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進化探索史:10個推動進化理論的名字

2020-12-15 騰訊網

人類對自然和進化的「認識」,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

我們的祖先一直在實踐中了解自然。在狩獵採集時代,人們已經對動植物有了詳細的分類。農業文明興起,人們開始馴化動植物,發展出了穀物和家畜。

然而,直到18世紀,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我們的地球非常古老,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星球。化石的發現揭開了更多來自遠古的故事。科學就此踏足進化的理論,開始逐步發展出了對生物進化的理論認識。

拉馬克是第一位真正提出進化概念的科學家。18世紀與19世紀之交,拉馬克正擔任巴黎自然博物館館長。他在軟體動物化石的記錄中看到了一種連續性,進而提出生物會沿著一種鏈條不斷改進,新的類型不斷產生,並發生進化。1809年,拉馬克在著作《動物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進化理論,主張「用進廢退」等進化法則。

雖然拉馬克的進化理論並不完善,甚至不準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突破了時代的枷鎖,提出了富有遠見的見解。拉馬克和他的《動物哲學》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反響,他的理論甚至遭到了居維葉等同時代著名學者的反對,但進化理論的大門就此打開了。

達爾文稱作最具革命性的科學家之一,似乎也不為過。理察·道金斯曾說,如果「談起科學界以外對世人觀念的改變,達爾文的革命性無人能及」。

年輕時的達爾文一直就是一位博物學迷,進入劍橋大學後,他有機會參與了一次重要的航海考察。這是一次為期5年的考察,達爾文乘坐「小獵犬」號踏足南美洲等地,獲得了有關生物與地質學的大量一手資料。

當達爾文回到英國時,他已經相當確信,物種是可以進化的,並開始著手尋找進化過程的自然機制。在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發下,達爾文有了「自然選擇」的想法。根據馬爾薩斯的說法,資源是有限的,而物種繁殖是呈指數增長的,因此個體之間的生存競爭必然存在。達爾文提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個體間的生存能力具有可遺傳的差異,自然選擇就會發揮作用

二十多年過去後,1859年,達爾文最具影響力的著作《物種起源》問世,這將進化論正式帶進了科學的領域。達爾文的進化論將看似不相關的許多方面,比如地理、化石、表型等聯繫在了一起,開創了「一個巨大的,幾乎是全新的探索領域」。

在《物種起源》出版前一年(1858年)的夏天,科學史上還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小插曲」。

當達爾文正埋頭研究他的理論時,另一位生物學家華萊士給達爾文寄去了他的論文。華萊士當時作為東印度公司的職業採集人員參與了科學考察和探險,他同樣從動植物的地理分布上發現了進化的存在,獨立提出了和達爾文幾乎一樣的理論。更為巧合的是,他們二人甚至同樣受到了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發。

這次「科學優先權」的爭論愉快地解決了。1858年,在萊爾胡克的建議下,達爾文把自己手稿的摘要、給友人的一封信以及華萊士的文章,一同拿到了林奈學會發表。達爾文本人曾擔心華萊士會覺得這樣不公平,但事實證明華萊士非常大度。達爾文還謙虛地表示,自己的手稿不是為了立刻出版而寫的,因此寫的並不好,而華萊士的文章則非常清楚。事實上,兩人的文章都非常出色,但遺憾的是,它在當年並沒有引起任何巨大的反應。

高爾頓是達爾文的表親,他是一位非常痴迷收集數據的人,他的主要愛好是測量,甚至可以說對測量有著某種「強迫症」。高爾頓在倫敦建立了一個「人體測量實驗室」,公眾可以在那裡測量身高、體重、握力等多項身體特徵。這個實驗室收集了超過一萬人的詳細資料。後來,他從這些數據中發現了人類身高的模式。

在測量了205對父母和他們的928位成年子女後,他發現特別高的父母普遍有比他們矮的孩子,而特別矮的父母的孩子通常比父母要高。高爾頓把這種現象稱為「遺傳身高向平庸的回歸」,這個概念現在更普遍地被稱為向均數回歸。高爾頓還發現了父母身高和後代身高之間的相關性。

回歸與相關是科學思想上的巨大突破,高爾頓的工作也推動了生物統計學,甚至統計學的發展。後來,高爾頓的信徒卡爾·皮爾遜進一步完善發展了相關性這一概念,並於1911年在倫敦大學學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統計系。

除了這些人體的物理屬性,高爾頓還對智力這種非物理屬性格外感興趣。他認為,人的智力和許多物理屬性一樣,在人群中也呈現出「鐘形曲線」的分布模式。他因此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想要研究如何通過繁殖提高群體的整體智力水平。他本想將他的新學科稱為「生命培育」(viticulture),但最終選擇了「優生學」(eugenics)一詞。然而到了20世紀,優生學徹底被扭曲成了「創造高貴種族的殘忍政策」的同義詞,它也成了高爾頓最臭名昭著的科學遺產。

在當代著名進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的眼中,魏斯曼是歷史上最重要的生物學家之一。魏斯曼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提出了種質學說。他認為,生物體由「種質」和「體質」組成,體質是由種質分化而來,這是一個單向的過程。遺傳必須通過種質,而個體在一生中獲得的改變體質的性狀無法遺傳給後代

魏斯曼用自然選擇解釋了進化,他的理論事實上在很大意義上否定了「拉馬克學說」。儘管現如今的生物學家已經不再使用魏斯曼所用的那些術語,但魏斯曼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生物學家。

事實上,在《物種起源》出版後,科學界對於進化機制的爭論歸根結底還是源於人們在當時對遺傳機制幾乎一無所知。直到《物種起源》出版一個多世紀後,現代遺傳學的神秘面紗才剛剛被掀開一角。有趣的是,這一基本理論的建立要歸功於一位牧師,他就是孟德爾

孟德爾在25歲時成為了一位牧師,後來他回到了位於布爾諾的修道院,在那裡他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大型遺傳學實驗。他在修道院的花園中對豌豆進行雜交,並觀察和統計後代的性狀差異。孟德爾並非一位多產的學者,他的豌豆實驗被總結為了一篇論文,於19世紀60年代中期問世,但卻被學界幾乎完全忽視了。

一些學者認為,這種忽視背後的根本原因是「那個時代尚沒有準備好接受他的理論」。當時,很少人對遺傳學研究本身感興趣。直到幾十年後,其他一些生物學家在植物實驗中獨立發現了同樣的遺傳規律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數十年前孟德爾的研究早已揭示了這一切。

進入20世紀,人們對遺傳的認識正在大步向前邁進。此時,哥倫比亞大學的託馬斯·摩爾根引入了另一種遺傳研究的模式物種——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在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果蠅屋」裡,摩爾根和同事在突變基因等方面獲得了突破性的發現。他們追蹤了染色體的連鎖變異和遺傳模式,發現了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找到了孟德爾遺傳定律背後的「機械基礎」。摩爾根也因此獲得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為一位科學家,摩爾根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在摩爾根之後,果蠅成了遺傳學研究中最主要的模式生物之一。他在加州理工學院創立了生物部門,後來從那裡走出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而摩爾根本人也常被尊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

在20世紀上半葉,進化生物學的領域已經出現了(孟德爾)遺傳、生物統計學以及(達爾文)自然選擇這三套「體系」,但這三者之間仍存在著諸多分歧。一些科學家開始認識到這些理論背後的統一,在理論上將它們整合起來。其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包括羅納德·費希爾的論文《孟德爾遺傳假定下的親屬之間的相關性

費希爾在這篇論文中說明,生物統計學家們(比如高爾頓)所測量出的親屬之間的相關性,實際上可以用遺傳學和非遺傳因素的影響來解釋。這篇論文成為現代群體遺傳學理論的基礎。費希爾在論文中還採用了方差分析,這也成為日後的一個關鍵統計技術。

在理論整合的過程中J. B. S. 霍爾丹同樣功不可沒。1924年,他對自然選擇如何作用於孟德爾變異進行了嚴密的論證和解析,並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中的第一篇,題為《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數學理論》。但與費希爾的觀點略有不同的是,霍爾丹更重視對單個基因的強選擇作用

同時,霍爾丹的研究領域同樣涉及生物化學,他對遺傳的物質基礎同樣感興趣。他也曾發表關於探討生命起源的論文。在有關生命起源的故事中,達爾文曾提出過自己的猜想,認為生命可能誕生於「一個溫暖的小池塘,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銨鹽和磷酸鹽,還有光、熱和電等」。霍爾丹把這個小池塘稱為「原始湯」(primordial soup),這種叫法也一直沿用到現在。

N. H. 巴頓等人在《進化》一書中表示,始於20世紀早期的學術分歧,其實不單局限於孟德爾學派和生物統計學家之間的分歧,更大的分歧還在於實驗生物學家與博物學家之間的分歧。(事實上類似的分歧如今仍舊存在,比如從不同角度探討進化的學者之間的分歧。)

到了20世紀上半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生物學的不同領域應該被統一在一種一致的框架下。科學家將遺傳學請出了實驗室,整合眾多領域的「綜合進化論」誕生了。

在這一過程中,俄國學者起到了重要作用。1927年,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加入摩爾根的實驗室,帶去了俄國的學術思想。他開始了野外採集,而後出版了重要著作《遺傳學與物種起源》。這本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用新遺傳學解釋了博物學家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對自然和物種起源的關注

從19世紀初拉馬克提出進化理論,到20世紀中葉進化生物學的真正建立,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科學史上出現的名字當然遠不止10個,這其中包括了無數學者的努力和研究。即使有些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它們同樣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儘管綜合進化論整合了生物學的各個層面,但仍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比如遺傳與變異的本質以及原因,還有這些背後的物質基礎與機制。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對生命機制的解釋成為可能,人們對生物學的理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來源:

N. H. 巴頓等,《進化》,科學出版社·生物分社,2010.4

Alex Bellos,Alex's Adventure in Numberland, Bloombury, 2010

喬納森·西爾弗頓,《與達爾文共進晚餐》,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2019.10

插圖&封面設計:嶽嶽

文首圖設計:雯雯子

圖片來源:

文首圖:Adrian Kenyon/Flickr (CC BY-NC-ND 2.0)

古書模板:snappygoat.com

拉馬克畫像:Charles Thevenin/Wikimedia Commons

達爾文畫像:John Collier/Wikimedia Commons

華萊士照片:London Stereoscopic and Photographic Company

高爾頓畫像:Charles Wellington Furse/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魏斯曼照片:Edwin G. Conklin, "August Weismann"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 54, No. 220. (Oct. - Dec., 1915), pp. iii-xii

孟德爾照片:Bateson, William/Wikimedia Commons

摩爾根照片:Caltech Archive

霍爾丹照片:http://jbshaldane.org/

多布然斯基照片:https://www.genetics.org/content/170/3/981.figures-only

封面素材:snappygoat.com & LadyofHats/Wikimedia Commons

相關焦點

  • 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的七大缺陷
    歡迎點擊↑↑深藍字「脂茗齋主」加關注達爾文的人類起源理論,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生物進化論存在重大缺陷,但長期以來被人刻意掩蓋了
  • 進化計算前沿綜述:值得算法學習的6個生物進化特徵
    《生命進化的躍升》這本書講述了40億年進化史中,諸如多細胞生物、性以及大腦等的出現——所有這些變化中,個體單位形成群體,分化成不同的合作角色,失去了獨立複製的能力。此類現象被稱為 major transition,是生物體複雜性的主要來源。在進化算法中,這樣的突然改變並不存在。突變發生前後,編碼和行為的對應方式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 為何現在的猿類沒有進化?揭秘消失13萬年的人類進化史!
    為何現在的猿類沒有進化?揭秘消失13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人類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在國外宗教上說人類是由上帝創造的。在中國神話中有「女媧捏泥人」之說。當然,這些都不科學,後來達爾文提出了生命進化論。
  • 生物進化的盡頭是滅絕嗎?還是無休止地進化下去?
    理論上講,生物進化會一直存在下去! 這裡需要弄清楚進化是什麼。進化,說白了就是基因突變,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環境變化也是進化的動力!
  • 生物進化是「灌木」不是「樹」?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直是生物進化學的根基,100多年來人們對這一理念深信不疑。1月21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卻載文稱,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呈樹狀的理論是錯誤的。
  • 2020教師招聘——《現在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說課稿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教師招聘——《現在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說課稿,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一、說教材   《現在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2節的內容。
  • 高中生物必背知識點:生物的進化
    2、達爾文認為長頸鹿的進化原因是:長頸鹿產生的後代超過環境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它們都要吃樹葉而樹葉不夠吃(生存鬥爭);它們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生存下來,頸短的因吃不到樹葉而最終餓死了(適者生存)。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也有四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改變基因頻率;隔離導致物種形成。
  • 進化論只是達爾文理論?它何以被廣泛接受?談談進化論的歷史
    拉馬克是首位提出進化學說的近代科學家而到公元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讓-巴蒂斯特·拉馬克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物進化學說。其實他的理論更符合「進化論」的字面含義。達爾文相對於其它生物演化學說最大的不同是他提出了「自然選擇」這個理論。簡而言之,這個理論是說當一個物種的個體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因為資源總量不變而且是有限的,就必然會導致「生存競爭」。
  • 生物進化史: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有了答案!
    進化成了它,還走上了人類的餐桌!》,有網友評論說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個其實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很多人都對此進行了分析,也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答案或者答案並不能讓人信服,那麼我們今天從生物進化史來研究這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進行探討。
  • 達爾文生物進化論難以解釋生物大爆炸,驟變論才是最適合的理論?
    科學家認為,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提出,為現代生物學奠定了基礎,甚至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不過,隨著近年來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達爾文進化論也受到了人們的質疑。其中,影響整個生物進化論的重要原因,是科學家們並沒有在大量的生物化石中找到從猿類到人類的過渡物種,所以進化論中生物根據生存環境調整自身生理結構以及循序漸進的觀點缺乏足夠的依據。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界提出了很多種猜測,「驟變論」就佔據了一席之地,地球上曾經出現的生物大爆炸就是最有力的依據。
  • 超越自然的進化方法:拉馬克進化!
    這個例子為我們解開了進化的一角,就像章節的名字一樣,「你力所不逮的,進化能行。」而且這裡的進化,就是我們生物課本上學到過的,「變異」與「自然選擇」所帶來的「進化」。這已經是把生物邏輯運用到機械中一個典範了。但是人們並不滿足。他們開始質疑,或者說有點嫌棄達爾文的進化論。
  • 進化論和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回事嗎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會想到達爾文,達爾文的名字就是進化論的代名詞。其實,進化論有不同的學派,達爾文進化論只是其中之一,只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長期作為主流進化論。最初階段進化論作為創世說(特創論)的對立面而產生,這是人生命理念從神學向自然科學轉變的過程,達爾文進化論在這方面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現代生物學研究的發展,進化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從生物組織的各層次逐步揭示進化原因、機制和規律的過程,而這是獲得正確結論的唯一可靠途徑。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接納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生物進化的唯一解釋呢?
  • 生命起源百年探索:進化論、資訊理論、熱力學誰是主角?
    探索生命起源問題的兩條路徑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究這個問題幾十年了,他們也發明了一些巧妙的方法來試圖找出答案。科學家甚至試圖利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即生物學中最有力的理論)來回答問題。但是目前仍未得到一個滿分的答案:因為他們將遭遇這個世界上最繁雜的理論迷宮,而這迷宮的終點是一個死胡同。
  • 人類與其他地球生物究竟從何而來,進化論有可能被推翻嗎?
    去年的時候,人類基因學研究產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動蕩,全球一百多位基因研究學者通過美國一處人類基因研究組織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出了一個重大發現:他們對於地球十萬種生物,以及美國國家基因銀行中500萬個DNA斷片研究後發現,地球上90%的生物,都是在10到20萬年前的某一個瞬間突然出現的。
  • 超越生物基因進化的meme
    在上節課中,我們講了水稻雜交和轉基因,這裡面涉及的是生物基因的人工進化過程。之所以要用到人工進化,說明生物的自然進化過程已經有些跟不上節奏了。今天我們來探討的是文化當中與生物基因相似的要素,我們把它稱為文化基因。英文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叫meme,中文我們把它翻譯成「彌母」。
  • 資源 | 探索生命進化奧秘,這八部高贊紀錄片一定要看!
    因此,生物進化是自然界的必然趨勢,它代表著萬物的優勝劣汰。 物種進化是探索生物奧秘不得不談的一個話題,科學家們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一領域,他們的具體實驗過程收錄於紀錄片中,被世人熟知。作為一種學習資源,紀錄片視覺效果很強,觀看效果不亞於一部影片,且能在短短一小時以內,來一次精彩的學習旅程。
  • 【必修2教參】§6.4 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一)教學目標1,舉例說明協同進化。2,概述生物多樣性及其形成的過程。3,概述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要點,認同其在現有生物進化理論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4,通過了解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存在的爭論和疑點,認同科學理論是不斷發展的。
  • 人類進化譜系可能重畫 700萬歲骨頭改寫進化史(圖)
    迄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科學家給這個額骨寬厚、面部扁平的頭骨取名「圖邁」,意為「生命的希望」,這是當地人給在乾旱季節到來前出生的嬰兒取的名字。「圖邁」是科學小組去年7月在查德沙漠地區找到的,一同發現的還有骨骼和牙齒化石。
  • 進化論是人類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論?進化永遠不會停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冷眼人類已知的最可怕的理論無非就是「進化論」,進化論很可怕,因為人類不知道進化論的終點在哪裡,同時人類未來會進化成什麼樣子,也是無法進行說明的。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究發現,人類的進化還在持續之中,這意味著進化並沒有終止,所以很可能人類會永遠進化下去。並且站在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有一種理論為「適應者生存」,所以進化可能會永遠不會停止。
  • DNA核小體結構影響生物進化
    日美科學家在新一期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分析青鱂魚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全部信息,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核小體(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位)結構影響著脫氧核糖核酸的變異,從而影響著生物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