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 昔日「鹽鹼白」今朝「生態綠」

2021-01-08 騰訊網

如今已是寒冬,但坐在白浪河之上的「渤海之眼」摩天輪轎廂裡俯瞰,卻是處處生機。遠處是深藍的渤海萊州灣,腳下碧波蕩漾,兩岸是滿眼碧翠和金黃。濰坊濱海,昔日「鹽鹼白」已變成了「生態綠」。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河暢水清鳥兒多

濰坊濱海陸域面積678平方公裡,曾經75%是鹽鹼地,綠化成本是普通土地的4到10倍。濰坊濱海從河流治理和生態綠化突破,啟動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主要進行河道清淤、綠化種植等。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洋漁業和水利局黨總支書記、局長高升明說:「沿白浪河這條主軸線打造一條生態景觀綠廊,是濱海發展和濰坊北部沿海開發的需要,兼顧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治理後的白浪河,碧波蕩漾、白帆點點,兩岸水草豐茂、倩鳥翩翩。河道可實現生態蓄水3000萬方,同時配套建設遊艇碼頭、親水平臺、內河沙灘、濱水商業等休閒服務設施。隨著綠色越來越多,白鷺、紅腿鷗等多種野生水鳥紛紛搭窩築巢。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央子街道崔家央子村黨支部書記朱振波在這裡生活了50多年,現在每天都沿著河邊走走轉轉。「過去白浪河兩岸幾乎沒有什麼植被,春季一旦颳大風,鹽鹼細沙土撲面而來。現在太美啦!」朱振波說。

在彌河生態綠廊工程施工現場,近百名工人正在種植黑松、白蠟等苗木。今年以來,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市級造林任務8600畝。同時,加快「十縱十橫」生態長廊等工程建設,著力推進沿海防潮堤除險加固和新建水利工程,重點在城區核心位置規劃建設城市公園,著力將濰坊濱海打造成為集水網城市、海綿城市、公園城市於一體的生態典範。

「潑辣」樹長滿鹽鹼地

「檉柳很潑辣,非常好養活!」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三線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項目經理王強說的「潑辣」,是指檉柳極易成活,耐鹽鹼、抗乾旱,不懼風暴潮,生命力頑強。國家「南紅北柳」溼地修復工程戰略中的濰坊濱海生態修復項目,移栽的就是以檉柳為主的耐鹽鹼植物。在防潮堤一側,就是3000畝「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

濱海當地的老百姓過去常說,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孩子還難。如今,種一棵樹簡單了。「我們經過科學繁育,培育出了喬木型檉柳『魯檉1號』,也叫鹽松。」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監蘇楠告訴記者。

當70多萬棵鹽松在這裡栽種下,蘆葦、牛筋草、野兔、野雞、刺蝟等野生動植物開始安家落戶、生息繁衍,一個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鏈逐漸形成。近年來,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強化沿海溼地、近海海域與岸線生態保護和修復,成功培育了魯臺鹽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一系列耐鹽鹼植物,擁有溼地8.6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15.1%,建成區綠化率達35.6%。

在「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記者注意到,一行行鹽松中套種著「沙漠人參」肉蓯蓉。「肉蓯蓉和鹽松一樣易成活、易管理,套種在一起,發展林下經濟是很好的選擇。」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軟環境保障局農業農村管理中心主任孫金江告訴記者,濰坊濱海先後培育出鹽鹼地濱海紅蘋果、肉蓯蓉、鹼地黑牛等一批知名特色農畜產品,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做優做強產業鏈條,形成鹽鹼地特色產業化發展模式。

綠色「家底子」越來越厚實

回首8年前的春天,每天幾百輛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在白浪河沿線,上千名工人忙碌在各個建設現場。「當時一片白茫茫鹽鹼灘,放眼望去看不到幾棵樹,趕上起風,頭髮上、臉上、身上都是土,晚上洗漱,盆底都會留一些細沙土。」曾經的工程建設者李曜光回憶說。

在惡劣的自然和施工條件下,經過4年多的開發建設,全長16.4公裡的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一期工程,累計完成土方約3000萬方、栽植喬灌約200萬株、地被400萬平方米,總綠化面積約計50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計900萬平方米。

當前,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項目正在建設中,該項目位於濰坊「三北防護林」中心地帶,總長度16.4公裡,總面積527公頃,是環渤海防護林帶建設非常重要的一環。王強告訴記者,整個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防風固沙、水土涵養、防洪排澇、生態保護、綠色景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沿海防護林帶。

從寸草不生到綠意盎然,從黃沙漫天到碧水藍天,如今的濱海綠色「家底子」越來越厚實。「我們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構建海生態、河生態、城生態、園生態等多生態體系,讓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奮力打造讓本地人驕傲自豪、外地人羨慕嚮往的現代海洋城。」張恆道說。

相關焦點

  • 濰坊濱海:從「鹽鹼白」走向「生態綠」
    渤海吹來的海風溼潤了萊州灣南岸的濱海,獨特的物產養育了濱海人,也塑造了濱海的地貌特徵。鹽鹼地這樣的「不毛之地」困擾著濱海人前行,是向大自然妥協,「鹽鹼進人退」,放任土地沙化,還是主動作為,涵養發展之水土,抱得「青山綠水」?濱海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從「鹽鹼白」走向「生態綠」。
  • 濰坊濱海區:鹽鹼荒灘崛起生態綠洲
    面對鹽鹼嚴重、土薄地荒、雨天水成災、天旱苗不長的鹽鹼澇窪,幾十年來,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大面積實施條田、臺田建設,控滷改鹼、改建蝦池鹽場。自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濱海區逐步嘗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鹽鹼地改造。
  • 濱海,「塞罕壩」式蝶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大面積實施條田、臺田建設,控滷改鹼、改建蝦池鹽場。自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濱海區逐步嘗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鹽鹼地改造。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拉開了濱海區大規模鹽鹼地改造和生態綠化的帷幕,經過科學的治理,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 昔日鹽鹼地,今朝萬花園!滄州這個生態公園基本完工,先睹為快!
    從昔日的鹽鹼地,到如今的萬花園,滄東生態公園即將以嶄新的形象呈現在獅城群眾及八方遊客面前,迎接旅發大會的勝利召開。同時也將憑藉秀美的自然風貌和完善的設施,成為周邊遊客和當地群眾休閒、旅遊的絕佳去處。滄東經濟開發區的生態公園是開發區生態環境提升工程的重要項目,也是即將召開的第三屆滄州市旅遊發展大會的會場之一。
  • 天津濱海鹽鹼地上稻花香 這款「生態大米」到底有多好吃?
    原標題:天津濱海鹽鹼地上稻花香 這款「生態大米」到底有多好吃? 鹽鹼地裡歡歌揚,今年水稻填滿倉。在天津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的鹽鹼地改造試驗田裡,隨處可見大型收割機在稻田地來回穿梭忙碌的景象。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經過村民與專家積極探索改良技術,如今變成沃野良田。
  • 巨變:鹽鹼灘上崛起美麗生態濱海新城
    巨變:鹽鹼灘上崛起美麗生態濱海新城 2020-05-11 03: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濱海區:科技植綠鹽鹼灘 四季青翠滿家園
    濱海區弘揚「塞罕壩」精神,揮舞科技之劍,通過打造「鹽鹼地+特色農業」「鹽鹼地+特色種植業」產業鏈條,在生態建設中求突破、創效益,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普惠民生。今天刊發《踐行「兩山」理念 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系列報導第二輯《濱海區:科技植綠鹽鹼灘 四季青翠滿家園》。在「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地上檉柳林,林下肉蓯蓉,一片生態林變身經濟林。
  • 「鹽鹼地高效治理助推生態文明」高峰論壇在長春召開
    論壇上,近400位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院士、專家、科研技術人員等圍繞鹽鹼地障礙的形成過程與調控,鹽鹼地快速改良與高效利用,鹽鹼地生態建設與環境效應等進行研討。並前往中國科學院大安鹼地生態試驗站及查幹湖鹽鹼溼地、中國科學院大安退化草場生產力提升萬畝示範區實地參觀考察。
  • 鄉村振興·東營策|中科院鹽鹼地農業示範園: 鹽鹼地生態種養循環
    據了解,該項目圍繞鹽鹼地綜合治理和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進行試驗示範和技術集成創新,系統解決傳統鹽鹼地農業低質低效、投入高、治理難等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依據生態系統的理論和生態工程技術,以『宜糧則糧,宜草則草』為原則,提出鹽鹼地生態種養循環的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即黃河三角洲「草-畜-經濟作物」循環高效精緻生態農業模式,由牧草種植到生態養殖,再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回歸到設施種植。」
  • 北方稀土土壤改良課題:鹽鹼地變身希望的田野
    (來源:包頭鋼鐵集團)「鹽鹼地種出糧食」——這個想法,曾經只在當地農民的夢中閃過。而今,作為世界聞名、中國領軍的稀土企業,北方稀土循著國家導向和地方政府指引,通過稀土冶煉分離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生產土壤改良劑,在降低稀土冶煉生產成本的同時,還幫助地方政府有效緩解沿黃周邊土地鹽鹼化、耕地撂荒等困局。
  • 鹽鹼地「吸塵器」能成為生態治理的爆款嗎
    「現有的方法包括物理改良、化學改良、引水洗鹽和生物吸鹽等。」王飛表示,但是通常工程量和投資量都很大,而且單次治理後有時甚至會帶來一些嚴重的生態後果,目前沒有一種方法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除了自然變化帶來的鹽鹼化,農業耕作也在不斷加劇鹽鹼化的發生。
  • 江蘇濱海:綠色發展織就經濟生態「雙面繡」
    好生態是濱海發展的最大優勢。近年來,濱海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加快綠色濱海建設,持續放大生態優勢,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和諧共贏,探索出一條「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綠化造林 厚植生態底色
  • 新疆生地所科研團隊在改良鹽鹼地中取得進展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梁樂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簡稱新疆生地所)科研團隊在改良鹽鹼地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有效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有望成為恢復耕地生態系統的有效舉措。  據了解,土壤鹽漬化是制約乾旱區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新疆地處內陸,鹽類物質只能在區內循環,土壤殘餘積鹽和現代積鹽過程都十分強烈。
  • 【科技日報】鹽鹼地「吸塵器」能成為生態治理的爆款嗎---中國科學院
    「現有的方法包括物理改良、化學改良、引水洗鹽和生物吸鹽等。」王飛表示,但是通常工程量和投資量都很大,而且單次治理後有時甚至會帶來一些嚴重的生態後果,目前沒有一種方法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除了自然變化帶來的鹽鹼化,農業耕作也在不斷加劇鹽鹼化的發生。
  • 退化廢棄汙染地生態修復,這些典型案例可參考
    塔西甫拉提(2001)按照地理範圍將中國的鹽鹼地劃分為5個區域,各區域的分布範圍詳見表5-4。不同片區的鹽鹼地成因不同、成分有差異,因此修復的方式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表5-4 中國按區域劃分的鹽鹼地分布情況表(一)鹽鹼地生態修復的工程及農藝措施從古代經驗到現代科學,人們對於鹽鹼地的認識及改良已有漫長的歷史。
  • 福州榕大力推進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花香滿城綠意滿眼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營造自然和諧的生態空間,道路花化改造,立交橋綠化改造,內河綠化,公園景區花化、彩化等工作取得累累碩果。至去年底,福州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1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9%。福州這座古城已成為全國最綠的省會城市之一。在城區,市民出門步行500米便有公園、綠地和廣場。
  • 奏響和諧共鳴曲 繪就生態新畫卷——贛州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
    上甲村的變化,得益於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實施,也成了我市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的一個縮影。因此,生態修復治理要進行「一盤棋」統籌推進。那麼,該如何把「種樹的」「管水的」「護田的」等職能部門統籌起來,協同推進、形成合力?我市在規劃布局及共治共管上下足功夫,徹底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探索出了一套系統治理、全局治理的試點工作經驗。
  • 構建生態屏障 打造綠色廊道 ——濱海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
    今年以來,濱海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加快沿海防護堤二期生態修復、城際生態廊道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依託城市總體規劃
  • 渤海濱海生態修復進展滯後,秦皇島等十城市收預警函
    今天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根據《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底,渤海濱海溼地生態修復規模不低於6900公頃,整治修復岸線新增70公裡左右。三省一市共設立生態恢復修復工程項目61個,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為129公裡。
  •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濱海新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五位一體...
    多措並舉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今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收官之年,為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全面改善,濱海新區制定了《濱海新區2020年度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計劃》,將進一步紮實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標誌性戰役,大幅降低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有效管控環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