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橫,來源:鈦媒體
昨天下午看到鈦媒體文章《壹讀雜誌也停刊了,細數2014年以來沒有熬過「寒冬」的紙媒》得知,曾被譽為「國內最具網際網路思維的雜誌」《壹讀》紙質版停辦了,心頭一驚:要知道,若論國內傳統媒體中有哪個媒體最有希望實現成功轉型,除了牛文文的《創業家》之外,個人認定的只有《壹讀》,難不成說不辦就不辦了?再仔細讀了下消息,原來只是停辦了紙質版,身處紙媒圈子,想想近幾年的形勢,也就大致明白了其中原委,只是箇中滋味確實難以言說。
那麼,《壹讀》雜誌的停辦,到底是轉型,還是逃離呢?
首先,一個問題是:紙質版《壹讀》雜誌怎麼了?
其實,要談這個問題,要先回答雜誌市場到底怎麼了?回到2012年,《壹讀》雜誌正是在那一年的8月創刊的,這一年,雜誌業已經開始出現衰退跡象。翻翻手頭梅花網的數據,2012年在雜誌上的投放花費雖仍增長了7.9%,但與前一年40.3%的增幅相比,顯然是大幅縮水了;此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2013年用於雜誌的廣告投放數量下降了12.7%,2014年又下降了15.1%。可以說,
在主要收入來源廣告收縮的情況下,雜誌行業顯然是在節節敗退。應對這樣的變化,《壹讀》雜誌在2014年做了相應調整,從2014年9月開始,由原先的雙周一出版,改為單月刊,售價也從原先的12元調整為15元。訂購單價雖似乎上去了,但如果考慮到出版周期的變化,這樣的調價恐怕更多是用來為其組織內部調整爭取一些時間,而雜誌執行主編馬昌博對相關媒體的回應也印證了這一點。
據稱,在紙質版停辦前,雜誌部門的工作人員已經進行了縮減,也就是說,從去年9月開始,壹讀傳媒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將從事紙質版生產的工作人員分流至其他部門中。
那麼,這裡有個問題,雜誌部門到底有多少人分流出去了呢?從一則2012年9月在豆瓣上發布的招聘信息來看(此時距離其創刊有一個月左右),壹讀招聘雜誌採編系統崗位共9人,按照推算,其初始團隊應該在20人以內(另外,還要考慮,其常年運作的實習生計劃,雜誌團隊可能在25人左右的規模),因為找不到其後更多的招聘信息,因此,可以推斷
這個規模的團隊應該也是其視頻腳本、新媒體
部門的主要供稿人員,而這一點,也就構成了雜誌部門工作人員在短期內實現分流的最大優勢。
說到這裡,正好接著談談壹讀傳媒所面臨的成本支出狀況。2012年,壹讀傳媒招聘人數為19人,加上市場部的工作人員十來人(在馬昌博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曾有提及市場部人員大致情況),預計整個團隊在40人左右的規模,按照北京市2013年的平均工資69521來計算,壹讀傳媒用於人力資源的成本應在280萬元左右(如果考慮高管層的工資水平,可能會在300萬元以上),也就是說,光要打平人力成本,壹讀就必須做到300萬元以上的廣告收入,如果再考慮印刷成本、發行成本、辦公場地租用等等,這個數字恐怕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市場以12.7%、15.1%的速度持續下降的情況下,紙質版將會成為壹讀傳媒的巨大包袱。
應該說,《壹讀》雜誌定位在「輕幽默、有情趣」這一產品特性上,是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切入點的。因為,對比《南都周刊》式的「沉重」和其他時尚類、財經類雜誌的「輕佻」,《壹讀》無疑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足夠有差異性的產品定位,但是,面對雜誌市場的整體狀況和網絡媒體、移動網際網路產品對雜誌的替代性,繼續堅持做紙質版雜誌,成功的可能性不多,風險反而更多。
第二個問題:壹讀視頻和壹讀的新媒體怎麼樣?要放棄紙質版,膽識是一方面,尋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才更為根本。從壹讀傳媒一開始的布局來看,新媒體顯然在最開始就是他們的「標配」,據馬昌博本人的介紹,早
在2012年,壹讀傳媒的媒體架構就採用了以內容中心下設雜誌編輯部、新媒體編輯部和視覺部的模式(這可能與出品人林楚方個人的職業經歷有關,此前在《看天下》和《南方周末》的經歷,無疑使其對媒體走勢的判斷眼界更高),而各部門之間也較早採用了經常性臨時組合的「項目小組」模式。
要知道,直至今日,很多傳統媒體內部還在為是否要採用項目制而爭論不休、研討不止。當然,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在組建之初,壹讀對如何運作新媒體仍缺乏一定的認識,理由是其組織結構是將雜誌與新媒體對立起來的,並未按照信息產品的生產流程來架構部門。
然而,從2012年開始,其視頻製作部門持續發力
,從優酷的「壹讀」頻道中可以看到,壹讀視頻共製作了64期,時長從最初的4分鐘左右,調整為現在的3分鐘左右,製作上更精良,節奏和話題引導性也更好,點擊量均在百萬左右。而按照愛奇藝的時間排序,2013年,壹讀視頻共製作18期;2014年製作27期;到2015年,僅1-2月,就製作了10期,估計雜誌團隊的分流幫了很大忙。作為對比,同樣以製作百科類視頻見長的明恩傳媒,雖然較壹讀早一年製作發布視頻,2011年製作了首款走紅網絡的《納稅人的錢去哪兒了》,但其後製作的視頻數量卻遠不如壹讀(當然,其優勢是起得早,所以影響力也不錯,甚至CCTV新聞節目中的相關視頻也找了他們製作)。
再看看壹讀的新媒體。
目前,壹讀的微博粉絲數為33萬,其運營除了打通雜誌、網站和微信之外,還設立了「YY60秒」這樣的播客欄目,做到同一品牌產品的特色化經營;壹讀的微信公眾號,雖不知其確切的訂閱用戶數,但是,從其文章閱讀數來看,質量仍是相當有保障的
,最新一期(2月27日)的推送中,《日本大米為什麼好吃?》一文的閱讀數是14431(截止筆者查詢時,下同),而前一條推送中《宋朝皇帝請客都吃些什麼?》的閱讀數為31532,從其他微信公眾號的數據來看,閱讀數與訂閱用戶數之間存在正相關,也就是說,從閱讀數所反映的數字可以推斷出壹讀微信的訂閱用戶群還是十分龐大的。
當然,也要回過頭來看,作為紙質版《壹讀》的一個網絡平臺,其淘寶店經營得並不是太好,5年時間其賣家信用僅有一個皇冠。其中不排除,紙媒做淘寶店的劣勢:紙媒這一品類並不是淘寶消費者的主流消費品。
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壹讀停辦紙質版,是轉型,還是逃離呢?
也許,答案兼而有之。紙質版對於壹讀傳媒本身來說,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難以負擔的「包袱」,且在廣告市場轉向的情況下,這個「包袱」會越來越大,按照市場化的做法,盈利前景暗淡的項目,理應當機立斷,該砍則砍;另一方面,且是因為壹讀傳媒在組建之初就開始打通雜誌與新媒體部門之間的界限,今天的停辦紙質版,某種程度來說,也是順理成章的。
只是,少了紙質雜誌的壹讀傳媒如何補回流失的讀者群體,或如何將其遷移至新媒體的平臺上,是該考慮的大問題。
(責任編輯:王博軒 HT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