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文/老揚歷史說
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
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
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除了大家熟知的一品到九品,每一品還分為正、從兩級,說的簡單點就是正的和副的,所以一共18個品級官位。
這套品級制度有個響亮的名字:九品中正制。這套制度也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在三國曹魏時期就出現了,後來各朝各代的發展逐漸完善,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到了清朝,為了更好地區分品級,還是繼承了宋朝的階官制度。文官就是光祿大夫、榮祿大夫等等什麼大夫,武官就是建威將軍、振威將軍等等什麼將軍,這只是一種榮譽稱號,沒有實權,就像現在公司裡表現好的員工被稱為「先進個人」「業務能手」什麼的,只是一種榮譽而已。
這兩種階官都是十八級,對應著官員的品級,這在確定官員的地位,發放俸祿上來說都是極為方便的。
一般來說,官員的職位和官階都是掛鈎的,如果一個九品縣令被提拔到了七品,等於說他雖然還是縣令,但是七品官階,這時要把這個縣令的階官提到七品的奉政大夫,他穿的就是七品的官服,拿的也是七品的俸祿。
簡單點說,官階和職務必須相對等,官階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就像現在哪個市的市委副書記,叫他副廳級書記是一樣的,他的地位沒變。
所以說,一個人的品級和階官不同時提拔,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這樣來看,「官職高」的人遇到「品級高」的人是要先行禮的,「品級高」要更厲害一點。
到了清朝,這套「九品中正制」發展的可以說相當完善了,但也會出現一些其他的情況。比如說官員的提拔越來越看重資歷,導致那種有「奇才」的人很難被提拔。
不知道大家對「官職」「品級」是否有一定的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