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太鎮建設生態文明示範鎮。盧德山 攝
東南網12月16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盛鍾 林愛玲 通訊員 林國富 伊曉燕)「北瀨飛泉今化龍,木蘭橫跨起長虹。」在詩人郭沫若眼裡,將莆田母親河木蘭溪最大支流——延壽溪攔腰截斷的東圳水庫,碧波萬頃,峰巒疊翠,異常壯美。
60多年前,10萬莆田人民從各地奔赴東圳工地,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築壩,建起了這座當時福建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成就了莆田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
經過60年的風雨洗禮,如今,東圳水庫依舊造福莆陽大地,成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當年「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則成了永遠聳立在莆田人民心中的精神豐碑,激勵著一代代莆田人民不斷走上木蘭溪治理之路,繪就「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
水庫大壩巍峨挺立,兩岸綠樹環蔭,形成一幅生態畫卷。 許金珊 攝
民生之水
龍頭一擰,清澈的自來水歡快流淌。「很好喝!」南日島萬峰村村民魏建平這樣形容如今家裡用水的直觀感受。
南日島是福建省第三大島,陸地總面積約52平方公裡,總人口6萬多人。島上常年降水量較少,淡水資源緊張,人均水資源量僅350立方米,屬極度貧水區。2007年,平海灣跨海供水工程建成後,島上群眾喝上了來自東圳水庫乾淨清甜的「放心水」,徹底告別了飲用鹽鹼水及長期嚴重缺水的歷史。
包括南日島居民在內,目前,東圳水庫為莆田150多萬人提供生活用水,佔全市總人口的50%,是莆田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
時光回溯,有著「荔林水鄉」之稱的莆田早年其實「苦水」已久。解放初期的莆田,農村基本沒有水利設施,平原地區水患頻頻,沿海地區又屢遭旱虐。治水,成了莆田人民的頭等大事。
在百姓的期盼中,東圳水庫應運而生。1958年6月,東圳水庫上馬建設,1960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成為一座集防洪、灌溉、生活和工業供水、生態補水、發電、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二)型水庫。水庫總庫容4.35億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3億多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供水約1.2億立方米,生活工業供水約1億立方米,城區內河及南北洋生態補水約0.8億立方米。
為將東圳水庫充沛的水源調配到南部沿海水資源貧乏地區,莆田市已啟動實施東圳水利樞紐引水配套工程。工程概算總投資約8.66億元,設計引水流量每秒4.9立方米,日供水量42.3萬噸,主要為湄洲灣北岸臨港產業帶及湄洲島提供生產、生活和灌溉用水。目前,工程5個施工標段已全部動工。
在群山峻岭間,重新定義鍾靈毓秀的含義;在波光蕩漾中,持續孕育生生不息的生命。
「東圳水庫造福了一代又一代莆田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莆田市水利局局長黃德元表示。
學生們學習東圳精神。馬莉 攝
生態之水
冬日暖陽,流水潺潺的東太溪平添了幾分色彩,溪畔的休閒公園裡不時可見遊人遊賞的身影。經過安全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如今的東太溪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條美麗的生態水系綠帶。
東太溪是東圳水庫4條主要入庫溪流之一,原先這裡荒草叢生,淤積嚴重。2018年,在東圳水庫入庫中小流域治理行動中,常太鎮啟動東太溪安全生態水系綜合整治工程,不僅疏浚了河道,修建了生態護岸、親水步道和休閒公園,還增設水質自動監測站,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
地處東圳水庫之畔的常太鎮轄松峰、利車、東太等28個村居,總人口約4.4萬人。長期以來,群眾生活廢水、果林種植、畜禽養殖等成為東圳庫區主要汙染源,導致水庫水體一度出現富營養化現象。
為了守住「大水缸」,把好生命線,從2014年起,莆田市投入19.5億元開展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實施大壩除險加固、一級保護區居民搬遷安置、庫濱帶生態修復、農業面源汙染整治、汙水治理、河道治理、生態林等工程,構築多道生態防線。眼下,東圳水庫水質已從過去的Ⅲ~Ⅳ類提高至穩定的Ⅱ類標準。
去年1月1日起,莆田首部環境保護領域地方性法規《莆田市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明確禁止在東圳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種植農作物、放養畜禽、娛樂活動等,同時明確了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公益林建設、生態庫濱帶建設等事項,為東圳庫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
如今,綠色生態成為東圳庫區的一張新名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賞景休閒。城廂區副區長、常太鎮黨委書記莫彩華說,常太鎮正圍繞「保護中發展」的目標,發展莒溪生態、馬院紅色2個主題點,以及環庫路各村集民宿、茶飲、文創等為一體的「慢生活帶」經濟,打造莆田版「莫幹山」。
位於水庫邊上的長基村建成了風景如畫的溼地公園。盧德山 攝
精神之水
2017年8月,莆田一名老人在斑馬線前脫帽鞠躬致謝禮讓司機的視頻,轟動全國。
這名傳遞了莆田文明城市溫情的老人叫閔慶昌,當年東圳水庫開建時,他任庫區工區副主任,直接參與水庫建設。「大家自帶乾糧、工具,爭著搶活幹。」閔慶昌說,正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才造就了這座水利豐碑。
「水資源來之不易,同學們要明白水的珍貴,懂得節約用水。」近日,秀嶼區笏石中心小學參加冬季研學活動的300多名四年級學生走進東圳精神教育基地,集體接受東圳精神教育。
在東圳精神教育基地展示館內,學生們聆聽工作人員講解東圳水庫興建史,參觀水庫興建圖片展及建庫工具等實物展示,觀看《與人民想在一起 幹在一起》《東圳水庫發展現狀》專題片。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視頻、一個個故事,讓大家對「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莆田版「千島湖」 曾炳麟 攝
位於東圳水庫壩區的東圳精神教育基地,包括室內展示館和戶外廣場兩部分。其中,展示館面積約700平方米,通過對史料、圖片、實物展示,結合視頻影像模擬場景等現代高科技技術,展示東圳建庫孕育出來的寶貴精神內涵。戶外廣場設置了建庫歷史圖片群雕像,再現建設水庫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當年水庫建設時,1.3萬多常太人毅然拋家舍業、背井離鄉按工程進度分批從庫區遷出。2010年和2014年,為了保護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又有為數眾多的居民主動拆除自家養殖場、房屋、果園,留給庫區更多綠水青山。常太人民三次奉獻形成的東圳移民精神,歷史將永遠銘記。
曾經的櫛風沐雨,更需要飲水思源。目前,莆田木蘭溪流域東圳水庫正在創建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打造莆田又一人文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