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武狀元就考武功?要武功,要文謀,還要過顏值關!

2020-12-22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武舉,又稱武科,是古代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藝人才而設置的科目。

唐代初期就重視武備人才的選拔,曾先後詔令五品以上官員和諸州牧守薦舉武勇之才。而武舉取士則始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 年),史料記載:「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唐代的武舉專門選拔武士,仿進士科而設,屬常選科目,每年舉行一次。

考試時只考武藝,不考兵書,其考試科目為「舊制,凡武舉……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舉」,武舉及第後,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到兵部「告身」,即參選授官。宋代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武舉制度體系,武舉也隨其他常選三年一貢,設立了層次清晰、職責分明的比試、解試、省試、殿試四級考試程序。

考試科目有弓步射、弓馬射、弩踏、掄使刀槍等,其中以步、馬射為主。同時增加了程文的考試,包括策問和兵書墨義。元朝的統治者僅用蒙古人、色目人作為蔭襲的武備官員,實行承襲制,《續文獻通考》中有記載:「元代不設武舉,專事承襲。」因此,元代沒有武科舉。

明代於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 年)正式開科,「令天下文武衙門、各詢訪所屬官員軍民人等,有通曉兵法、謀勇出眾者,從公保舉」。由巡撫、巡按會同總兵官在帥府和教場分別進行策略和弓馬的考核。

同時創立《武舉法》,規定考試等級評定和任職授官的辦法。明武舉三年一試,初期只設鄉試、會試。武舉鄉試中式者統稱武舉人,會試中式者統稱武進士,居首者稱為武會元。至崇禎四年(1631年),開始行殿試,欽定一甲三人,並自此始武榜有狀元之稱。明代將武舉逐步制度化、規範化,防弊措施嚴密,取錄名額、取錄方法、試後授官也已成為定製。

清朝是武科舉鼎盛時期,也是衰亡時期。自從清廷入關後,內外戰事不斷武官戰將的補充、內外戰爭的需要,使得朝廷不能不重視武備。再者,清沿明制採取文武並重的辦法,武科與文科設置並行。其考試級別、過程和考場規定等均與文科相同。武科考試通過鄉試、會試、殿試後獲進士出身。

為區別於文科,均加「武」字,分別稱武童試、武鄉試、武會試、武殿試。清時期的武舉在科目設置、考試程序、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建立了一套極為完善的管理體制,成為國家選取武職官員的途徑之一。自順治初年下詔舉行武舉,歷二百五十餘年,從未間斷。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因所習硬弓、刀石、馬步射已無益兵事,武科廢止。武舉歷經唐宋明清四朝,共綿延了一千二百餘年。

選出武狀元的武殿試舉行的科目分外場騎射技勇和內場策問兩場。先進行內場程文策試或默寫武經,之後再進行外場的馬、步箭,和弓、刀、石技勇考試。武殿試因是皇帝親策,禮儀至為隆重。

1.殿試儀注

順治十二年(1655 年),定殿試武舉儀註:先一日,兵部官、鴻臚寺官設策案於太和殿內偏東,又設一黃案於殿外丹陛正中。光祿寺官備試桌於丹墀左右。次日早,候皇帝升殿。讀卷官並執事等官,各具朝服赴丹墀,聽鴻臚寺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內院官進殿內策案前侍立,兵部官在殿外丹陛西邊侍立,內院官以策題付兵部官。兵部官跪受,至丹陛正中黃案前,跪置案上,行三叩頭禮,舉策題案從丹陛下,置於御道中。

眾武舉聽鴻臚寺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分東西侍立。鴻臚寺官又引眾武舉赴策題案前,列班贊跪,眾武舉跪。兵部官散題畢,贊叩頭,眾武舉行三叩頭禮,各就試桌。其受卷、掌卷、彌封等官,候武舉對策畢。將試卷收貯箱內。讀卷於午門外東直房公閱。嘉慶時停試策,改為默寫武經約百字。同治年間,武殿試已定在十月初一。

故重定殿試禮節為:十月初一日殿試,默寫武經,皇上不升殿。所列其餘事項,與順治年間儀注同。

2.試卷格式

同治元年(1862年)議復御史張晉祺、梅啟照奏請武闈事宜仍遵定例取中一折:嗣後武闈取中仍以外場為主,至內場默寫武經,應仍照舊例,有不能書寫及卷子倒寫者,即為違式。添改字數過多模糊難認者,即為塗寫錯亂,亦以違式論,遵照定例不準取中,其餘均歸入錯誤潦草,但不得濫置前列。

如系雙好字號,仍準取中。如雙好不敷或該省並無雙好字號,始於單好內選取。至書寫題目,原以闡發文義,惟嘉慶年間已有諭旨,停止策論,改為默寫武經。嗣後,鄉會試及殿試均無庸另寫題目,以歸劃一。

最終定製為:殿試默寫武經,頂格書寫,毋庸另寫題目,違者暨錯誤潦草者,不得濫置前列。不能書寫者,以不入式論。

3.紫光閣閱馬步射

十月初三日,皇帝御紫光閣閱馬步射,兵部帶排官帶領中式武舉依次跪列道旁,敬謹迎送。是日,監射大臣、較射大臣、讀卷大臣、兵部堂官均穿補服於陛下侍班。中式武舉馬步射,每人馬射三矢,步射二矢。馬射時,兵部依次排交巡捕營,按名帶領騎射,兵部滿漢左右侍郎一員於黃幄前侍立,跪奏武舉姓名。步射時,兵部依次排交乾清門侍衛帶領,並由侍衛步射時按名跪奏武舉姓名。

4.御箭亭試技勇

十月初四日皇帝出景運門,兵部帶排官帶領中式武舉依次跪道旁迎駕,試畢送駕。御箭亭考試中式武舉技勇,均參照會試原中弓刀石斤重號數,每十人為一排,交乾清門侍衛,依次帶領開弓,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開弓畢接試刀石,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

御箭亭考試武舉,禁止跪求增添弓力,如有冒昧奏請者,罰停殿試。考試中式武舉,有開弓違式、技藝平常者罰停殿試,將原圍監射、較射大臣議處,覆試王大臣察議。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武會試,兵部侍郎成其範為監試大臣,取中武舉內有王大猷等三人,殿試中於紫光閣閱視時,不能開弓。皇上面問成其範,其飾稱系天寒弓勁所致。吏部擬將成其範革職。奉旨:成其範從寬免革職,降五級調用。

但嘉慶以後,處罰漸松。嘉慶七年(1802 年)壬戌科殿試,安徽沙殿元等三人開弓甚覺勉強,殊屬違式,例應停科,並將監射、覆試王大臣等分別議處。姑仍寬免,沙殿元等三人用為守備,監射大臣等免議。嘉慶十年乙丑科殿試,湖南武舉湛思棠等二名,照所注弓力俱不能開。安徽武舉孫文湧於開十二力弓後忽又跪奏乞賞開十四力之弓,有違定例。此三人依例應罰停殿試,奉旨未加責罰。

考試馬步射技勇等項,皇帝偶有不親臨之時,即由王大臣代閱。乾隆元年(1736年)諭:今科武殿試,朕在三年服制之內,其考試弓馬等項,著派王大臣在紫光閣閱看。將擬在前列者,帶至養心殿,候朕親定。揭曉之日,照今年文殿試之例傳臚,朕不必升殿。

同治七年(1868 年)武殿試,系派惇親王、正紅旗滿洲都統景壽、鑲紅旗漢軍都統奕助,校閱中式武舉馬步射技勇。其前列者,帶至養心殿引見,親定甲第。光緒二十年(1894 年)武殿試,亦系派御前大臣代為閱看。

5.帶領引見

十月初四日皇帝閱視武舉技勇畢,還宮。兵部即排齊中式者,帶領引見。每十人為一排,其有罰停殿試者,即行扣除。引見之後,皇帝親定甲第。如系由王大臣考試,將擬在前列者引見,再候欽定。

6.排定名次

武殿試雖然先試策論或默寫武經,後試技勇,但在取中排名次序先後上,卻以外場技勇為準。道光十三年(1833 年),道光皇帝即有此詔:「武科之設,以外場為主。其弓力強弱,尤足定其優劣。至馬、步箭本有一日之長短,第能合式,即可命中。至於默寫《武經》,又其餘事,斷不能憑此為去取。」

歷科一甲武進士,均從能開十二力強弓的中式武舉中挑取。試畢,由兵部將記名武舉繕寫名單進呈,再由皇帝親定甲第,交讀卷官填榜。然後在太和殿傳臚,一甲三名賜武進土及第,二甲若干名賜武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武進士出身。

一甲前三名,分別稱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其傳臚典禮與文進士相仿。不得人時,一甲亦不滿三名。例如,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二十七年丁未科、三十年庚戌科,三次武科一甲分別只取一、二名。嘉慶二十四年(1819 年)己卯恩科,僅取一甲一名,其餘不補。

7、授官

不同時期的武進士授官變化,可以看出清代所授官職級別是很高的。雍正元年(1723年)之前,尋常年份武狀元授官可至正三品,個別年份甚至到從二品。雍正五年改革武進士授官後,鼎甲進士所授的一等、二等侍衛品級,均在正三品、正四品,而普通武進士所授的三等侍衛、藍翎侍衛品級也在正五品和正六品。

而同時期的文科進士及第授官則要低一些,如三鼎甲進士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初為從六品,清末升從五品),榜眼和探花僅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清末升從五品)。其餘進士無論外放還是留京,多為七品左右官職。

但這並不能說明武進士仕途發展就比文進士要順利。清代武進士所授官階,除侍衛外,都不是實授。順治十二年(1655 年)諭,中式武進士全部在京城學習騎射,「先行照品級給俸祿頂戴,俟滿一年題請實授」,此後,類似的規定也屢見不鮮,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曾規定,「考中武進士,皆以參將、遊擊、守備等項員缺補用」。因此,武進士名義上雖有高官階,卻未直接到任。

另外,還有各地提督推舉人員等原因,使得有許多武進士候選者無法補缺,如御史朱裴在康熙六年奏摺中就提到這一情況:「順治十五年以後,歷科武舉武進士未經選用者甚多」,而康熙六年則奏準,將外委效力等項與武進士,武舉等,較人數多寡,仿二八分缺之例,使科目人員量行先選,其外委各弁須有戰功及捕盜實績,不可只憑該衙門一概諮送選補。

可見,武進士授官級別雖高,但因自身的經驗不足,任職多有不適之處,導致仕途發展不如文進士順利。

8、分布

清代的武殿試自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開科,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戊戌科截止,共舉行了 109 次,也就是說一共產生了 109名武狀元,還有榜眼、探花各 109 名,總計武科前三名(鼎甲)應為 327 名。

但實際上狀元是足額的,榜眼、探花有缺額者,大抵在遇到確實不得其人的時候,便留下空缺。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多,主要發生在道光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只取狀元直隸任邱郝光甲、榜眼漢軍正藍旗佟攀梅,探花空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只取狀元四川華陽彭陽春、榜眼河北靜海嶽汝忠,探花空缺。因特殊原因而丟失了鼎甲榮譽的只有一例。

清代制度,殿試後由皇帝親自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稱為「傳臚」,嘉慶二十四年(1819 年)己卯科,狀元徐開業、探花梅萬青均以傳臚未到而被除名,榜眼陝西神木秦鍾英被推補為狀元。

109 名武狀元的姓名都有記載,按所屬籍貫看,直隸最多為 30 名,山東 16名,順天 6名,浙江8名,江蘇7名,山西6名,河南5名,漢軍旗6名,陝西3名,甘肅4名,福建3名,廣東4名,滿洲旗3名,江西2名,四川1名,貴州1名。由於統計數據不完備,其結果也不是很準確,不過大略可見各省武舉基礎的差異。

9、人員成分

所謂武舉基礎,可從兩個方面認識,一是尚武風氣,二是文教水平。直隸武狀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別的省多,這與直隸武風素盛分不開。正因為直隸武風基礎好,故鄉試名額分配也多些。陝、甘二省古多名將,尤其是甘肅,雖然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但自來「人材健壯,強勇者多,騎射嫻熟,勝於他省」。

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中的名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都出在隴右,因此,朝廷對陝、甘二省總是另眼相待。武鄉試名額,順治朝規定陝、甘各二十名,後經康、雍、乾三朝追加,兩省都增至五十名,這比許多大省的名額都多。有清一代,甘肅出了四名武狀元,二名榜眼,六名探花,以甘肅的經濟文化和人口而言,這個數字比例不算小,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寧夏分屬甘肅,有名的武狀元張文煥、馬會伯、李顯光、李如柏都出自寧夏,另外還有五名榜眼、探花均出自寧夏,其中嘉慶二十一年(1816 年)榜眼馬維衍為固原人。

人口不及江南一個大縣的寧夏,居然出了九名武科鼎甲進士,這不能不是一個引起人們重視的現象。如果我們把清代文武兩科狀元的籍貫對照一下,便能發現武狀元以北方居多,文狀元則南方領先,說明南文、北武各有偏長的差異現象的確存在。

此外,從武鼎甲的民族比例上看,無疑漢族佔了絕大多數,而少數民族中回族則顯得突出一些。武狀元中目前有據可查確知為回族的有:江都楊謙,先獲康熙壬午武鄉試第一名(解元),又獲康熙丙戌科武狀元;乾隆丁巳科狀元河北任邱哈攀龍、壬申科狀元河北獻縣哈廷梁、丙戌科狀元河北河間白成龍、丁未科狀元山東臨清馬兆瑞、嘉慶丙辰科狀元河南鄧縣馬殿甲、甲戌科狀元山東益都丁殿寧、鹹豐壬子科狀元河北撫寧馬鴻圖、同治甲戌科狀元河南西平張鳳鳴等,狀元中至少九個為回族,或許還要多一些,尚待繼續考證。

另外,榜眼、探花中也不乏回族,如雍正丁未科榜眼安徽懷寧馬大用、嘉靖己丑科探花河南杞縣張萬清、丁丑科武榜眼甘肅固原馬維衍、光緒丙子科榜眼河南西平張忠祥等。楊謙家族是南方回族中的望族,其弟楊凱也是武進士出身,官至湖廣提督。哈攀龍之父哈元生,其子哈國興,都是武進士出身,哈廷梁則是哈攀龍的族弟,諸哈都做到提督職務,是善戰的將領,「軍門子國興復以勇健著,三世擁旄,時人榮之」。

乾隆所謂「哈其大姓,每多將種」即是誇獎哈國興時所言。可見,回族是以尚武勇健著稱的民族,乾隆曾說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所以,三鼎甲中回族的數量,充分表明了清代非常重視從回族中選拔武備人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歷代武狀元地圖: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武功最高?
    此前一年,他參加鄉試,不負眾望,以精湛的武功,考取了武舉人。現在是進一步獲取功名的時候,張三甲被認為是當年武狀元的熱門人選。他出身武術世家,自小習武。據說十四五歲時,曾將鄰家門前兩個數百斤重的石獅子舉過頭頂,玩耍一陣後放回原地,面不改色氣不喘。
  • 《倚天屠龍記》中武功最高的是他,張三丰都要甘拜下風
    在文中我們知道張三丰也學過《九陽神功》的部分口訣,當年覺遠大師在少林寺與崑崙三聖比武之後,因《九陽神功》反噬而死,死前將這門武功的口訣傳授給無色、郭襄、張君寶三人,他們一個學其精,一個學其雜,一個學其純,之後郭襄創建峨嵋派,張君寶創建武當派,三家都因這門武功,在武林之中名聲大振。
  • 練武功最好的心態是什麼,要不要有意念?
    武功的學習要跟得上時代,在亂世危難之時,則是要以技擊為重。因為事急從權,先保住命再說。有一手搏鬥的好功夫在身,能保家衛國,這才是首要的事。而在太平盛世,卻是要以養生為要,以團斂真元,壯我身心為主。上面說的是現代習武的第一關,認識關,要認識到現在養生健身是第一要務。那麼在習練武功的時候,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練功,效果更好呢?古人其實已經說了:「無意之意是真意」,就是說不要刻意的去追求什麼,不要去刻意關注某個部位。這種無意之意怎麼來的呢?
  • 再過十幾天 將有幾千人離開武功
    每年的八月末九月初都會有成千上萬的武功學子離開武功奔赴全國各地求學正如《我的大學》裡唱的我考了那麼多的試,沒想到是為了離開家故鄉再沒有春和秋,只剩下匆匆來去冬夏對於即將要離開武功的你請記得把它們幹掉再走幹掉一份旗花面再走
  • 《小蝦米闖江湖》什麼武功好 最強武功絕學推薦
    導 讀 小蝦米闖江湖最強武功絕學選擇 武功哪種厲害由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遊戲中我們是要去學習武功的,但是武功絕學有很多
  • 金庸筆下的九陰真經提到了哪些武功?
    通讀《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原著,曾經練過這本經書記載的功夫有作者黃裳、郭靖、周伯通、陳玄風、梅超風,後來一燈大師、洪七公、黃蓉也修煉過部分武功,歐陽鋒則逆練成功而且憑藉逆練《九陰真經》奪得了第二次華山論劍名副其實的武功天下第一。
  • 別只知道「文狀元」林大欽,這位潮汕本土的武狀元不僅武藝高強,還中過文科秀才!
    其實,要成為「武狀元」,難度並不低於「文狀元」。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通過殿試作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則被世人叫做「獨佔鰲頭」。說到武狀元,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古裝劇裡那些虎背熊腰、武藝高強的「硬漢」。
  • 金庸群俠傳5武功怎麼修改 金庸5武功修改教程
    導 讀 rpg maker xp 和 rmmodify 必備,自行百度下載 如圖,我們要學梅莊武功, 用rpgxp打開梅莊地圖,找到觸發傳功的禿筆翁的白色方塊,編輯事件之後就能看到腳本
  • 【辯論理論】王任佳:最好的武功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常常是因為自己對技術的理解太過模糊,如果不藉助「劍氣之爭」又或「借力打力」這樣的字眼,難以做出確切的表達。但再怎麼形象,終歸勉強,因為這實在好比把想要說的話翻譯成另一種文字,再讓讀者看的時候自己反譯回去,因此信息便失真兩次。
  • 俠客風雲傳全武功秘籍獲取方法 全武功出處
    ,上一次我們給大家介紹了全部可學武功的效果,這一次我們來介紹下俠客風雲傳全武功秘籍獲取方法,想學會各種武功的小夥伴們不妨來看看吧。 六邊形回合戰鬥   我們先來總結下各類武功的特點:拳掌武功拼連擊、劍系武功多變化、刀系武功重傷流血高輸出、棍系武功帶眩暈無法閃避反擊暴擊。
  • 江湖中的我武功排行 全武功滿級數據
    武功排行榜綠色武功  可以升到10級,升一級100武功點,每升一級遞增100武功點,升滿需要4500點。  重拳:單體傷害,加入青龍幫獲得  初始10%額外傷害,升一級3%額外傷害,滿級37%額外傷害,無特效。
  • 《九陰真經》中最強武學TOP3,最強的武功僅有一人學過
    《九陰真經》中最強武學TOP3,最強的武功僅有一人學過 談起蝸牛遊戲製作的大熱武俠網遊《九陰真經
  • 阿青的武功是什麼水平?能打過蕭峰嗎?和獨孤求敗比怎麼樣?
    一直以來,金迷們對於阿青武功的高低充滿著爭議,有人認為她是比肩掃地僧、達摩的絕頂高手,有人認為她只是和蕭峰、段譽、虛竹三兄弟同等級的高手,那阿青的武功究竟是什麼水平呢?阿青筆者認為,阿青遠高於」天龍四絕「,和獨孤求敗是同等級的高手,甚至還要強過獨孤求敗,能和阿青的人一戰的人只有掃地僧和達摩。
  • 金庸筆下,排名前三的正派都有絕世武功,那峨眉派的武功是什麼?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一直有一句諺語是一少林、二武當、三峨眉,說的第四是乞丐幫,那麼問題來了,少林有易筋經、武當有太極、丐幫有打狗棒法,峨眉派最厲害的武功是啥?「少林易筋經」是江湖上最具影響力的內功之一,在金庸武俠中鳩摩智說江湖上最強大的武功就是「易筋經」和「六脈神劍」,在金庸武俠小說中,一提到少林的易筋經,都佩服的五體投地。
  • 《有翡》李晟武功不行,資質不加,為什麼衝霄道長要收他為徒?
    《有翡》李晟武功不行,資質不加,為什麼衝霄道長不讓他走,還要收他為徒?要說《有翡》電視劇裡頭這個周翡的表哥,李晟這人,還真是讓人看了就很生氣,小編十集一通看下來,就想給李晟那麼一個大錘子敲他,整天整個么蛾子的,真不讓人省省心。居然還跟演小燕子的李晟是同名,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啊!
  • 客家人唯一的武狀元——李威光——李氏名人
    後調為閩安協副將,署理海壇、南澳總兵,乾隆皇帝封他為「四世武功將軍」(從二品)。後因病辭職回鄉,卒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終年58歲。他生前用過的全長250釐米、重64公斤的鐵柄關刀一把,及清朝廷授予《武狀元第》的鍍金木質匾一塊,保存至今。人物簡介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號韜序。
  • 此人也練過《九陰真經》,但因缺少上卷經書,武功遠不如郭靖!
    哪一年怎樣,此書忽在世間出現,天下學武之人自然人人都想得到,大家你搶我奪,一塌糊塗。我師哥說,為了爭奪這部經文而喪命的英雄好漢,前前後後已有一百多人。……(新修版《射鵰英雄傳》)《射鵰英雄傳》中,練過或者看過《九陰真經》的人,都從中受益不少,郭靖、黃蓉、周伯通、一燈大師、洪七公、歐陽鋒都或多或少的練過經書中的武功,黃藥師、王重陽也都看過經書,後世的楊過、小龍女、黃衫女、周芷若等人也都或多或少的練過經書中的武功,受益和成就也各不相同。
  • 九陰真經裡武功很多,哪門武功最強?必然是這招,勝過黯然銷魂掌
    金庸武俠中武功多種多樣,最特別的還得屬九陰真經,別的武功秘籍大多比較單一,比如說獨孤九劍,就只教你劍法,沒教內功心法,再比如說九陽真經,跟獨孤九劍正好相反,九陽只教內功心法,卻沒有具體的禦敵招式。九陰真經則不同,此書號稱天下武學總綱,裡頭什麼武功都有,九陰真經裡頭有練氣打坐之法,有運功療傷之法,有類似於凌波微步的輕功,也有柔中帶剛的掌法,還有通經點穴的指法,甚至還有遊龍戲鳳的鞭法,九陰真經真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然而,很多人對九陰真經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要說裡頭的具體武功,大概只能叫得出九陰白骨爪,畢竟這九陰白骨爪,梅超風練過,周芷若也練過。
  • 《笑傲》中他打抱不平,武功稀鬆平常,卻幹過兩件驚動武林的大事
    就這樣的一個人物,想必他的武功一定十分高強吧?若沒有點本事,又怎麼敢在江湖中管閒事呢?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可他武功是稀鬆平常的,有點讓人出乎意料了。更加出人意料的是,武功平常的他卻幹出過兩件驚動武林的大事。這個人物會是誰呢?在金庸武俠中,愛管閒事的人,且武功又不高強的,還真有不少。
  • 《天下第一》:神侯朱無視武功第一,有他害怕的武功嗎?
    《天下第一》:神侯朱無視武功第一,有他害怕的武功嗎?看過天下第一這部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劇中有許多武林絕學,讓有武俠夢的我們都非常羨慕,小編整理了一下,給大家介紹幾門出鏡率比較多的武功。首先要說的就是鐵膽神侯朱無視的吸功大法了,可以說朱無視已經把吸功大法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吸進200人功力,就連江湖上八大門派的獨門絕技也被他全部吸走,可以說戰鬥值很高啊!雖然神侯的武功那麼高了,難道就沒有讓他害怕的武功了嗎。答案當然是有的,並且都是他自己親口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