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當年的解放大卡變成了現在的高速動車,一路的塵土飛揚變成了滿眼的綠水青山。每次踏上去延安現地教學的路,西安政治學院教授呂恆遠總是吟詠著名詩人賀敬之的詩句。他深情地說:「那裡是中國革命的聖地,那裡燃燒著我們共產黨人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那裡是我們永遠的精神故鄉。」
在呂恆遠心中,西安政治學院作為全軍政治工作幹部培訓、政治工作研究、創新理論傳播、軍事文化宣傳的重要基地,挖掘、傳承和弘揚我黨我軍的紅色基因,是時代賦予一代代「西政人」的崇高使命。
尋根——寶塔山下的一排排窯洞,就像矚望我們的一雙雙眼睛
「我們在紅旗下聚集,又在紅旗下分手……」從地方大學入伍的90後研究生孫鵬沒有想到,自己站在「四八」烈士紀念碑前,聽教員講起王若飛烈士獄中寫給妻子的訣別信,竟會激動得熱淚盈眶。
「為什麼當年的延安能吸引中國的優秀青年?」之前,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參觀,孫鵬曾被鐫刻在牆上的一排排的名字深深震撼。延安到底有什麼魅力,當年能吸引一批批熱血青年投身革命,現在依然能讓那麼多人魂牽夢繞?
去年底,孫鵬參加了那次被稱為「尋根之旅」的教學活動。7天的時間裡,他和同學們進窯洞、坐土炕,參觀革命舊址、學習歷史文獻,一個個歷史事件鮮活地呈現在眼前,強烈撞擊著他的心靈。「延安十三年」「艱苦奮鬥」「共產黨員標準」「三大作風」的專題講解,讓他深思、讓他振奮。
「走延安,我們不是旅遊觀光的匆匆過客……」鳳凰山下,他們聽《學習白求恩,做毛主席倡導的「五種人」》;在「抗大」紀念館,他們聽《革命的熔爐抗大》;在棗園,他們聽《延安時期的領袖們》;在南泥灣紀念館,他們聽《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故鄉!共產黨人、革命軍人,永遠不能忘記延安,這裡埋著我們的根!」呂恆遠的一句話,讓孫鵬印象深刻。
孫鵬向記者介紹,多年來,一代代「西政人」在燈下讀黨史、到實地訪百姓、進溝壑尋舊址,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延安精神講深講透,講得入情入理,講得盪氣迴腸。每次講課,不僅學員為之動容,一些來旅遊的地方群眾也被他們吸引,跟在學員們身後,一路走,一路聽,一路流淚……
「延安之行更加堅定了我從軍報國的決心。回來後,我通過各種方式告訴我的同學和戰友:一個擁有延安精神的黨,必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孫鵬說,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老是夢回延安,「寶塔山下的一排排窯洞,就像矚望我們的一雙雙眼睛。」
交鋒——爭論不可怕,因為真理總是在與謬誤的鬥爭中屹立
軍事理論教員高煒對去年的一段親身經歷念念不忘:課間休息時,一位學員走到他面前說:「怎樣對待網上有人散布『邱少雲事跡違背生理學常識,根本不可能』的謠言?」
「這些年,圍繞黨史軍史出現了一些奇談怪論。如果我們對問題視而不見、照本宣科,那就無異於掩耳盜鈴。」高煒堅定地說:作為政治學院的教員,我們選擇的是兩個字——交鋒。解決詆毀英雄的問題,實現紅色基因的傳承,首要的是解決現實思想問題,以事實服人。爭論不可怕,因為真理總是在與謬誤的鬥爭中屹立。
但是,要驅散迷霧、撥雲見日,除了需要教員的敏感性,還需要教員的學習力。中共黨史教研室副教授王明認為:「面對學員在學習黨史軍史時的誤信誤解,教員講的內容要讓學員信服,得靠精深的研究,憑過硬的專業。」
「比如,我們講抗美援朝戰爭,有人說二次戰役後,國際上有些國家提出停火,而中國沒有同意,是不是錯過了和平解決的大好機會?我們在課堂上沒有迴避。而是用有力的史料說話,當時美國政府和美軍從來沒有停火的準備,所謂的談判只是虛晃一槍,從而更加印證了我黨我軍決策的英明正確。」
翻閱各系的教案,就像親歷硝煙滾滾的戰場……一個個熱點敏感話題教案,直面當今社會和青年學生的「活思想」,以大量令人信服的論據、資料把正能量注入學員的思想。
「優秀的教案裡不僅要有歷史本身的風雲變幻,還得回應現實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雲變幻。課堂裡有刀光劍影,才能換來課堂外的風平浪靜。」院長李昆明的一席話讓記者感同身受。
創新——學員的思想在變,我們的教學如何跟上時代的腳步
在延安東北方向70公裡的梁家河村,軍隊黨的建設學系教授錢均鵬把課堂設在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授課的題目是《習近平的知青歲月》。為了這堂課,她和教研室的同事7次來到這裡調研,教案前前後後修改了10多次。
「學員的思想在變,我們的教學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面對信息可以信手拈來的便捷,更要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紅色課堂不是純粹的『播放機』。不創新,只有死路一條!」學院出臺了「六個不能上講臺」的規定:沒有新的理論見解不能上講臺,沒有鮮活的事例不能上講臺,教學設計不合理不能上講臺,課件達不到要求不能上講臺,試講不過關不能上講臺,實踐能力不合格不能上講臺。
「我的課從大家關心的細節開始。」錢教授介紹說,從15歲到22歲,習近平生活在勞動人民中間,不分彼此,坦誠相待。他對人民的深情和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熱愛,也逐漸化作日益堅定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責任和擔當……困難的情況下如何保持信念?治國理政的思路從哪裡發源?臺上的教員娓娓釋惑,臺下的學員頻頻點頭。
在梁家河村、在陝甘邊區的照金,在全軍首家政治工作歷史陳列館、在設計新穎的解放軍英模館,這些可觸摸、多維度的新型教學方式受到學員們的歡迎。「歷史是活的,在這裡上課,仿佛身臨其境,角色感強,容易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博士生陳利評價說。
在教學創新的探索中,學院在全軍率先引入教官制,形成了包括專職教員、兼職教授、部隊教官等構成的「五位一體」師資力量格局。剛剛從北海艦隊某雷達旅代職回來的教員姬娜告訴記者:「教員離開部隊時間長了,講的有些東西難免跟部隊脫節,代職教官的加入,可以把部隊最新、最真實的情況帶到學院,把最管用、最受歡迎的政治工作方法帶進課堂。」
目標準了、方式活了,紅色課堂魅力無限。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體驗式教學、辯論式教學、開放式教學……學院打出一套教學改革的「組合拳」,辦學效果事半功倍,很多課程被學員譽為「澆灌心靈的旅程」。
「你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學院就會給你相應的培訓。回到部隊,我感到工作思路開闊了不少,渾身都是幹事創業的激情。」東瑁洲島海防連指導員盛林輝在電話裡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
淬火——課堂對接戰場,在實戰硝煙中發掘紅色基因的偉力
今年初的一場實戰化綜合演練讓軍隊基層工作教研室主任強珠鎖記憶猶新。
凌晨時分,參演部隊經過幾百公裡的摩託化行軍,開進秦嶺深處。由於早上剛剛下過一場雪,地面凝結了一層硬滑的冰凌。在道窄路險、荊棘叢生的山地環境中,由機關幹部和教員組成軍事、政治、後勤作戰指揮中心,學員組成參演部隊,進行防敵偵察監視、防敵精確打擊和防空疏散、防敵化學武器襲擊、通過敵炮火攔阻區、防間保密、小股敵特襲擾等情況設置和綜合演練。
戰時群眾工作怎麼搞?軍事民主怎麼做?進攻受挫怎麼辦?……一連串隨機性的政治工作課題在演練中相繼展開。學員們不但演練「走、打、吃、住、藏、聯、供、救、修、管」等課題,更注重結合自己所學專業,針對戰時政治工作特點,與「敵」鬥智鬥勇,感悟我軍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和頑強生命力。
「很多學員在畢業時感慨地跟我說,沒想到政治院校的畢業考核竟然是一場實戰化軍事演練,更沒想到的是,通過這種對抗,提高了開展政治工作的能力。」強珠鎖告訴記者。
政治工作如何發揮作用?學院的思路是:課堂對接戰場,在實戰硝煙中發掘紅色基因的偉力。「我黨我軍在革命戰爭中形成的紅色基因,需要不斷被激發,進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作為整個演練的總導調,呂恆遠教授對此感受最深。
在深化與一線部隊和兄弟院校聯教聯訓的基礎上,學院還相繼推出「秦嶺」系列軍政綜合演練、「使命」系列網上模擬對抗演練、「礪業」系列政治工作業務演練。課堂裡點燃的一簇簇烽火,讓學員軍政合一的能力素質不斷淬火加鋼。
「打起仗來,政治工作幹部首先是指揮員。不僅要鑄牢強軍之魂,更要練就打仗之能。」學院政委薛保國說,「我們堅持不懈向軍政融合這個爐子裡添柴加火,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我們血脈裡的紅色基因激發出來,把政治工作人才能打仗、打勝仗的看家本領找回來!」
再過些時間,又一批學員要畢業歸隊。這是強珠鎖最自豪的時刻。他說,建院以來,西安政治學院向全軍輸送了13萬名政治工作幹部,他們或潛航在大洋深處、飛翔在遼闊天空,或堅守在戈壁大漠、巡邏在雪域邊關,為強軍興軍夙興夜寐、殫精竭慮。「看著他們列隊行進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人民軍隊闊步前進的未來。」 強珠鎖說。(錢曉虎 田建明 尹曦銘)
(責編:單清偉(實習生)、閆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