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中國福建行| 莆田: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範本

2020-12-12 改革網福建瞭望

今日

中國改革報頭版推出

「生態中國福建行」系列報導

第四篇

: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範本

創新水系生態治理模式,投入近50億元開展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成為水利史上「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

□ 中國改革報記者 丁南 王軍善

「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城市之間,能被用來區分的,似乎只有飲食習慣和瀰漫在街市上空的氣味。」但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別具風味的不僅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熗肉和滷麵,更有水清、岸綠、景美的「荔林水鄉」城韻。

4月22日,本報「生態中國福建行」採訪組來到水系發達、河網密布的「海濱鄒魯」莆田。初入莆田,木蘭溪兩岸水清城美,荔枝林隨風搖翠,一派「人水和諧」的景象。

總長105公裡的木蘭溪,是莆田人民的「母親河」,也曾是肆虐千年的水患地。20年來,莆田市積極落實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對木蘭溪治理的重要理念,創新水系生態治理模式,構建人水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使木蘭溪成為350萬莆田人民的生命之水、安全之水、生態之水和金銀之水。

依水而治 久久為功

從木蘭溪大橋沿木蘭溪北岸前行,一條彩色透水瀝青步道一直延伸到10公裡外的千年古堰木蘭陂。花團錦簇的堤岸上,一塊碑石用金字書寫著:「1999年12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親臨工地為木蘭溪防洪一期工程奠基並參加義務勞動。」

在當年的木蘭溪防洪工程奠基處,改造拓寬後的河道洩洪區種滿了灌木植被,與平緩的河水共同見證著昔日水鄉澤國的滄桑巨變。

「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當地流傳的這首民謠,訴說著莆田曾是福建省唯一一座對洪水不設防的城市。自古以來,處於沿海淤泥地質帶上的木蘭溪南北兩岸,經常被肆虐的洪水淹沒,當地人就用「南北洋」來形容這片水患之地。

據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管理處主任王萍介紹,1957年~1999年,圍繞木蘭溪水患治理,一直未能解決「裁彎取直」和「軟基築堤」兩大技術難題。1999年底,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推動下,木蘭溪一期試驗段工程建設開工,莆田開啟了木蘭溪治理進程。2011年,木蘭溪兩岸防洪堤實現閉合,洪水歸槽,從此結束了莆田市主城區不設防的歷史。

記者乘坐觀光電瓶車穿行在木蘭溪防洪堤景觀帶上,沿河步道與景觀層次分明,兩岸秀色盡收眼底,不時有市民從綠道上健步而過。得益於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及景觀工程的落成,木蘭溪全流域已變成集防洪、生態、健身、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百裡風光帶,一河清水催生出別樣的城鄉生態圖景。

依水而治,因水制宜。近年來,莆田市創新水系生態治理模式,投入近50億元開展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木蘭溪超過10年未發生重大洪澇災害,下遊20多萬畝平原、70多個行政村和近百萬人口不再受水患困擾,成為水利史上「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

2016年,木蘭溪成為福建省「萬裡生態安全水系」建設樣板;2017年,木蘭溪榮膺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2018年,莆田市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驗收,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生動的範本。

依水而建 融入自然

「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覆堤。」從綬溪公園的博物館1號碼頭到延壽古橋4號碼頭,短短15分鐘的畫舫遊程,真可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記者目光所及,碧波蕩漾的木蘭溪支流延壽溪兩岸保留著2000餘畝荔枝林帶,被稱為莆田的「城市綠肺」。

從延壽古橋棄船上岸,延壽村翁氏古民居、唐代狀元井、柯氏修史堂等人文積澱和鄉愁野趣,信步走來總是不經意間散落在紅花綠葉之間。「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水上公園建設理念,進一步拓展了莆田以溪為軸的城市空間。

與綬溪公園同屬原木蘭溪水域的玉湖公園片區,20年前也曾是十年九澇的窪地,如今一座人居環境優美的玉湖新城已然成型。由於木蘭溪治理採取「裁彎取直」工程,將原16公裡的行洪河道裁直為8.64公裡,為減輕對原有水生態系統影響,按照「改道不改水」的方式打造水域面積超700畝的城市內湖,提升城區蓄洪能力,並在沿湖建設玉湖新城,配置青少年宮、科技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為曾經飽受水患的人民群眾打造了新宜居環境。

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莆田沿溪建城,大幅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建成區面積從1999年的28平方公裡擴展至約100平方公裡,推動莆田成為福建省唯一的「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市」,城鎮化率從12%提升至61%;人均水資源量從治理前的不到全國1/2、全省1/3,到如今全社會年用水量供需實現基本平衡。

以水為脈,量水而行。趨利避害的木蘭溪正成為連接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生態經濟紐帶。在莆田中心城區木蘭溪兩岸,目前已建成6000畝、11條荔枝林景觀帶,「荔林水鄉」風貌特色不斷凸顯。在城區綜合治理中,莆田市還推動下遊399條內河與木蘭溪互聯互通,生態綜合整治幹流河道比例超過70%,形成面積65平方公裡的城市綠心。2017年,生態綠心保護修復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依水而興 生態優先

距木蘭溪入海口26公裡處,有一座200多米長的古堰,猶如巨大的石頭鋼琴橫臥在平緩下洩的溪流間。這就是始建於北宋年間的中國五大古陂之一的木蘭陂。

記者一行抵達木蘭陂已是下午5點多鐘,夕暉下的木蘭陂水波安瀾,雖歷經千年歲月侵蝕卻屹立不倒,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木蘭陂,可謂莆田人千百年來治水的象徵。

從莆田興化灣入海口到木蘭陂的感潮段是木蘭溪下遊的主幹流,這裡自古是海水漫灌、蒲草叢生之地。木蘭陂的修建阻擋了海水倒灌,讓陂上的平原成為稻田翻浪、魚米飄香的宜居之地。

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20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指導莆田木蘭溪治理時提出了這一要求。如今,古老的木蘭陂再次見證了木蘭溪治理後的生機與活力。

莆田市發揮木蘭溪治理帶來的防洪、擋潮、灌溉等綜合效益,開展東圳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以增強防洪能力、提高蓄水水位,推廣農業灌溉節水技術,確保農業生產條件安穩、灌溉用水充足,尤其是保障木蘭溪下遊425平方公裡南北洋平原地區農業灌溉用水,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目前,糧食產量每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耕地畝均效益從2000元升至7000元。

通過木蘭溪全流域治理,為沿河園區打造安全的發展空間,莆田市工業園區面積從1999年以前的19.39平方公裡拓展到現在的170平方公裡,形成電子信息、鞋業、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化工新材料、建築等6個千億產業和高端裝備、醫療健康、海洋、能源等4個500億產業高地,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8年,莆田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42.41億元,比1999年增長8倍,人均生產總值增加3萬元。

依水而興的莆田,獨特的治水文化和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不斷釋放生態效益。蘭溪公園、綬溪公園、泗華水上公園等一批濱水休閒活動場所,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吸引力;木蘭陂、九鯉湖等3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和東圳水庫、涵江白塘湖等10個省級水利風景區,推動生態效益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

清清木蘭溪,悠悠母親河。20年來,莆田深化拓展木蘭溪治理內容,開啟從水上到陸上,從下遊到上遊,從幹流到支流的全流域、系統性治理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相關焦點

  • 再現荔鄉水韻——福建莆田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踐觀察
    其實,莆田水患由來已久,歷史上興化兒女的「抗天歌」,不乏悲壯慷慨的樂章,錢四娘與木蘭陂,原魯山與東圳水庫……這些治水傳奇,印刻在城市發展的基因裡,如同奔流不息的溪水,在莆田世代相傳。  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水安全、水生態的需求「水漲船高」,而莆田市內水系大多源短流急、千迴百轉,且屬淤泥地質,治理難度罕見,莆田一度是福建省唯一不設防的城市。根治水患,成為莆田人的急切渴望。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這個道理要銘記於心、落實於行。——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首次提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也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西安網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涵。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了解其中的重要觀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和諧共生
    作者:張田勘  5月19日閉幕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了新目標,要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為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觀念和行動的轉變,其中首要的核心觀念和行動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採訪活動——寧夏站
    近日,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的「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採訪活動,第二站寧夏行已經圓滿結束。 此次採訪團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新華網、新京報、澎湃新聞、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十餘位媒體記者組成,先後前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山東麓,固原市隆德縣渝河流域、涇源縣三關口礦區、彭陽縣陽窪流域等地進行採訪,了解當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黃河流域治理等工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是中國越來越美的五年——藍天越來越多,江河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好……「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文明未來發展的現實指向。古代社會人順從臣服於自然,現代社會人徵服控制自然,都不是人與自然關係應有的狀態。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們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展現美麗中國、美麗現代化強國的美好前景。
  • 「魚菜共生」生態種養
    2月7日,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的工作人員在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內管理水培蔬菜。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引進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項目投入運行。這個佔地2畝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預計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據介紹,「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態系統,魚產生的排洩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經農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物種之間和諧共生運行,雙方之間形成生態互利關係,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的低碳生產模式。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這個意義上,生態文明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新文明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要在工業文明基礎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需要以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為指引,變革過往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並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 青平:福建三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
    這座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如此美麗的三明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一些人認為,只有經濟發展達到高水平才能讓文化、生態、社會得到更好的進步和提升,卻因此忽略了自然環境的發展。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廈門市創新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鑑。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案例被列在了11個典型案例之首,成為當之無愧的樣板。事實上,五緣灣片區的綠色發展成果,只是廈門近年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縮影。  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市「成為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的殷切期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先試。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這些目標任務和重要舉措,既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目標以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一脈相承,又順應新的發展形勢,並具有明細化、體系化特點。這對於新時代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實踐動力。
  • 東圳水庫:一泓清水潤澤莆田 繪就生態新圖景
    盧德山 攝東南網12月16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盛鍾 林愛玲 通訊員 林國富 伊曉燕)「北瀨飛泉今化龍,木蘭橫跨起長虹。」在詩人郭沫若眼裡,將莆田母親河木蘭溪最大支流——延壽溪攔腰截斷的東圳水庫,碧波萬頃,峰巒疊翠,異常壯美。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全會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時期「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成績;也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的嚴峻現實。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