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唯一的武狀元——李威光——李氏名人

2021-02-27 李氏李姓一家親

點上面「李氏李姓一家親」加入李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李;請點擊上面李氏李姓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李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李氏文化。


綜述:


李威光(1735~1793年),字作楫,號韜序,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人。清代武狀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生在長樂縣的一個小康家庭。從小喜歡習武,身材魁梧,臂力過人,勤於練習,武藝出眾。

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縣學武生參加鄉試,中恩科舉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赴京參加恩科會試。會試時,他的刀、槍、棍、棒和雙手開弓,嫻熟自如。技藝精湛超群,博得眾口稱讚,獲第一名(會元)。隨後再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李威光以超人的力氣和靈巧獨特的武藝施展其技,使得全場喝彩,龍顏大悅,即欽點為武科狀元,並授予御前侍衛。

乾隆四十二年(1777),調任廣西提標左營遊擊。因較熟悉沿海情形,後改任浙江黃巖鎮標水師中軍遊擊,再升福建烽火門參將。

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眾起義,他奉朝廷之命率部並帶領福建漳、泉一批青壯年配合前往「徵剿」。事態平息後,以軍功加一級,升為臺灣安平協水師副將,掌管水軍,守衛臺灣島嶼。後調為閩安協副將,署理海壇、南澳總兵,乾隆皇帝封他為「四世武功將軍」(從二品)。後因病辭職回鄉,卒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終年58歲。

他生前用過的全長250釐米、重64公斤的鐵柄關刀一把,及清朝廷授予《武狀元第》的鍍金木質匾一塊,保存至今。

人物簡介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號韜序。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生在長樂縣的一個小康家庭。其父李資始是前清廩生,知書識義,對其子從小學書習武管教頗嚴。其母是一個才思敏捷,性格開朗的農村婦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威光束裝上京,參加壬辰科會試。殿試一舉成名,欽點狀元及第。李威光與福建上杭的丁錦堂是客家人在清代僅有的兩位武狀元。

據父老相傳,他先以學文,曾考取過文秀才;後投館拜師,學習武藝,遂轉向武功方面發展。因他天資聰穎,勤學苦練,又身材碩壯,體高七尺,膂力過人。不幾年,刀、槍、棍、棒、騎、射件件皆能,武藝出眾。

乾隆十五年(1750年)適逢縣考,十六歲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矛,入選武生。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恩科赴省鄉試,金榜題名,高中武舉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京赴考,參加壬辰恩科會試,經過一系列激烈競技,殿試所有武科均得第一,欽點進士及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李威光狀元及第後,皇帝極為器重,起先留他在京城授其御前頭等侍衛,警衛金鑾殿,並隨皇帝去郊區狩獵,是警衛皇帝最親近的侍衛官。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授他為廣西提標左營遊擊。不久又調浙江黃巖鎮標水師中軍遊擊,旋又晉升為福建烽火門參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臺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聚眾造反(脫離中央、搞臺灣獨立),連克彰化、鳳山諸郡,聲勢很大,並圍攻臺灣府城,清軍大敗,朝廷震驚。乾隆急派福相國(福康安)調福建烽火門參將李威光領兵徵討,不久由李威光所率清兵反敗為勝,平息了事端。朝廷授威光軍功加一級,記錄二次,將他留守臺灣,晉升為臺灣安平協水師副將。不久調任閩安協副將,署海壇南澳總兵,誥封「四世武功將軍」(從二品)。

李威光出任南澳總兵,為時數年,經略海疆,為東南屏障,對閩粵兩省及東南沿海地區之安全貢獻頗大。 

人物事跡

五華城鄉武術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響下,年少時便投館拜師,學習武藝。由於他天資聰穎,勤學苦練,一招一式,一拳一腳,扎紮實實。不幾年,刀、槍、棍、棒、騎射皆能,武藝出眾。他身材碩壯,體高七尺,膂力過人。乾隆十五年(1750),適逢開科縣試,十六歲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選武生。

這更堅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決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請了武藝高強師傅在家裡授藝。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學苦練,常以「書要讀,拳要練,老婆娶不娶都隨便」的口語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藝日精,在周圍鄉村中,頗有名氣。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參加庚辰科鄉試,金榜題名,高中武舉。但仍習武不輟,矢攀高峰。他常穿著自製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鑿成形似木屐,用麻繩作屐皮),以練腿力;朝夕抱舉三四百斤練武石,以練臂力。勤奮不負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裝上京,參加壬辰科會試。殿試一舉成名,欽點狀元及第。

人物傳說

李威光高中武狀元後,民間流傳著他上京赴考及在考場中的不少故事。

相傳李威光赴京起程那天,剛走出家門檻,不慎踩死一隻小毛雞;初不以為意,繼續前行,過木橋時,又踩斷了橋板;走到山坡狹路處,青衫被荊棘撕破。他想剛出門就碰上三件不吉利的兆頭,感覺很晦氣,便掉頭返回家中,向母親道出不願赴考的原委。其母才思敏捷,善解人憂。為消除李威光的疑慮,隨即開口說道:「腳踏金雞殿上行,踏斷木橋換石橋,自古英雄走險道,鉤爛青衣換錦袍。」解開了李威光思想疙瘩,鼓勵他繼續登程赴考。

在京城會試中,群雄薈萃,相互角逐,鬥藝激烈,李威光脫穎而出,武藝超群,榮獲第一。不幾日,皇帝親躬殿試。李威光卻遭人暗算:事先有人把比武石和他的關刀塗上蜂蠟,想使他當場出醜,名落孫山。殿試時,李威光舉起武石,力鼎千鈞,瀟灑自如。不料突然石滑脫手,李威光急中生智,用盡力氣,順勢將武石猛踢一腳,武石落地滾了幾滾;接著,他手舞關刀,銀光閃閃,令人眼花繚亂。突然左手滑脫,右手緊握刀柄,順勢原地旋轉,乾隆皇帝看罷,不解其藝,便問是何武藝?李威光急中生智,奏曰:「武石滾動,乃『獅子滾球』之義;關刀釋手屬『捺地割蔥』,這些技藝是寒門傳家之寶。」語驚四座,博得龍顏大悅,當即欽點為該科狀元,御賜「狀元及第」金匾一塊。這一歷史珍貴文物,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滅了。

傳說歸傳說。其實,李威光在會試中,刀、槍、棍、棒、箭等技壓群芳,殿試奪魁,當之無愧。在殿試時,李威光使用的一百六十斤的大關刀至今仍保留在其家鄉。

人物成就

李威光狀元及第後,皇帝極為器重,起先留他在京城授頭等侍衛,警衛金鑾殿,並曾跟隨乾隆皇帝去郊區狩獵。他不僅為皇帝護駕,且在狩獵中,打飛鳥,獵狡兔,箭不虛發,隨臣大為喝彩。乾隆四十二年(1777),授他為廣西提標左營遊擊。由於李威光不僅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熟知沿海島嶼情況。因此,不久調任浙江黃巖鎮標水師中軍遊擊,旋又晉升為福建烽火門參將。

乾隆五十一年(1786)秋,臺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眾起義,攻克彰化、鳳山,圍攻臺灣府城(今臺南),朝廷震驚,遂派兵鎮壓。在府城之戰中,清軍敗北,林爽文軍聲勢大張。清朝繼派福相國(福康安)並調福建烽火門參將李威光領兵徵討,清兵反敗為勝。平息了事端後,授李威光軍功加一級,記功二次,將他留守臺灣,晉升為臺灣平安協水師副將。不久,調回閩安協副將,署任海壇、南澳總兵,誥封四世武功將軍(從二品)。在任期間,思母心切,解甲歸鄉。於1795年(乾隆六十年),李威光在原籍長樂逝世,享陽壽61年,墓葬黃布。

「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回歸南澳

2013年,一塊清代「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在南澳縣紀委建設總兵府廉政教育基地過程中被發現。經南澳縣委、縣政府、縣紀委和縣文博部門多方努力,已將該牌匾徵集回歸南澳,不久將可與觀眾見面。

「閩粵南澳總鎮府」匾,木質,直式,高85釐米,寬56釐米,厚3釐米,字劃刻成

淺浮雕狀,字體楷書,筆劃剛健,是南澳迄今發現的首塊「閩粵南澳總鎮府」牌匾(見圖),與1998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蒞南澳時應邀題寫的橫匾「閩粵南澳總鎮府」不謀而合。


  新發現的牌匾系李威光任南澳總兵時懸掛於總兵府「二進門」上面的牌匾。李威光為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南澳總兵。他身材魁梧,臂力過人,25歲中舉人,乾隆三十七年在京城科試狀元及第,被欽點為武狀元,即任京城頭等御前侍衛,後任廣西提標左營中軍遊擊,調福建烽火門參將,曾率兵援臺剿匪而立下戰功。在五華縣南樓鄉黃埔村李威光故居內,現存當年皇帝欽賜的「御前侍衛」匾、「狀元及第」匾及「世受國恩」大橫匾,還有在京城比武時的大刀等。


  南澳島位於廣東、福建海上交匯處,瀕臨臺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我國東南海防的門戶,史稱「潮汕屏障、閩粵咽喉」,歷代朝廷對此非常重視,自明萬曆三年(1575)詔設「協守漳(州)潮(州)等處地方專駐南澳副總兵」至清末的三百多年中,先後有多名國家棟梁蒞任南澳總兵。據南澳縣博物館統計,歷任南澳總兵(含副總兵、鎮將)176任共166人,李威光是第41任。來自全國各省的總兵經常調防、轉換、補額,他們熱愛祖國河山,為保衛祖國海防作出了重大貢獻。

乾隆皇帝詔書原件在粵發現

在廣東五華縣華城鎮清朝武狀元李威光故鄉,2001年7月首次發現200年前乾隆皇帝加封李狀元之父李資治為武功將軍、其母盧氏加封夫人的誥封聖旨詔書原件。

狀元故居

該聖旨詔書原件用黃綢絹布套彩花,黑字紅印,長1.5米,寬35釐米,其內容因年久蛀蝕,部分脫落不全,但文字內容與李氏族譜記載相同,誥封日期為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初一。誥封目的是對李威光父母加爵誥封,激勵李狀元安心抗擊倭寇。李威光曾任福建臺灣水師副將,時任閩安水師副將。

專家認為,該聖旨原件乃臺灣歷來是中國不可分割領土的實物證據之一。

李威光,字作楫,廣東五華縣黃埔村人。據《長樂縣誌》載:他身高七尺,臂力過人,25歲中武舉人,乾隆三十七年(時年27歲)在京城會試被皇上欽點「狀元及第」,即在京城任「頭等侍衛」5年,旋被派為廣西提標左營中軍遊擊,後任閩安水師副將、福建南澳總兵官等,為抗擊倭寇、守衛邊陲,立下了汗馬之功。

李威光傳記

賢母良言壯兒心


李威光的母親是個聰明開通的女人,才思敏捷。口才很好。常常一言半語,都給威光很大的鼓勵。威光的成功有母親的大半功勞。

  威光中了武舉後,就要上京會試了。這天,清早起程,誰知才踏出大門,就一腳把小雞一腳踩死了。威光心裡一怔,認為不吉利,便對媽說:「媽,今天不吉利,不走吧!」李母見狀笑了一笑,對兒子說:「腳踏金階(雞)殿上行,大吉呢!」威光一聽,疑慮全消,便又上路。誰知穿過門前菜園小徑時,上衣又被荊棘鉤破了。威光才想轉身,李母又說;「鉤爛青衣換龍袍。孩子,走吧。」走了一陣,來到了溪邊,一座小木橋年久失修,威光身材高大,步勢又猛,一腳踏去,只聽「咔嚓」一聲,斷了一塊橋板。這時,威光心裡一冷,想到剛出門就這麼多小岔,總覺得不太吉利,便又回身對母親說:「一腳踏死門前雞,二腳踏斷橋,不吉,不吉!」母親知微微地拍著兒子肩膀說:「一腳踏死門前雞,兩腳踏斷溪面橋,自英雄走險道,踏壞木橋換石橋。孩子,大丈夫決心如山,擇日不如撞日,吉人天相,上京去吧!」威光望著母親,心頭十分溫暖,便不再猶豫,拜別母親上京去了。

試硬弓橫招暗禍


京都武舉雲集,一場會試自是明爭暗鬥,誰也不肯讓誰。當時有個山東武舉技藝驚人,雄心勃勃,硬想奪個頭名狀元。不但武功高強,又有親戚在朝做官,便以人情金錢兩路齊攻,溝通了當年主考,於是想方設法試探各省武舉,故意在校場加設了三百碼硬弓,考較舉子們的功力,以便設法對付。各省武舉哪知就裡?見到各種武器擺著,便你弄槍我舞劍的練起來。只有那三百斤的石弓無人也敢動,山東舉子見到暗歡喜,心想各人武功平平,不是敵手。正高興時,忽見一個身材魁梧的人走上前去,隨手練弓塔箭,運勁一拉,弓弦如滿月,箭出似流星,「嗖」的一聲中了紅心。接著又發兩箭,「嗖嗖」的射在一塊,三支箭矢插在一個孔上。頓時滿場舉子都喝起彩來。那個山東舉子被嚇得目瞪口呆,恍惚聽得「廣東李威光」五字,直到眾人散去,他才清醒過來,忙找考官設法去了。

恩師妙計蒙主考


傳說李威光的師傅是福建省人,武藝十分高強。年輕時也曾多次赴考,無奈家中貧苦,又且生性耿直,從不願向官員們低頭下氣,所以,沒給考官送禮。考官看錢不看藝,豈肯白白給你功名?反而雞蛋裡尋骨頭,挑三嫌四,自然就榜上無名了。因此他不願再赴科場,持著一身武藝浪跡江湖,定在尋個練武良材把武藝傳授給他,就這樣一路尋來,找到了李威光。當真把胸中所學的一點不留,全都用在威光身上了。威光知得師傅心事,便也拼命練武,要為師傅爭個氣!

這次上京考試,師徒兩人同行,看見威光歡天喜地回來,問他為何高興。威光便將試硬弓壓倒眾舉子的情形說了出來。滿以為師傅會伸出拇指讚揚一番。那知師傅聽了把臉一沉道:「叫你莫到外面亂撞,你現下果然惹出禍事來了。豈不要白費我一腔心血麼?!」威光當頭給澆了冷水,摸不著頭腦,便請師傅教誨。師傅便將考場勾心鬥角的厲害告訴他,指出新架硬弓必然藏有機關等情,說得威光後悔不及,忙問師傅如何是好。師傅足智多謀,想了一想,便對威光附耳低言幾句,說得威光滿心歡喜。


  第二天一早,果然來了一個大官府管家模樣的人,說他家老爺聞知廣東舉子武藝出眾,要請他相會,淡酒等待。這時師傅正在搧扇煲藥,便對來人說道:「多謝尊兄。煩代告老爺,只因威光昨天不小心,強拉硬弓,卻把右肘的骨弄斷了。」說罷便指著床上躺著「哼哼」連聲的威光。來人見他右手纏著白布,就信以為真,心中暗暗歡喜。說聲「打擾」走了。


  李威光見來人走了,一跳三尺高,連聲感謝師傅的妙計消了禍事。


  到了會試之時,李威光卻如生龍活虎一般,使出超群武藝,取得第一名。這時,主考官卻眼傻傻的站在那裡。

機智過三關


幾場考試,李威光連連壓全場。到了殿試這天,乾隆皇帝親自到考場觀看,只見李威光走到三百斤重武石旁。暗暗用勁,用手一託,把大武石輕輕舉。正想高舉頭頂,不料武石一滑,忽然脫手。乾隆見了不住搖頭,正想嘆息發話,又見李威光大腳一揮,把大武石踢得筋鬥飛滾,落在一丈開外,「砰」地一聲,半個武石陷入地下。全場響起雷鳴般的喝彩聲。乾隆皇帝見此神力,龍顏大悅,但對這種武術從來沒有見過。忙問:「這叫甚名堂?」威光跪奏道:「此乃『獅子滾球』是也。」乾隆一聽,點頭奏道。「好一個獅子滾球!」


  原來,這個武石被主考官使人塗了蜂蠟,本想叫李威光當場出醜,不料反被李威光機智果敢。踢出了個新名堂,受到乾隆讚賞。


  接著,李威光獻演刀法。他把大關刀輕輕提起,悠閒自若地揮舞起來。這時方才發覺刀柄也被人塗了蠟油,滑滑溜溜,難於拿捏。但已舞動,已經無法調換,只好加倍小心,誰知越舞越快之時,刀柄竟然拿不住,看著就要脫手,一時情急智生,順勢將柄端一彈,關刀貼著地皮飛快旋舞,把地上青草割去一大片。隨即左腳一撩,右手一勾,刀又回到手中,仍然舞動如飛。這一著,更博得全場喝彩聲不斷。乾隆大喜問道:「威光,這又叫甚名堂?」威光奏道:「此乃『捺地割蔥』是也。」由於威光武藝超群,更能獨創新招。深得乾隆嘉許,欽點李威光狀元。


  過了三天,狀元、榜眼、探花和進士們,奉旨加冠遊行。考官等人又乘機搞鬼,暗暗在狀元帽內裝上數枚鋒利的鋼針。乘威光跪叩謝恩加冠時,趁勢用力一掀,滿相這下鋼針會插進腦門,威光將倒地當場。誰知可怪,威光戴上帽子,更是威風凜凜,自在從容。考官等人見到這樣,心下都莫名其妙。暗想:難道李威光有神靈相助?殊不知李威光機智過人,考場出險,明知有人暗害自己,心頭警覺起來,料想險關還有加冠一著,所以早已防備,頭上疊戴著十一頂氈帽,武巾一紮,準也看不出底細。任你針穿帽頂,他也安然無恙。

黃埔大鼓震皇堂


李威光奪得狀元,長樂縣城一片歡騰,他的親戚朋友更是萬分歡喜。但是,當時朝廷卻要查他家有無好風水、好屋場。如果沒有便當作妖怪,就要斬頭。乾隆即降旨國師到長樂縣查看。 一天,縣太爺陪國師來到黃埔村,進村時恰巧遇著了才思敏捷的狀元母。國師以為是村間民婦,便問起黃埔村山水有哪些好處來,李母便一一指點這是什麼山,那是什麼水,然後隨口念道:

  「長樂縣城南樓鄉,透湖明月匯兩江;
  邦弓自有高中手,黃埔大鼓震皇堂。」

接著便國師到山頭回望,把邦弓嶺、高中(崬)手(首)、大鼓嶺、皇(黃)堂嶺各山位置,及透湖、岐江和潭江的來龍去脈逐一指明。國師聽罷,見山川秀麗,村景優美,不禁點頭連聲說好。接著又問風水祖墳,縣官忙將「長樂學宮龍課」送給他看,看到當中有「乾山乾向水流乾,乾上高峰了狀元」兩句時,不斷點頭道:「原來如此。」這時狀元母雙將李氏祖墳「三級浪」龍課交給國師,課中又有「三級浪中龍獻爪,滿街爭看狀元歸」的斷語,國師心中暗暗信服,說:「山川秀麗,地靈人傑,難怪狀元及第了。」 

李威光故居

李威光故居位於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下四角樓,由李威光祖父李紹紀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50平方米。該屋為三堂、四橫、一圍龍,是典型客家民居。屋門前有禾坪、照牆、轉鬥門和月池。整座建築為灰、砂夯築牆體,木桁桷懸山瓦頂,建築保存完好。堂屋內仍保留李狀元練武用過的長2.5米、重64公斤的鐵關刀和武石,以及御賜或名家饋贈的《狀元及第》、《御前侍衛》、《會元》、《進士》、《世愛國恩》、《世受恩倫》等金木雕匾額。

1994年9月,被列為五華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五華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通過省驗收,李威光故居等被批准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武狀元李威光故居的布局是面寬五間,三棟進深,左右各設兩棟橫屋,背面用圍龍屋包圍,門前設曬坪、照牆、轉鬥門,照牆外挖有半月形池塘一口,整座建築為灰砂夯建築牆體,木桁桷懸山瓦頂,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50平方米。故居內有李威光用過的大刀和李威光練氣功用的「練武石」,裡面還存放著當時皇帝賜予的牌匾和一些文字資料,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是一個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古建築。有關人士呼籲社會各界搶修該建築,保護這一客家地區珍貴的人文資源;建議由政府牽頭成立故居搶修工作機構,組織有關專家前往實地考察,制訂修繕方案,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配合旅遊部門充分整合武狀元故居周圍的人文及自然資源如長樂學宮、雄獅古塔、球王李惠堂、湯湖熱礦泥、七目嶂和益塘水庫風景區等資源,進而形成既有歷史文化內涵,又有自然生態勝景的旅遊圈。這樣,既可以保護歷史文物,又可以充分發揮文物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梅州名人文化,把客家的文化資源一代代地保存下去。

根據《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在2015年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分配方案中,李威光故居修繕工程獲得250萬元的款項扶持。

李威光墓

李威光墓原在五華縣華城鎮陶角裡,築於清嘉慶年間。民國二年(1913年)再遷葬於三清塘長坑裡山腦西北坡上。墓用灰沙砌築,呈交椅形,坐東南向西北,長6米、寬6米,面積約40平方米。內設拜壇,墓頭立有麻石墓碑,高55釐米,寬42釐米,陰刻楷體碑文,中刻「前清會狀及第晉階武功大夫任南澳總鎮府李氏十九世祖諡忠孝端和諱威光韜亭墓」,右刻「民國二年癸丑歲季冬吉旦立」,左刻 「四大房永祀」。現保存完好。

狀元母盧氏之墓


2006年4月,為挖掘有關狀元直系文物,五華縣華城鎮清武狀元李威光故鄉黃埔村專門組織文物保護小組,到毗鄰華城的潭下鎮江塘(光華村)尋找狀元母盧氏之墓。經過一番艱辛,終於在光華村二口塘(地名)半山發現了原葬於清嘉慶年間,復葬於清朝光緒四年的李威光母親盧氏之墓。

該墓屬大石(灰)墳筐結構,佔地近百平方米,墓碑中央沉雕楷書:「李氏十八世祖妣。清誥封一品夫人。孝懿慈惠盧太君人墓」字樣,右側小刻「三大房永祀」。墓碑見光高47.5釐米,寬39釐米,方向坐東北偏北,碑背混灰沙半圓形已崩脫不全。

據《李氏族譜》載:清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初一日,乾隆皇帝為激勵福建南澳總兵官李威光安心在臺灣抗擊倭寇,特頒發聖旨,誥封李威光之母盧氏為一品夫人(現仍保存「聖旨」原件)。

↓↓ ↓點擊閱讀原文更精彩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李氏霸氣!火德後裔了不起!為李稱頌!研究火德文化,傳承客家精神!
    而位於汀江之濱,黃潭河畔的稔田鎮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是一座聞名海內外,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祖祠之一,「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從這副門聯足以印證該祠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氣勢恢宏,蔚為壯觀。而今即成為我市、縣對外開放的窗口,旅遊觀光的景點,眾多海內外李氏後裔尋根謁祖、祭拜先人的聖地。
  • 【歷史】諸暨唯一一位武狀元,竟然是應店街人!
    眾所周知,武狀元是中國古代武科舉中的佼佼者。(影視形象:武狀元蘇乞兒)諸暨歷來以「崇文尚武」而自豪,遺憾的是,在諸暨的地方志上,從未有諸暨出過狀元的記載。然而近年來一些家譜資料和墓志銘的發現,填補了這個空白,證實了諸暨在南宋時期曾經出過一位武狀元,他的名字叫楊必高。
  • 李文彥——李氏名人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
  • 童謠《月光光》溝通桂臺兩岸客家人
    童謠《月光光》溝通桂臺兩岸客家人 2012年07月25日 09:02:00來源:廣西日報   7月24日,遠赴臺灣進行經貿文化合作交流的賀州代表團副團長潘鳴自臺灣致電記者說:「溝通我們交往橋梁的這首《月光光》,居功不小,每走訪一戶客家人,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哼起《月光光》動聽的曲調,把我們的距離拉得很近、很近。」
  • 武狀元的家鄉,這個模樣……
    清朝年間,泰興出了一名武狀元張兆璠,以武狀元身份進廟堂。張兆璠的老家在咱們的曲霞鎮丁橋村花園莊。武狀元張兆璠的家鄉是什麼樣子?  下午3點,村民張餘民帶著家人捕魚,打算下午5點多送到菜場去賣。  第一年的嘗試,讓張餘民嘗到了甜頭,有機大米、水產品供不應求,光這一項收入,就讓張餘民樂得合不攏嘴。
  • 中國最後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三腳都紋絲不動,名字聽著耳熟,系...
    ——唐·李白《塞下曲》 說中國歷史上的狀元,人們一般都是默認為"文狀元",也就是進士出身的;但實際上還有一類專門為選拔武將而生的考試,叫做武舉,是我國史上唯一一位女帝武則天開設的,明清時期最為興盛,魁首為"武狀元"。
  •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19條客家之最,身為客家人,你知道幾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在今印尼的加裡曼丹島誕生,由廣東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建立。它成立的時間比1776年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只晚一年,而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並確立實現聯邦共和制的美利堅合眾國還早10年。
  • 「客家之最」身為梅州客家人,你知道幾個?
    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華人共和國(客家人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客家人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1777年,在今印尼的加裡曼丹島誕生,由廣東梅州客家人羅芳伯建立。海外客家人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約有800萬客家人
  • 三明清流的客家祖山 節假日是世界客家人的歸家之日
    在清流的長校鎮,不得不提的當是作為清流名片之一的靈臺山,可以走走看看的可不止李氏大宗祠。客家人崇拜、信仰的定光佛為核心的定光古佛文化——定光緣、客家歷史文化——客家緣、和清流人文景觀為重點的佛教和客家歷史文化園區。
  • 清朝最後一個武狀元竟然出自裡水?帶你走進二百年前的武林江湖|...
    夢裡水鄉,有住寫唔完的歷史,名人軼事、歷史典故、鄉野趣聞、威水過往,都值得我們一一細數。「大話裡水」是夢裡水鄉公眾號的全新欄目,裡水君邀你一起用文字、圖片和聲音記錄鄉愁。武狀元姚大寧的旗杆石。文韜武略,一招「魁星踢鬥」拿下武狀元嘉慶六年,朝廷恢復了武科舉會試,鍾江洪聞訊大喜,他認定姚大寧是個棟梁之材,於是把振遠武館的事宜交給徒弟們自行料理,專程陪著姚大寧赴京應考。你別以為考武狀元只會功夫就行,裡水君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周星馳考取武狀元時要進行筆試,這個橋段是真實存在的。
  • 廣西博白李氏給力,有人考上清華
    博白縣隴西和諧促進會2020年優秀學子升學慶典暨頒獎大會於新世紀大酒店舉辦,數百名李氏宗親、優秀學子代表歡聚一堂,現場氣氛隆重、熱烈!該促進會主要是由當地李氏群眾組建。在今年高考中,李氏子孫發揮出色,其中,李星華同學考取了清華大學,可喜可賀!
  • 東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東陽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馮宿:馮宿,字拱之,(一作珙之)婺州東陽人。貞元中,與弟定並登進士第。初為徐州張建封掌書記。長慶時,由比部郎中進知制誥。歷工、刑二部侍郎,累封長樂縣公,擢東川節度使。疾革時,適將斷一重刑之案,家人請宥之。宿道:「命修短,天也。
  • 武狀元怒批9527
    欺凌他最明顯的就是武狀元。武狀元是華府的大管家兼大保鏢。武狀元管著一眾低等下人,每天領著低等下人們練操、安排差事,平日對低等下人們嚴加訓斥,十分威風。對初入華府的9527,武狀元更是不放在眼裡、日夜責罵。
  • 歷史上的武狀元都去了哪裡?武狀元為啥沒有文狀元出名?宋朝背鍋
    中國歷史上出過無數的文狀元,各朝各代的焦點也都在文狀元身上,武狀元卻經常被人忽視,武狀元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鮮衣怒馬這種形象,但是武狀元和今天我們認識的武狀元卻相差極大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新社廣州12月22日電 題: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作者 王堅  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位於「世界客都」廣東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該市唯一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客家人,是逃荒,避難,戰亂所形成的一個群體。包括漢人部分少數民族在內逃難,流浪者。他們在所暫留居住的地方都有本地原來居民。所以他們的到來就稱為客家人了,這個群體就形成客家族群體。客家人認同主要是語言,雖然每個地方客家口音聲調不一樣,但是相隔萬裡,表達的主要用詞是一樣的,所以全世界的客家話只要是客家人都能交流。這也認證了客家人兩千年的遷徏是真的,有一個龐大的地方遷往世界各地,主要昰中原地區,因為中原土地肥,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年戰亂,所以好多都是整村人遷徙。客家人是漢人無疑,很多有族譜記的。
  • 最新李氏字輩總匯!
    安徽李氏:成(承)先光世澤,德志大書聲,學義科名重。安徽霍邱:承先鴻志,遠繼賢良;紀揚勝化,榮耀哲堂;國慶鵬舉,家運qing長。安徽祖籍:承祖宗緒,廣大永昌,世傳有道。安徽長豐:初細伯文國,世成朝天同,明志兆家傳,多方緒儀延。合肥東鄉:春崇永世,來典謨終,正敏茂光,昌敦宏永大。安徽阜陽:春、玉、洪、海、繼。
  • 古代的武狀元到底有多厲害?| 壹讀精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來源 | 大象公會(ID:idxgh2013)作者 | 陶禹廷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由於深受兵法文化和武俠文化的薰陶,今人眼中的武狀元總帶有點神秘的玄學色彩事實上,武狀元以及產生他們的武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系統,和清代以來逐漸興起的江湖門派相去甚遠。武舉制度最早設立於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 702 年),規定「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準明經、進士貢舉例送」,「試長垛、馬槍、翹關、擎重,以為等第之上下,為之升黜」。其中「長垛」指射箭技藝,「馬槍」指騎馬使槍,「翹關」指抬起城門的大木栓,「擎重」顧名思義指的就是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