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圳水庫:一泓清水潤澤莆田 繪就生態新圖景

2020-12-22 莆田東南網


常太鎮建設生態文明示範鎮。盧德山 攝

東南網12月16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盛鍾 林愛玲 通訊員 林國富 伊曉燕)「北瀨飛泉今化龍,木蘭橫跨起長虹。」在詩人郭沫若眼裡,將莆田母親河木蘭溪最大支流——延壽溪攔腰截斷的東圳水庫,碧波萬頃,峰巒疊翠,異常壯美。

60多年前,10萬莆田人民從各地奔赴東圳工地,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築壩,建起了這座當時福建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成就了莆田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

經過60年的風雨洗禮,如今,東圳水庫依舊造福莆陽大地,成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當年「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則成了永遠聳立在莆田人民心中的精神豐碑,激勵著一代代莆田人民不斷走上木蘭溪治理之路,繪就「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

水庫大壩巍峨挺立,兩岸綠樹環蔭,形成一幅生態畫卷。 許金珊 攝

民生之水

龍頭一擰,清澈的自來水歡快流淌。「很好喝!」南日島萬峰村村民魏建平這樣形容如今家裡用水的直觀感受。

南日島是福建省第三大島,陸地總面積約52平方公裡,總人口6萬多人。島上常年降水量較少,淡水資源緊張,人均水資源量僅350立方米,屬極度貧水區。2007年,平海灣跨海供水工程建成後,島上群眾喝上了來自東圳水庫乾淨清甜的「放心水」,徹底告別了飲用鹽鹼水及長期嚴重缺水的歷史。

包括南日島居民在內,目前,東圳水庫為莆田150多萬人提供生活用水,佔全市總人口的50%,是莆田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

時光回溯,有著「荔林水鄉」之稱的莆田早年其實「苦水」已久。解放初期的莆田,農村基本沒有水利設施,平原地區水患頻頻,沿海地區又屢遭旱虐。治水,成了莆田人民的頭等大事。

在百姓的期盼中,東圳水庫應運而生。1958年6月,東圳水庫上馬建設,1960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成為一座集防洪、灌溉、生活和工業供水、生態補水、發電、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二)型水庫。水庫總庫容4.35億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3億多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供水約1.2億立方米,生活工業供水約1億立方米,城區內河及南北洋生態補水約0.8億立方米。

為將東圳水庫充沛的水源調配到南部沿海水資源貧乏地區,莆田市已啟動實施東圳水利樞紐引水配套工程。工程概算總投資約8.66億元,設計引水流量每秒4.9立方米,日供水量42.3萬噸,主要為湄洲灣北岸臨港產業帶及湄洲島提供生產、生活和灌溉用水。目前,工程5個施工標段已全部動工。

在群山峻岭間,重新定義鍾靈毓秀的含義;在波光蕩漾中,持續孕育生生不息的生命。

「東圳水庫造福了一代又一代莆田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莆田市水利局局長黃德元表示。

學生們學習東圳精神。馬莉 攝

生態之水

冬日暖陽,流水潺潺的東太溪平添了幾分色彩,溪畔的休閒公園裡不時可見遊人遊賞的身影。經過安全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如今的東太溪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條美麗的生態水系綠帶。

東太溪是東圳水庫4條主要入庫溪流之一,原先這裡荒草叢生,淤積嚴重。2018年,在東圳水庫入庫中小流域治理行動中,常太鎮啟動東太溪安全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工程,不僅疏浚了河道,修建了生態護岸、親水步道和休閒公園,還增設水質自動監測站,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

地處東圳水庫之畔的常太鎮轄松峰、利車、東太等28個村居,總人口約4.4萬人。長期以來,群眾生活廢水、果林種植、畜禽養殖等成為東圳庫區主要汙染源,導致水庫水體一度出現富營養化現象。

為了守住「大水缸」,把好生命線,從2014年起,莆田市投入19.5億元開展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實施大壩除險加固、一級保護區居民搬遷安置、庫濱帶生態修復、農業面源汙染整治、汙水治理、河道治理、生態林等工程,構築多道生態防線。眼下,東圳水庫水質已從過去的Ⅲ~Ⅳ類提高至穩定的Ⅱ類標準。

去年1月1日起,莆田首部環境保護領域地方性法規《莆田市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明確禁止在東圳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種植農作物、放養畜禽、娛樂活動等,同時明確了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公益林建設、生態庫濱帶建設等事項,為東圳庫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

如今,綠色生態成為東圳庫區的一張新名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賞景休閒。城廂區副區長、常太鎮黨委書記莫彩華說,常太鎮正圍繞「保護中發展」的目標,發展莒溪生態、馬院紅色2個主題點,以及環庫路各村集民宿、茶飲、文創等為一體的「慢生活帶」經濟,打造莆田版「莫幹山」。

位於水庫邊上的長基村建成了風景如畫的溼地公園。盧德山 攝

精神之水

2017年8月,莆田一名老人在斑馬線前脫帽鞠躬致謝禮讓司機的視頻,轟動全國。

這名傳遞了莆田文明城市溫情的老人叫閔慶昌,當年東圳水庫開建時,他任庫區工區副主任,直接參與水庫建設。「大家自帶乾糧、工具,爭著搶活幹。」閔慶昌說,正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才造就了這座水利豐碑。

「水資源來之不易,同學們要明白水的珍貴,懂得節約用水。」近日,秀嶼區笏石中心小學參加冬季研學活動的300多名四年級學生走進東圳精神教育基地,集體接受東圳精神教育。

在東圳精神教育基地展示館內,學生們聆聽工作人員講解東圳水庫興建史,參觀水庫興建圖片展及建庫工具等實物展示,觀看《與人民想在一起 幹在一起》《東圳水庫發展現狀》專題片。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視頻、一個個故事,讓大家對「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莆田版「千島湖」 曾炳麟 攝

位於東圳水庫壩區的東圳精神教育基地,包括室內展示館和戶外廣場兩部分。其中,展示館面積約700平方米,通過對史料、圖片、實物展示,結合視頻影像模擬場景等現代高科技技術,展示東圳建庫孕育出來的寶貴精神內涵。戶外廣場設置了建庫歷史圖片群雕像,再現建設水庫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當年水庫建設時,1.3萬多常太人毅然拋家舍業、背井離鄉按工程進度分批從庫區遷出。2010年和2014年,為了保護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又有為數眾多的居民主動拆除自家養殖場、房屋、果園,留給庫區更多綠水青山。常太人民三次奉獻形成的東圳移民精神,歷史將永遠銘記。

曾經的櫛風沐雨,更需要飲水思源。目前,莆田木蘭溪流域東圳水庫正在創建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打造莆田又一人文精神家園。

相關焦點

  • 東圳水庫蝶變曲
    自1960年建庫以來,集防洪、發電、供水、灌溉、生態等重要功能於一體的東圳水庫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莆陽大地上。 固元培厚築新基,移境變景映圳湖。
  • 莆田東圳水庫景點介紹和位置
    東圳水庫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西北8公裡許的延壽溪中遊(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東圳尾村)。東圳水庫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遊覽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也是莆田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庫,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
  • 莆田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攝影展開幕 共展出3天
    莆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桂芳(右一)到場觀展東南網莆田12月16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 文/圖)2020年是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方針、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16日上午,由莆田市水利局、莆田市河長制辦公室、莆田市文聯聯合舉辦的「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紀念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攝影展」在莆田市政府1號樓開幕。據介紹,本次主題攝影展至18日結束,共展出3天。
  • 一大波東圳水庫高清美圖來了
    >於12月16日至18日在在莆田市政府機關大院1號樓一層大廳展出影展共分為四個篇章建庫篇、生態篇、人文篇、發展篇展現了東圳水庫建成60年來的變化與發展60年前,在那個「手無寸鐵」的年代,10萬莆田人民從各地奔赴東圳工地,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築壩,建起了這座當時福建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成就了莆田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該篇章重現了當年莆陽兒女,克服困難,熱血創業的建設場景,詮釋了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奮鬥的東圳精神。
  • 莆田市東圳水庫管理局:築牢綜治基礎防線 助推平安莆田建設
    東圳水庫管理局平安志願者入戶開展平安宣傳工作東南網莆田12月10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 文/圖)東圳水庫是莆田人民的「大水缸」,擔負著莆田市160萬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今年來,莆田市東圳水庫管理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任務的同時,以防汛保安為重點,以水源地保護為抓手,在廣泛傳播水情教育理念、助推「六穩六保」工作向前發展、築牢綜治基礎各道防線等方面,為莆田綜治平安創建工作提供了強勁的支撐,保障莆田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防汛保安是重點。
  • 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
    木蘭溪流域東圳水庫在造福莆田人民的同時,也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蹟。2020年是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方針、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昨日上午,由市水利局、市河長制辦公室、市文聯聯合舉辦的「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紀念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攝影展」在市政府1號樓開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桂芳到場觀展。
  • 東圳60周年丨閔慶昌:最憶東圳情
    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思水源 見今朝》12月4日開欄站在東圳水庫壩頭,放眼圳湖映碧美景,千島如畫入湖中,環庫水鏡出平湖。家住東圳水庫之畔,總會有一截難忘的時光,在心中閃著粼粼的光芒……一天,一位東圳水庫建設參與者問7歲的小孫女,「你知道水從哪裡來嗎?」孩子天真的說,「水龍頭出來的」,歷經世紀的老人大笑了起來。
  • 東圳60周年|悠悠蘭水共流芳
    年復一年,一泓泓清洌的溪水,流出東圳水庫,注入一望無際的壟畝農田,澆灌莊稼,澆開了莆田兒女的幸福生活之花。莆田天馬山麓松峰嶺下,初冬時節,陽光照耀下,仍感暖意融融。東圳水庫庫面呈桑葉形的,碧波蕩漾,兩岸奇秀山峰、蓊鬱的樹林,同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
  • 再現荔鄉水韻——福建莆田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踐觀察
    其實,莆田水患由來已久,歷史上興化兒女的「抗天歌」,不乏悲壯慷慨的樂章,錢四娘與木蘭陂,原魯山與東圳水庫……這些治水傳奇,印刻在城市發展的基因裡,如同奔流不息的溪水,在莆田世代相傳。  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水安全、水生態的需求「水漲船高」,而莆田市內水系大多源短流急、千迴百轉,且屬淤泥地質,治理難度罕見,莆田一度是福建省唯一不設防的城市。根治水患,成為莆田人的急切渴望。
  • 東圳故事丨為誰風露穿山中
    「有山有水大平原,土壤水利條件好,作物收成產量高,東西連貫數華裡……」古嶺藏幽,順著東圳水庫建成60周年的記憶軌道,常太鎮嶺下村移民紀念館裡的這首被掛在牆上的鄉愁詩再入眼帘。詩中藏著常太區霞田鄉東圳庫區移民年久不忘的祖籍情,也記錄下建庫前的昔日風光。1958年,東圳水庫破土動工。
  • 思水源 見今朝丨尋訪「東圳精神」
    在延壽溪中遊,天馬山與鳳漈峰之間,一座銀灰色的大壩橫亙其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東圳水庫。東圳水庫1958年6月動工興建,1960年4月竣工通水。如今,它已成為一座融灌溉、防洪、發電、遊覽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型水庫,是莆田人民的「生命線」工程。小時候,我常聽祖父提到「移民」二字。原來,我們的隔壁村——黃龍是個移民村。
  • 莆田城廂區開展農耕主題研學活動——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
    學生們化身「小農夫」感受著農耕勞作,體會勞動的苦與樂 吳雨花供圖 東南網莆田12月14日訊(通訊員 陳麗君 黃煒琳)尋跡東圳精神,厲行勤儉節約。該校320多名一年級學生先後來到東圳水庫、嶺下村,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舞龍慶豐收等。東圳水庫是莆田的「大水缸」。學生們來到東圳精神教育基地,紛紛駐足參觀昔日修建水庫時的勞動工具、勞動場景等,一起認識原魯山爺爺主持修建東圳水庫的事跡等,感受著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
  • 莆田:無人機航拍 補齊生態環境巡查短板
    近年以來,莆田市創新生態環境巡查執法機制,啟用無人機航拍,對東圳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進行巡查,實現水庫平面巡查向立體巡查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巡查效率和覆蓋面。,一級保護區,禁止進入庫區範圍內放養蓄禽、旅遊……12月3日,東圳水庫環庫公路上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
  • 生態中國福建行| 莆田: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範本
    但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別具風味的不僅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熗肉和滷麵,更有水清、岸綠、景美的「荔林水鄉」城韻。4月22日,本報「生態中國福建行」採訪組來到水系發達、河網密布的「海濱鄒魯」莆田。初入莆田,木蘭溪兩岸水清城美,荔枝林隨風搖翠,一派「人水和諧」的景象。
  • 「新莆田二十四景」出爐
    N海都記者 李偉強 文/圖 海都訊 由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命名的「莆田二十四景」名聞天下,早已成為莆田重要的文化名片。昨日上午,莆田市委外宣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新莆田二十四景」,包括九鯉飛瀑、清塘栖鷺、龍谷奔泉、東甲晨光等24個景色。
  • 《莆田二十四景》出版 展現僑鄉歷史文化內涵
    中新網莆田4月9日電(徐向陽)記者從福建莆田市獲悉,承載著莆田地方文化豐厚而深刻內涵的《莆田二十四景》一書,近日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稱的莆田市,擁有莆田二十四景、仙遊四大景、沿海十二景等飲譽古今、馳名中外的美景勝跡。
  • 私藏天目湖「最後一泓清水」——涵田度假村酒店
    私藏天目湖畔的一泓清水,坐擁湖光山色之境,盡享山頂溫泉之潤澤,傾聽夕陽餘暉裡的松浪,融入夜晚狂歡派對裡勁舞……居於涵田度假村,難以忘懷的又豈止是那片山與水?
  • 莆田市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全文內容)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改善東圳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下簡稱「東圳庫區」)水環境,保障飲用水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 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舞龍慶豐收|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開展農耕主題研學活動
    >  尋跡東圳精神該校320多名一年級學生先後來到東圳水庫、嶺下村,尋跡東圳精神、下田體驗農耕、舞龍慶豐收等。  東圳水庫是莆田的學生們來到東圳精神教育基地,紛紛駐足參觀昔日修建水庫時的勞動工具、勞動場景等,一起認識原魯山爺爺主持修建東圳水庫的事跡等,感受著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
  • 儋州松濤水庫:做好松濤水文章 一泓清水潤瓊州
    聚焦松濤水庫水汙染防治等各方面治理成就亮點,進行實地調研並開展採風活動。 松濤水庫位於海南省中西部,南渡江上遊,主壩高80.1米,壩長730米,集水面積1496平方千米,地跨儋州、白沙、瓊中3個市縣。水庫建設歷時11年,於1969年建成,是海南省最大的一宗以灌溉為主,結合供水、發電、防洪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