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學問大家龔鵬程,是學術圈裡的漏網之魚還是吞舟之魚?

2021-02-28 國際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

「龔鵬程門生說」系列之江力

  「龔鵬程門生說」系列第三則,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助理/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國內訪問學者江力。

  (一)我從湯一介先生的文字裡,第一次「觸電」龔鵬程。

  十幾年前,我在湯一介先生北大二十四樓南門書房裡,看到了龔鵬程老師的《四十自述》。這本書的序言為湯先生所作。在文字中,我讀到了湯先生視野裡的「龔鵬程」。

  後來我得知,湯先生與龔鵬程老師相識很早。1989年春天,龔鵬程先生得到蔣緯國、張建邦諸大老的支持,整合臺灣學界,帶領學術團來到大陸,展開兩岸正式的學術交流。龔鵬程與湯先生第一次見面,就是在北京香山臥佛寺及北大校園裡開會,討論十分熱切。那是龔先生為兩岸文化交流打開格局的破冰之作。

  後來他從政去主持臺灣政府的兩岸交流業務,建樹甚多,可說即是由此開始的。

  十多年後,時局變化,龔鵬程先生卸去在臺灣的官職,也辭掉佛光大學大學校長,又回到北京時。舊時慷慨激昂的朋友,許多都沉默了。湯先生則依舊堅持邀他去講學。龔鵬程先生受邀參加了北大和中國文化書院共同舉辦的蔡元培講座,題目為「符號學研究」。校長親自籤發邀請函,湯先生主持,活動很是隆重。

  龔鵬程老師藉此整理了演講稿,出版為《文化符號學導論》,列入樂黛雲先生主編的北大學術叢書。要知道,當時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論述極少。湯先生肯定龔鵬程老師在該領域的成就,所以也想借重他來刺激一下學術界,後來他們好像還合作編了一套這方面的叢書。

學者龔鵬程

  我做助理時常在湯先生,樂先生身邊,也時聽樂黛雲先生時常提起:「龔鵬程有才華!」。有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很多年後,龔老師託我給湯先生帶話,說他辦了個活動,希望能得到湯先生的關注和支持。湯先生一聽,笑著跟我說:「只要是龔鵬程老師的事情,咱們都要支持。」

  湯先生,樂先生對於來自臺灣的龔鵬程老師格外關注外,我的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溫儒敏教授,對於龔鵬程老師也是格外關注。北大曾召開過一場龔老師作品討論會,溫先生不僅準時出席,在開場前專門準備了精彩的充分的發言。

  在更早的時間,湯一介,樂黛雲先生特別希望龔鵬程老師能夠在大陸任教。溫先生頗有魄力的「力排眾議」,力邀了這位「有性情的學者」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溫先生認為,龔老師學問稱得上「淵博通達」,是顆「讀書的種子」,更是個「通才」。

  湯先生、溫先生都是我最敬愛的先生和老師,也是學術大家,他們對於龔鵬程老師的支持與學術認同,讓我也不禁對這位有才情、有學識的大學者仰慕起來。

  (二)真正認識龔鵬程老師,是在2008年,我去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做訪問學者時,選了他的課。

  龔老師在北大開《文藝理論》課程。我毫不猶豫,就選定了他的課。

  他講的課聽起來真難——這是我對龔老師的第一印象。龔老師的「理論課」,穿插大量文獻、經典、史實,知識點密集。我跟隨溫儒敏先生學習時,關注和研究的領域為現當代文學,尤其是現當代散文,對有些文獻並不熟悉,課上得十分吃力。現在想起來,龔老師上課時,實打實,全是乾貨——這倒也像極了他穩步紮實的治學態度。

  第二個印象是,老師其實非常溫和的。他在江湖上名聲響,但站上講臺,就是一個安靜的書生。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間中型的教室,臺下坐滿了學生。龔老師的聲音溫和低沉,很有穿透力,字斟句酌,清晰條理,理論,概念,思路,邏輯——在講課的時候,他整個人的狀態沉浸其中,更象是位儒者。

  生活中的他也是如此,對人謙恭有禮,不僅有儒家精神,也有一種俠義精神。有一次,龔老師邀臺灣師範大學林保淳教授來北大中文系講學。在接待宴請中,在場的人討論著要喝什麼——(那時候還沒有中央八項規定,一般的接待都是合規的)。從一個角落裡,一個低沉而慣有的穿透力的聲音傳來:「就喝小二(二鍋頭)吧。」我循著聲音看過去,果然是龔鵬程老師。後來聚會,我想當然認為龔老師特別愛喝這酒。很多年後,他才無意提到:「江力啊,誰不愛喝好酒,那次喝小二,是想給咱們系裡省點錢呀。」這件事給予我印象特別深,龔老師厚道,能跟體諒人,由此可見一般。

  龔老師的交往圈子,也有這樣的特點——既有學界的學術大家同仁,也有雲集四海的江湖弟子。龔老師的思想非常開放、非常平等,與人交往,也最認人品。

  有一次,和龔鵬程老師談到我的老師,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先生對於他的學問人品的肯定並引以為「我的兄弟」時,龔老師認真的對朋友們講了一個故事:臺灣一個學者需要熊十力的材料,他找到了他的朋友,正在做熊十力研究點校工作的北京大學教授王守常老師,守常老師把自己的資料全部無償的提供,用那時候很貴的價格,在五星級酒店複製了一套,送給龔鵬程老師。龔先生稱道守常老師「大氣、義氣、厚道」。我想他評價學界好友的話,來評價他自己,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自從在系裡上了老師的課,我們的交流慢慢多了起來,私下成為恩師摯友。只要有機會,朋友們總創造機會給我,總能和龔先生一起吃大餐。老師是個美食家,和他一起吃飯,是很享受的。有次,某人請他,燉了一鍋肉,端去隔壁一家破舊的小飯館。龔老師不挑環境,帶著一群學者、媒體老總,在吵吵嚷嚷的大廳,就著小酒聊天,談學問,談生活。這樣的氛圍很容易讓人進入美好又融洽的狀態。

  還有,印象很深的是,龔老師在飯桌上從不看手機,這種自然而然地周到,對客人的尊重,讓你有一種親近感。

  (三)如果要說龔老師有一點爭議的話,我想是在學術裡——那些爭議的聲音,無非是因為他的才華和骨子裡的傲氣。

  我在中國文化書院工作時,龔老師被湯一介先生,王守常院長聘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所以我們後來又有了工作上的合作關係。作為師者,他在他掌控的學術平臺,給予了我很多機會,有意培養我,邀我一同參加各種學術會議;作為一個「在路上」的青年研究者,我也很願意去跟著老師一起學習。我也時刻關注著他的思想變化、在文化等領域的努力,見證他作為一個學問大家的氣象。

  在我印象裡,龔老師寫作不大引用材料。我們寫作,或電腦檢索或查閱材料做卡片,他的風格則是「信手拈來」。我們一般在聚會後回家,睡覺的睡覺,看微信的看微信,只有龔先生回家後還要伏案奮筆。

  不一字一句引用材料,這是古代大家的習慣。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引用就與原文有出入,我與湯先生核對請示,問道:「不完整的引用是不是有問題?」湯先生告訴我:「古人寫作不需要引證原文獻,憑記憶,寫完了便是定論。」

  不過古人讀書龐雜,感悟體驗無不成為積澱。龔老師的文章,力透紙背,字裡行間,足見功底。陳獨秀先生曾寫過一本《小學》(除了大家熟知的《新青年》,陳先生還是小學、文字學、音韻學等領域學問大家),前陣子東方出版社再版,約龔鵬程老師為其寫這篇非常有分量的大序。

  我讀到那篇短序,老師循序漸進,信手寫來,對整個學科歷史、研究現狀做了非常重要的深入的描述。對於陳先生的治學理論,龔鵬程老師完全瞭然於心。龔老師的文章,涉及經史子集、天文地理,美文美食,涉獵武術江湖,看似路子很開很「野」,實則學術功力深厚,穩步又紮實。

  另外,我還覺得:龔老師熟讀各類文獻,但他治學從不拘泥於古法。

  做學問方法有二。其一是從文獻出發。有人認為,儒家文化都藏在文獻中——從先秦到晚清,儒學典籍裡都是能稱得上「家」的名人。另一個方法是,在現實環境中,將紙上文獻與地下發掘物質互證。

  龔老師治學,絕不僅僅拘泥於此。他獨闢蹊徑地將文獻中的材料、器物、禮儀,恢復到現實生活中來,用當代人的體驗還原過去的儒家生活,專注在禮儀、道場修復,文化的弘揚與普及上下功夫。例如他修復完善迄今千年歷史的都江堰文廟,並召集人們演示了古代婚禮,射禮,冠禮,鄉賢酒禮,祭孔大典等。很多年來,這樣有「規矩」的傳統禮儀,非常不容易看到。

  如此特別的全新的治學角度,有學者笑言,在龔先生之前,海內外僅見一人。有一位孔家後人孔德成先生在臺灣大學教書時,拍過一套古代的婚禮儀式黑白電影。除了這位孔先生外,龔老師恐怕是唯一一位將恢復古禮並付諸實踐的學者了。

  溫先生曾說,龔鵬程是現代學術的一條「漏網之魚」,他始終保持個性、情操和批判意識,著述鮮活瀟灑,觀點跳脫,所以常引發學術振動,引起人們思考和探究的衝動。這樣的治學境界,真令人敬重而高山仰止啦!

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助理:江力

[責任編輯:李超]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當然這個問題還會涉及龔先生認為孔子是其生命的目標,還是超越的對象?我的論文先討論龔鵬程先生經學思想,透過龔鵬程先生的經學事業與著作,說明其經學思想如何貫串生命整體。「經學」,傳統以聖賢所著,或與聖賢所傳為限,主要以十三經為範疇,後世研習經典學問,或有新意,則以註疏、著述見世,未再有經。
  • 龔鵬程 * 李明濱 中俄文化共辯「禮義」
    北京大學俄文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明濱先生共同闡述「禮義」現場座無虛席龔鵬程先生傾力打造的這12堂課程,涉及報恩、仁愛、禮義、誠信、孝敬、學習、行善、不朽、自由、天道、生生、中和12大模塊,統之有宗,會之有元,以生活的學問為宗旨
  • 專訪龔鵬程先生:書院的教育
    龔鵬程(以下簡稱龔):其實我在很多場合、多次講到當代書院的宗旨、任務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等,希望能引起更多書院創辦者與研究者的重視,也希望能使我們的書院教育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儘管目前效果並不十分明顯,但我今天還是願意就這一問題再談談我的看法和思考。
  • 龔鵬程:國學是讓人聰明的,而不是變傻
    他們口中的「國學」,已經在社會上演變為商業化氣息濃厚的讀經熱、尊孔熱,甚至一些人趁勢辦起了各種層次、規模、檔次的讀經班、國學班、女德班。 「國學熱」的背後,亂象叢生。 什麼才是真正的國學? 國學大師級人物龔鵬程教授曾感慨道:「國學是讓人聰明的,不是變傻呀。」
  • 龔鵬程:文化經典離我們並不遠
    我選擇的這些書首先是不難,都是大家容易掌握的,而且這些書有不同的知識類型,涵蓋了古典文化的不同內容。此外,我選擇的很多書很有趣味,如《茶經》和《觴政》,它們一個是講茶,一個是談酒,分別代表了兩種可以互相呼應的文化。在藝術篇中,我還選了《書譜》、《畫譜》、《園冶》等,也都很好讀。   過去談經典談得太硬,好像經典都是難啃的骨頭。我認為這是誤區。
  • 龔鵬程 出版座談答問
    此等風氣,至今猶存,而政治仍是左右其間的力量,這是我希望能再予改善的。4.您在大學時是不大關心世務的書呆子,也不清楚將來的路徑,但後來踵跡孔子,有澄清天下之志。您對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還在書齋裡的大學生有何指導和寄望?答:現在有在書齋裡的大學生嗎?
  • 黃維樑讀龔鵬程《文心雕龍講記》:仿佛上了一堂小型中國文史哲通識課
    事實上,他1978年22歲還是個研究生之時,已發表《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一文(1);此後陸續有相關論文發表,經過多少龍年馬年猴年的「積學儲寶」,在2021年歲首,其五百頁龍學著作《文心雕龍講記》(以下簡稱為《講記》)面世了。《講記》共十五講,是他在北京大學講課的記錄。
  • 為何我在德國讀博畢業後,選擇毅然離開學術圈(中)
    歡迎大家關注留言,也歡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經歷。海外生活不易,海外讀博更不易。願你們都能如文中博士朋友一般,歷盡千帆,苦盡甘來。上篇的連結請點擊連結:為何我在德國讀博畢業後,選擇毅然離開學術圈(上)前言繼續這一充滿回憶的話題。當然啦,德國讀博的味蕾裡不只有苦澀——畢竟結果是美好的,我在畢業後也從中受益匪淺。
  • 龔鵬程|沒有博通,何以專精?
    這種官師合一的專業化教育,形成的,當然還是知識封閉、單線傳承、學術掌握於官方、沒有個人性、也沒有學術自由的局面。強調家法、師法、專業。研究《尚書》的,不研究《詩經》;研究《春秋》的,不研究《易經》,五經各有專家。而所謂研究《詩經》,卻還要看是齊、魯、韓哪一家;讀《尚書》,則要看是讀歐陽高、夏侯勝還是夏侯建的。
  • 漫談初心【薦讀】|杜雷
    頭條:漫談初心【薦讀】|杜雷二條:家長需要多留意考生考後心理變化【薦讀】|雪絨花三條:風雲雷電(組詩)【薦讀】|李保國
  • 北大教授龔鵬程:易經不是算卦用的
    這就涉及一個《周易》之性質以及我們該如何讀《周易》的問題了。自甲骨文出土以後,我們大抵已知道「貞」是貞人卜問的意思。《易》本卜筮之書,每一卦下面都繫著佔辭,著所以常有利不利貞、貞亨不亨等詞語。可是後來孔門鑽研《周易》,不再只視它為一部佔卜書,而是想由其中玩味出足以引導人生的道理,把天道化為人道,所以就不由佔卜的行為及辭例上去解釋,偏要就此四字說其四德。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龔鵬程:傳統跟現代的關係在不斷變化之中。早期要全盤西化,努力現代化,我們便把傳統文化看成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絆腳石,認為就是因為有很多傳統文化積澱下來的缺點,所以沒辦法進入現代社會。到了上世紀70年代以後,大家才發現傳統跟現代並不一定是完全對立的關係,還是有一些傳統資源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蠻有用的。
  • 龔鵬程:烹貓屠狗且為樂
    我本擔心他不吃,不料他說早年在貴州生長,該處本來就以食狗為常,苗族、布依族人尤嗜之,他當然也喜歡此味,令人大感吾道不孤,談起苗疆食狗軼事,頗增見聞。我說飲食,經常談到吃貓啊狗啊的,好像我專門吃這些一般人不常吃的東西。學生楊宗翰有篇文章說我:「學生們大概都會同意,龔鵬程是個嚴肅中帶點邪氣、酒量和學問一樣驚人、談學論道之餘不忘烹貓煮狗的老師。」
  • 龔鵬程|與未來者言
    近代思想,大家都知道,乃是以反傳統為主的。要洗心革面,向西方學習。
  • 《尖叫》薦讀
    《尖叫》薦讀在「皮卡」系列的《尖叫》一書中,我許多次發現了自己,而且我的腦海因為和皮卡的相遇,充滿了歡樂。皮卡一出生就充滿了懸念,「卡」在那裡怎麼也不肯出來。醫生就像拔蘿蔔一樣,「撲通」一聲將他拔了出來。
  • 環球網對話龔鵬程談端午節:歷史上未必有屈原這個人?
    學者龔鵬程認為,包粽子、划龍舟是祭奠屈原,這是後來附會到這個節日裡來的,是從南朝梁代《荊楚歲時記》以後開始的。而愛國詩人屈原這個稱謂和形象,其實都是後來形成的。而歷史上關於屈原的理解其實還不止這一個荒謬的認識需要澄清。
  • 龔鵬程|讓我們也來庸俗地說說大學教育的錢路
    讀出來若不能找到一份賺錢的工作,大家就覺得完全是浪費。 這種心理是高教之癌。可是說也說不聽,社會心理及其認知堅硬如花崗巖,絕不聽你講道理、唱高調。你現在去讀時,該專業錢途正好,讀出來,卻已可能走下坡了。也可能錢途仍好,但擠這熱門專業的人太多,使你反而就業困難。或這產業持續繁榮,需要的是更高級更熟稔的人才,大學畢業的菜鳥更不容易找到工作,枉費了家長一片望子成財夢。
  • 「漏網之魚」英語怎麼說?
    slip through the net:漏網之魚。a few slip through the net:有幾條魚從網裡溜走了。儘管制裁迫使伊朗大幅削減其航運量,但一些與伊朗有關的船隻繼續成為漏網之魚而遛走了。dramatically:顯著地。
  • 龔鵬程先生吉林書法展將於2020年10月25日舉辦
    轉自/吉林美術館【壹】《儒者工書——龔鵬程書法作品展》主辦單位:>吉林省美術館展覽地點:吉林省美術館(吉林省民間工藝美術館)展覽時間:202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 薦讀 | 永興島上的環保佳話:保住水清灘亮島美
    「棉花」雲、「玻璃」海、綠椰樹、三角梅……都說海南的風景美如畫,到了三沙才知道畫布總有邊緣,顏料總有誤差,最美、最真實的是留在我們腦海裡畫也畫不完、抹也抹不掉的記憶。不一會兒,太陽就溜到海的背後,夜色漸深,天空裡眨著眼的繁星,猶如一盞盞指明燈,在這片海域,守望著遊子早日歸故裡。在這裡,一步一風景,一時一變。這兒,就是大美三沙、大美海南、大美中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朱立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