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狀元還得考文化課,授予的官職比文官高,南方北方誰打架厲害?

2020-12-27 騰訊網

年少時候常看到香港關於蘇乞兒的影視作品,對武狀元印象頗深。實際上,武狀元的歷史遠沒有讀書人科舉那麼久遠,但授予官職上卻一點不含糊。

清朝時,武舉考試成績出來,朝廷會在西長安門外掛榜,作為象徵,賜給武狀元一身盔甲。隨後,武狀元的主管部門兵部會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對榜上有名者進行封賞。正常情況下,武狀元會被授正三品的參將,到了雍正年間,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也是正三品。

可我們熟悉的文狀元一開始的官職通常是翰林院修撰,僅是個從六品的官階。單單從步入仕途的官階看,武狀元完勝文狀元。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武狀元是丁錦堂,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南方武狀元,打破北方人的壟斷,也是當時爆炸性新聞。

丁錦堂是上杭臨江鎮人,小時候塊頭大,有力氣,少年時代就包圓了家裡貨店重物的進出搬運,空閒還到碼頭做做苦工,據說20歲能一次肩挑12個大鹽包,,一口氣爬上42級石階。

丁錦堂年輕時練武使用的大刀就重41.5公斤,可見他的力氣之大。26歲時到京城參加會試,排名第六,殿試中,成功拔得頭籌,欽點為狀元,授頭等侍衛。主考對他的評價是:「臂力方剛,雄姿邁從。馳快馬似追風,三驅入彀;發飛鳧如閃電,一矢穿氈。箭則貫百步之熊熊,弓則彎六鉤之象鉺。刀石悉徵其餘勇,鈴尤熟於經文。」這活脫脫一個文武雙全的大牛啊。

據傳言殿試中,皇帝讓考生舉一舉殿前三個大小不同的石獅,排名靠前的幾人都只能挑戰個頭較小的石獅,不敢去碰最大的那個。而丁錦堂毫無懼色,直接走向大石獅子,並高舉過頭。憑此表現,皇帝才當即定下丁為頭名。

2年後,同治帝大婚,丁錦堂被特命參加迎親儀仗隊,獲賜黃馬褂,騎馬護衛皇上。又過兩年,同治帝年紀輕輕撒手而去,光緒帝登基,丁錦堂升為振威將軍,擔任廣東南澳廳遊擊,代理鎮守總兵官職務。

清末時局動蕩,列強環伺,丁錦堂負責南澳防務多年,保障了邊境安全,直到光緒十八年,武狀元丁錦堂才以母喪盡孝離開官場,再未回來。按說武狀元體格強壯,沒成想年僅56歲,丁錦堂就因病去世。

丁狀元對家鄉多有照顧,而平素也頗有涵養,為人大度。相傳光緒三年,有武林高手魯奇路過杭城,賣藝為生自然需要爭強鬥狠,擴大知名度。了解到丁錦堂正在家鄉,就尋釁想與其打上一架。面對魯奇的公開多次挑釁,丁錦堂倒也沒計較,不去理會。魯奇找機會衝入丁家後院,見有一人,便兇猛地拿住那人的手追問是否就是丁狀元,丁錦堂看實在沒法躲避,便暗暗運氣,魯奇吃不消了,手疼又要面子,只好撒手,消無聲息離走了。哪知回到客棧,右手痛得越發厲害,多天才有好轉,這下魯奇真心佩服起來,還專門再次登門向丁狀元虛心求教。

作為一個有趣的話題,今天再去討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誰更能打,與過去北方人佔絕對優勢相比,今天應該早已有了多種答案吧。

相關焦點

  • 歷代武狀元地圖: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武功最高?
    也就是說,宋代的「術科」要考文化課,既要根據時務邊防進行答對,類似於現在的申論,也要講解兵書的主要意思,相當於現在的默寫原文+閱讀理解。而且,文化課的難度和佔比,還挺大。當時的武學(類似公辦武校),對那些文化課賊棒但武藝一般的學生,都會格外開恩,列為優等生,尤其照顧那些知陣法、懂謀略的考生,武藝不及格也不要緊。
  • 古代最牛3個武狀元,一個官職最高,一個名氣最大,一個年紀最小
    不過,很多人只清楚文狀元,卻不太清楚武狀元。我國古代有3個最牛的武狀元,一個官職最高,一個名氣最大,一個年紀最小。 這個官職最高的狀元,是明朝時的許泰,他出身於一個武將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武學,所以受到了深刻的影響。許泰的爺爺做過羽林軍左衛指揮使,父親做過錦衣衛千戶,後來還成為了指揮使。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
  • 古代的武狀元到底有多厲害?| 壹讀精選
    不過,唐代初創武舉,影響力微弱,還沒有「武狀元」的概念。唯一令後世耳熟能詳的中唐大將郭子儀,史書也僅記載他「武舉高等」,沒有詳細名次。郭子儀像表面上看,唐代武舉似乎公平公正,有利於底層民眾的階級晉升。但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武舉制的創設只是為了培養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普通民眾仍很難擠進武職系統。
  • 北宋小使臣:身為低級武官,品級不高,卻活躍於朝廷的方方面面
    哪些人有資格擔任小使臣北宋重文輕武,文官的選拔主要靠科舉考試,小使臣作為低級武官的選拔與文官不同,主要通過蔭補、武舉、戰功、特恩等途徑補充:1.蔭補蔭補又稱任子、門蔭、恩蔭、世賞,是指朝廷為了回報祖(父)輩的功勞,給予其子弟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這時候,朝廷不僅沒啥用,而且還總是束手束腳。所以,先是被架空、再是被消滅。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和朝廷就是破鼓萬人捶,誰也不會對他們客氣。大清滅亡,愛新覺羅家族就是這面破鼓。但是,文官不行。別說清朝的文官不行,明朝的文官也不行。要架空朝廷,必須得是地方實權派或軍隊實權派。文官只能是代理官僚的命,離開皇帝、文官就得死。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今天我們來說說這其中的文官: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其次重要的是兩江總督,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個省,當時的南方已經不是秦漢時期的南方了,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當時,上海市是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後來才扶搖直上,跨越了好幾個等級,變成直轄市的。所以,兩江總督其實是管轄三省一市。有三個省沒有總督只有巡撫,分別是山西、河南和山東。直隸、四川、甘肅三個省沒有巡撫只有總督。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等級比總督高,實權卻比知府還小
    如果派出國,會被授予戰史大臣的稱號或者都察院右帝國的稱號,也就是從一個產品,如果有大學生的稱號,就是正的。總督掌管一到三個省的軍事和行政權力,並有權監督包括總督在內的各級地方官員。相比之下,掌管某省的總督就成了總督的下屬官員。畢竟從等級來說,省長只是二級,比最基礎的省長低一級。俗話說「百官殺一級人」,總督要在總督面前服從命令。
  • 北方麵條和南方麵條打架,你站誰?
    然而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南方的面,因為實在太太太太太好吃了,絕不遜色與北方!其實真的不用這樣,自宋末靖康之難後,三千萬北方人遷居南方,也把他們的飲食習慣帶到了南方,於是麵條在南方迅速流行了起來,所以,以後誰再跟你說什麼南方無面,你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看!
  • 你以為武狀元就考武功?要武功,要文謀,還要過顏值關!
    考試時只考武藝,不考兵書,其考試科目為「舊制,凡武舉……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舉」,武舉及第後,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到兵部「告身」,即參選授官。宋代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武舉制度體系,武舉也隨其他常選三年一貢,設立了層次清晰、職責分明的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考試程序。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只有詳細了解科舉制,我們才會知道狀元在今天象徵著什麼,才能理解為什麼授予他那個等級的官職。從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時候,科舉制度開始逐漸完善,到明朝發展到成熟階段。古代的科舉和我們的高考有類似的地方,但科舉考試三年才考一回,一次不中只能等到三年之後,所以考中才更為難得。其次,科舉考中者也分為不同的等級,就比如我們今天高考完分不同批次錄取一樣。
  • 和珅紀曉嵐誰的官職高?現在是什麼等級,電視裡演的不一定對
    在電視劇裡有一幕是和珅紀曉嵐二人關於是狼是狗的談論,他們明著談論暗著互損,和珅是尚書而紀曉嵐是侍郎,放到現在和珅的官職就是部長,而紀曉嵐就是副部長,當然歷史上他們的官職比這個要複雜的多,歷史上紀曉嵐在乾隆十九年參加會試,取得第四的成績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做編修的工作,開始了他為官生活。
  • 流芳百世的狄仁傑,只是一個正三品官職,為何能成為文官之首?
    流芳百世的狄仁傑,只是一個正三品官職,為何能成為文官之首?今天熱愛歷史的馬桶君又來和大家分享歷史名人的趣事了。狄仁傑劇照狄仁傑是在公元630年的時候出生的,活了70歲,在古代算是長壽的人了。官職的正一品就是一些宗親王侯,從一品就是太傅,太保,三公這些人,不過這些都是一些虛職,沒有什麼實權的,只是有一個榮耀的光環而已。
  • 關於郭子儀初授官職「左衛長史」的史料記載有誤
    關於郭子儀武舉奪魁入仕後的初授官職,有言「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的,有言「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的,那麼,究竟是「高等」還是「異等」?中國唐史學會郭子儀研究學者賈祝文就郭子儀武舉所獲等級名稱及初授官職作出如下解析。
  • 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誰呢?
    但是,對於擔任唐朝宰相的狄仁傑,僅僅只是三品官職,這無疑是讓人非常理解的地方。因為宰相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呢,所以問題來了,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誰是一品、二品呢?一首先,在唐朝這一歷史階段,官職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就九品官職來說,自然是最小的官職的,而一品大員,則官職品級上力壓眾人。同時,提到唐朝時期的官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三省六部制」。
  • 北方麵條和南方麵條打架,你站誰?
    然而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南方的面,因為實在太太太太太好吃了,絕不遜色與北方!其實真的不用這樣,自宋末靖康之難後,三千萬北方人遷居南方,也把他們的飲食習慣帶到了南方,於是麵條在南方迅速流行了起來,所以,以後誰再跟你說什麼南方無面,你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看!
  • 北方麵條和南方麵條打架,你站誰?
    然而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南方的面,因為實在太太太太太好吃了,絕不遜色與北方!其實真的不用這樣,自宋末靖康之難後,三千萬北方人遷居南方,也把他們的飲食習慣帶到了南方,於是麵條在南方迅速流行了起來,所以,以後誰再跟你說什麼南方無面,你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看!
  • 歷史上的武狀元都去了哪裡?武狀元為啥沒有文狀元出名?宋朝背鍋
    中國歷史上出過無數的文狀元,各朝各代的焦點也都在文狀元身上,武狀元卻經常被人忽視,武狀元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鮮衣怒馬這種形象,但是武狀元和今天我們認識的武狀元卻相差極大
  • 一品大員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說起古代的官職,我們經常說的就是幾品幾品的大員。在很多影視劇上我們經常看到七品縣令、一品朝廷大員等這樣的稱呼。對於這些官職,我們的感覺就是很多官員都有品級。其中級別最高的就是一品,很多人都覺得一品比較厲害。
  • 為啥南方注重宗族祠堂,在北方卻沒怎麼見過?北方沒有這個條件麼
    最核心的關鍵點:北方多戰亂好的,接下來我們從一個神奇的朝代開始講起,從秦朝開始。小夥伴們不用害怕也不用吃驚,我講不了太多,畢竟如果單純的講歷史,秦朝這個朝代還沒講完呢,就得講到後年去了。因為南北宋時期的重文輕武,接連不斷的打壓武將,與此同時提高文官的地位,就導致大宋帝國真正能夠帶兵打仗並且敢於廝殺的將領越來越少。而大宋帝國更習慣於割地賠償也好,還是給人家大量的錢財也好,以此方式來保平安。這種情況之下宋帝國的北面根本沒有辦法牢固掌控,大量的漢人覺得如果一直在北方呆著太過於危險,只能往南方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