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中期, 美國研製出了一架可以在高空執行全天候偵察任務的戰機——U2偵察機。 這款戰機可以在兩萬米以上的高空進行偵察飛行, 這個高度, 遠遠超過了當時所有的高射炮和殲擊機的作戰高度。 同時,這款偵察機還裝載了專門研製的用於高空偵察的B型照相機, 可以持續九小時多角度拍攝地面目標, 在情報搜集方面有著優越的性能。 自這款偵察機誕生以來, 在幾十年中曾徵戰全球, 一度難以找到對手。 為了制約U2偵察機, 我國曾進行了許多研究。
在上世紀下半葉, 不僅有U2偵察機威脅著我國的領空安全, 我國與蘇聯的關係也曾一度陷入僵局, 失去了在軍事方面的技術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 我國只能加大自主研製的力度, 試圖研製出自己的戰機、武器等, 來增強國防能力, 維護我國的領空、領土安全。 當時,我國的殲6戰機和殲7戰機最大升限都不到兩萬米, 國產仿製的紅旗-1/2地空飛彈數量還十分有限, 沒有大規模列裝, 早期的霹靂-1、霹靂-2型空空飛彈實用性也不強。 對於U2戰機來說, 我國可謂一度是束手無策。 為此,我國曾秘密研製過一款東風戰機——東風106, 甚至還想使用核動力技術, 但是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 這些計劃都沒能進行下去。
後來,我國放棄了不切實際的目標, 轉而開始研製殲8戰鬥機。 這款戰鬥機的升限高度達到了兩萬米以上, 速度也達到2.2倍音速, 終於在高度方面追趕上了美國的U2偵察機。 不過,由於技術不成熟, 殲8的機動性較差, 在火力打擊上主要依靠航炮, 缺乏中距的空空飛彈。 雖然在六十年代殲8就已經成功試飛, 但直到八十年代, 性能逐漸穩定下來, 開始正常服役。 而此時,U2偵察機卻開始逐漸被邊緣化,更先進裝備開始在美軍中服役。
面對急劇的變化和不停發展的技術, 我國一邊開始了殲-9、殲-10等新一代戰鬥機的研製, 一邊繼續改進殲8戰鬥機, 並研製出了一款以以高空高速為目標的專用截擊機, 也就是殲-8II戰鬥機。 比起殲8, 這款戰鬥機採用了兩側進氣的方式, 可以裝載大口徑的雷達。 同時,隨著我國飛彈技術的發展, 殲-8II戰鬥機裝備了新型的霹靂-10、霹靂-11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 使遠距離打擊高空目標成為可能, 不管是蘇聯的圖-22M和新一代圖-160轟炸機, 還是美國的U2等高空偵察機, 殲-8II都可以有效打擊。
有了殲-8II戰鬥機, 我國高空高速截擊機的缺口就成功補上,不過隨著空軍體系的快速發展, 未來的戰機就沒有必要刻意追求高空高速, 而是更傾向於多用途能力,所以殲-8II很有可能也是我空軍最後一款高空高速截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