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欣祺 來源:文冤閣大學士
距離畢業正好兩個月,距離新生入學還有一個星期,朋友圈裡開始刮懷舊風,「又想到四年前的自己.」、「年輕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如果讓我再來一次.」。看到這些朋友圈,不禁想問:四年了,你有什麼變化嗎?
這也正是我想問各位新生的,四年之後,你希望自己有什麼變化?
本人是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僅對大陸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本科具有粗淺的認識。
依我看,一個英語專業新生,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一定能夠誇誇其談。「我要讀完莎士比亞全集」,「我要在語言學方面有所建樹」,「我要翻譯莫言小說」,「我要演莎士比亞舞臺劇」;而一個英語專業畢業生,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可能會眉頭一緊,莎士比亞讀了嗎?讀懂了嗎?翻譯做了嗎?做了多少?語言學學了什麼?學會了什麼?
很難講。這句話和這個專業很適合。英語專業好不好?很難講。英語專業學什麼?很難講。英語專業畢業後幹什麼?很難講。這其實是挺可悲的一件事。
大四的一節翻譯課上,老師列了幾本翻譯理論教材,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讀完這些書,畢業之後你就能很自豪地告訴別人你學了什麼。」
剛聽到這句話時,我覺得很可笑,似乎本專業已經到了迫不及待炫耀存在感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距離關停英語專業還有多遠呢?幾個月之後,我再琢磨這句話,似乎也有點道理,至少它講了一點:課堂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實質性的內容。
原因當然有很多。首先是整體課程安排。大學多提倡「通識教育」,這就必然造成一個結果,在不增加課程總負擔的前提下,學生的專業學習時間受到其他課程的牽制。
對於一個英語專業本科生來說,本專業的存在感可能就兩種:不同學期、不同課程見到同一個老師;期末考試其他專業都考完放假,自己還在留校複習。
課程太多、太雜導致分心,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英語專業本身沒有存在感。
所謂「文學課」或「文學史課」,可能就是一節「人名課」、「主義課」。盲目追求「面」而忽視「點」,導致的結果就是一無所獲。一個學期下來,學生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期末考試複習期間背熟了幾個作家名字和代表作。而講臺上的教師,有些念PPT,有些念教材,有些講段子,真正講課的少之又少,但並非沒有。
一個學期結束,學生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亞不一定是白人,不一定是男人,不一定是直男,那莎士比亞到底是什麼人?很難講。
所謂「翻譯課」,可能就是一節「感想課」或者「敢想課」。學生可以就著楊憲益和霍克斯的《紅樓夢》翻譯爭論一節課,可以就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和諾德「功能目的論」比較一節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下課鈴響,往往不能說服別人,其實也未必說服得了自己,因為所有判斷都是基於「我感覺」、「我認為」,甚至「我喜歡」,並沒有太多實質性分析,更沒有指導性的結論,面紅耳赤為哪般?很難講。
所謂「語言學課」,可能就是一節通識課。
課程雖多,口氣雖大,但是忽略了兩個最核心的問題:學生的英語水平能不能讀文學、談翻譯?老師的教學水平能不能教文學、論翻譯?沒有這兩個前提,而只是把「基礎英語」改名為「英語精讀」,「英語閱讀」改名為「英語文學閱讀」,有意思嗎?
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事。很多英語專業學生的生活狀態就是:大一大二玩兩年,大三出國玩一年,大四回國找工作,畢業季玩半年。
正兒巴經不在玩的就半年,還不是在學英語。所以四年下來英語到底有沒有進步,或者英語水平是否達到一個英語專業畢業生應該達到的程度,真的很難講。
也許每一個名牌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生手裡都拿著專業四級、專業八級證書。但不是每一個人在畢業論文裡都能搞清楚References和Acknowledgements要加s。這也許是老師的疏忽,但更多是自己本身不負責任。比起環境不理想,自身不想學更糟糕。
回到老師的那句話,大多數英語專業的課堂確實提供不了實質性內容,但是這並不是學生放棄英語學習的藉口。「躺屍」四年,除了自我感覺,你什麼都沒有。到了畢業季,你可能不是留戀師生情,可能只是捨不得「名牌大學英語專業」這塊遮羞布。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英語專業新生怎麼才能避免「自由而無用」(在校自由,畢業無用)的命運呢?
朋友圈裡不定期會流傳「當一個語言專業學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此類知乎式YY貼,毫無新意也沒什麼趣味:「下意識地糾正別人的語法錯誤」、「下意識地辨別老外的語種、語系」、「下意識地考究近義詞之間的區別」。
不過我倒想以此為反例,談一談英語專業學生最好能戒除的「體驗」。
1 不要迷信捷徑
英語學習,聽說讀寫譯一樣都不能少,當然閱讀是重中之重。
注意「聽說讀寫譯」不包括「看」,所以「看美劇就能學好英語」純屬扯淡。「讀小說就能學好英語」對大多數人來講也基本無效,和美劇一樣,英語小說的語言未必規範標準,對於英語基礎不紮實的中國學習者來講算不上最好的讀物,對於英語專業學生更是如此,因為你們的英語基礎也未必紮實。
所以要多讀、多背non-fiction,搞清楚什麼樣的英語是地道的、正式的。搞清楚之後多練習,多寫作,多翻譯,在練習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表達方式,從句、非謂語、and是不是用得太多了?
2 不要不懂裝懂
遇到問題,勤查詞典,勤搜資料,當然不是查某道和某度。在每一次「我認為」之前,最好先找到權威詞典或者上下文的解釋,再進行適度思考,不要過分解讀,更不要隨意指摘。
無憑無據闡發個人喜好、發表個人立場,不如搬個凳子去思南公館參加讀書會。比如不要始終執著於Chinese到底有沒有貶義,不要將國外不知名論壇不知名博主的YY解讀為「權威解釋」,多翻翻牛津、朗文的英文釋義,其義自見。
說到詞典,再補充一句,無論紙質、電子,無論牛津、朗文,不用的詞典就是無用的詞典。如果你沒有養成勤查詞典的習慣,即便你集齊原版OED擱在寢室裡,也只能證明你有錢,而不是有文化。
3 不要好為人師
不要認為自己決不會犯「低級錯誤」,更不要認為自己犯的錯「高人一等」。如果你英語不夠好,請嚴於律己, 多檢查自己的論文(如果不是抄來的話),看看有沒有拼寫錯誤,比如把role model拼成rule model;有沒有語法錯誤,比如第三人稱複數連接的謂語動詞加了s;有沒有常識錯誤,比如把the Great War翻譯成「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些錯誤我自己犯過,我同學犯過,有耐心讀到這一段的讀者你有沒有犯過?回去檢查一下吧。
4 不要自暴自棄
和盲目自信的英語專業學生正好相反,有些人整天把「英語專業學生為什麼英語一定要好」掛在嘴邊。如果這是自嘲,我倒也能理解,畢竟很多人還是認為「英語專業=自動、快速、準確翻譯」。
但有些人把它作為「學不好,也不想學好英語」的藉口,這就很荒唐了。持有這種想法的人,讀完四年書,委屈了自己,噁心了別人,何必呢?所以無論外界或同行對於英語專業進行怎樣激烈的批判,如果你決定留在這個專業,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不是應盡的本分嗎?
我們不談論英語專業是不是雞肋,畢竟如果沒有一顆想學習的心,任何專業都可能是雞肋。對於已經選了英語專業的朋友,我想為你們說聲加油;對於在猶豫要不要選英語專業的朋友,建議可以多看一些前人的建議,思考清楚後再決定。
如果你身邊有人要選英語專業
你會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