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2020-12-22 騰訊網

通過《三國演義》的講述與演繹,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與英雄人物流傳得非常廣泛。

然而,有人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情節十分有趣,很吸引人;有人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書中人物的英雄氣概。在一般人看來,所謂的英雄,就是建立了偉大功績、成就了家國之業的人。其實不然,一些總結了時代成果、推動歷史發展的人,也可以被稱為英雄,比如:拿破崙、陳群等人。

其中,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的講講「九品中正制」。

根據歷史記載,九品中正制出現的社會背景,是這樣的:東漢統治末年,統治階級內部混亂不堪,君主沉迷玩樂,宦官把控朝廷;統治階級外部,農民拿起武器反抗,史稱「黃巾起義」。不久之後,黃巾起義被鎮壓。本以為漢朝可以延續統治,但不曾想,各地諸侯竟然要擁兵自立。

一時之間,漢朝統治四崩五裂,中央無力繼續管轄地方。後來,曹操挾持天子以令天下諸侯。就這樣,曹操徹底掌控了國家權力,使得此時的漢朝只剩下了「國家」的名義,而無「國家」的實權。此後,經過長年累月的戰爭與徵討,許多諸侯被覆滅了,只剩下了袁紹、曹操等幾個強大的諸侯。

到了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一帶進行了決勝戰,史稱「官渡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曹操以少數兵力戰勝了擁有幾十萬大軍的袁紹。最終,在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一眾世族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魏國。然而,雖然國家已經建立起來了,但由於長期的割據混戰,國家體制早已被破壞。

尤其是用人選官方面,以至於,在當時官員的任用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面對這種情況,陳群就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所謂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指在各個州郡中選出一名大中正,由大中正決定小中正的人選。注意,這裡的「中正」只是一個判定人才好壞的官職名稱,並沒有實際意義。

當大中正和小中正都被選出來以後,朝廷會下發一張表給他們。這張表是人才調查表,大中正和小中正必須先將自己選定的人才其相關信息寫入表中,比如:出生年月、曾經是否擔任過官職等。之後,分別給這些人評定等級,並寫上自己對這些人的評價與看法。

在填制完表格後,大中正和小中正會一起檢查表中內容是否完整,然後,將其整理上交吏部。最後,依據表格信息,吏部會決定官員的升遷和罷黜。然而,九品中正製作為一種制度,其必然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消極的體制,並不斷批評它。

那麼,九品中正制的出現到底是好是壞呢?

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我們認為九品中正制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魏國建立之初無人可用的問題,結束了地方機構隨意任用官員的現狀,使官員的選撥有了一定的標準;

二、聽取地方官員和百姓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主性質,不僅為後世人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典範,還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產生了民主思想;

三、緩解了朝廷和各個世族之間的關係,為魏國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四、通過中正的舉薦,各地人才幾乎全部都集中到了朝廷,不僅使地方機構沒有賢才可用,還導致了地方行政效率日益下降,使得經濟與思想的發展速度跟不上朝廷的發展速度,以至於,最終魏國被滅;

五、因為吏部根據中正的評價與看法任用官員,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中正掌控著官員的升遷與罷黜權。以至於,人們都爭搶著當中正或者賄賂中正,使自己評上一官半職,連其它部門的官員都只為追求中正之位,不做實事;

六、隨著時間的推移,世家大族逐漸掌控了官員的任用權,之後,這些世族利用手中的權力,隨意安插貴族進入朝廷。這不僅讓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還使得官員不能正常任職,最終,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除此之外,這不僅催生了門閥制度的產生,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

七、從實質上來說,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救急制度,它僅限於魏國建立之初的特殊社會環境中使用。然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將其沿用了數百年。最終,使得中央與地方在人事制度上的矛盾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就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梁朝史學家沈約,甚至說:「它是蓋以論人才優劣。」後趙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復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權,但似乎並未設中正之職。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復分別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殺。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陰之變後,此制亦流於形式。

因此,在隋唐以後,不論是皇帝還是庶族地主階級,亦或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都要求建立新的選官制度,以打破門閥士族的壟斷地位。

最終,科舉製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為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

參考資料:

【《魏晉南北朝史》、《九品中正制度試釋》、《三國志·魏志·陳群傳》】

相關焦點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歷史的漩渦——簡說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分封制、科舉制
    但察舉制發展到後期已被世家大族和門閥勢力所操縱、利用,腐敗叢生,嚴重壓制了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參與政治、要求分配利益的訴求;那麼,世家大族和門閥勢力與中小地主及其代言人的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為了緩解這種尖銳的階層矛盾,也為了抑制和平衡這些能夠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門閥勢力,曹魏時期創設了九品中正制,並在後期三國兩晉時期得到不斷完善;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曹操說:「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所以九品中正制才開始只是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之一。直到公元220年,曹魏政權建立,曹丕稱帝,完善後的九品中正制在全國正式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優處顯而易見:它成功的解決了選拔無標準的問題,破除察舉制原有的束縛,讓人才選用出現一派新氣象,並緩解了中央政府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使一些寒門學子有機會突破階級,走入社會上層。
  • 漲點知識 | 李磊: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在世家大族的範圍內,按漢魏、魏晉易代的貢獻,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資源。西晉品官佔田蔭客制進一步按官品分配經濟權益。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訪談︱陳長琦:九品中正制是人才評價機制而非官員選拔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各個諸侯國之間競爭的加劇,人們都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選賢任能的呼聲高漲,薦舉制、軍功任官制開始大行其道,突破世官制度的藩籬,一批原不具備貴族身份的士,進入國家組織,擔當國家管理的責任,推動了新的以任免為特徵的、而非世襲的、官僚制的誕生。在薦舉制下,父兄可以薦舉子弟,官長可以推薦屬吏,甚至可以「毛遂自薦」。
  • 《軍師聯盟》中「九品中正制」是啥玩意?
    「九品中正制」是耳熟能詳的選官制度,多年來是是受到指斥批判的。隋代對應提出的「科舉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因此成為隋煬帝的一項歷史功績。嚴格而說來,我國當今實行的官制正在從「科舉制」、「九品中正制」退回到「察舉制」。而「九品中正制」在當時是一項選官制度的創新。在《軍師聯盟》中,這個制度最先提出者是吏部尚書陳群,由司馬懿參訂修改後提出來。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
  • 深度推理,《軍事聯盟》九品中正制真的有那麼好嗎?或許這是編劇下...
    對於選拔的標準,我們不妨多說:一為家世,專門指的是父親祖上任官的履歷;二為行狀,看的是個人品行,和才學深厚。這二者綜合,受益的人群成了有才能的士族子弟,又因為個人品行,和中正官的好惡有很大的聯繫,中正官客觀與否,決定著品行發揮的價值大小,因此到了晉朝後期,九品中正制度逐漸演變成士族門閥壟斷產物。
  • 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而曹操的兵權不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就是在夏侯氏和曹氏宗親手中,所以唯才是舉的人才推薦方式,說到底還是落到了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手中。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大概內容就是:由朝廷命令中正官,負責品評人才,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等級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才能、道德。
  • 安倍的野望(一):九品中正制初窺日本門閥政治
    政治基礎決定社會共識,缺乏流動的政治制度影響著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這個制度,就是日本的門閥政治制度。 再進一步解釋,就是變了形、換了殼的——日本特色九品中正制。(狗頭bm)  什麼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是當時最重要的選官制度。顧名思義,這個制度的選拔方式不是憑個人能力,而憑的是他們自身的家世。 俗稱,拼爹(背景)。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他是曹操重臣,家世顯赫,德行高潔,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陳寔德行高尚,在鄉裡的威望很高,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句話:寧可去坐牢,也不能被陳寔鄙視。我們眾所周知的梁上君子的故事,就是從陳寔這裡傳出來的。相傳他家裡進了一個小偷,伏在房梁上,伺機作案。而陳寔早有察覺,他對子孫們說,人都是些生性善良的,那些不善良的人,很多情況下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比如說我們梁上這位君子,也是生活所迫才做這種勾當。
  • 九品中正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九品中正,品:等級。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實行選拔官吏的等級制度。出自: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天下四萬萬人之材性,長素豈嘗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檢查差第之乎?」近義詞有:中正九品,九品中正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科舉制演變:秦漢以前以世官制為主(以宗法制為內核的分封制即為世官制之一)漢武帝詔令地方官員察訪舉士(孝廉、茂才)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科舉製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含義: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範圍內,由貴胄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察舉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察訪推薦合適人才,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及地方設立中正官根據門第品評人才,作為吏部選官的依據科舉制:中央通過考試成績選拔任用官員的制度特點:世官制—
  • 【高考研究】第4講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
    C.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標誌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皇帝集權的兩種方式 :①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成決策核心;②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形成相互牽制。※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影響(1)積極(封建社會前期):①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②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繁榮。(2)消極(明清時期更突出):①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阻礙了歷史發展。②思想上獨尊一家,阻礙了社會發展。③後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使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
  • 在古代,九品為什麼叫芝麻官?那比芝麻大的官是啥官?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電視劇或者有關歷史的讀物上看見一個古代的官職稱呼,叫九品芝麻官。而且總覺得九品好像就是沒品,或者就是最底層的官員了,那麼您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真實的九品官到底是多大或者多小的官員品級呢?我們說的九品芝麻官一般都是指啥官?
  • 古代的上行下效究竟有多嚴重?從西晉看天子及臣子的奢侈之風
    實際上,模範觀點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在古代,無論在選官還是選學生時,都會挑選品德高尚的。不僅如此,就連皇帝和皇后的人選,也絕對經過嚴格篩選。皇后母儀天下,絕不僅僅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實際上,她還需要做全天下女子之表率,擁有良好的品德,絕不能行奢侈之風。更別提天子,自然要時刻遵守規矩,絕不能讓臣子和百姓挑出任何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