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隋朝以前,階級固化嚴重,採取"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換句話說想要當官就先得投一個好胎,不過這種風氣最終致使有識之士一旦是貧家子弟,就再難出頭之日,不利於社稷安定國家發展。
隋開科舉制,也就是通過考試來提拔官員,這就增加了社會公平性,幾乎是大大提高了官員的文化水平,不過這時全國上下僅是文人能參加科舉。
等到了武則天時期,全國上下開始實行武舉制度,用來選拔全國各地的軍事人才。從那以後,文狀元和武狀元一直到清末才被取消。"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到了校練場上真刀真槍的比拼下來,勝負自然一眼能明。
歷朝歷代的武狀元都是體格健碩身手矯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武狀元張榮甲也不例外,據當時人描述,張榮甲武藝高強身壯如牛,未曾想到竟然二十二歲便魂歸西天,如此英年早逝,他的死因到底有什麼內幕嗎?
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張榮甲
張榮甲從他的名姓中我們不難看出,家族長輩對於他的期望,他出生於一個武學世家,因為父親在家中時常舞槍弄棒,張榮甲年紀輕輕便對武學頗有興趣。
但是練武不是有興趣就能辦到的,天賦同樣重要,一個練家子如果沒有天賦扶持,那麼他在這條道路上也走不太長遠。所幸,張榮甲天生一副好骨骼,長到約莫十歲上下的年紀,身體已經初具虎背熊腰之態,注意這裡不是形容他身材過胖,而是孔武有力。
父親為他遍訪名師,首先先將張榮甲送去家附近的拳師安萬傑處,主要學習洪拳。在拜師學藝這一行當中,有一句聽起來現在有些不可思議的話,"要想學的會,先跟師傅睡"。
意指,拜師學藝一開始學的不是本事,而是伺候師父,因為師徒如父子,傳授技能就是給人一輩子吃飯的傢伙,學藝是苦差事,要先從伺候人開始磨練意志。
學徒對師傅首先要恭恭敬敬,師傅才有可能將看家本領傳授出去,張榮甲真心求教,讓閱人無數的安萬傑也十分感動,對他傾囊相授,不過因為安萬傑年事已高,不能繼續教授張榮甲,便將他舉薦給另一位名師楊國昌。
這就好比,大學四年過後,校內推薦到了名教授門下開始研讀研究生一樣。楊國昌是一位精通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的全才,張榮甲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各處都有所精進。楊國昌去世前,為張榮甲指了一條明路——再拜大內藍翎侍衛杜回春。
杜回春不僅在武學方面頗有造詣,而且曾是一名武進士,自古講求"學來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楊國昌認為張榮甲日後不會止步於一個武進士,所以讓他跟隨杜回春學習,方能熟悉武舉事宜。
張榮甲不孚眾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師從杜回春後,報名參加直隸大名府武舉鄉試,雖中但只得第三十一名,這讓張榮甲大失所望,不過結局總是好的,張榮甲獲得了武舉人頭銜。
尤為幸運的是,在他獲得武舉人的第二年,慈禧太后就頒布了恢復武科舉舊制的詔令,當時的傳統是,進京參加考試的武舉人一定要選擇一位有名望的朝中大員拜他為師,張榮甲選擇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
不過當時流傳著"富武舉,窮文舉"這樣一句話,與他共同競爭拜師奕的都是各地慕名而來的富家子弟,從衣著服飾上看,張榮甲就好像愛了一截似的,但是恭親王慧眼識英才,最終還是選擇了張榮甲。
武科場盡顯風採,受殊榮魂歸西天
張榮甲真正開始讓人們刮目相看還是在武科場上,這個貌不驚人平平無奇窮鄉僻壤裡出身的野小子,竟然一出手就是名家風範,一套洪拳打的那叫人是心服口服,張榮甲會試即中第一名,為自己出了一口惡氣,旁人也再不敢輕慢他。
緊接著到了殿試,十年苦功待看今朝榮華,張榮甲在之前幾項測試中皆表現出色,成為場上魁首,然而到了最後一項——耍刀。
一時情急之間,張榮甲竟然忘了脫去先前比拼射箭時所帶的扳指,這使他手不能彎,好在張榮甲反應及時,他順勢將重達一百八十斤的大刀向空中一拋,
趁著刀離手的空當,將扳指脫下,隨意一丟,眼見刀尖即將落地,張榮甲不慌不忙抬腳踢刀向上一挑,調動全身力氣,手接刀柄,繼而展現招式,在場人無不歡呼。這一套表演看下來行雲流水,緊張刺激,光緒帝看得不由得拍手稱讚,比試結束後,張榮甲獲封武狀元。
張榮甲狀元及第的消息不脛而走,一直傳回他河南開封老家,正逢他的妻子產下麟兒,更是喜上加喜。清朝廷授予他"御前頭等侍衛",要知道這一向是出身八旗貴族子弟熬上十年才能獲得的殊榮,不僅如此恭親王特許他回家省親,之後再走馬上任。
回鄉一路上,是彩燈高照、鞭炮齊鳴,老百姓都出來觀瞧這位新狀元,各路府衙得知他在御前的臉,免不得要多多巴結,以待之後張榮甲回京能夠為他們多多美言。遠接高迎,推杯換盞,張榮甲多年學武精神都是緊繃的,又有哪一日像如今這樣清閒,除了喝酒交際,幾乎不再多動,日子一長身體便虛了。
回了家鄉,宴席更是絡繹不絕,張榮甲多年緊繃的神經一鬆弛,成年累月的疾病就找上了門,沒過多久便身染重病,不治而死。可嘆這年華大好前程似錦的武狀元,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據統計,一個人最容易在他過生日當天死亡,因為太過歡心鬆弛,容易導致身體一系列突發疾病。張榮甲大抵如此,他死後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宣布"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令永遠停止",張三甲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