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狀元到底有多厲害?| 壹讀精選

2021-02-23 壹讀

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來源 | 大象公會(ID:idxgh2013)

作者 | 陶禹廷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由於深受兵法文化和武俠文化的薰陶,今人眼中的武狀元總帶有點神秘的玄學色彩。在民間語境下,與之相關的傳說大多沾著江湖氣息,仿佛市井遊俠和新科武舉本是同源所出。事實上,武狀元以及產生他們的武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系統,和清代以來逐漸興起的江湖門派相去甚遠。

武舉制度最早設立於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 702 年),規定「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試長垛、馬槍、翹關、擎重,以為等第之上下,為之升黜」。其中「長垛」指射箭技藝,「馬槍」指騎馬使槍,「翹關」指抬起城門的大木栓,「擎重」顧名思義指的就是舉重。

不過,唐代初創武舉,影響力微弱,還沒有「武狀元」的概念。唯一令後世耳熟能詳的中唐大將郭子儀,史書也僅記載他「武舉高等」,沒有詳細名次。

郭子儀像

表面上看,唐代武舉似乎公平公正,有利於底層民眾的階級晉升。但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武舉制的創設只是為了培養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普通民眾仍很難擠進武職系統。

單是「馬槍」考試一項,就足以把大部分底層家庭排斥在外——一般人根本承擔不起戰馬的開銷。即使除開馬術考核不談,要做好「翹關」、「擎重」兩項,也必須經過充分的肌肉訓練,並非當時一般家庭的營養條件足以供養。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勇猛的武士階級天然只能從富裕家庭中產生。清末民間尚有「窮文富武」之說,所言不虛。

到宋代,士族衰微,庶族崛起,文科舉幾乎徹底取代了原有的門閥文官體系。而對於武科舉,宋人也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標準。

宋代武舉增設「策對」考試,要求應試者熟知「武經七書」(《司馬法》、《孫子》、《吳子》、《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唐李問對》),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質門欄。同時又降低馬術、力量等受家境影響的考試門欄,使許多讀書人獲得了應試武舉的機會。只是如此一來就限制了武藝高強者入仕,故增設「絕倫科」,降低「策論」標準,提高「勇武」標準,專門收納武藝高強但文化素質較低的考生。

粗看之下,宋代武舉頗有近現代軍校考試的神韻。畢竟為將者首重智取,沒必要太苛求個人武藝。但宋朝武舉人的實際表現卻差強人意,未能靠智慧率領宋軍碾壓周邊蠻族。宋代幾位名將,諸如狄青、嶽飛、韓世宗等人,都是職業軍人出身。

究其根本,傳統兵學的空洞無物是原因之一。在近代軍事操典誕生以前,軍旅管理以及武術訓練等技術均掌握於專業人士手中,外人難以窺探其全貌。中國古代的兵書戰策又偏好泛論,不肯細說操作流程。因此光靠熟讀古人兵法,很容易陷於空談理論行動無能的境地。

宋亡之後,元代至明代初期,軍隊由世襲軍戶組成,武人選拔制度又回到了初唐以前的狀態。比武考核雖未廢棄,還有弓箭比武和並槍比武(所謂並槍,即二人以長槍決勝負)存在,武職選拔系統卻只允許軍戶參加。

至中明土木堡戰役後,世襲武臣地位下降,文官開始直接統帥軍隊,武舉通路才逐漸對外開放。明代武舉和宋代武舉頗為類似,非常重視「策論」,或許可看作是科舉文官逆襲的結果。在武藝考核方面,明代武舉並沒有什麼新奇創造,仍以弓馬技藝為核心。

武舉選拔場景

雖然明代除崇禎朝外從未舉行過武舉殿試,民間依舊誕生了「武狀元」的稱謂。可惜明代武狀元在行伍中的成績平平無奇,尚不如某些科舉文官出彩。明代的幾位名將,諸如張輔、戚繼光、李成梁等,或為行伍出身,或為世襲武官,沒有一個是武舉出身。

清代武舉的地位較之宋明兩代有了很大提升,並且更注重武藝考核。「策論」考試內容簡單,默寫一段兵書即可。武藝比試則內容豐富,難度係數較高,分為步射、騎射、舞刀、舉石等項。

1885 年,曾有法國人在南京觀看了武舉的省試,饒有興致地把考試過程通過文字和繪畫方式記錄了下來。在眾多考核內容中,最有趣的一項是「射地球」,要求應試者必須在騎馬狀態下用特殊形狀的箭頭把皮球從隆起的小土堆上射下來。如果弓力不足或精度不準,很難成功。

「射地球」

遺憾的是,雖然較宋明武舉大不相同,但清代武舉也只是替朝廷選拔了一批氣力大、善弓馬的勇士,沒有產生過哪怕一位戰績卓著的名將。

綜合唐宋明清四代的武舉經驗後我們不難發現,武舉考試制度只能考核那些「便於考核」的技能。對於「帥才」這種內涵極度複雜的能力,只有戰爭才是最好的驗證方法。不過,純粹的武技考試,起碼還能選拔出弓術、馬術、膂力等上佳的勇士,像宋明這樣的「策試」武舉就只能量產出連武藝都不合格的書呆子而已。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聯繫電話: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業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

相關焦點

  • 利瑪竇和神奇大廈記憶法 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本文選自《美好百科:這個知識點超綱了》文|王歡歡中世紀的歐洲人寫過一些關於記憶術的著作,這種記憶術相當極致,以至於有些傳教士會把它和飛天遁地之類的神跡算作一堆來吸引教眾,我把這種記憶法叫作「包你學不會神奇記憶法」,或者「包你學會了也講不清急死人神奇記憶法
  • 歷史上的武狀元都去了哪裡?武狀元為啥沒有文狀元出名?宋朝背鍋
    中國歷史上出過無數的文狀元,各朝各代的焦點也都在文狀元身上,武狀元卻經常被人忽視,武狀元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鮮衣怒馬這種形象,但是武狀元和今天我們認識的武狀元卻相差極大
  • 丨壹讀精選
  • 最有網際網路思維的雜誌《壹讀》,為什麼放棄了雜誌?
    作者:蘇橫,來源:鈦媒體  昨天下午看到鈦媒體文章《壹讀雜誌也停刊了,細數2014年以來沒有熬過「寒冬」的紙媒》得知,曾被譽為「國內最具網際網路思維的雜誌」《壹讀》紙質版停辦了,心頭一驚:要知道,若論國內傳統媒體中有哪個媒體最有希望實現成功轉型,除了牛文文的《創業家》之外,個人認定的只有《壹讀》,難不成說不辦就不辦了?
  • 看好《壹讀》的數位化轉型
    放眼全國,到底哪家衝在前面?筆者以為,《壹讀》做得相當不錯,值得格外關注。這本創刊不久的新銳雜誌,不過短短兩年時間,已將紙媒體和網絡媒體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業界內外,影響頗大。有同行甚至斷言,《壹讀》走出了一條紙媒體數位化轉型的成功之路。《壹讀》到底新在哪裡,有哪些經驗值得同行借鑑呢? 一是媒體觀念新。何為媒體?
  • 武狀元還得考文化課,授予的官職比文官高,南方北方誰打架厲害?
    年少時候常看到香港關於蘇乞兒的影視作品,對武狀元印象頗深。實際上,武狀元的歷史遠沒有讀書人科舉那麼久遠,但授予官職上卻一點不含糊。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打敗天下無敵手,名字更是霸氣"
    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國古代為了讓那些出身貧苦的孩子有出頭之日,不因為身份埋沒那些有才能的人,所以設立了科舉制度,因此也衍生了文武狀元。
  • 歷代武狀元地圖: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武功最高?
    此後,儘管歷朝歷代不時有廢除或停止武舉的決策(比如元代不搞武舉,明代前期也不搞武舉),但就歷史大勢而言,武人終於像文人考科舉一樣,有了一條常設的晉升通道,可以實現階層流動。到清末永久廢除武舉,這項考試制度前後存在了1200年。然而,迄今為止發現的有名可查的武狀元,不過280人左右。算下來,平均每四年多,才有一個武狀元的名字流傳下來。
  • 古代最牛3個武狀元,一個官職最高,一個名氣最大,一個年紀最小
    在古代,狀元是一個非常榮耀的存在,考上了狀元的人,往往名揚天下。不過,很多人只清楚文狀元,卻不太清楚武狀元。我國古代有3個最牛的武狀元,一個官職最高,一個名氣最大,一個年紀最小。
  • 你們迷戀的陰陽師,其實是日本古代的天文學家…… 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絡
  • 壹讀傳媒林楚方的創業反思:我做壹讀這一年
    有幾個插曲,第一批員工入職後,行政同事疑惑地問我,「怎麼找這麼多『農民』?」我差點被問住,我們確實有幾個農村戶口,但我從沒用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因為那玩意沒用啊,人家來這不是要買房,彼此合適就行了。  又過兩天,行政同事問我,「有人說他讀了大學,但沒畢業證怎麼辦?」我脫口而出,「那玩意有用!?」
  • 在娛樂圈,沉默是一個前任的良好美德丨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選自澎湃新聞.有戲(微信號:thepapernews鄭爽和張翰早在去年分手時就宣布,「這是最後一次回答關於這段感情的問題」,現在,女方有了「銀幕男友」,男方有了「緋聞女友」,兩人的關係卻還是「剪不斷理還亂」。
  • 壹讀的根是什麼?
    榜妹:#標配問題#「壹讀」是哪一天開始運營的?現在有多少關注者?「壹讀」團隊有多少人?大家怎麼分工呢? 劉十九:壹讀微信從2013年3月3日開張。現代人喜歡8,但其實3才是個好數。許慎《說文》裡講,三,天地人之道也。三又代表多的意思,我們開張的日子有三個三,代表無限可能。當然,這些都是為了吹牛胡謅的。
  • 壹讀放棄紙質版 是主動轉型還是被迫逃離?
    昨天下午看到鈦媒體文章《壹讀雜誌也停刊了,細數2014年以來沒有熬過「寒冬」的紙媒》得知,曾被譽為「國內最具網際網路思維的雜誌」《壹讀》紙質版停辦了,心頭一驚:要知道,若論國內傳統媒體中有哪個媒體最有希望實現成功轉型,除了牛文文的《創業家》之外,個人認定的只有《壹讀》,難不成說不辦就不辦了
  • 中國最後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三腳都紋絲不動,名字聽著耳熟,系...
    歷史上武狀元的名頭雖然不如文狀元響亮,但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說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是武狀元出身,且是唯一一位由武狀元出身官至宰相者,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
  • 酸梅和木蓮——一起來尋找夏日的古早味兒吧 壹讀精選
    這些天然的涼粉雖然顏色味道不一,它們的形成原理都是相同的。因為萃取植物中的精華,清熱解毒,可以驅褪暑氣。其中散發出的悠悠藥草香,讓人感到安寧平和,彷佛回到舊時光。相比起木蓮豆腐,酸梅湯倒要簡單普遍得多,在全國各地都很常見。然而,能堪稱經典的卻要屬老北京的酸梅湯。
  • 《壹讀》這一年
    誰都知道,有生有死才是市場。 再回到王建宙先生的講座,交換名片時他主動說:「我訂閱了你們《壹讀》的微信。」我很愉快地認為這是一種褒獎。在過去一年多,《壹讀》在很多場合被評價為目前最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雜誌。用新媒體的思維做雜誌,考慮用戶體驗,這一點我覺得《壹讀》算是一家裡程碑式的媒體。
  •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兩腳都紋絲不動,名字聽著耳熟
    但是相傳他這麼一位厲害的武術家,卻曾經在一個人手中吃了虧。這個人就是大清最後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幾腳都不能踢動他,所以最好只好向他認輸。 不僅僅在《水滸傳》當中有武松醉打蔣門神這樣的橋段,哪怕是正統的文人士子,同樣對武藝、俠客這些話題充滿了嚮往,比如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就曾經寫到: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 丨壹讀知道
    隨著阿拉伯數字的廣泛流行,十進位便被作為計算界正統被確立下來。因此,10和5也往往被人賦予特殊意義。順便一提,最早提出十進位和發明數字0的國家都是我們中國哦。但是這些藥有時候比較路痴,藥引子就負責把它們帶到該去的地方,相當於導航。至於這種學說的科學性,壹讀君(yiduiread)就不做評價了。除此之外,中醫還相信一些藥引有增強療效、解毒或者改善藥物口味的作用……所以大米、紅棗、紅糖,都算比較常見的藥引子。
  • 教授「誘姦」女學生的真問題 壹讀精選
    然而,所謂「誘姦」背後被忽視、被扭曲的師生戀,更應該引人思考。把這個定義運用到校園裡就是「學生和教授之間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關係,只要他的職位給了他對她的權力。」基於此,1984年,哈佛大學頒布校規,禁止教授和其直接教授的學生之間有浪漫關係,這是美國高等學校第一個頒布的師生戀規則。後來這一規則逐漸擴大化,不再僅是禁止老師和直接教授的學生之間有浪漫關係,而是禁止一切師生之間的浪漫關係,現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有這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