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堅守,而那綠水青山是我們不變的「金山銀山」。
渤海吹來的海風溼潤了萊州灣南岸的濱海,獨特的物產養育了濱海人,也塑造了濱海的地貌特徵。鹽鹼地這樣的「不毛之地」困擾著濱海人前行,是向大自然妥協,「鹽鹼進人退」,放任土地沙化,還是主動作為,涵養發展之水土,抱得「青山綠水」?濱海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從「鹽鹼白」走向「生態綠」。
走在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簡稱「濱海」)北海路,寬敞的馬路兩邊,林木草坪錯落有致,給秋季披上了「七彩」時裝。估計初來此地的人會以為這是專門的綠化工程,乘著車在濱海轉一圈,渤海大街、海寧街、沂河西街……都是和北海路一樣的景觀,如果告訴你這之前十年前還是鹽鹼地,頓讓人肅然起敬,這是濱海人奮鬥的真實寫照。
塞罕壩精神的「新寫照」
步伐不停,一直前行。
濱海地處濰坊市北端,渤海萊州灣南岸,因瀕臨渤海得名,2010年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陸域面積678平方公裡,海域面積51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69公裡。
如此地域特點,濱海不僅擁有豐富的地下滷水、石油、天然氣、地熱、風能等資源,也被海洋深深的影響了水土,濱海75%的土地為鹽鹼地,屬於重度鹽鹼區,當地人曾形容之前的濱海「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捲起的風沙,不明白的人還以為是沙塵暴」「湧上岸的海水一泡,什麼都不長」……
是向大自然妥協,放任土地沙化,「鹽鹼進人退」,還是主動作為,涵養發展之水土,抱得「青山綠水」?濱海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路該怎麼走?濱海沒有捨本逐末,以生態修復為核心,採用「林、水、技」鹽鹼化綜合治理措施,形成「大綠化、大水面、大公園」生態循環發展模式。
前文提及的道路綠化恰是大綠化的一部分。濱海以「綠」覆鹽,按照生態用地與建設用地6:4比例,規劃全域生態建設,通過實施白浪河生態示範帶、沿海防護林、三年大綠化等生態工程。
搞綠化自然得種樹、養花草,但濱海獨特的鹽鹼地土壤以及地下的滷水讓這項生態工程困難重重,當地人常說,「在鹽鹼地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孩子還要難」,搞好生態首先要克服的難題就是讓濱海的鹽鹼地能種植植物。
白浪河是濰坊的「母親河」,在濱海入海。過去白浪河兩岸是鹽田,鹼土漫天,方圓幾裡見不到植物,從2012年起,濱海區海洋漁業和水利局處長陳仁良一直處於白浪河生態示範帶施工一線,「關鍵是研究鹽鹼地技術。目前濱海鹽鹼地改良技術在國內來說還是比較先進的」。
他的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通過多年努力,濱海以「技」改鹽,積極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鹽鹼地產業智慧財產權保護聯盟、中科院、南京農科院等科研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引導勝偉、東森等十餘家農業龍頭科技企業建立科研平臺,掌握近3000餘項鹽鹼地領域專利。藉此,濱海改良鹽鹼地土壤結構、提高鹽鹼地土壤肥力,建立適宜植物生長環境。
成果的背後是諸多人不辭勞苦換來的。「之前這裡,春天颳起風來就跟沙塵暴一樣」,陳仁良提到了一個細節——工作人員扛著風沙,與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夏天四五十度,沒有空調暖氣,冬天睡覺時穿上衣服裹上被子,再披一層塑料布。臨時搭建的住處,門窗擋不住細沙,擦得很乾淨的桌椅隔一夜就能堆著一層沙,「每天早上、晚上開進度會……一幹就幹了五年」。
如今這條濰坊的「母親河」兩岸已經綠草氤氳、綠樹成蔭,不僅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更是有效帶動了濱海區旅遊休閒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陳仁良有些自豪地介紹道,「以前,濰坊很多人去青島拍婚紗照,現在,都來這裡」。
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的身影不止在白浪河。彌河生態綠廊工程、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城際生態廊道……每多一處綠色,就每多一處「呵護」。
踐行「兩山」理念,擦亮發展「底色」
隨著白浪河生態示範帶、沿海防護林和三年大綠化等生態工程實施,濱海區強化沿海溼地、近海海域與岸線生態保護和修復,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鹽鹼地綠化「濱海模式」,成功培育了魯臺鹽楊、濰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新品種。
同時,在諸多企業、科研院所的努力下,濱海正使鹽鹼地變為良田沃土。
走進濱海區勝偉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紫花苜蓿等牧草有序的分布著,三年前這片園區還是一片鹽鹼灘涂,「原先這片土壤是非常貧瘠,就是說它的有機質含量低」,勝偉集團研發主管江傑提到,為使鹽鹼地變成良田,擁有多項鹽鹼地領域專利技術的勝偉集團,採用六維復育技術對示範園所佔的2000畝土地進行復育,從而改良鹽鹼地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並在復育的土地上建立農牧園。
無獨有偶。在鹽鹼地培育出獨特品種芳青玫瑰的山東元舜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也以土壤修復為先,其公司副總經理王坤介紹到,「種植當中,(玫瑰)能夠逐步改良鹽鹼地土壤,讓土壤的有機質、透水性提高,防止土壤板結」。
在國際風箏放飛場一側的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中,濱海旅遊度假村經濟科科長蘇鑫就提到,「檉柳生命力頑強,耐鹽鹼,藉助此可發展林下經濟,種植肉蓯蓉,這些包括植物落葉等可以對土壤進行反哺,類似蒲公英、玉竹等都可以在此生長」。
鹽鹼地的改良解決了土的問題,發展需要土,也需要水,換言之,水的問題同樣需要解決。
濱海堅持「把水留住」。南北縱向實施白浪河等幹流河道疏浚,先後開展彌河、丹河防洪治理,完成圍灘河等「三河兩帶」綜合生態治理工程,在丹河、崔家河等三河交匯處至入海口打造大水面,調節水利、儲蓄水源,降低地下滷水水位、改善生態環境。
同時,濱海依託水環境生態修復、水質生態淨化等技術,形成「再生水景觀河道複合生物+生態溼地淨化系統」修復模式,改善治理河湖海溼地8.6萬公頃,有效保護寶貴淡水資源。
治水不是只為了保護淡水。濱海目前正在大力推進中央城區綜合提升工程項目,其中就包含彌河生態綠廊工程和北海路景觀水系工程。
中鐵四局中央城區綜合提升項目黨支部書記柳百勇談及彌河生態綠廊建設時說道,「當初來的時候,(彌河)兩岸都是灘涂、雜草,溝渠整體情況比較惡劣,在中央城區項目的支持下,對彌河進行整體的構造,按照設計要求把彌河打造成集生態旅遊、環境治理、河道清淤治理、防洪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河域治理工程」。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
從昔日「不毛之地」的鹽鹼地變成了今日「生機勃勃」的綠洲,濱海的高質量發展正越走越近。
被稱為「濱海旅遊第一村」的大家窪街道郭李央村,一直站在濱海發展的「風尖浪口」,其藉助產業融合,讓鹽鹼攤上長出一抹「濱海紅」。
2018年,為響應濱海區鄉村振興、村企聯建號召,濰坊景海果業有限公司決定利用鹽鹼地嘗試發展特色農業,並對土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輾轉煙臺、臨朐等地,選取適合在鹽鹼地上生長的蘋果品種,自景海果蔬種植合作社落戶以來,郭李央村堅持支部引領,黨員帶頭,形成了「黨建+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大農業」的轉變。通過大項目引領,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帶動了「濱海紅」「22°桃」「周疃葡萄」「寶貝南瓜」等多個知名農產品品牌發展。
濰坊景海果蔬種植合作社董事長袁景海提到——今年從果園的長勢來看,總產能產五六萬斤蘋果,明年產量提上來了,總產能產60萬斤,到了後年,達到盛果期以後,能產360萬斤。
遠不止這些,郭李央村以鄉村振興為基石,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緊扣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兩大目標,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民俗文化、鄉土文化,努力打造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綜合體,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幫助建設郭李大院和郭李民俗館,成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郭李央村是濱海踐行「兩山」理念,打造美麗家園的一個代表。
近年來,濱海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以鹽鹼地生態修復為核心,以構建特色產業鏈為抓手,探索形成「鹽鹼地+特色農業」「鹽鹼地+文旅產業」「鹽鹼地+生態修復」三大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深化農村三產融合,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昔日「一無所有」的鹽鹼荒地變成了今日「生機勃勃」的金窩窩,濱海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科技興海示範區」、「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更在更遠的未來,濱海將著力打造「現代海洋產業基地、美麗生態濱海新城」。力爭到2023年實現GDP500億元、工業銷售收入1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50%以上,五年再造一個新濱海。
結語
月出海鳥歸,夜靜暖風來。
從「鹽鹼白」走向「生態綠」,濱海不僅僅打造美麗家園,也譜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壯麗樂章。「再造一個新濱海」是濱海人的新徵程,也是再現濱海踐行「兩山」理念 傳承塞罕壩精神的新接力……
(鳳凰網山東 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