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丨武狀元

2021-03-05 龔鵬程大學堂

我們看戲,戲中常會演誰誰誰是武舉人、武狀元。看傳記,也會有誰誰誰在前清曾考中武舉的記載。這武舉人武狀元是怎麼回事?

科舉制度始於隋代,但僅考文章經術。考武藝,始於武則天時。《新唐書·選舉制》:「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資治通鑑》卷二〇七:「則天后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均可證。武則天不但姓武,與武藝還有這段淵源哩!《唐會要》錄其敕曰:「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

自此以後,武藝就也有科舉了,情況跟文事方面的進士科明經科一樣。

但武舉之制,宋朝就已與唐朝不同,原因是宋代又設了武學。什麼叫武學?我國的科舉,本質上是政府的人事選拔制度。但人才要能成材,讓政府有所選擢,須待教育,因此科舉又與教育制度相銜接。政府在中央與地方各設學校以教士。隋唐皆如此。但武舉是新增的項目,在唐代就還沒有相與銜接的這種教育體系,須遲到宋代才建立。

武學成立於宋仁宗慶曆三年(一〇四三)。然只維持了一小段時間,宋神宗熙寧五年才又釆王安石建議,設武學於武成王廟。武成王是殷紂王的元帥黃飛虎,紂王無道,乃從周武王徵殷,後世供為武神,故以其廟為學宮。在此設武學,猶如設國學於文廟也。

這是中央官學的武學。地方武學則要到宋徽宗崇寧年間,地方諸州才設武學,但政和年間又廢。南宋高宗紹興十六年再恢復。

武人亦須有學,這種武學的制度即顯示了宋代對於武舉人的要求已不同於唐代。

唐代武舉考試,主要是兩部分:一、騎射及兵器運用,包括騎射、馬槍等;二是步射,負重、材貌、言語等,屬於身體條件和基本文化素質。其中面貌長相和言語,大抵類似文科舉禮部試時所謂「言、身、書、判」的身與言,並無具體內容,只是看考生是否能基本應對。宋代就不然,除考武藝外,還須考兵書策議,跟考文科沒太大不同。

《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宋治平元年賈黯奏,「請如明經之制,於《太公韜略》,孫、吳、司馬諸兵法及經史言兵事者,設為問目。以能用己意或前人註解、辭明理暢,及因所問自陳方略可施行者為通」。事實上,宋代殿試時的武舉策問,考的也大抵是這類兵學理論及典籍知識。

看這樣的考試,我們就可知道:

(一)像電影中描寫之武狀元蘇乞兒這樣的叫化子,在唐代是考不上的。

(二)光會武藝的武夫,到宋代也考不上了。武舉要舉拔的,是國家在軍事國防上能起作用的將領,因此除了對兵書理論嫻熟之外,還要能自陳方略。允文允武,筒直比文科還難,或至少不容易。

(三)因武舉要考許多經典,所以才須進人武學去學習。

(四)在武藝方面,最重要的武藝是弓馬,即射箭和馬上的武器使用。與後來武術偏於手搏及短兵者迥異。相較於馬上使用之器械,後來武術界視為長兵器的槍、棍,其實都已是短兵器了(如張飛的丈八蛇矛,約長三公尺半,現在武術界用的槍棍一般長不逾二公尺)。

此等武舉制度,在金朝也同時舉行著,可是元朝沒沿續;明朝初年,文科舉雖仍實施,武舉也一樣未開辦。直到天順八年,才「令天下文武官舉通曉兵法、謀勇出眾者,各省撫、按、三司、直隸巡按御使考試」(《明史·選舉制》)。不過,它不像文科那樣穩定,有時考有時不考。弘治六年規定六年考一次,十七年又規定三年一試。

雖然如此,武舉也還是不如文科,因為基本上只有鄉試、會試兩級,而沒有殿試。沒殿試,自然也就沒有狀元。有武狀元是崇禎四年以後的事,《明會要》卷四七:「崇禎四年,武會試,時帝意重武,舉子運百斤大刀者,只王來聘及徐彥琉二人。……武榜有狀元,自來聘始也。」這時,距明亡已經只有十幾年了。

那麼,武舉都考些什麼呢?

正德年間頒布了一份《武鄉試條袼》,載明三場考試,一、二場考射箭,第三場筆試。第一場試馬上箭,以三十五步為準,第二場試步下箭,以八十步為準。 第三場試策一通,「或問古兵法,或問時務」。看來十分簡明,武藝唯取弓射一項, 馬上器械也省了。

如此考試,也很實際。因為古代作戰,弓射本來就是最具殺傷力,也最難防備的,八十步以外,一箭射去,效果與現在用槍差不多。現在的士兵,最重要的武技,不就是練習射擊打靶嗎?刺刀術或徙手搏擊之訓練,均不如射擊重要。畢竟戰場上能用得上刺刀肉搏或徙手格鬥的情況太少了。真用上時,恐怕勝負亦已差不多底定啦!

但如此取士,途徑似乎又太窄,因此武舉制度還有些變通。《續文獻通考》卷四七:「穆宗隆慶二年……武舉仍遵照舊規外……自今年始,但有智通兵機,或力勝二百斤以上,或善射,或善槍,或善刀弩,或善火器等各項藝能之人,每年通以春季為期,不必拘定名數,許令自投到官。州縣官取具裡老甘結,嚴加考校。要見某人有何機智可以出奇、某人有何勇力足以任重,某人善射,果否巧力俱優。……選中,量授衣巾,充為武生,免其雜泛差役。候至開科年分……除精通論策者照舊隨武舉入場外,其餘俱候武舉場事畢日,御史公開考試,將智勇俱優者列為一等、精通一藝者定為二等,各照武舉優待。」

這種辦法,乃是對武舉的調節或補充。因為武舉考試,只以射箭為主,擅長射箭以外的才藝,可能根本無法晉身,故此法把善刀槍火器乃至有氣力的都納了進來。

其次,武舉考試真正的關鍵,其實不在武藝而在文才。考試雖分三場,但「以策論定去取、以弓馬定高下」(鄭紀《東園文集》卷四《奏設武舉以培養將才疏》),策論不好,弓馬再精也無用。而一般武人,掄槍使棒不是問題,叫他拈起一管小小的毛筆來刺繡出錦緞文章,卻往往要窘殺他也!上述辦法,就是一種變通,讓不精文墨的武人也有上進的機會。

此等人,先是經選拔充為武生;再是陪同武舉考試,進行試後賽。考好了,便可獲得比照武舉的待遇。這好比文科舉也有一種「視同進士出身」的制度。如左宗棠即是這種出身。國家用人之際,不拘一格見人才,既有文材武略,自不妨都視同一例。但「進士」與「同進士」畢竟還不是同一回事,比照武舉優待者,地位自然也還低於武舉。

而武舉之地位則又低於文舉。與文舉相比,武舉中式後,沒有文舉那般正規的觀政進士制度、國子監歷事制度、庶吉士制度等職前培訓辦法。而且武舉鄉試後並不授官;即使會試中第而授宮了,大概也只能獲授低級武官,品級不高,多數是到地方軍隊去當參謀一類閒職,與文科進士大大不相同。因而民間対武舉也不熱衷、不豔羨。

武舉人在明代文學中也很少出現,不過到清代就多了,是現代小說戲曲或電影電視之先聲。

可是,在清人筆記中,武舉人常扮演較負面的角色,看來並不太吃得開。如《螢窗異草·姜千裡》說姜氏是閩之武孝廉,亦即武舉人,本來在鄉裡頗為宵小所忌憚,但後被人設局陷害,群鬥受傷,逃到一處草堂,逄一少女。少女看他受了傷,又問知為武舉人,「大笑曰:以武科而不克弭盜,其如搦管者何?」孝廉大慚。該女乃替他出面,擺平了盜賊。據後文之敘述看,女子乃劍仙之流。與劍仙相比,武舉人的武藝當然就顯得稀鬆平常了。

《涼棚夜話》載一事與之略同。謂武舉人紀某,善技擊,慷慨任俠,喜接四方賓客。門客中有一少年,看不出有什麼本領。後來一客來訪,「於衣底出劍二口,盤旋霍躍,初如雪滾花翻,閃倏不定,以後但覺白光周身,旋轉如月」,直擊少年。少年也出二劍相迎。原來兩人竟是師兄弟,屢次較量。看了兩人這種劍俠手段,武舉人任俠之心自然也就冷了。

這是武舉吃癟故事的一種類型,另一種是武舉遇盜。如宋永嶽《亦復如是》響馬盜條:「昔有武舉上京會試者,結伴五之人,各以膂力自矜,謂遇盜可必勝」,結果當然是很慘。《翼駉稗編》女盜認年伯條,也是如此。雲湖州孝廉沈金彪,善騎射、精拳勇。入都會試時,逢一少年打劫,與之鬥。少年不敵,走後找了妹妹來,把他的刀子與鐵鞭都打折了。搶走行李後,發現兩家有舊,才又把行李送回。

武舉遇盜跟武舉遇仙一樣,都是在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舉不可自恃武勇,否則就不免吃虧。正面講這個道理的是《虞初支志》的《書毛大相公》。本文說長沙武生楊先和武術精湛,但「與人交,恂恂若儒生,口不齒及拳勇。或求與角,非迫不已,不肯登場,故終其身無少挫」。把他寫成一位正面的典範,要說的,無非是這類道理。

武生武舉之技到底如何呢?俞蚊《夢庵雜著·顏鳴皋傳》云:「武場故事,先試馬、步射及刀、石,為外場。藝、力出眾者為雙好,次則單好。單好人選而難於中式。不與雙單之列者,並不得入內場。」內場是考策對的。先考外場,考中了再考內場。外場看藝與力,力主要表現為舉石,藝就是弓馬與刀術。弓馬仍是最主要的。

小說中描寫武舉之藝,也常以弓為重點。如《客窗閒話》難女條說:「有武舉能開十四石弓者,以拳霸一方,縱淫,無敢與較」,後逢一繩伎,才受到教訓。《淞隱漫錄》女俠條則說有一位武進士,因與營員不睦,罷官居家,其妹「生四五歲,即喜操弓矢、弄彈丸,於百步外懸物為的,每發必中」。這類故事,無論武人之角色為正面或負面,都顯示了武舉武進士之才藝主要表現在弓上,或射箭或彈丸。清代小說敘武術事,也以丸箭為最多,遠多於手搏。可惜如今弓道僅存於日本,彈丸之技亦絕跡於中土。

武舉或武進士武狀元有弓馬刀石之勇,在官場上未必得意,未來的出路,大抵還是保鏢,否則就如《淞隱漫錄》所說那位武進士那樣去隱居。保鏢之例,須方嶽《聊攝叢談》所載竇小姑事最為典型。竇小姑之父是武舉,開鏢局為客商保鏢,以紅三角旗為記,三子一女皆傳家業。武舉考試中雋不易,而出路僅如此,實堪浩嘆!

此武舉之大略也,它跟我們現在的武術傳統沒啥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


-長按關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群。

相關焦點

  • 武狀元怒批9527
    欺凌他最明顯的就是武狀元。武狀元是華府的大管家兼大保鏢。武狀元管著一眾低等下人,每天領著低等下人們練操、安排差事,平日對低等下人們嚴加訓斥,十分威風。對初入華府的9527,武狀元更是不放在眼裡、日夜責罵。
  • 龔鵬程:國學是讓人聰明的,而不是變傻
    在國學學術界有一個段子:有龔鵬程在,聽眾便在;龔鵬程一走,聽眾也就跟著散了一大半。 可見他在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龔鵬程自小隨老師夜讀《論語》、《孟子》、《千家詩》等。到了大學便開始有系統讀書,從《莊子》、六朝詩歌、諸子百家到滿清近代詩派,每年寫就三十餘萬字研究文章。
  • 龔鵬程 * 李明濱 中俄文化共辯「禮義」
    今日,以禮義為主題的第三講中, 龔鵬程認為,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一說,如今,禮義之邦變成了「禮儀之邦」。這一錯誤在各種媒體中觸目皆是,大有積非成是、愈演愈烈之勢。在「百度」上輸入檢索項「禮義之邦」,你會找到612萬條 「禮儀之邦」,而幾乎找不到「禮義之邦」。 其實在歷代文獻中「禮義之邦」的用例很多,而「禮儀之邦」並無一例。
  • 武狀元的家鄉,這個模樣……
    清朝年間,泰興出了一名武狀元張兆璠,以武狀元身份進廟堂。張兆璠的老家在咱們的曲霞鎮丁橋村花園莊。武狀元張兆璠的家鄉是什麼樣子?  下午3點,村民張餘民帶著家人捕魚,打算下午5點多送到菜場去賣。  在田頭採訪時,張餘民告訴記者,他今年55歲,從小聽著武狀元張兆璠故事張大的他,骨子裡有一股「不守舊」的勁。
  • 薦讀 || 學問大家龔鵬程,是學術圈裡的漏網之魚還是吞舟之魚?
    (一)我從湯一介先生的文字裡,第一次「觸電」龔鵬程。  十幾年前,我在湯一介先生北大二十四樓南門書房裡,看到了龔鵬程老師的《四十自述》。這本書的序言為湯先生所作。在文字中,我讀到了湯先生視野裡的「龔鵬程」。  後來我得知,湯先生與龔鵬程老師相識很早。
  • 龔鵬程先生吉林書法展將於2020年10月25日舉辦
    轉自/吉林美術館【壹】《儒者工書——龔鵬程書法作品展》主辦單位:>吉林省美術館展覽地點:吉林省美術館(吉林省民間工藝美術館)展覽時間:202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 龔鵬程 │ 陰陽交泰 大吉大利
  • 龔鵬程:文化經典離我們並不遠
    作為一位樂於傳述經典意義、鼓吹經典教育的學者,龔鵬程在臺灣似乎成了有關經典的代言人。據他介紹,書中所收錄的文章是依據16年前他在臺灣一家電臺做讀書節目的錄音整理而成的,對於閱讀經典究竟可以給現代生活帶來什麼作用,經典與現代生活到底有多遠的問題,他又有了新的思考。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我的論文先討論龔鵬程先生經學思想,透過龔鵬程先生的經學事業與著作,說明其經學思想如何貫串生命整體。「經學」,傳統以聖賢所著,或與聖賢所傳為限,主要以十三經為範疇,後世研習經典學問,或有新意,則以註疏、著述見世,未再有經。
  • 歷史上的武狀元都去了哪裡?武狀元為啥沒有文狀元出名?宋朝背鍋
    中國歷史上出過無數的文狀元,各朝各代的焦點也都在文狀元身上,武狀元卻經常被人忽視,武狀元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鮮衣怒馬這種形象,但是武狀元和今天我們認識的武狀元卻相差極大
  • 北大教授龔鵬程:易經不是算卦用的
    《龔鵬程談易》系列連載為騰訊儒學特約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龔鵬程教授(資料圖 圖源網絡)龔鵬程小傳:龔鵬程,字雲起,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臺北。龔鵬程自幼才華橫溢,而且精通武術、書法,深廣的學力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每年著述約一百萬字。迄今為止,正式出版的專著已有七十餘種,主編著作不計其數。近期在大陸出版著作約三十種。
  • 【清風堂】勤廉史跡 | 黃賡 寧死不屈武狀元
    【廉史】寧死不屈武狀元黃賡(?-1646),字仲敘,明代休寧龍灣人。崇禎十六年(1643)黃賡被皇帝親自選為武狀元,當時應答崇禎皇帝曰:「臣盡忠報國而已!」然未及授官,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大勢已去,僅一年,都城北京被李自成義軍攻破,崇禎皇帝殺妻砍女,自縊於煤山。隨後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義軍,長驅而入。南明隆武二年(1646)黃賡在池州九華山起兵,與清兵對抗,終因寡不敵眾,慘遭失敗。清兵濫殺無辜,株連當地百姓。
  • 專訪龔鵬程先生:書院的教育
    【導 言】夙有「天下第一才子」、「當代孔孟」之稱的龔鵬程先生,作為著名學者、教育家和思想家,融通儒釋道三教
  • 歷代武狀元地圖: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武功最高?
    然而,迄今為止發現的有名可查的武狀元,不過280人左右。算下來,平均每四年多,才有一個武狀元的名字流傳下來。按照唐朝的武舉制度,一年一考,少說也誕生了一兩百號的武狀元。但我們現在知道的,唐代武狀元(含武進士)只有41人。這41人中,有19人籍貫不詳。剩下22人,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佔了一半。可見,在唐代,山西人的武功是最硬的,打遍天下無敵手。其次是陝西,國都所在,出了4個武狀元。第三是河北,佔了2個。
  • 清末武狀元卞賡傳奇人生
    有清一代,江蘇省共出文狀元四十九人,而武狀元只有六人。載譽榮歸 祭祖探親       卞賡中了武狀元之後,先入朝謝恩,赴瓊林宴,拜謝恩師,互訪同年,接著便奉旨回鄉祭祖、建造狀元府。  回到海州府,作為清代以降海州地區唯一的武狀元,卞賡受到了熱烈歡迎。板鋪鎮更是人山人海,還沒到半路橋,中正街鄉鄰就一路迎來,卞賡便下馬步行至中正街。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龔鵬程: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一般人的個性也是這樣。在他不發達、沒辦法的時候,老是怨天、恨地、罵爹娘。怪東怪西,老天對我不公啦,這社會對我不好啦,爹媽沒給我高資質、大財產、好資源啦。發達了,才會開始建宗祠、修族譜,彰顯自己的家世。近百年的民族反應,不也是如此嗎?
  • 【歷史】諸暨唯一一位武狀元,竟然是應店街人!
    眾所周知,武狀元是中國古代武科舉中的佼佼者。(影視形象:武狀元蘇乞兒)諸暨歷來以「崇文尚武」而自豪,遺憾的是,在諸暨的地方志上,從未有諸暨出過狀元的記載。然而近年來一些家譜資料和墓志銘的發現,填補了這個空白,證實了諸暨在南宋時期曾經出過一位武狀元,他的名字叫楊必高。
  • 環球網對話龔鵬程談端午節:歷史上未必有屈原這個人?
    學者龔鵬程認為,包粽子、划龍舟是祭奠屈原,這是後來附會到這個節日裡來的,是從南朝梁代《荊楚歲時記》以後開始的。而愛國詩人屈原這個稱謂和形象,其實都是後來形成的。而歷史上關於屈原的理解其實還不止這一個荒謬的認識需要澄清。
  • 黃維樑讀龔鵬程《文心雕龍講記》:仿佛上了一堂小型中國文史哲通識課
    主要著作有《文學散步》《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書藝叢談》《國學入門》《龔鵬程四十自述》《中國詩歌史論》《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一百六十多種。  當然,不管本書這隻大鵬飛得多高多遠,它始終圍繞著《文心》這個中心。對關鍵詞「文」字,他有重要的話要說,在第七講。
  • 佛山這兩位武狀元的故事你們了解嗎?
    在功夫電影中,武狀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題材。在歷史上,廣東共出過5位武狀元,佛山佔了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