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夫電影中,武狀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題材。在歷史上,廣東共出過5位武狀元,佛山佔了兩位。其中,明末順德龍江人朱可貞是廣東第一位武狀元,清朝南海和順人姚大寧則是廣東最後一位武狀元,他們為佛山歷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雖然幾百年過去了
但坊間
依然留有他們的傳說
朱可貞從小習文,曾考取過秀才,但不喜歡拘謹迂腐的八股制藝,又感於國家邊患頻仍、良將無多,於是毅然轉習武藝攻讀兵書,以期待自己能夠保衛國家立功。他在明崇禎元年(1628年)高中武狀元,授錦衣副千戶。從他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武狀元忠肝義膽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
棄文習武文武全才
朱可貞,字佔遇,字子庵,龍江沙田石塘市人(即現西溪儒林村石塘市)。據記載,朱可貞十分喜歡兵書謀略,熟讀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吳子兵法》、諸葛亮《心書》等著名兵書。有傳,朱可貞臂力過人,能挽強弓,百發百中,又善使大刀,出神入化。
明代武舉考試對考生有資格規定:一為武學官生(即官方的武學教育機構);一為各地文武官員舉薦的「通曉兵法、謀勇出眾」「究極韜略、精通武藝、身家無礙者」。朱可貞考武舉以前,只有北京、天津等地有武學,廣東並沒有地方武學。因此,應該是其通曉兵法、武藝精湛特別而被地方文武官員舉薦考武舉的。可見朱可貞文武全才。
聰慧過人謀勇出眾
有傳,天啟四年(1624年),朱可貞中武舉後寓居北京,常與北方武學名家切磋武藝。崇禎元年(1628年),朱可貞憑藉出色表現高中武狀元。
不過,明代的武舉制度在崇禎四年(1631年)前並沒有殿試,即沒有皇帝欽點的武狀元。當時最高級別武舉考試是會試,因此朱可貞很可能是會試第一名而成為武狀元。
朱可貞箭術了得,在全國眾多高手的較量下,取得會試的第一自然是武藝高超。但在「以策論定去向」的明清武舉制度下,光是武藝超卓也成不了狀元,最重要是懂兵書謀略。由於朱可貞先學文出身,在私塾讀書文化底子深,再學兵書謀略也能勝任。朱可貞一定是聰慧過人,謀勇出眾。
朱可貞後人朱顯祥,其所站地方為昔日狀元府所在地。圖/佛山日報記者覃徵鵬攝
姚大寧(1772~1807年)又名大令,字允盛,南海區和順大文教村人。姚大寧現存資料不多。去年,佛山市博物館成立狀元文化調研團隊,研究員何紹鑑與申小紅深入到姚大寧故鄉和順大文教村調研。從他們的調查中,我們可以還原一位才情橫溢、文韜武略的武狀元。
幼時坎坷家境貧窮
雖然很多佛山人未曾聽過姚大寧的名字,但老一輩多有聽過「佛山燒大炮,彈仔過蟲雷崗」這個故事。
「故事講的就是姚大寧。」《佛山武術史略》編著者張雪蓮曾聽前輩憶述:每年北帝誕祖廟燒大炮。扎花炮的鐵箍會從天上掉下來,據說誰搶到當年第一個花炮的鐵箍,來年就會有好運。姚大寧的父親在祖廟門口補鞋,有一年鐵箍剛好掉到姚父腳邊,眾人認為他搶到頭炮。姚父來年必須重新做一個漂亮的頭炮,招待一幫燒炮的人。一貧如洗的姚父只好把兒子姚大寧賣到蟲雷崗姚員外家當小工,拿錢還頭炮。
故事皆是坊間口口相傳,真實性難以核實。但姚大寧能力壓全國各地高手高中狀元,必定有堅毅的意志和過人的能耐。
姚氏族譜中記載姚大寧高中狀元的經歷。/佛山市博物館供圖
文韜武略恩科高中
姚氏族譜記載姚大寧是「恩科中試中式第三十八名舉人,恩科會試中式五十一名進士,殿試,欽點狀元官頭等侍衛加一級」。
姚大寧為什麼會有參加恩科的資格呢?據何紹鑑向姚氏後人了解,姚大寧考秀才落第,乃棄儒學武,苦練馬上彎弓、落地提槍,學得一身好武藝。他不僅武功深厚,還寫得一手好字,文章詞藻華美,是一位頗具文採的習武人。由此可見,姚大寧是文武全才、特別出眾而獲得恩科的資格。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姚大寧鄉試中武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到京會試落第,嘉慶六年(1801年)再赴京應試,中進士。皇帝破例召姚大寧到便殿御試。舞刀、舉石,均列前茅;再發九箭令射,姚大寧躍馬挽弓,九箭皆中;最後默寫《武經》等目,成績優秀,被賜一甲第一名武狀元,並贈頭等侍衛服,黃金甲冑。
網上有傳姚大寧的殿試策對試卷仍留存於世。姚大寧談古往今來帝王要內修文德,又要外重武功,方能安邦定國。在清代「以策論為先」的武舉制度下,姚大寧以文韜武略高中武狀元。
姚大寧的官服顏色鮮黃明亮,中間繡有金龍圖案,一直被姚氏後人作為傳家寶精心收藏。/佛山市博物館供圖
佛山出了朱可貞和姚大寧這兩名武狀元,這與佛山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根據《佛山武術史略》編著者張雪蓮查閱文獻所得,佛山歷代武舉人、進士眾多,民間習武成風尚。清代康熙《南海縣誌》載明代武舉人25人,清代武進士2人、武舉人54人;清代道光《南海縣誌》 載武舉人36人;清代宣統《南海縣誌》載武進士4人、武舉人27人。
佛山社會安定崇文尚學
中山大學客座教授、佛山文史學家羅一星認為,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時代,士、農、工、商四大階層,欲出人頭地、長保富貴,唯有參加科舉考試。作為全國「四大聚」之一,明清時期佛山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社會安定,進士、舉人多也就勢所必至。
明清時期的武舉制度講求「策論為先」,因此對武生的文化素養有很高的要求。佛山武狀元朱可貞和姚大寧都先是學文出身,後棄文習武,文化根基紮實是佛山武進士、舉人多的一大特點。
佛山非遺專家梁詩裕說,明代以來,佛山宗族家塾盛行,幾乎每個宗族都有家塾,家塾之上建立社學。到了明清時期達到全盛階段,幾乎每個鎮都建有書院,加起來有幾百間。
正因為佛山人養成崇文、重教、好學的民風民俗,佛山歷代才能誕生如此多能人賢士。
武術之鄉習武風氣盛行
長期研究佛山武術的文史學者鄧光民認為,佛山經濟繁榮,且地處廣州西南部交通要道,為兵家必經之路、必爭之地。明清時期朝廷派至佛山駐防的兵力甚少,居民習武以自保;而且小手工業者居多,日常習武防身健體也成為生存的必要手段。
由於明清對武舉制度的重視,武舉成為習武者求得功名的一條仕途,也帶動了民間習武風氣的盛行。
鄧光民說,佛山習武的人口基數大,群眾基礎深厚,而且經濟富裕又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謀生,帶來不同的武術流派,促進了佛山武術的發展,誕生兩位武狀元也是佛山社會發展造就的結果。
*本微信內容來源:佛山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順便網觀點,如分享內容有誤、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繫刪除處理。
信息便慧生活 資訊成就商機
順便網
佛山百事通 佛山便民信息網
佛山便民信息綜合門戶
佛山VR全景城市平臺
長按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