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高度還是厚度,在最近的十多年裡,浙江遊泳始終領先於中國泳壇。浙江遊泳為什麼這麼牛?問號後的答案,或許沒那麼簡單。
不是單打獨鬥 科研團隊是後盾
「要想達到高水平,技術才是第一位的。」記者當年在遼寧全運會上採訪葉詩文、徐嘉餘的主管教練徐國義時,他說,「怎麼去理解遊泳項目的規律,怎麼去合理運用訓練手段,怎麼去減少阻力,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
當今的競技體育不是單打獨鬥,不是師傅教徒弟,而是一個複合型的團隊。浙江遊泳的成功不是靠一兩個教練或者天才運動員就能實現的,其中凝結了許多科研人員和後勤保障人員的汗水,這是一個團隊的成功。
就像浙江遊泳功勳教練朱志根形容的那樣,訓練就像是煮飯,技術和方法很重要。「掌握得好的話,米飯就是很香的。火旺一點或者不夠一點,這飯就不好吃了。」
學個遊泳要靠「秒殺」 「金字塔」有了寬廣基礎
在此之前,總結浙江遊泳的文章有很多,幾乎每一篇都會提到浙江遊泳的雄厚基礎。巨大的遊泳人口,當然是浙江遊泳「金字塔」的塔基。
浙江人眼裡,送孩子練遊泳的想法很單純——既能增強孩子體質,又是一項生存技能。
前不久一位家長告訴記者這樣一件事:2016年暑假,她想讓自己讀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去學遊泳,一開始想送進陳經綸體校。
但後來一問,陳經綸體校的暑期班早就報滿了,無奈之下,她只能選擇家邊的一些遊泳池開辦的暑假培訓班,一圈打聽下來,幾乎每個培訓班都非常熱,她最終是靠著「秒殺」才好不容易搶到了一個名額。
學個遊泳都要靠「秒殺」,或許正印證了浙江的遊泳之熱。另一個例子則是,遊泳項目進入了杭州體育中考,這在國內也是極為少見的。
除此之外,家長願意送孩子練遊泳還有一個原因——學遊泳一般都是業餘時間,不耽誤孩子學習。即便孩子在遊泳運動上沒有什麼天賦,也不耽誤學習。
沒有了後顧之憂,每年暑假家長們總是爭先恐後地將小孩送到遊泳館,遊泳人口自然也就不愁了。
據了解,現在浙江遊泳的選材方式也在不斷改進,過去是通過集訓,現在是通過隊內每個月的大獎賽,積累教練員跟蹤運動員的信息,更有利一線教練員了解運動員發展的區間。這一改變在最近幾年嘗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國義還透露了浙江遊泳選材的另一個成功之處:「我們的選材比較自主,不受領導控制,這點很好。不像很多省都是領導安排,這個苗子給你,那個苗子給他,造成了很多矛盾,但浙江省都是一線教練直接對接體校,運動員進了你這裡,一定要負責到底。」
應該說,浙江省在業餘訓練和專業選材這一塊,始終是走在全國前列的,這也是保證浙江遊泳能常盛不衰的基礎。
到國外訓練學習 不斷吸收先進理念
朱志根曾經把浙江遊泳崛起的重要秘訣歸結為兩個字「學習」:「前幾年我好幾次去國外訓練,學到不少先進理念,再融合自己原有的訓練特點,來改進我們的訓練作風和觀念。我回來後和隊裡教練講課的時候就說,必須改變這種理念,不改變永遠要落後挨打。這個理念的改變,就是從過去的三從一大,轉變到訓練的精細化,提高每一次訓練的質量。」
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孫楊的主管教練張亞東也說:「不是國外就比我們強,不是國外就比我們好。我們出去學習,只是想要為了更好,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方法,最終結合自身特點,找到中國浙江遊泳自己的方法。」
隊員之間傳幫帶 更多金牌教頭在後面
此次出徵裡約奧運會的浙江遊泳隊中,有孫楊這樣參加過北京奧運會的「老大哥」,有徐嘉餘、葉詩文、汪順這樣經歷兩屆奧運會的中堅力量,還有像李朱濠這樣出生於1999年,卻已經頭頂中國新一代「蝶王」頭銜的年輕新銳,浙江遊泳的力量一直薪火相傳。
隊員之間有傳承,孫楊就說,他到國外訓練回來之後,會「儘可能地把一些體會傳遞給小運動員」。幾位年輕隊員也說,他們平時跟這些奧運冠軍、全國冠軍同池訓練,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學習這些冠軍們的訓練方式和態度,這讓他們受益匪淺。
教練之間也有傳承。像朱志根、張亞東、徐國義這樣的成名教頭會定期給隊裡的年輕教練講課,以提高年輕教練的理念和水平。
「我們的教練團隊是一個團結的善於學習的團隊,尤其是一批年輕教練員,訓練方式上相互學習,能帶出來一批年輕隊員。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培養更多的年輕教練,引入競爭的機制。我們的團隊有信心將優勢延續。」
就像徐國義說的那樣:「只要我們一天還在從事遊泳這個工作,就永遠不會停止,永遠都是從零開始,永遠都有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