸鹼度、板結、鹽分含量、活性有機質的問題。」同時,通過有機矽的使用還能改變土壤鹽漬化、酸化等狀況,提高農產品品質。
鹽鹼地裡長出的優質水稻
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鄭育鎖介紹說,從鹽漬化土壤區域分布可以看出,距離渤海越近,鹽漬化土壤所佔比例就越大。濱海新區、寧河、津南、東麗、靜海東部、武清東南部、北辰東部地區鹽漬化土壤基本為連片分布。天津的土壤鹽漬化佔到全市耕地的40%,像太平村這樣的重度鹽鹼地,全市還有70多萬畝。所以改良土壤,將鹽鹼地變「良田」,就成了增加耕地的重要手段。
鹽鹼地裡長出的優質水稻
通過土壤改良和耕種稻米,太平村的鹽鹼地目前已經有了明顯變化:土壤鹽分已經降到2.08‰,達到了正常標準。鄭育鎖說,按照《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方案》,結合耕地質量提升,將鹽鹼地種水稻作為小站稻振興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水資源保障的鹽鹼區域,可以積極推廣這種水稻種植模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約150億畝,我國鹽鹼地面積約15億畝。鹽鹼地的治理和改良為保障中國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為保障18億畝耕地紅線,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力助力。(記者王敬怡)
(責編:張靜淇、王浩)
「夜經濟」如何紅火起來近期,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推進舉措,線上線下業態聯手參與,消費者熱情高漲,「夜經濟」持續走紅。繁榮的夜間經濟,正逐漸成為支撐消費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夜間消費怎樣才能更有後勁?管理和配套服務應如何跟上?【詳細】
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科協聯合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標兵和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表彰工作。經過廣泛發動,基層推薦,10名科技工作者獲得「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標兵」榮譽稱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