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漩渦——簡說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分封制、科舉制

2021-02-15 紅塵冷眼觀瀾

歷史的漩渦

今天讀書又漲了一點見識!

讀書的時候,

遇到讓人眼前一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機會不是很多。

一是與所選讀的文本的內容質量有關;

二是需要大量的閱讀才能沉澱那一點點見識,

大量的閱讀才能碰到那些個讓人茅塞頓開的一瞬的機會;

最近一直在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

感慨萬千!

幾千年來,

為了怎樣切蛋糕的問題,

中華大地上演著一幕幕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暴動、變革、起義、流血與犧牲!

利益的分配方式問題,從來都是用血與劍來制訂和書寫的!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聖經》上說: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以後還會發生!

今天想來簡單梳理一下,

在科舉制被創設之前,

古代人都是通過什麼途徑做官的;

或者說,

他們都是怎樣切蛋糕的,怎麼分配既得利益的!

秦朝一統天下,

發展到漢朝,

地主豪強勢力開始壯大,

士族門閥勢力也開始萌芽發展,

發展到三國、兩晉時期達到頂峰,

特別是東漢末期到三國時期,

很多起來鬧事的帶頭人本質上都是當地的地主豪強,

他們已有一定的原始資本積累(土地、田舍、莊園經濟、具有人身依附關係的私人武裝),

在當地有一定的聲望和威望,

因此才能夠做到「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

為了抑制和平衡這些能夠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不斷發展壯大的私人武裝勢力,

在利益及權力的分配製度上,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吏部尚書陳群創議了察舉制,用來舉賢薦能,

通過察舉徵辟制出來做官的人,

必然會給原有的地主豪強勢力帶來一定的抗衡,甚至是制衡!

但察舉制發展到後期已被世家大族和門閥勢力所操縱、利用,腐敗叢生,

嚴重壓制了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參與政治、要求分配利益的訴求;

那麼,

世家大族和門閥勢力與中小地主及其代言人的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為了緩解這種尖銳的階層矛盾,

也為了抑制和平衡這些能夠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門閥勢力,

曹魏時期創設了九品中正制,並在後期三國兩晉時期得到不斷完善;

但九品中正制發展到後期,

又再一次演變成被世家大族和門閥勢力操縱權力和利益分配的工具,

官吏只從名門望族中選拔,

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也就是說,

發展到這個時候(西晉末期),

已經沒有哪一種制度能夠有效的抑制或者說是對付世家大族的門閥勢力了;

世家大族的力量和勢力愈演愈烈,

到最後才發展成賈南風架空司馬衷之子晉惠帝,

緊接著八王之亂,

以至於五胡趁機亂華,

中華大地上最黑暗最混亂的一段歷史上演了!

舊有的制度明顯不行了(察舉制、九品中正制),

而新的制度還沒有被發現、被找到、被創設。

無奈之下,

晉末只能繼續走封建制度分封制的老路,

以給當時的士族權貴們一個交代。

當然了這種對士族權貴們進行的分封制,

也是既是給他們的一個好處,

也是對他們的一個利用和鉗制!

要知道,

當初魏文帝曹丕為了上位稱帝,

也是對門閥勢力做出了讓步,從而換取門閥勢力的支持;

而司馬氏也是通過禪讓的方式從曹魏那裡奪取的政權,

這就造成了政權固然可以和平交接過度,

減少改朝換代過程中的大肆屠殺和流血,

但因為沒有通過武力革命,

因此無法對前朝的政治體制和社會階層進行徹底的改變、變革,

甚而在之後變得過於依賴他們了。

既然新的制度還沒有被找到,

只能沿用分封制的老路子了,

歷史就這樣在這個漩渦裡又一幕幕的重演,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一直到四百年以後,

楊廣在隋朝大業年間推出科舉制才徹底解決了士族門閥勢力,

底層寒族才徹底翻了身,

擁有了上升渠道,

並且被給予了一定的上升空間。

但科舉制既在思想上鉗制和束縛了士族文人,

又給了他們一絲光明和希望,猶如造夢畫餅,

讓士子們一輩子皓首窮經,燃燒掉、消耗掉他們最旺盛的精力,

禁錮其大腦、萎靡其思想,銷耗其體力,

讓他們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

又滿肚子的詩詞歌賦酸腐文章,

永遠沒有力氣像陳勝吳廣那樣,削兩根竹竿就起來造反!

但這種精美的制度設計在兩晉年間甚至在一統天下的司馬炎朝還是想不到的!

歷史,

有時候為了前進那麼一小步,

也不得不在原地踟躕很久,

好像是在一個漩渦裡面打轉轉,

甚至要重複、重演過往幾百年的歷史之後才能前行!

——2018年元月22日

         寫於古都洛陽

相關焦點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對後來:奠定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專制與集權;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角度與方法(3)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郡國並行制(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統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行省制度在協調中央與地方關係中的作用;行省區劃與國家統一選官制度: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演變:秦漢以前以世官制為主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在地方勢力官僚化的過程中,九品中正制起到關鍵作用。它通過確定「品」「狀」「簿閥」的標準,將地方性的世家大族納入到全國性的網絡中予以重新組織並分配政治資源。所定的三項標準,既考慮與朝廷的親疏關係,也承認士族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勢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士林輿論。正是在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體制的運行下,魏晉王朝與地方社會聯結在一起。這種國家與社會的同構關係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軍師聯盟》中「九品中正制」是啥玩意?
    「九品中正制」是耳熟能詳的選官制度,多年來是是受到指斥批判的。隋代對應提出的「科舉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因此成為隋煬帝的一項歷史功績。嚴格而說來,我國當今實行的官制正在從「科舉制」、「九品中正制」退回到「察舉制」。而「九品中正制」在當時是一項選官制度的創新。在《軍師聯盟》中,這個制度最先提出者是吏部尚書陳群,由司馬懿參訂修改後提出來。
  • 漢代察舉制
    ①察舉制產生於西漢。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選官制度,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制的實行為中小地主及其他社會階層開闢了一條參政之路,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②軍功爵位制產生於戰國時期。
  • 九品中正制既然差評無數,為什麼還延續了近400年?
    直至東漢末年,察舉制基本被門閥士族操縱,日漸腐敗;又因戰亂動蕩,導致各地廣泛出現「人士流移,考詳無地」的現象,使察舉制的實施更加艱難,於是曹操在軍營中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宋書》記載:「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促,權立九品。」
  • 他是曹操重臣,家世顯赫,德行高潔,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漢朝的察舉制,是漢代的文化,人空前注重個人品德修養,異常顧及周圍人士的評價,小心翼翼的潔身修行,生怕被社會輿論責難。然而到了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專權,他們營私舞弊,使得察舉制名存實亡。   對於這些宦官和外戚而言,選賢任能,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他們要做的事培植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排除異己。
  • 漲點知識 | 李磊: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九品中正制還在順應士林輿論的基礎上將清議納入體制,並與選官相配合。藉助於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制度,魏晉將王朝權威與制度性權力植根於社會之中,完成對統治基礎的培育。在地方勢力官僚化的過程中,九品中正制起到關鍵作用。它通過確定「品」「狀」「簿閥」的標準,將地方性的世家大族納入到全國性的網絡中予以重新組織並分配政治資源。所定的三項標準,既考慮與朝廷的親疏關係,也承認士族在社會政治領域的勢力,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士林輿論。正是在以九品中正制為核心的門閥體制的運行下,魏晉王朝與地方社會聯結在一起。這種國家與社會的同構關係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訪談︱陳長琦:九品中正制是人才評價機制而非官員選拔制度
    在分封制下,不僅諸侯、封君是自己封國、封邑的世代管理者,而且許多行使國家管理的官員的職位也是在一些家族內部世代傳襲的。如司馬遷所說:「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那些世代傳襲某一官職的家族,以官為氏,到漢代姓氏合流後,遂以氏為姓,官名變為自己家族的姓氏。例如,我們熟悉的姓氏司徒、司馬,其先祖有可能就是擔任司徒、司馬之職的。而姓倉、姓庫的,其先祖有可能擔任過管倉、管庫的吏。
  •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
    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文/老揚歷史說大家都看過一個電影叫《九品芝麻官》,小編小時候也看過,那時小編對官職和品級有了最初的一個概念:九品是芝麻大的官位,那麼一品肯定是最大的!今天小編就以「九品中正制:「官職高」和「品級高」哪個更厲害一點?」為題來帶大家區分一下品級和官位。在清朝的官職中,衡量一個官員地位的就是職務和官階,官職大家都知道,大家聽過的什麼大學士啊、戶部尚書、縣令這些都叫官職。官階又是一個概念,把官員分為不同的「品級」。
  • 為什麼說「九品中正制」到了後期,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的發展?
    其實不然,一些總結了時代成果、推動歷史發展的人,也可以被稱為英雄,比如:拿破崙、陳群等人。 其中,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 然而,九品中正製作為一種制度,其必然存在一定的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消極的體制,並不斷批評它。
  • 深度推理,《軍事聯盟》九品中正制真的有那麼好嗎?或許這是編劇下...
    但是電視劇拍出來的不一定就是歷史真正呈現的(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得知真正的歷史,只能夠無限趨近),影視作品除了附義務呈現儘可能接近真相的史實之外,還需要傳達作品的價值觀和主題思想。於是,《軍事聯盟》設置出一個九品中正的劇情,我們要想的,就是兩個問題了:1,歷史中九品中正的作用。2,電視劇裡設置的意義這樣思路就很清晰了,我們只需要一步步的思考:首先是,九品中正的本來面貌。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察舉制與徵辟制,兩漢時期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
    【特點】自下而上推舉官吏【實行時間】漢高祖劉邦開察舉制先河;惠帝、呂后時察舉開始有了科目;文帝時有了考試科目(對策)和等第;漢武帝時發展完備並正式確立。【實施背景】政治環境相對穩定下來,軍功爵制已不適用當時的封建專制政體,於是在「尚賢」思想的基礎上,西漢統治者對官員選拔方法進行了變革,察舉制度應運而生。
  • 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兩漢的察舉制而且道德還排在才能之前,兩漢是以儒家治國為基本思想,兩漢的所有皇帝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孝就是兩漢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當時的人才舉薦有一個項目叫:舉孝廉。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大概內容就是:由朝廷命令中正官,負責品評人才,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等級的標準有三個,分別是:家世、才能、道德。
  • 今天高考,那歷史上的人才選拔機制都有哪些呢?
    那麼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機制都有哪些呢?察舉制具體是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舉人才,在通過國家嚴格審查和認可後方能任職為官。因為察舉制的考核非常注重人才在地方上的風評和品行,所以察舉制又稱為&34;。雖然察舉制為民眾提供了一種擔任官職的途徑,但卻依舊被官僚階級、地主階級所掌控。許多憑藉察舉走入仕途的,並沒有真才實學,而是通過家族勢力向考察官施壓或者買通從而擔任官職。
  • 《趣說考試》90講:了解科舉制度,看懂中國文化
    ,清朝是好學生,學了壞榜樣05 一圖看懂中國古代的選人方法06 圖解「世卿世祿制」07 儒家思想與分封制08 百家爭鳴說用人09 始皇帝的遺產10 從高祖「雙軌制」到漢武帝一統11 細說漢代察舉制12 漢代的「看天」考試13 漢代的考試怎麼考?
  • 事業單位備考人文歷史部分之我國古代選官制度
    (三)意義影響:對分封制所固有的分散性做了一定程度的補救;加強了上下級封君政治上的聯繫和行政上的溝通;容易造成諸侯稱霸、強卿專權,使天子、諸侯淪為傀儡。三、察舉制(一)產生朝代:西漢(二)相關人物:漢武帝(三)簡介:察舉制是漢武帝時期確立的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察」為考察,「舉」為舉薦,「察舉」即在考察的基礎上予以薦舉。漢文帝時就已經有「賢良」「孝廉」之選,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漢武帝時以明文規定下來,凡丞相、列侯、刺史等推薦,經過考核,任以官職。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