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與未來者言

2021-02-08 龔鵬程大學堂



近代思想,大家都知道,乃是以反傳統為主的。要洗心革面,向西方學習。


故從政治體制、經濟結構到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都在變。思想上的流派與爭論,大抵只是學什麼西方(學德、學法、學英、學美或學蘇聯)、學西方什麼、怎麼學、速度快或慢,以及傳統哪些部分還可保留或調整以適應於西方式現代社會而已。


我的想法跟大家可能略有不同。


我根本懷疑這樣一套現代社會意識形態,認為這是「以理限事」,用一套臆想出來的框架在脅持著真實社會走。它所描述的「傳統」與「現代」,無論是Toennies的社區與社會、Durkheim的有機與機械、Cooley的初級與次級、Maine的地位與契約、Redfield的鄉土與城市、Becker神聖性與世俗性、馬克思說的封建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乃至新與舊、農業社會與工商社會等等,都不是真事,只是一些理論模型、思想框架。


而這些模型,一來都還有不少些理論問題,不僅不能用以解釋社會,更不宜用來指導社會變遷之方向。二來它又都是依西方社會由中世紀變到現在的情況做的描述,套用在我國社會上,並不合適。


本來,在我求學時,亦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左右,這個模式已然鬆動了。一是他們自己互相批評,暴露了彼此理論的漏洞;二是本來強調傳統與現代不兼容的二元對立模式,已逐漸調整為動態連續模式,從「傳統與現代」轉成「從傳統到現代」。傳統從阻礙現代之物,變成可以轉換以適應於現代,甚至可以是有助於現代發展之元素。


前者是五四到文革時期之思路,後者是日本及「東亞四小龍」以傳統儒家文化來發展現代化的情況。這時,就也出現了另一種鬆動原有論述模型的講法,那就是將「現代」複數化。認為現代雖最早出現於西方,但亞非拉美不一定都得跟西方走或變成西方那樣的;可以如日本,形成一種「亞洲型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融合了非西方的本地文化而形成之現代社會。


還有另一種思潮,稱為後工業化社會理論。入室操戈,說工業社會發展好幾百年了,疲態盡露,問題叢生。且科技不斷更新,原有之工業原料、生產方及生產關係又都在改變中。因此它就要過去了,眼前已出現一種工業社會之後的社會。


原先馬克思其實就已講過資本主義即將消亡,但主要是從勞工角度說,認為會出現工人階級甚或無產階級之革命,建立新社會。現在這理論卻不從這裡說,而是著眼於生態惡化、人之物化與機械化等,說現代工業社會的運作方式,將使得這一生產形態發展不下去。


而在工業科技已然形成困境之際,生態新技術又將具體改變我們的社會與生活方式。這種新社會將如何出現於我們未來,或我們希望它是怎麼樣的未來,就凝結成一種統名為「未來學」的召喚。烏雲既布,巫師於茲求雨焉!


    早先最具影響力的社會理論,一是現代化,二是馬克思。兩者又都不只是解釋性的,更有指導社會發展方向的實踐功能。我在讀大學時期,因不契此二說,故都避開,僅由哲學思想一面去討論文化。

    可是這個問題乃至方向是避不過的,我的生活機緣也使我愈來愈緊密地接觸到這方面。1978年碩士畢業後,追隨淡江大學校長張建邦先生學習「後工業社會」理論,探討未來學,更深刻影響到了我的歷史文化研究。

    張先生是華人世界最早提倡後工業社會研究的,六十年代末就開始了,與美國同步。「知識爆炸」「信息社會」等詞都是他創的。講說研究外,還開課程、購設備、組織會議、聘用專家、編譯文件、辦期刊、辦出版社去推動未來學、信息學(而他又是校長,精研世界教育發展與管理模式,理論與實踐並重。我當他不稱職的秘書八年,從之學習甚多。後來他從政,任臺北市議會議長、交通部部長等職;我也因此總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都市建設、城市發展、行政管理等具體事務,找中外相關資料來研讀,並立刻提出自己的見解來。可謂人生難得的淬鍊。後來我辦南華管理學院,在佛光大學成立未來學研究所,都有他的影子在)。

隨後又有依賴理論之崛起,認為西方這幾百年之發達,乃是侵略剝削亞非拉美地區而得。結果不但不自反省,反而肆意批評這些被殖民被侵略者文化及社會落後,要求他們改從西方之道路,以走上金光大道。被侵略者卻也不明究竟,自慚形穢,渴望富強,遂努力推進現代社會體系,邯鄲學步。可是實際上他們之所謂現代化,不過是更深的被剝削關係,是依附於已現代化的國家來求「發展」,做其代工,或原料、勞力、自然資源之供應者。要想打破這種依附關係,唯有革命或自己站起來,否則永遠不能脫離低下、落後、貧窮、發展中或未發展之處境。此說乃是馬克思學說之另一發展。


我受這些思路之影響或啟發,形成了一種反現代的基本態度。


反,不是反對,更確切的說應該是「非」。不過我一般仍說是反,因為一切都仍要由反思反省來,先省思我們為什麼要現代化,現代化各種理論站得住腳嗎?現代社會就是我們要的目標嗎,百年來現代化追求之過程及手段有什麼問題呢.等等。


工業與科技部分我不能深究,但我可以研究科學的人生觀、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是不是講得通,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有什麼問題、民主與自由的人性論基礎是否牢靠等等,試試看抽不抽得動現代化思潮的腳底板。


我那時的師友有兩類,一種是反對現代化,對五四以來之風潮極其不滿而矢志保存傳統的。他們多半舊學深厚而對現代社會適應不良,覺得胡適魯迅等新派人物淺薄,而對其背後的西學及現代社會之結構與肌理則不甚了解。所以談新舊、論中西,愈為傳統文化張目,就愈容易如錢穆先生那樣,被余光中譏為「儒家文化之鴕鳥」。僅能效法孤臣孽子,懷抱遺編以繼絕存亡,明夷待訪。


另一類,也講傳統文化,但底裡其實是西學,或參酌會通著西學在講中國學問。如方東美、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諸先生,西學工力,即使在西方也不可多得。疏通論證中國哲學足以與西方會通,而確有同於或優於西方之處,貢獻更大。但方向仍是理性、民主、科學,其建立之儒學亦不免有西方人文主義或自由主義色彩。


故其論傳統文化,乃是現代保存型的。說傳統在現代社會仍有其價值,應予保存,但要開展就須要改造。例如以「良知自我坎陷」之方式才能開出民主科學;或說傳統僅知「治道」而不知「政道」,我們現在要籌思政治如何從神話轉為理性,開出政道等等。


我學習他們,也不同於他們。講傳統,並不是復古存古的;講現代,又不是化傳統為現代的。我後來發展出一種方法論,雙是而雙遣,追求中和、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乃是調適而上遂。例如孔子說太文不好,太質也不夠好,文質彬彬才好。文質彬彬,是既有文又有質,但又不落文質任何一邊。這才是中和,中和不是文也不是質,卻並不廢文或廢質,是要綜合而往上超越之,翻上去。此理,我稱為「超越辯證」。此法,牟先生在《理則學》裡解釋辯證法時講得十分透徹,古人向來應用於身心修養與藝術修煉等各方面,我發展之,也用在治學上。


放在這裡說,就是:在傳統方面,我銳意習學,入木不止三分,看起來也復古存古得厲害。因為詩詞歌賦、書畫遊藝等文人才子之伎倆,或經史考證、名理哲思等漢宋儒者之本領,乃至佛道俠武,我幾乎都學全了。古貌古心,可以做為傳統的代言人。


可是我的傳統是現代的。其中有現代意識、理性化思維、工具性操作、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之邏輯等,與一般治傳統學問的先生們在論述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都很不同。它使得我談的傳統文化,在這社會中較容易被接受,我也比其他人有更多切合現代社會的做法。同時,我還常常可以此來批判傳統陣營,謂其迂古不化。1984年批評中文系教育博士論文研究方法陳舊,並提倡論文規範,建立研討會模式等,即屬於這類作為。這很令我傳統陣營師友痛憤,而現代化陣營卻頗引為同志,謂有白袍小將廓清摧陷之勢。


然而,中和者不住兩邊。我的理論不是傳統也不是現代、不是傳統與現代,亦不是由傳統到現代,而是「即傳統即現代」「非傳統非現代」。


因為人不活在過去,是活在這個正現代化或已現代的社會中。這種存在是具體的,也是有限定的,人只能在這樣的時空中去感受、去理解。因此,我們所理解之傳統,無論如何都有現今存在之印記,不是感現世之淺俗無聊而抗志希古,就可能是感覺傳統令我們在現實中不舒服、受束縛而思改造之、揚棄之。其所謂古、所謂傳統,和現世存在處境和感受必相關聯。故沒有本質化的、凝固化、真空狀態的傳統,每個時代人說和理解的傳統均不會一樣。就此言之,可說傳統其實在現世之中,不同的現在便會有不同的傳統。


同樣的,存在意識本身也是歷史意識。因為現世不是孤立的,它由原先什麼狀況衍來,又將朝什麼方向發展去,「過去、現在、未來」是關聯著的。人的存在感受和理解,也必與他對過去和未來怎麼看、怎麼體會相連結,都是具有「歷史性」的。詮釋學認為每個人對事物乃至世界之理解,都必然帶著「先見」,沒有先見,其實就根本見不到什麼。同樣看一棵樹,有植物學知識背景的人,所見自然不同於只有經濟學背景的人。同理,社會中人,對眼前事、現時世之了解,也必不同於另一社會中。何則?傳統不同故也。秋風起兮,中國人要養肺防燥,過秋分與中秋,西方人便無這一套。依此言之,現代又在傳統之中,是傳統形塑著我們的存在。


 我的歷史研究,特別注意觀察文學作者及思想家的存在感受,並努力做處境分析,即基於上述這種認識論立場。這與傳統的「知人論世」不一樣,那只是研究者向一個歷史對象設法靠近,探察心跡,揭露隱衷,我則是兩相穿透式的。因為我之所以如此看如此解,自有我的存在感受及處境在。我分析著他,同時也就解析著我。研究歷史、剖釋傳統,乃因此同時也是向內探索並釋放自我的過程,不是客觀的知識遊戲或技術操作工程,「道問學」與「尊德性」遂以此逐漸合一。


這當然不符合科學、理性、客觀之現代性要求。於此,我上溯狄爾泰、卡西勒,區分人文學科自有不同於科學的邏輯,下接後現代史學,並參考科學哲學最新的發展來辯論這些方法論認識論問題。其中援引詮釋學尤多。


當然這還是不夠的,A與非A要真能綜合,仍須有超越辯證之道。當時臺灣有胡秋原先生辦《中華雜誌》,主張要超越美化與俄化之路來發展,影響不小。我之所謂超越辯證與之不同,向上一路是順著上述幾種反省現代化之路而發展的:一方面觀察現代化理論的局限和破綻,一方面考察現代化之後人的存在感受,是更快樂了,還是更疏離、更沮喪、更容易自殺抑鬱?另一方面則由後工業社會、未來學、應用哲學中探索出路。


應用哲學談的不是傳統的形上學、知識論、道德哲學,而是研究當代環境中具體的、會遭遇到的倫理難題。例如複製人、安樂死、轉基因、監控攝像頭遍布的生活空間、人工智慧發展、網際網路交際之下人之新倫理處境,自由、正義、誠信該如何理解,如何抉擇等等。後來我在南華與佛光大學任校長時,哲學研究所即發展這個方向。


資訊管理,討論的不是資訊工程,而是在資訊社會中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社會的新關係,思維、語言、審美、人際交流能力的變化。後來南華社會學系開發的資訊社會學、資訊教育等也是這方向,頗有成績。


之所以由未來學再開發出這些學科來,是因為未來學有較濃厚的科技導向。後工業其實是新工業,電腦技術一日千裡,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新媒體也方興未艾,足以令人揣想一個幾乎全新的未來。


當時我們所談,大約跟科幻小說差不多。所以我跟科幻小說家們還頗有些交往。


可是世相隨化,四十年前揣測的未來,如今多已成為現實,甚或還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擬議,元稹詩云:「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令人不勝低回!


然而這就是我們希望的未來嗎?看來也不是。由工業發展思考未來仍是有盲點的,從《第三波》《大未來》到羅馬俱樂部提出的《成長的極限》,已顯示未來學對科技發展的悲觀。人類將迎接的,可能是「寂靜的春天」。生態運動、環保意講乃由此繼之而興。


當時張校長曾領我們翻譯了《即將來臨的繁榮》,保持積極樂觀。可是這些科技帶來的問題終究還是難以解決的。


而且這麼多年過去了,此一思路其實進展無多。原因是工業化之後的新工業發展瞬息萬變,電腦、網絡、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新材料、新醫學均有新獻,思想界之討論根本追不上。


追不上,一是文理分化分科嚴重,擅長哲學文藝者,對此科技新情勢十分隔膜。仍在思考著十九世紀的康德、黑格爾(他們當然也研究天文學,但其說已不甚靠譜。康德認為所有行星都有人居住,距太陽越遠的人越優秀。黑格爾則論證太陽系行星數目不可能超過七顆,不須尋找新星)。二是形上學久失地位,知識論已讓位給了語言哲學,而倫理學涉及道德判斷,研究者就又更少了。新科技、新倫理帶出的倫理難局,如智慧財產權、同性婚姻及育子問題、複製人問題、核廢料、核能發電等諸多問題皆委由政治解決或商業處理了,思想家不願碰也無力深入。


這才是我們的思想處境,故諦觀前途,憂思蒼茫。


其實最早提出後工業社會理論的丹尼·貝爾,即著有《資本社會的文化矛盾》,認為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之所以會瓦解,並非技術不行了,而是其文化發生了內部矛盾,使得這個體制運作不下去。若想運作,即須更新。其說甚為繁頤,但大體是說它的經濟驅動力吞噬了宗教與審美。新馬克思學派的馬庫色也提到了工業社會造成「單向度的人」,希望從審美上來拯救。這些方向,正是可以補充未來學與趨勢研究的。


在貝爾談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信仰危機,人為物役,背離了原先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基督教倫理,而冀望重振時,我想到的,當然不是基督教,而是中國傳統的儒道佛和各種民間宗教。


現代化理論強調西方之崛起是科技發展、理性精神申張、政治與宗教分離的結果。可是資本主義興起與基督新教倫理之關係,早經韋伯等人揭出。越是現代化的社會,宗教復甦也更蓬勃,美國日本都是明證,臺灣之現代化亦然。被判定「上帝已死」的西方,既然重新呼喚宗教的救贖,我們為什麼不能由自己的宗教文化傳統中去開發資源,以面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危機呢?


宗教如此,審美也同樣。對一個只有理性與技術,並活在商品拜物教社會中的人來說,審美感性之開發確實是必要的。在這方面,傳統的資源可太多了呀。


嫁接之花,格物致知。

   



                   龔鵬程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世界漢學中心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主任。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

                          -長按關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群





相關焦點

  • 龔鵬程:國學是讓人聰明的,而不是變傻
    在國學學術界有一個段子:有龔鵬程在,聽眾便在;龔鵬程一走,聽眾也就跟著散了一大半。 可見他在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龔鵬程自小隨老師夜讀《論語》、《孟子》、《千家詩》等。到了大學便開始有系統讀書,從《莊子》、六朝詩歌、諸子百家到滿清近代詩派,每年寫就三十餘萬字研究文章。
  • 龔鵬程 * 李明濱 中俄文化共辯「禮義」
    今日,以禮義為主題的第三講中, 龔鵬程認為,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一說,如今,禮義之邦變成了「禮儀之邦」。這一錯誤在各種媒體中觸目皆是,大有積非成是、愈演愈烈之勢。在「百度」上輸入檢索項「禮義之邦」,你會找到612萬條 「禮儀之邦」,而幾乎找不到「禮義之邦」。 其實在歷代文獻中「禮義之邦」的用例很多,而「禮儀之邦」並無一例。
  • 薦讀 || 學問大家龔鵬程,是學術圈裡的漏網之魚還是吞舟之魚?
    (一)我從湯一介先生的文字裡,第一次「觸電」龔鵬程。  十幾年前,我在湯一介先生北大二十四樓南門書房裡,看到了龔鵬程老師的《四十自述》。這本書的序言為湯先生所作。在文字中,我讀到了湯先生視野裡的「龔鵬程」。  後來我得知,湯先生與龔鵬程老師相識很早。
  • 龔鵬程先生吉林書法展將於2020年10月25日舉辦
    轉自/吉林美術館【壹】《儒者工書——龔鵬程書法作品展》主辦單位:>吉林省美術館展覽地點:吉林省美術館(吉林省民間工藝美術館)展覽時間:202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 龔鵬程 │ 陰陽交泰 大吉大利
  • 龔鵬程:文化經典離我們並不遠
    作為一位樂於傳述經典意義、鼓吹經典教育的學者,龔鵬程在臺灣似乎成了有關經典的代言人。據他介紹,書中所收錄的文章是依據16年前他在臺灣一家電臺做讀書節目的錄音整理而成的,對於閱讀經典究竟可以給現代生活帶來什麼作用,經典與現代生活到底有多遠的問題,他又有了新的思考。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我的論文先討論龔鵬程先生經學思想,透過龔鵬程先生的經學事業與著作,說明其經學思想如何貫串生命整體。「經學」,傳統以聖賢所著,或與聖賢所傳為限,主要以十三經為範疇,後世研習經典學問,或有新意,則以註疏、著述見世,未再有經。
  • 北大教授龔鵬程:易經不是算卦用的
    《龔鵬程談易》系列連載為騰訊儒學特約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龔鵬程教授(資料圖 圖源網絡)龔鵬程小傳:龔鵬程,字雲起,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臺北。龔鵬程自幼才華橫溢,而且精通武術、書法,深廣的學力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每年著述約一百萬字。迄今為止,正式出版的專著已有七十餘種,主編著作不計其數。近期在大陸出版著作約三十種。
  • 專訪龔鵬程先生:書院的教育
    【導 言】夙有「天下第一才子」、「當代孔孟」之稱的龔鵬程先生,作為著名學者、教育家和思想家,融通儒釋道三教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龔鵬程: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一般人的個性也是這樣。在他不發達、沒辦法的時候,老是怨天、恨地、罵爹娘。怪東怪西,老天對我不公啦,這社會對我不好啦,爹媽沒給我高資質、大財產、好資源啦。發達了,才會開始建宗祠、修族譜,彰顯自己的家世。近百年的民族反應,不也是如此嗎?
  • 環球網對話龔鵬程談端午節:歷史上未必有屈原這個人?
    學者龔鵬程認為,包粽子、划龍舟是祭奠屈原,這是後來附會到這個節日裡來的,是從南朝梁代《荊楚歲時記》以後開始的。而愛國詩人屈原這個稱謂和形象,其實都是後來形成的。而歷史上關於屈原的理解其實還不止這一個荒謬的認識需要澄清。
  • 黃維樑讀龔鵬程《文心雕龍講記》:仿佛上了一堂小型中國文史哲通識課
    主要著作有《文學散步》《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書藝叢談》《國學入門》《龔鵬程四十自述》《中國詩歌史論》《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一百六十多種。  當然,不管本書這隻大鵬飛得多高多遠,它始終圍繞著《文心》這個中心。對關鍵詞「文」字,他有重要的話要說,在第七講。
  • 龔鵬程 出版座談答問
    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頂級學者和著名思想家,常以孔子自比、自勵。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自幼才華橫溢,而且精通武術、書法,深廣的學力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每年著述約一百萬字。
  • 龔鵬程|篆書有一種人性的,甚至過分人性的氣氛
    (龔鵬程作品:花有清音、我舞霓裳。1370mm×2670mm)篆字,現在大家多半不認得了。但它其實既有古趣,也頗具新情,值得介紹。正、草、隸、篆,是我國文字的幾種基本字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也許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其中篆書卻不像正書楷體那樣,只是一種字體。
  • 龔鵬程|我壯志未酬的那些事
    龔鵬程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並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日本、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 遊心遊世之跡——寫在《龔鵬程述學》前面
    【光明書話】  作者:龔鵬程(著名學者、教授)  壹  畫家都喜歡畫自畫像,以至於自畫像在繪畫中竟可以單獨成為一門類。《龔鵬程述學》 龔鵬程 著 商務印書館  但文體眾多,著重各異,其中最直接的,可能是詩。
  • 龔鵬程|讓我們也來庸俗地說說大學教育的錢路
    龔鵬程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 龔鵬程|我以雲篆呼應空海
    龔鵬程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並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
  • 龔鵬程丨武狀元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世界漢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
  • 龔鵬程|宗教與大學
    龔鵬程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長按關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添加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