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序列於2020年1月11日公布以來,世界各國加速研製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4月9日,來自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的7位研究人員在《
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期刊上發表文章,對正在研發的115個針對新冠肺炎的候選疫苗項目進展進行介紹。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介紹,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成立於2017年1月,根據研發藍圖和世衛組織九種重點病原體清單開展工作,聯盟最初的關注點是拉沙熱、尼帕病毒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該組織也針對其它有可能流行的高風險病原體開發疫苗。
上述CEPI的文章指出,就規模和速度而言,針對新冠肺炎的全球疫苗研發工作是前所未有的。考慮到疫情的緊迫性,有跡象表明,到2021年初,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疫苗或採取類似的緊急措施。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因為傳統的疫苗研製工作平均需要10年以上,即使加速研製的第一種伊波拉疫苗也花了5年的時間。另外,研製新冠肺炎疫苗也意味著需要新的疫苗開發模式,包括並行的研發階段、創新的監管程序和擴大產能等措施。
文章強調,為了確保可以生產出數量足夠,且有潛力的候選疫苗,並公平地供應給所有受影響地區,特別是資源匱乏的地區,疫苗開發商、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投資方、公共衛生機構和政府之間需要進行強有力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115種候選疫苗,5種進入臨床階段CEPI刊文指出,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範圍內已有115種針對新冠肺炎的候選疫苗研究項目,其中78個項目研發狀態為活躍,37個項目研發狀態尚不確定。在研發狀態為活躍的78種疫苗中,有73種處於臨床前階段。
目前,研發速度最快的5種候選疫苗已經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它們分別是:美國Moderna公司的mRNA-1273,中國康希諾生物的Ad5-nCoV,美國Inovio公司的INO-4800,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療研究院(Shenzhen Geno-Immune Medical Institute)的LV-SMENP-DC和具病原特異性的aAPC。另外,許多其他疫苗開發商也表示計劃在2020年啟動疫苗的人體測試。
圖一 註:aAPC,人工抗原呈遞細胞;CTL,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DC,樹突細胞;LNP,脂質納米顆粒;S蛋白,SARS-CoV-2刺突蛋白。數據來源: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世界衛生組織(WHO)。值得一提的是,康希諾生物公司的Ad5-nCoV疫苗是與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陳薇院士團隊聯合開發的。
4月9日,康希諾生物公司發布公告稱,根據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Ad5-nCoV」)I期臨床試驗的初步安全數據,本公司與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計劃於近期在中國展開Ad5-nCoV的II期臨床試驗。Ad5-nCoV採用基因工程方法構建,以複製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為載體,可表達新型冠狀病毒S抗原,擬用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多項研究技術齊頭並進CEPI文章指出,目前研究人員正在使用一系列技術平臺加快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包括核酸(DNA和RNA)、病毒樣顆粒、合成肽、病毒載體(複製型和非複製型)、重組蛋白質、減毒活病毒和滅活病毒。
圖二 不同類型技術平臺開發的候選新冠肺炎疫苗統計圖。探索性項目(分為已確認和未確認)處於前期研究階段且尚未進行體內測試,而臨床前項目則處於體內測試階段和/或研製臨床試驗材料的階段。文章稱,從候選疫苗來看,基於DNA或mRNA的新型技術平臺在抗原操作和速度潛力方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實際上,在新冠病毒序列鑑定僅兩個月後,美國Moderna公司就開始對其基於mRNA的疫苗mRNA-1273進行臨床測試。至於基於病毒載體的疫苗,它則可提供高水平的蛋白質表達和長期穩定性,並誘導強烈的免疫反應。另外,目前已有針對其他疾病的重組蛋白疫苗獲批上市,因此此類候選疫苗可以利用現有的大規模生產能力。
另外,佐劑技術也在新冠疫苗的研發中得到了應用。佐劑可以增強免疫應答,並減少每劑疫苗所需的抗原量,從而能生產更多劑量的疫苗並提供給更多的人。迄今為止,至少有10家藥品開發商表示計劃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佐劑疫苗,包括英國葛蘭素史克(GSK)公司,澳大利亞Seqirus公司和美國Dynavax公司等企業,上述企業已承諾研發獲批的佐劑(分別為AS03,MF59和CpG 1018),提供給其他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人員。
文章稱,目前使用SARS-CoV-2抗原用於疫苗開發的公開信息有限。大多數候選疫苗旨在通過誘導針對病毒刺突(S)蛋白的中和抗體,阻止病毒通過ACE2受體蛋白進入人體細胞。然而,尚不清楚用於不同候選疫苗中的不同形態和/或變體的S蛋白彼此之間如何相互關聯,或它們與疾病的基因組流行病學之間有何關聯。SARS疫苗開發的經驗表明,不同抗原具有增強免疫力的潛力,雖然這點目前仍存在爭議,但可能需要繼續在疫苗研發過程中進行查證。
私營企業成主力軍從目前全球的疫苗研發主導方來看,私營企業成為了主力軍。CEPI刊文指出,在經過確認的78種處於活躍研發狀態的候選疫苗中,有56種(72%)由私營企業開發,其餘22種(28%)由學術機構、公共部門和其他非營利組織牽頭開發。儘管許多大型跨國疫苗開發商(例如美國Janssen公司, 法國Sanofi公司, 美國Pfizer公司和英國GlaxoSmithKine公司)都加入了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大軍,但是許多領先的候選疫苗開發商是小型企業和/或缺乏大規模疫苗生產經驗的企業。因此,確保疫苗生產與供應能力以滿足需求非常重要。
圖三 新冠肺炎疫苗開發商(按類型和地區劃分)。註:對於合作研發疫苗,地區指主要開發商的所在地。*代表中國除外。從地區來看,大多數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商來自北美。在已確認的78個處於活躍狀態的候選疫苗研究項目中,有36家(46%)在北美,而中國,亞洲(中國除外)和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各有14家(18%)。
文章稱,據公開報導,中國研發疫苗的數量有所增加,CEPI正與中國科學技術部門溝通確認候選疫苗的研發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處於活躍研發狀態的新冠肺炎候選疫苗的主要開發商分布在19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的人口總數佔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與此同時,儘管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具備疫苗生產能力及監管體制,然而這些地區暫無關於疫苗研發的公開信息。新冠肺炎的流行可能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差異,要有效控制這種流行病,就可能需要南半球國家加強協調,並參與疫苗研發工作。
4月1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滅活疫苗(Vero細胞)Ⅰ/Ⅱ期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正處於「通過審核」預註冊狀態。這意味著中國又一款新冠肺炎疫苗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