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中國改革報頭版推出
「生態中國福建行」系列報導
第四篇
莆田: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範本
創新水系生態治理模式,投入近50億元開展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成為水利史上「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
□ 中國改革報記者 丁南 王軍善
「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城市之間,能被用來區分的,似乎只有飲食習慣和瀰漫在街市上空的氣味。」但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別具風味的不僅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熗肉和滷麵,更有水清、岸綠、景美的「荔林水鄉」城韻。
4月22日,本報「生態中國福建行」採訪組來到水系發達、河網密布的「海濱鄒魯」莆田。初入莆田,木蘭溪兩岸水清城美,荔枝林隨風搖翠,一派「人水和諧」的景象。
總長105公裡的木蘭溪,是莆田人民的「母親河」,也曾是肆虐千年的水患地。20年來,莆田市積極落實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對木蘭溪治理的重要理念,創新水系生態治理模式,構建人水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使木蘭溪成為350萬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態之水和金銀之水。
依水而治 久久為功
從木蘭溪大橋沿木蘭溪北岸前行,一條彩色透水瀝青步道一直延伸到10公裡外的千年古堰木蘭陂。花團錦簇的堤岸上,一塊碑石用金字書寫著:「1999年12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親臨工地為木蘭溪防洪一期工程奠基並參加義務勞動。」
在當年的木蘭溪防洪工程奠基處,改造拓寬後的河道洩洪區種滿了灌木植被,與平緩的河水共同見證著昔日水鄉澤國的滄桑巨變。
「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當地流傳的這首民謠,訴說著莆田曾是福建省唯一一座對洪水不設防的城市。自古以來,處於沿海淤泥地質帶上的木蘭溪南北兩岸,經常被肆虐的洪水淹沒,當地人就用「南北洋」來形容這片水患之地。
據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主任王萍介紹,1957年~1999年,圍繞木蘭溪水患治理,一直未能解決「裁彎取直」和「軟基築堤」兩大技術難題。1999年底,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推動下,木蘭溪一期試驗段工程建設開工,莆田開啟了木蘭溪治理進程。2011年,木蘭溪兩岸防洪堤實現閉合,洪水歸槽,從此結束了莆田市主城區不設防的歷史。
記者乘坐觀光電瓶車穿行在木蘭溪防洪堤景觀帶上,沿河步道與景觀層次分明,兩岸秀色盡收眼底,不時有市民從綠道上健步而過。得益於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及景觀工程的落成,木蘭溪全流域已變成集防洪、生態、健身、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百裡風光帶,一河清水催生出別樣的城鄉生態圖景。
依水而治,因水制宜。近年來,莆田市創新水系生態治理模式,投入近50億元開展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木蘭溪超過10年未發生重大洪澇災害,下遊20多萬畝平原、70多個行政村和近百萬人口不再受水患困擾,成為水利史上「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
2016年,木蘭溪成為福建省「萬裡生態安全水系」建設樣板;2017年,木蘭溪榮膺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2018年,莆田市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驗收,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生動的範本。
依水而建 融入自然
「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覆堤。」從綬溪公園的博物館1號碼頭到延壽古橋4號碼頭,短短15分鐘的畫舫遊程,真可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記者目光所及,碧波蕩漾的木蘭溪支流延壽溪兩岸保留著2000餘畝荔枝林帶,被稱為莆田的「城市綠肺」。
從延壽古橋棄船上岸,延壽村翁氏古民居、唐代狀元井、柯氏修史堂等人文積澱和鄉愁野趣,信步走來總是不經意間散落在紅花綠葉之間。「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水上公園建設理念,進一步拓展了莆田以溪為軸的城市空間。
與綬溪公園同屬原木蘭溪水域的玉湖公園片區,20年前也曾是十年九澇的窪地,如今一座人居環境優美的玉湖新城已然成型。由於木蘭溪治理採取「裁彎取直」工程,將原16公裡的行洪河道裁直為8.64公裡,為減輕對原有水生態系統影響,按照「改道不改水」的方式打造水域面積超700畝的城市內湖,提升城區蓄洪能力,並在沿湖建設玉湖新城,配置青少年宮、科技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為曾經飽受水患的人民群眾打造了新宜居環境。
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莆田沿溪建城,大幅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建成區面積從1999年的28平方公裡擴展至約100平方公裡,推動莆田成為福建省唯一的「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市」,城鎮化率從12%提升至61%;人均水資源量從治理前的不到全國1/2、全省1/3,到如今全社會年用水量供需實現基本平衡。
以水為脈,量水而行。趨利避害的木蘭溪正成為連接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生態經濟紐帶。在莆田中心城區木蘭溪兩岸,目前已建成6000畝、11條荔枝林景觀帶,「荔林水鄉」風貌特色不斷凸顯。在城區綜合治理中,莆田市還推動下遊399條內河與木蘭溪互聯互通,生態綜合整治幹流河道比例超過70%,形成面積65平方公裡的城市綠心。2017年,生態綠心保護修復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依水而興 生態優先
距木蘭溪入海口26公裡處,有一座200多米長的古堰,猶如巨大的石頭鋼琴橫臥在平緩下洩的溪流間。這就是始建於北宋年間的中國五大古陂之一的木蘭陂。
記者一行抵達木蘭陂已是下午5點多鐘,夕暉下的木蘭陂水波安瀾,雖歷經千年歲月侵蝕卻屹立不倒,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木蘭陂,可謂莆田人千百年來治水的象徵。
從莆田興化灣入海口到木蘭陂的感潮段是木蘭溪下遊的主幹流,這裡自古是海水漫灌、蒲草叢生之地。木蘭陂的修建阻擋了海水倒灌,讓陂上的平原成為稻田翻浪、魚米飄香的宜居之地。
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20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指導莆田木蘭溪治理時提出了這一要求。如今,古老的木蘭陂再次見證了木蘭溪治理後的生機與活力。
莆田市發揮木蘭溪治理帶來的防洪、擋潮、灌溉等綜合效益,開展東圳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以增強防洪能力、提高蓄水水位,推廣農業灌溉節水技術,確保農業生產條件安穩、灌溉用水充足,尤其是保障木蘭溪下遊425平方公裡南北洋平原地區農業灌溉用水,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目前,糧食產量每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耕地畝均效益從2000元升至7000元。
通過木蘭溪全流域治理,為沿河園區打造安全的發展空間,莆田市工業園區面積從1999年以前的19.39平方公裡拓展到現在的170平方公裡,形成電子信息、鞋業、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化工新材料、建築等6個千億產業和高端裝備、醫療健康、海洋、能源等4個500億產業高地,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8年,莆田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42.41億元,比1999年增長8倍,人均生產總值增加3萬元。
依水而興的莆田,獨特的治水文化和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不斷釋放生態效益。蘭溪公園、綬溪公園、泗華水上公園等一批濱水休閒活動場所,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吸引力;木蘭陂、九鯉湖等3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東圳水庫、涵江白塘湖等10個省級水利風景區,推動生態效益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
清清木蘭溪,悠悠母親河。20年來,莆田深化拓展木蘭溪治理內容,開啟從水上到陸上,從下遊到上遊,從幹流到支流的全流域、系統性治理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