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武舉,又稱武科,是古代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藝人才而設置的科目。
唐代初期就重視武備人才的選拔,曾先後詔令五品以上官員和諸州牧守薦舉武勇之才。而武舉取士則始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 年),史料記載:「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唐代的武舉專門選拔武士,仿進士科而設,屬常選科目,每年舉行一次。
考試時只考武藝,不考兵書,其考試科目為「舊制,凡武舉……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舉」,武舉及第後,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到兵部「告身」,即參選授官。宋代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武舉制度體系,武舉也隨其他常選三年一貢,設立了層次清晰、職責分明的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考試程序。
考試科目有弓步射、弓馬射、弩踏、掄使刀槍等,其中以步、馬射為主。同時增加了程文的考試,包括策問和兵書墨義。元朝的統治者僅用蒙古人、色目人作為蔭襲的武備官員,實行承襲制,《續文獻通考》中有記載:「元代不設武舉,專事承襲。」因此,元代沒有武科舉。
明代於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 年)正式開科,「令天下文武衙門、各詢訪所屬官員軍民人等,有通曉兵法、謀勇出眾者,從公保舉」。由巡撫、巡按會同總兵官在帥府和教場分別進行策略和弓馬的考核。
同時創立《武舉法》,規定考試等級評定和任職授官的辦法。明武舉三年一試,初期只設鄉試、會試。武舉鄉試中式者統稱武舉人,會試中式者統稱武進士,居首者稱為武會元。至崇禎四年(1631年),開始行殿試,欽定一甲三人,並自此始武榜有狀元之稱。明代將武舉逐步制度化、規範化,防弊措施嚴密,取錄名額、取錄方法、試後授官也已成為定製。
清朝是武科舉鼎盛時期,也是衰亡時期。自從清廷入關後,內外戰事不斷武官戰將的補充、內外戰爭的需要,使得朝廷不能不重視武備。再者,清沿明制採取文武並重的辦法,武科與文科設置並行。其考試級別、過程和考場規定等均與文科相同。武科考試通過鄉試、會試、殿試後獲進士出身。
為區別於文科,均加「武」字,分別稱武童試、武鄉試、武會試、武殿試。清時期的武舉在科目設置、考試程序、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建立了一套極為完善的管理體制,成為國家選取武職官員的途徑之一。自順治初年下詔舉行武舉,歷二百五十餘年,從未間斷。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因所習硬弓、刀石、馬步射已無益兵事,武科廢止。武舉歷經唐宋明清四朝,共綿延了一千二百餘年。
選出武狀元的武殿試舉行的科目分外場騎射技勇和內場策問兩場。先進行內場程文策試或默寫武經,之後再進行外場的馬、步箭,和弓、刀、石技勇考試。武殿試因是皇帝親策,禮儀至為隆重。
1.殿試儀注
順治十二年(1655 年),定殿試武舉儀註:先一日,兵部官、鴻臚寺官設策案於太和殿內偏東,又設一黃案於殿外丹陛正中。光祿寺官備試桌於丹墀左右。次日早,候皇帝升殿。讀卷官並執事等官,各具朝服赴丹墀,聽鴻臚寺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內院官進殿內策案前侍立,兵部官在殿外丹陛西邊侍立,內院官以策題付兵部官。兵部官跪受,至丹陛正中黃案前,跪置案上,行三叩頭禮,舉策題案從丹陛下,置於御道中。
眾武舉聽鴻臚寺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分東西侍立。鴻臚寺官又引眾武舉赴策題案前,列班贊跪,眾武舉跪。兵部官散題畢,贊叩頭,眾武舉行三叩頭禮,各就試桌。其受卷、掌卷、彌封等官,候武舉對策畢。將試卷收貯箱內。讀卷於午門外東直房公閱。嘉慶時停試策,改為默寫武經約百字。同治年間,武殿試已定在十月初一。
故重定殿試禮節為:十月初一日殿試,默寫武經,皇上不升殿。所列其餘事項,與順治年間儀注同。
2.試卷格式
同治元年(1862年)議復御史張晉祺、梅啟照奏請武闈事宜仍遵定例取中一折:嗣後武闈取中仍以外場為主,至內場默寫武經,應仍照舊例,有不能書寫及卷子倒寫者,即為違式。添改字數過多模糊難認者,即為塗寫錯亂,亦以違式論,遵照定例不準取中,其餘均歸入錯誤潦草,但不得濫置前列。
如系雙好字號,仍準取中。如雙好不敷或該省並無雙好字號,始於單好內選取。至書寫題目,原以闡發文義,惟嘉慶年間已有諭旨,停止策論,改為默寫武經。嗣後,鄉會試及殿試均無庸另寫題目,以歸劃一。
最終定製為:殿試默寫武經,頂格書寫,毋庸另寫題目,違者暨錯誤潦草者,不得濫置前列。不能書寫者,以不入式論。
3.紫光閣閱馬步射
十月初三日,皇帝御紫光閣閱馬步射,兵部帶排官帶領中式武舉依次跪列道旁,敬謹迎送。是日,監射大臣、較射大臣、讀卷大臣、兵部堂官均穿補服於陛下侍班。中式武舉馬步射,每人馬射三矢,步射二矢。馬射時,兵部依次排交巡捕營,按名帶領騎射,兵部滿漢左右侍郎一員於黃幄前侍立,跪奏武舉姓名。步射時,兵部依次排交乾清門侍衛帶領,並由侍衛步射時按名跪奏武舉姓名。
4.御箭亭試技勇
十月初四日皇帝出景運門,兵部帶排官帶領中式武舉依次跪道旁迎駕,試畢送駕。御箭亭考試中式武舉技勇,均參照會試原中弓刀石斤重號數,每十人為一排,交乾清門侍衛,依次帶領開弓,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開弓畢接試刀石,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
御箭亭考試武舉,禁止跪求增添弓力,如有冒昧奏請者,罰停殿試。考試中式武舉,有開弓違式、技藝平常者罰停殿試,將原圍監射、較射大臣議處,覆試王大臣察議。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武會試,兵部侍郎成其範為監試大臣,取中武舉內有王大猷等三人,殿試中於紫光閣閱視時,不能開弓。皇上面問成其範,其飾稱系天寒弓勁所致。吏部擬將成其範革職。奉旨:成其範從寬免革職,降五級調用。
但嘉慶以後,處罰漸松。嘉慶七年(1802 年)壬戌科殿試,安徽沙殿元等三人開弓甚覺勉強,殊屬違式,例應停科,並將監射、覆試王大臣等分別議處。姑仍寬免,沙殿元等三人用為守備,監射大臣等免議。嘉慶十年乙丑科殿試,湖南武舉湛思棠等二名,照所注弓力俱不能開。安徽武舉孫文湧於開十二力弓後忽又跪奏乞賞開十四力之弓,有違定例。此三人依例應罰停殿試,奉旨未加責罰。
考試馬步射技勇等項,皇帝偶有不親臨之時,即由王大臣代閱。乾隆元年(1736年)諭:今科武殿試,朕在三年服制之內,其考試弓馬等項,著派王大臣在紫光閣閱看。將擬在前列者,帶至養心殿,候朕親定。揭曉之日,照今年文殿試之例傳臚,朕不必升殿。
同治七年(1868 年)武殿試,系派惇親王、正紅旗滿洲都統景壽、鑲紅旗漢軍都統奕助,校閱中式武舉馬步射技勇。其前列者,帶至養心殿引見,親定甲第。光緒二十年(1894 年)武殿試,亦系派御前大臣代為閱看。
5.帶領引見
十月初四日皇帝閱視武舉技勇畢,還宮。兵部即排齊中式者,帶領引見。每十人為一排,其有罰停殿試者,即行扣除。引見之後,皇帝親定甲第。如系由王大臣考試,將擬在前列者引見,再候欽定。
6.排定名次
武殿試雖然先試策論或默寫武經,後試技勇,但在取中排名次序先後上,卻以外場技勇為準。道光十三年(1833 年),道光皇帝即有此詔:「武科之設,以外場為主。其弓力強弱,尤足定其優劣。至馬、步箭本有一日之長短,第能合式,即可命中。至於默寫《武經》,又其餘事,斷不能憑此為去取。」
歷科一甲武進士,均從能開十二力強弓的中式武舉中挑取。試畢,由兵部將記名武舉繕寫名單進呈,再由皇帝親定甲第,交讀卷官填榜。然後在太和殿傳臚,一甲三名賜武進土及第,二甲若干名賜武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武進士出身。
一甲前三名,分別稱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其傳臚典禮與文進士相仿。不得人時,一甲亦不滿三名。例如,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二十七年丁未科、三十年庚戌科,三次武科一甲分別只取一、二名。嘉慶二十四年(1819 年)己卯恩科,僅取一甲一名,其餘不補。
7、授官
不同時期的武進士授官變化,可以看出清代所授官職級別是很高的。雍正元年(1723年)之前,尋常年份武狀元授官可至正三品,個別年份甚至到從二品。雍正五年改革武進士授官後,鼎甲進士所授的一等、二等侍衛品級,均在正三品、正四品,而普通武進士所授的三等侍衛、藍翎侍衛品級也在正五品和正六品。
而同時期的文科進士及第授官則要低一些,如三鼎甲進士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初為從六品,清末升從五品),榜眼和探花僅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清末升從五品)。其餘進士無論外放還是留京,多為七品左右官職。
但這並不能說明武進士仕途發展就比文進士要順利。清代武進士所授官階,除侍衛外,都不是實授。順治十二年(1655 年)諭,中式武進士全部在京城學習騎射,「先行照品級給俸祿頂戴,俟滿一年題請實授」,此後,類似的規定也屢見不鮮,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曾規定,「考中武進士,皆以參將、遊擊、守備等項員缺補用」。因此,武進士名義上雖有高官階,卻未直接到任。
另外,還有各地提督推舉人員等原因,使得有許多武進士候選者無法補缺,如御史朱裴在康熙六年奏摺中就提到這一情況:「順治十五年以後,歷科武舉武進士未經選用者甚多」,而康熙六年則奏準,將外委效力等項與武進士,武舉等,較人數多寡,仿二八分缺之例,使科目人員量行先選,其外委各弁須有戰功及捕盜實績,不可只憑該衙門一概諮送選補。
可見,武進士授官級別雖高,但因自身的經驗不足,任職多有不適之處,導致仕途發展不如文進士順利。
8、分布
清代的武殿試自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開科,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戊戌科截止,共舉行了 109 次,也就是說一共產生了 109名武狀元,還有榜眼、探花各 109 名,總計武科前三名(鼎甲)應為 327 名。
但實際上狀元是足額的,榜眼、探花有缺額者,大抵在遇到確實不得其人的時候,便留下空缺。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多,主要發生在道光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只取狀元直隸任邱郝光甲、榜眼漢軍正藍旗佟攀梅,探花空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只取狀元四川華陽彭陽春、榜眼河北靜海嶽汝忠,探花空缺。因特殊原因而丟失了鼎甲榮譽的只有一例。
清代制度,殿試後由皇帝親自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稱為「傳臚」,嘉慶二十四年(1819 年)己卯科,狀元徐開業、探花梅萬青均以傳臚未到而被除名,榜眼陝西神木秦鍾英被推補為狀元。
109 名武狀元的姓名都有記載,按所屬籍貫看,直隸最多為 30 名,山東 16名,順天 6名,浙江8名,江蘇7名,山西6名,河南5名,漢軍旗6名,陝西3名,甘肅4名,福建3名,廣東4名,滿洲旗3名,江西2名,四川1名,貴州1名。由於統計數據不完備,其結果也不是很準確,不過大略可見各省武舉基礎的差異。
9、人員成分
所謂武舉基礎,可從兩個方面認識,一是尚武風氣,二是文教水平。直隸武狀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別的省多,這與直隸武風素盛分不開。正因為直隸武風基礎好,故鄉試名額分配也多些。陝、甘二省古多名將,尤其是甘肅,雖然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但自來「人材健壯,強勇者多,騎射嫻熟,勝於他省」。
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中的名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都出在隴右,因此,朝廷對陝、甘二省總是另眼相待。武鄉試名額,順治朝規定陝、甘各二十名,後經康、雍、乾三朝追加,兩省都增至五十名,這比許多大省的名額都多。有清一代,甘肅出了四名武狀元,二名榜眼,六名探花,以甘肅的經濟文化和人口而言,這個數字比例不算小,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寧夏分屬甘肅,有名的武狀元張文煥、馬會伯、李顯光、李如柏都出自寧夏,另外還有五名榜眼、探花均出自寧夏,其中嘉慶二十一年(1816 年)榜眼馬維衍為固原人。
人口不及江南一個大縣的寧夏,居然出了九名武科鼎甲進士,這不能不是一個引起人們重視的現象。如果我們把清代文武兩科狀元的籍貫對照一下,便能發現武狀元以北方居多,文狀元則南方領先,說明南文、北武各有偏長的差異現象的確存在。
此外,從武鼎甲的民族比例上看,無疑漢族佔了絕大多數,而少數民族中回族則顯得突出一些。武狀元中目前有據可查確知為回族的有:江都楊謙,先獲康熙壬午武鄉試第一名(解元),又獲康熙丙戌科武狀元;乾隆丁巳科狀元河北任邱哈攀龍、壬申科狀元河北獻縣哈廷梁、丙戌科狀元河北河間白成龍、丁未科狀元山東臨清馬兆瑞、嘉慶丙辰科狀元河南鄧縣馬殿甲、甲戌科狀元山東益都丁殿寧、鹹豐壬子科狀元河北撫寧馬鴻圖、同治甲戌科狀元河南西平張鳳鳴等,狀元中至少九個為回族,或許還要多一些,尚待繼續考證。
另外,榜眼、探花中也不乏回族,如雍正丁未科榜眼安徽懷寧馬大用、嘉靖己丑科探花河南杞縣張萬清、丁丑科武榜眼甘肅固原馬維衍、光緒丙子科榜眼河南西平張忠祥等。楊謙家族是南方回族中的望族,其弟楊凱也是武進士出身,官至湖廣提督。哈攀龍之父哈元生,其子哈國興,都是武進士出身,哈廷梁則是哈攀龍的族弟,諸哈都做到提督職務,是善戰的將領,「軍門子國興復以勇健著,三世擁旄,時人榮之」。
乾隆所謂「哈其大姓,每多將種」即是誇獎哈國興時所言。可見,回族是以尚武勇健著稱的民族,乾隆曾說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所以,三鼎甲中回族的數量,充分表明了清代非常重視從回族中選拔武備人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