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圳60周年|悠悠蘭水共流芳

2021-01-13 湘湘帶你看社會

1

「喜看稻菽千重浪,不忘清流汩汩來。」年復一年,一泓泓清洌的溪水,流出東圳水庫,注入一望無際的壟畝農田,澆灌莊稼,澆開了莆田兒女的幸福生活之花。

莆田天馬山麓松峰嶺下,初冬時節,陽光照耀下,仍感暖意融融。東圳水庫庫面呈桑葉形的,碧波蕩漾,兩岸奇秀山峰、蓊鬱的樹林,同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水庫攔河大壩長360米,高58米,頂寬8米,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橫亙在天馬、地龍兩山峽谷之間,攔住了自仙遊九鯉湖奔流而下的溪水,形成一個面積10平方公裡、庫容量達4.35億立方米的人工湖。

東圳水庫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發電、養殖和工業及城鄉生活供水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東圳水庫工程於1958年6月動工,1960年4月竣工,水庫分樞紐工程和渠道工程兩大部分,樞紐工程由大壩、輸水涵洞、溢洪道三大建築物組成。

東圳水庫 陳力雄 攝

東圳水庫是保護莆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設東圳水庫過程中孕育出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也成為矗立在莆陽大地上的不朽豐碑。1962年,郭沫若來莆參觀時,曾賦詩盛讚。圳湖映碧現為「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如今的東圳水庫也是一個新興的遊覽區。

2

東圳水庫建成,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曾經飽受旱澇之苦的莆田,迎來了全新的面貌,而促成這個歷史性改變的是一位來自山東的南下幹部,他就是當時的莆田縣縣長,東圳水庫的一線總指揮——原魯山。

東圳水庫按「千年一遇」標準設計,今年逢建設水庫60年,東圳水庫以浩瀚的庫容滋潤著莆陽大地,為莆田市的經濟振興起到重大作用。往事如煙,通過資料梳理著建設水庫過程的艱難章節,匯集成氣勢磅礴的河流,在歷經滄桑的莆田大地上奔騰不息。60年前原魯山治水的宏大場景恍若再現眼前……

資料記載,原魯山是莆田第一位按國家《憲法》規定選舉產生的縣長,也是任期最長的一位縣長。原魯山沒有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許願掛在嘴上,而把它牢記在心中。

上任後第一年1956年,莆田遭受特大水災,南北洋受淹三晝夜,農作物受災20多萬畝,晚稻損失大半,海堤崩潰400多處,房屋倒塌近萬間。原魯山懷著沉重的心情帶領機關幹部到北高鄒曾徐一帶搶修水閘、海堤。他一邊參加勞動,一邊收集群眾的反映。樸實的農民們沒有多少歷史知識,他們說來道去只記得莆田歷史上有兩三個大好人,就是築木蘭陂的錢四娘、李長者和修鎮海堤的陳老爹。這些給原魯山一個實際的啟發:當一個地方領導人,不能只追求眼前和表面的政績,而應當真正造福於子孫後代。像莆田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農業縣,只有治理好「命脈」,才能造福於後人。

經過一番座談、討論、考評分析,如何從根本上改善莆田的水利設施,提高抗澇防旱的性能。最後,達成兩點共識:一是莆田原有的水利設施布局集中在平原,而山區和沿海水利條件普遍很差,特別是沿海人口佔全縣40%左右,基本沒有水利設施,全靠「天地水」,長年以地瓜當主糧;二是原有的水利設施大多是引水工程,既不能多蓄水,又無法調節水源,如木蘭溪幹支渠總計蓄水量不足3000萬立方米,而平均每年排入海中的水量即達9億多立方米。

水利部門曾經勘測,要是在莆田第二大河流——延壽溪上遊東圳尾峽口修築一座大壩,攔洪蓄水,則不僅可大大減輕北洋平原的水澇壓力,而且可以通過渠道及建築物,把數億立方米水源引渡過木蘭溪,流到沿海,從根本上改善沿海的水利條件,實現大面積的地改水田;至於發電、航運、養魚等經濟效益,就更不用說了。

當即以縣人委的名義草擬一份《關於要求迅速興建東圳水庫的報告》,徑送國務院。事情湊巧,莆田縣的報告剛送上去不久。1956年12月,國家水利部部長傅作義由省水利局局長曹玉昆和總工程師潘仲漁陪同來到莆田考察水利。

在國家水利部的重視和支持下,東圳水庫作為福建省重點水利工程順利通過立項審批。工程由省水電設計院負責勘測設計。初步測量上遊流域面積為316平方公裡。總庫容達28400萬立方米(後實測為3208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約28000萬立方米(後實測為2827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26.5萬畝,國家投資概算1650萬元(後決算追加至1899.7萬元,如包括1961年清理平調勞力土地的退賠款以及配套工程紅山水庫、壩頭水電站在內,整個工程投資達近4000萬元),是當時福建第一大水利工程。

1958年3月,省水利廳晉江工程局局長劉序文率全體工程技術人員進駐工地。莆田縣委亦決定成立東圳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由原魯山負責。籌委會主要負責調查落實水庫淹沒區的土地、村莊、人口房屋及受益區的土地、人口等社會資料,提供工程決策依據。原魯山,做出果斷抉擇,並且必須以堅強的意志來實現自己的抉擇——力促在解放初就進行過局部查看工作的東圳水庫工程儘快上馬。同年6月,壩基鑽探、壩區主體工程設計和渠道勘測定線基本完成,壩頭樞紐工程準備正式破土動工。

3

移民問題也是水庫建設中的一大難題,直接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而常太又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老區,當地群眾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已經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如今又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的犧牲。

經摸底核實,水庫將淹沒田地11500多畝,佔該社田地面積近40%,剩下約18000畝,均是在85高程以上的低產田;淹沒地的人口有13000多人,亦佔該社總人口的40%,顯然,這些移民全部就地安置是有困難的。原魯山果斷拍板:移民委員會直接對縣委、縣人委負責,獨立行使職權,公社不幹預。於是經過做艱苦細緻的思想工作,一部分老區群眾帶頭遷往莊邊、大洋等同等條件的山區安置,其餘在社內易地安置,原魯山又提出移民工作要跟蹤三年,不僅要使移民有房住、有地種、有飯吃,還要保證他們的生活水準與當地群眾持平。

庫區的12萬畝土地就要一步步地被溪流淹沒。13000多人,2659戶的移民搬遷鋪開了。到底是善良淳樸的農民,他們為東圳水庫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4

大躍進浪潮推波助瀾,原定1960年興建的東圳水庫「熱」起來了。在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方針」下提前於1958年6月破土動工。一時間,工地上萬炮齊鳴,口號如雷,一片沸騰。宣傳鼓動的口號和打夯的號子晝夜不絕,26000多民工浴血奮戰了600天。其情景,動天地泣鬼神。

參加修築東圳水庫的主力軍是來自除少數山區、海島外所有公社的青、壯年民工。在那特殊的年代裡,他們過的是組織集體化、生產戰鬥化的生活,他們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吃的是各自社隊供應的口糧(每人每月供生活費用折合10元,具體為米50斤6.0元,柴60斤0.90元,菜金每餐3分2.70元,草鞋、火油、紙等0.40元),以鐵鍬、畚箕、手推車等簡陋的工具為武器,搶修大壩,運輸材料,開鑿隧洞。

原魯山是一位頭腦冷靜、從善如流的決策者和指揮者,也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實幹家。工地上遇到什麼困難,他必親自出面解決。

器材是施工的物質保障,然而那時上下都在大躍進,籌建物資的緊缺程度可想而知。工地清基運土和開炸清渣急需膠輪車,原魯山想起福州市委書記張傳棟是老相識,便帶著許子斌登門求援。後來通過市商業局清倉查庫,福州市庫存的500輛膠輪車全部支援莆田東圳水庫。工程急需的200噸高標號水泥,原魯山向省公路局借用修公路的水泥,以濟燃眉之急。工地上貫徹「依靠群眾、自力更生、以土代洋、土洋結合」的方針,辦起了鐵器、木器、車輛修配等13個工廠……總之,對工地上要求解決的任何問題,原魯山從不推諉,總是想方設法親自處理解決。

從1958年秋至1959年秋,既是東圳水庫施工高潮的一年,又是多災多難的一年。1958年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下旬,三次颱風暴雨,造成山洪暴發,嚴重影響東圳壩頭的施工。而當年冬季,又出現莆田歷史上罕見的嚴寒,壩頭氣溫一度降至零下2度。為了鼓舞幹勁,原魯山在工地上參加勞動,他看到民工們頂著凜冽的寒風,忍著皮膚凍裂的疼痛,仍然履冰涉水,開山運石,爭先恐後,毫無畏懼,深受感動。忽然,一塊石頭從山坡上急滾下,砸在原魯山膝蓋上,鮮血直流下大腿。民工們看見後馬上把他抬到工地衛生所搶救,結果縫了5針,送回指揮所休息。而傷口尚未完全癒合,他又經常下工地檢查工作。

1959年7月6號的夜晚,莆田歷史上發生了驚心動魄的一幕。由於暴雨颱風接二連三地襲擊,壩頭洪峰流量每秒達6200立方米,此時東圳水庫的大壩心牆剛合攏不久,溢洪道工程尚在緊張施工而不能啟用。庫區內水位不斷猛漲,一旦洪水衝垮大壩,後果將不堪設想,情況萬分危險。心急如焚的原魯山,冒雨站在壩上下命令:水漲一寸,壩高一尺,我們誓與大壩共存亡!

10多個小時的生死較量,山洪終於被馴服了,大壩安然無恙,下遊北洋平原免遭了一場巨大的洪澇災害。22個月時間的艱苦卓絕,終於成就了「高峽出平湖」的偉業。1960年4月,東圳水庫竣工,建成後的水庫很快發揮了它攔洪灌溉的綜合作用。

5

為了從天馬山腹部鑿通一條隧道,向莆田駐軍首長求援。當時駐軍首長詹南將軍對東圳水庫建設十分關心,原魯山提出輸水隧道的施工難題,詹軍長即表態馬上派工兵連到工地勘察。結果,這條長331米、內徑4米、石頭硬度係數達20級以上的隧道,僅用96天時間即被英雄的人民解放軍工兵部隊所攻克,比原定工期提前了26天。

為此,原魯山決定把此隧洞命名為「八一隧洞」,讓後人永遠記住人民解放軍的功績。位於東圳乾渠上的紅山水庫工程也是由原魯山拍板敲定的。在渠道工程原設計中,是在該地段架設一條倒虹吸管,把渠水引渡過寶勝溪。

……

「疏積導怨盡憂愁,從此百姓不淚流。」1958年,舉全縣之力建設東圳水庫,同時挖渠道通往沿海各鄉鎮,農田灌溉得到很大的改善,大片旱地變成良田,實現了自流灌溉。以後渠道沿線還陸續配置了提水灌溉設備,建起了抽水機站,使沿海10多萬畝良田受益,結束了世世代代用「吊枯」吊水、用戽桶量水灌溉農作物的歷史,解放了勞動力,糧食連年增產增收,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逐步發展,人民生活逐年改善。廣大幹群無不感慨人民政府情系民生,為沿海百姓送來了幸福泉。

綜上,原魯山任縣長10年(1956-1966),是莆田水利工程興建最多面貌改變最大的10年,東圳水庫不過是他傾注心血最多的一項工程罷了。原魯山所主持的水利工程經過風風雨雨的考驗,這些水利工程不僅是莆田農業的命脈,也是工業生產、城市居民生活和開發湄洲灣的命脈。飲水思源,人們忘不了原魯山這個名字,他是功在千秋的治水縣長,他是深入群眾的赤腳縣長,他是敢於擔當的硬漢縣長,他是兩袖清風的廉潔縣長,他是百姓懷念的平民縣長,「他是莆田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好縣長!」

6

一湖美景藏著千軍萬馬的故事,一座豐碑述說著為民擔當的佳話。這片歷經滄桑而底蘊深厚的土地,東圳水庫人工湖湖面上掠過的陣陣清風,形成綺麗的漣漪畫面……

原魯山,莆田水利上的偉大業績,一直被後世稱頌。一個焦裕祿式的人民公僕,一個被譽為「莆田谷文昌」的領導幹部,一位草鞋縣長,一位「赤腳縣長」,一位戴大鬥笠、披蓑衣、踩「腳車背」的平民縣長,心繫群眾、關心民瘼、鞠躬盡瘁、造福百姓。一座精神的豐碑,一面鮮亮的旗幟。一個崇高的靈魂,升騰在莆陽大地的不朽靈魂,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泰山一樣偉岸的身軀,將永遠屹立在百姓的心坎之上。

原魯山,當了四屆縣長,持續十多年致力於莆田的水利建設,體現了原魯山的政績觀:「當一個地方領導人,就是要著眼於老百姓的長遠利益,真正造福於子孫後代。」

怎能忘記,東圳水庫的建設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讓當時的群眾遭受了痛苦和犧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怎能忘記,東圳水庫是一代莆田人的心血、汗水、力量的結晶,這裡面有許多令人振奮、促人警醒和催人奮進的東西值得我們汲取。

怎能忘記,東圳水庫的建造靠的是群眾運動的偉大創造力,靠精神,靠人的覺悟無私奉獻和沖天幹勁。

這位山東漢子,他的品格如同齊魯大地的泰山,永遠讓人敬仰!飲水思源,原魯山逝世23年了,至今老百姓仍然念念不忘,這就是偉大的人格的力量!他勤政惠民、造福一方的崇功厚德永垂史冊,將與巍巍壺山長屹立,與悠悠蘭水共流芳!

原魯山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與閩中遊擊隊的「紅旗不倒」精神、修建東圳水庫的團結協作精神一道,是莆田所有黨員幹部最鮮活的榜樣力量。

學習原魯山同志勤政為民、甘於奉獻的公僕情懷。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工作的最大追求,把排除群眾疾苦和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經常徹夜工作,十三年如一日,為莆田人民謀幸福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學習弘揚原魯山精神,時刻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真正做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紮根於人民群眾,取信於民,感召於民。

「源潔流清。」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來。一股「清流」,以它的清澈,匯入歷史的大江大河。「只留清氣滿乾坤」,展示出絢麗奪目的畫卷。傾聽百姓講述原魯山的故事,真情似泉水清澈,真切感悟到了一個人們心目中的「好縣長」與百姓的血肉聯繫,感悟到「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就是老百姓」的樸素哲理。

「天大地大,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最大。」一項偉大的惠民工程,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民生工程。「大德山為碑,大象清作源。」誰心裡裝著老百姓,老百姓就為誰樹起一座豐碑。原出魯山,山一般的巍峨,6個子女不但沒有一個與「官」字沾邊,就連當個普通職工也都歷盡坎坷。原魯山,站著是一面旗幟,倒下是一座豐碑,永遠雕刻在人民的心中!(文 | 建財 圖 | 莆田市東圳水庫管理局 )

來源:福建日報莆田觀察、莆田河長制

【來源:東南網莆田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東圳60周年丨閔慶昌:最憶東圳情
    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思水源 見今朝》12月4日開欄站在東圳水庫壩頭,放眼圳湖映碧美景,千島如畫入湖中,環庫水鏡出平湖。家住東圳水庫之畔,總會有一截難忘的時光,在心中閃著粼粼的光芒……一天,一位東圳水庫建設參與者問7歲的小孫女,「你知道水從哪裡來嗎?」孩子天真的說,「水龍頭出來的」,歷經世紀的老人大笑了起來。
  • 莆田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攝影展開幕 共展出3天
    莆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桂芳(右一)到場觀展東南網莆田12月16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 文/圖)2020年是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方針、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16日上午,由莆田市水利局、莆田市河長制辦公室、莆田市文聯聯合舉辦的「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紀念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攝影展」在莆田市政府1號樓開幕。據介紹,本次主題攝影展至18日結束,共展出3天。
  • 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
    木蘭溪流域東圳水庫在造福莆田人民的同時,也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蹟。2020年是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方針、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昨日上午,由市水利局、市河長制辦公室、市文聯聯合舉辦的「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紀念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攝影展」在市政府1號樓開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桂芳到場觀展。
  • 一大波東圳水庫高清美圖來了
    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紀念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攝影展>於12月16日至18日在在莆田市政府機關大院1號樓一層大廳展出影展共分為四個篇章建庫篇、生態篇、人文篇、發展篇展現了東圳水庫建成60年來的變化與發展
  • 東圳故事丨為誰風露穿山中
    「有山有水大平原,土壤水利條件好,作物收成產量高,東西連貫數華裡……」古嶺藏幽,順著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的記憶軌道,常太鎮嶺下村移民紀念館裡的這首被掛在牆上的鄉愁詩再入眼帘。詩中藏著常太區霞田鄉東圳庫區移民年久不忘的祖籍情,也記錄下建庫前的昔日風光。1958年,東圳水庫破土動工。
  • 思水源 見今朝丨尋訪「東圳精神」
    那時,儘管不知移民二字的意思,但依稀記得他們是跟建設東圳水庫有關的群眾。爾後因工作需要,筆者多次走訪多個村莊,參與採訪當年修建水庫的部分民工及移民群眾,尋訪「東圳精神」,感受當時修建水庫的激情歲月、動人故事和精神動力。
  • 東圳水庫蝶變曲
    自1960年建庫以來,集防洪、發電、供水、灌溉、生態等重要功能於一體的東圳水庫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莆陽大地上。 固元培厚築新基,移境變景映圳湖。
  • 莆田東圳水庫景點介紹和位置
    東圳水庫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西北8公裡許的延壽溪中遊(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東圳尾村)。東圳水庫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遊覽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也是莆田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庫,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
  • 東圳水庫:一泓清水潤澤莆田 繪就生態新圖景
    在詩人郭沫若眼裡,將莆田母親河木蘭溪最大支流——延壽溪攔腰截斷的東圳水庫,碧波萬頃,峰巒疊翠,異常壯美。60多年前,10萬莆田人民從各地奔赴東圳工地,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築壩,建起了這座當時福建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成就了莆田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經過60年的風雨洗禮,如今,東圳水庫依舊造福莆陽大地,成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
  • 莆田市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全文內容)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東圳庫區的水汙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監督管理等工作。  第三條 東圳庫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的範圍,包括東圳水庫環庫公路範圍內的水域和陸域(不含公路);二級保護區的範圍,包括東圳水庫的整個匯水流域(一級保護區範圍除外)。具體邊界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批覆劃定,並向社會公布。
  • 莆田市東圳水庫管理局:築牢綜治基礎防線 助推平安莆田建設
    東圳水庫管理局平安志願者入戶開展平安宣傳工作東南網莆田12月10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 文/圖)東圳水庫是莆田人民的「大水缸」,擔負著莆田市160萬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今年來,莆田市東圳水庫管理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任務的同時,以防汛保安為重點,以水源地保護為抓手,在廣泛傳播水情教育理念、助推「六穩六保」工作向前發展、築牢綜治基礎各道防線等方面,為莆田綜治平安創建工作提供了強勁的支撐,保障莆田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防汛保安是重點。
  • 莆田城廂區開展農耕主題研學活動——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
    學生們化身「小農夫」感受著農耕勞作,體會勞動的苦與樂 吳雨花供圖 東南網莆田12月14日訊(通訊員 陳麗君 黃煒琳)尋跡東圳精神,厲行勤儉節約。該校320多名一年級學生先後來到東圳水庫、嶺下村,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舞龍慶豐收等。東圳水庫是莆田的「大水缸」。學生們來到東圳精神教育基地,紛紛駐足參觀昔日修建水庫時的勞動工具、勞動場景等,一起認識原魯山爺爺主持修建東圳水庫的事跡等,感受著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
  • 六十年一甲子 大紅門東樓幼兒園舉行建園60周年匯報演出
    千龍網北京12月17日訊(記者 陳晨) 「今天是幼兒園60歲的生日,我與幼兒園結伴同行近40個春秋,四十年的艱苦歷程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故事。」16日,在豐臺區大紅門東樓幼兒園建園60周年匯報演出上園長楊書蘭告訴記者。
  • 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舞龍慶豐收|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開展農耕主題研學活動
    >  尋跡東圳精神該校320多名一年級學生先後來到東圳水庫、嶺下村,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舞龍慶豐收等。  東圳水庫是莆田的學生們來到東圳精神教育基地,紛紛駐足參觀昔日修建水庫時的勞動工具、勞動場景等,一起認識原魯山爺爺主持修建東圳水庫的事跡等,感受著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
  • 中國一汽紅旗品牌將迎來60周年生日
    7月25日,中國一汽發布了紅旗60周年慶典官方標識,以此拉開了紅旗60周年慶典的帷幕。    紅旗60周年慶典標識    1958年8月1悠悠歲月,紅旗品牌已走過了60年時光。    為慶祝這一重要的日子,中國一汽紅旗品牌將於7月31日至8月2日期間,在長春中國一汽新總部舉辦60周年「紅旗Day」主題慶典。
  • 《聲圳》合唱綻放藝術魅力
    8點,大幕開啟,近60位演員邁上舞臺,女士白色裙裾優雅飄逸,男士黑色西裝風度翩翩。這支2019年9月才成立的合唱團,團員皆畢業於海內外一流專業音樂院校,目前已是華南地區高規格、高標準的職業合唱團體,他們唱、演兼備,在2019年末「歌劇時光」音樂會扮演歌劇角色時栩栩如生。
  •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建院60周年公告發布!誠邀您的參與!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建院60周年公告發布!誠邀您的參與!從惠山之麓,到梅園之隅,再到蠡湖之畔,11月28日,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將迎來60周年華誕。在此,我們謹向長期以來為學院建設和發展給予關心、幫助和支持的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青山啟航,初心彌固。
  • 圳上村的節日
    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譚紹軍 通訊員 李保對安化縣仙溪鎮圳上村的鄉親們來說,10月23日又是一個歡樂的節日。歡快的鑼鼓敲起來,輕盈的舞蹈跳起來……這天一大早,鄉親們從四面八方向村部文化廣場聚集,參加「圳上村重陽節敬老情」文化活動。
  • 深圳的「圳」是什麼意思?葛劍雄、康震兩位教授這樣解讀
    深圳的「圳」是什麼意思? 2020-10-15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於今天上午在廣東省深圳市隆重舉行
  • 深圳農商銀行15周年行慶 邀你一起打卡「圳」宗深圳味道
    作為深圳本土歷史悠久的法人銀行,深圳農商銀行於2020年12月9日迎來改制成立15周年。 值此15周年行慶之際,深圳農商銀行準備了行慶包免費派送、行慶業務優惠等活動。除此之外,作為深圳人自己的本土銀行,深圳農商銀行充分發揮他們網點遍布深圳,深入街道社區腹地,了解深圳的人與物的特色,特別推出了「深巷圳味」美食探店活動,由該行9位「懂吃」的本土員工,帶大家一起走近多年來珍藏的本土老字號名店、私房菜甚至是其貌不揚的街邊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