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荔鄉水韻——福建莆田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踐觀察

2020-12-11 中國水利

  □本報記者 軒瑋 通訊員 林國富

  莆田有句童叟皆知的俚語——「生歹愛照鏡」,形容荔枝樹臨水而生。荔枝林綠茵如蓋,木蘭溪蜿蜒流淌,莆田得了「荔林水鄉」的美名。

  然而,這面「鏡子」,卻並非得天獨厚,她曾水患頻仍浸沒萬千良田,也曾因水而殤歷經發展陣痛。如今,得益於2014年啟動的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荔鄉水韻再現人們眼前。

  牢記「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囑託—— 堅守生態文明建設歷史使命

  「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治理木蘭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使木蘭溪今後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1999年,一場超強颱風引發的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水,牽動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的心,他先後4次來到木蘭溪現場調研,主導規劃、主持開工木蘭溪防洪工程並參加義務勞動,強調一定要「科學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既要實現水安全,也要實現綜合治理。

  以人為本的執政情懷,理念超前的治水方略,標註了莆田治水的歷史高度和新的起點。其實,莆田水患由來已久,歷史上興化兒女的「抗天歌」,不乏悲壯慷慨的樂章,錢四娘與木蘭陂,原魯山與東圳水庫……這些治水傳奇,印刻在城市發展的基因裡,如同奔流不息的溪水,在莆田世代相傳。

  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水安全、水生態的需求「水漲船高」,而莆田市內水系大多源短流急、千迴百轉,且屬淤泥地質,治理難度罕見,莆田一度是福建省唯一不設防的城市。根治水患,成為莆田人的急切渴望。

  傳承治水為民的情懷,牢記「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囑託,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幾經更替,但治水的初心不改。

  黨的十八大之後,水利部選擇一批城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莆田市以此契機,積極申報並成功獲批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至此,為期三年、以水為媒推進綠色發展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正式開啟。

  「能否解決好水的問題,反映的是這座城市的綜合管理水平。」莆田市委書記、市河長林寶金對此有著清晰的判斷,「我們是答卷人,答得好不好,最終人民說了算。」

  如今,木蘭溪防洪工程一期、二期已經治理完成,實現洪水歸槽。治理中留下的舊水道變成了人工湖,起名「玉湖」。玉湖邊,水草搖曳,鷗鷺翔鳴,青少年宮、科技館、圖書館從西向東一字排開。曾飽受水患之苦的村民一同遷居至此。「過去都怕住水邊兒,現在大傢伙兒都搶著來!」村民傅石雄不禁感嘆。從曾經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瀾清波,木蘭溪見證了一座城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滄桑巨變。

  從「四道防線」到「生態綠心」—— 打造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新樣本

  東圳水庫是莆田的「大水缸」和「生命線」,也是莆田人的精神豐碑,承載著幾代興化兒女的鄉土記憶和家國情懷。這座於1958年動工興建、用時不到2年、國家投資不足2000萬元建成的大型水庫,曾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孕育出「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

  2014年,一項投資達19.5億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又將人們視線聚焦東圳水庫,此後連續多年被列為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頭號項目。

  原來遵循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東圳水庫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汙染—治理」的老路。為打贏這場「大水缸」保衛戰,莆田壯士斷腕,痛下決心,為東圳水庫築起「四道防線」:第一道「保護防線」,庫區上遊強化封山育林;第二道「治理防線」,庫區中遊嚴控面源汙染;第三道「修復防線」,環庫建設河湖緩衝帶;第四道「法治防線」,制定水環境保護條例。

  在莆田市副市長吳健明看來:「四道防線,為防止汙染入庫設置層層關卡,實現了空間分層治理,是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

  清水下山,淨水入庫。從每年近1.2萬畝的造林更新,到投入13億元專門用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居民整體搬遷,到修復環庫生態溼地,發揮水質淨化功能,再到將水源保護上升至法律層面,如今東圳水庫再續奇蹟,水源地的水質從過去不達標的Ⅳ類已提高至Ⅱ類標準。

  如果說位於流域上遊的東圳水庫擔任著「固本清源」的神聖使命,那麼下遊的平原水網則肩負起「澤被鄉裡」的光榮責職。

  溪水緩緩,流經繁茂的荔枝林,穿過千年的延壽橋,人們泛舟溪上,品茶賞景,抑或駐足岸邊,垂釣閒談……位於市區的繁華地段,綬溪公園卻成了人們遠離喧囂、回歸自然、享受慢生活的好去處。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發展核心區,是莆田市著力打造的生態「綠心」。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綠心是城市功能區「一心三片」之一,以生態綠地、水系保護為主,發揮防洪保安、生態調節、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總面積約65平方公裡。「以天然水系和特色人文為基底,重塑城市生態功能,拉近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距離,把生態效益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談起規劃「綠心」的初衷,莆田市市長、市河長李建輝這樣解釋。

  同樣面臨防洪排澇的巨大壓力,但與不少被混凝土「包裹」的城市內河不同,「綠心」內河道隨處可見天然砂石、水草、江心島,天然河灘和自然彎曲的河岸線。莆田按照「以安全為基礎,生態為根本,景觀為形體,文化為靈魂」的原則開展河道治理,還河流以生命,還人們以鄉愁野趣的童年記憶。

  無論是下大力氣根治水源保護的「老大難」問題,還是順應自然捨得為水生態留白,這背後彰顯的正是莆田始終堅持的執政為民理念,以及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智慧。

  從「水源地」到「水龍頭」—— 構建城鄉供水一體化新格局

  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全省平均水平的1/3,是水鄉缺水的尷尬註腳,而現實語境則是一遇乾旱年份,部分地區只能限制供水;老城區怕停水,更怕來水時水壓突增衝出來的鐵鏽「醬油湯」;海島漁村,不得不長期喝從鹽鹼地水井裡打出的「苦鹹水」。

  隨著經濟發展用水需求增大,本就不富裕的水資源更顯「捉襟見肘」;與此同時,老百姓對供水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解決供水問題,成為莆田水生態文明建設頭等大事。

  「過去,城市供水由住建系統負責,農村供水則由水利部門牽頭,兩套標準和模式是完全分開的。」在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長蔡開國看來,傳統供水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為此,莆田打破了行政區劃壁壘與城鄉二元供水格局,謀劃出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大棋局」:以機制改革創新為總抓手,以管理方式創新為主線,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為基礎,優化配置供水資源資產資本,讓城鄉群眾共享同質同網同價同服務的飲用水。「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全域推進,城鄉一體;民生至上,效率優先;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問題導向,均衡發展。這五條基本原則,為莆田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指明了方向。」蔡開國說。

  立足全市「一盤棋」思路,莆田市成立水務集團,負責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從供水到水處理的一體化管理。通過整合原縣區國有和鄉鎮集體水廠,兼併收購民營水廠,水務集團採取「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市場化定價」,提高整體實效,提供水量水質水壓可靠的供水。

  一座座水庫大壩聳立於高山峽谷,一條條供水管道穿山跨海通向偏遠漁村,一個個現代化水廠持續泵送甘泉流進千家萬戶……機制理順了,管理創新了,基礎設施的短板正加速補齊。既做優存量,又做大增量:東圳水庫通過綜合治理,供水能力大大提升,金鐘水庫、烏溪水庫相繼建成,西音水庫、南浦水庫等有序推進;現有水廠與老舊管網的更新改造正大力實施,新建水廠與新鋪設的雙迴路管網正在鋪設延伸……一張以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為主,以簡易分散自來水設施為輔的城鄉供水網絡在莆仙大地漸次鋪開。

  將劣勢轉化為優勢,莆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從水源、引調水、制水到配水的完整供水產業鏈,初步實現了整區連片供水和雙水源保障,供水保障率大幅度提高,管網漏失率由40%降至20%,市區水質綜合合格率、管網水質合格率均達99%以上。2018年6月,福建在莆田開展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為全省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先行探路。

  從「生態美」到「百姓富」—— 水生態文明建設紅利普惠民生

  3年試點期,根據莆田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防洪除澇、河湖連通等7大類105個建設項目先後實施,完成投資88.07億元,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五位一體」的水生態文明體系已初步顯現。

  2017年,母親河木蘭溪榮膺全國首批十大「最美家鄉河」稱號,綠心生態修復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與此同時,作為福建3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之一,莆田的探索為福建乃至全國提供了樣本。2015年7月福建省政府在莆田召開現場會,拉開了福建萬裡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大幕;2018年年初福建省江河湖庫水系連通現場會在莆田召開,湖石淉、土海成為觀摩樣板……

  告別了水患汙染,迎來了水清安瀾。監測數據顯示:木蘭溪、延壽溪主要流域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90%以上,省控29個考核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由65.52%上升到72.41%。

  生態的「高顏值」,換來了發展的高質量。濱溪地塊土地出讓金由每畝不足200萬元升至450萬元,增幅大於非濱溪地段。莆田市GDP從2014年的1502.0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045.19億元,年均增長10.84%;其中旅遊總收入逐年攀高,年均增長22.36%,旅遊對GDP的貢獻率由9.07%增加至11.19%。

  數字的背後,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獲得感。湖石淉邊,林木扶疏,水波撩動,簌簌的風帶著湖邊風車呼啦啦轉,可謂「湖光瀲豔晴方好」。誰能想像,這裡曾是島上生產生活汙水的匯集地,汙臭遍布。「過去躲都躲不及,可真想不到,現在竟能看到這番美景。」村民鄭建平感嘆。

  從過去圍堰築陂、修建水庫保安全,到如今治理流溪、連通水系保生態,莆田治水的步伐從未停歇。一次次與水災害抗爭與水環境相融的過程,正是莆田人認識水、尊重水並不斷調整人水關係的過程,成為莆田人建設家園的集體記憶。

  「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能影響人。」莆田市水利局局長黃德元說,「試點集中治理是短期的,但要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水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紅利,從而更加珍惜水,自覺地參與到水生態文明建設中。」

  清晨時分,萬物復甦。朝霞染紅了天空,薄霧與流水交相輝映,生態宜居的莆田綻放勃勃生機。有理由相信,未來的莆田,更值得期待。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8年12月11日

相關焦點

  • 生態中國福建行| 莆田: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範本
    城市之間,能被用來區分的,似乎只有飲食習慣和瀰漫在街市上空的氣味。」但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別具風味的不僅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熗肉和滷麵,更有水清、岸綠、景美的「荔林水鄉」城韻。4月22日,本報「生態中國福建行」採訪組來到水系發達、河網密布的「海濱鄒魯」莆田。初入莆田,木蘭溪兩岸水清城美,荔枝林隨風搖翠,一派「人水和諧」的景象。
  • 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明實踐」喝彩|長城評論
    一字字、一句句,說到了鄉親們的心坎裡,是三明人心裡念著的,更是三明人點滴實踐著的。三明人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畫出了一幅靚麗的「山水畫」,探索出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之路。這是11月17日拍攝的福建省三明市三鋼集團中板廠生產車間。
  • 生態文明引領泉城人水和諧——濟南市水利局局長張曰良一席談
    記者在泉城就濟南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思路和理念、經驗和做法等相關話題專訪了濟南市水利局局長張曰良。  記者:濟南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的總體思路是什麼?有哪些目標、任務?  張曰良:根據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濟南市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市範圍開展了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的創建工作。  其總體思路是以增進全社會水福利、提升城市品質為主題,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切入點,以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為抓手,開展遵循自然規律、彰顯泉城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的創建。
  • 第九屆河湖治理與水生態文明發展論壇
    關於召開第九屆河湖治理與水生態文明發展論壇的通知各有關單位:「十三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水利工作目標是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健全水利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加速實施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積極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全面提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著力提高民生水利發展水平,著力構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 泰水韻,秀出水城水鄉好風光
    為發揮水優勢,做足水文章,今年以來,泰州以打造「泰水韻」黨建服務品牌為抓手,緊緊圍繞「興水利民,共建美麗幸福河湖」這一內涵,突出黨建引領,將「月曬季評年考」制度與績效考核制度深度融合,讓「目標制定、日常管理、跟蹤考核」在基礎設施建設、防洪除澇、河湖生態治理、保護飲用水源、強化水利調度、水行政執法等水利業務工作中聚能聚焦、同向發力,將黨員隊伍建設貫穿在城河文化帶、大江風光帶、水鄉風情帶美麗生態風光建設中
  • 以「河長制」擘畫水生態文明建設新藍圖
    走進金寨縣斑竹園鎮金山村,只見村落青山點綴、綠水環繞、生態優美,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呈現眼前。金山村位於大別山高山地區,境內溝壑縱橫交錯,竹根河支流南流河穿村而過,千百年來哺育著境內優秀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景觀。近年來,金山村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積極踐行新時期治水管水工作總基調,全面推動「河長制」生根見效,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 光澤水生態銀行:讓水「流金淌銀」的有效路徑
    舉要治繁,試點水生態銀行  「光澤縣地處閩江源頭,111條大小溪流交織成網,其中大的河流有16條,境內地表水總量達42.9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6萬立方米,50%斷面檢測水質達Ⅰ類水以上,是福建省內唯一全流域水質達國家Ⅱ類及以上標準的縣域。」
  • 福建南平:創建「水美經濟」建設中國樣本,讓綠水青山「流金溢彩」
    此次論壇恰逢福建實施「生態省」戰略20周年,現場發布由中國工程院諮詢論證的《南平市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報告》,總結梳理綠色發展的南平實踐、南平經驗、南平模式,為生態資源富集後發地區回答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時代命題提供地方樣本。
  • 東圳水庫:一泓清水潤澤莆田 繪就生態新圖景
    常太鎮建設生態文明示範鎮。當年「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則成了永遠聳立在莆田人民心中的精神豐碑,激勵著一代代莆田人民不斷走上木蘭溪治理之路,繪就「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去年1月1日起,莆田首部環境保護領域地方性法規《莆田市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明確禁止在東圳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種植農作物、放養畜禽、娛樂活動等,同時明確了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公益林建設、生態庫濱帶建設等事項,為東圳庫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如今,綠色生態成為東圳庫區的一張新名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賞景休閒。
  • 以高水平水生態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以高水平水生態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 鄭建新  城市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治城先治水已成城市管理者的共識。長沙位於湘江下遊、洞庭湖尾閭,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年均過境水量達700億立方米,加強水生態建設尤為重要。
  • 長沙立足「山水洲城」:四大理念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秋水長天...
    「秋水長天 水美中國」採訪團於19日至21日到訪長沙,近距離感受長沙以「山水洲城」為原點,努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  不少百姓表示,長沙是個親水的地方,水滋養了城市,城市保護著水。  長沙市市長胡衡華說:「水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的名片。長沙具有『山水洲城』的獨特風貌,特別是湘江、瀏陽河,孕育了長沙人民,這是我們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原點。」
  • 劉剛:生態都市主義下三種濱水空間設計策略
    本次大會在主旨報告階段設置前瞻論壇、 熱點研討交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人居環境營造、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規劃和設計、國土空間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碧道建設、流域治理與生態修復、沿海/濱水景觀設計等領域最新科研動向及創新趨勢,融合政產學研等各方圍繞建立美麗中國的經驗及問題,共同探討展開交流研討。
  • 福建不可輕視的一座城市,不是福州、廈門,也不是泉州、莆田!
    說到福建省大家都不太知道吧, 福建省有9個地級城市和12個縣級城市, 在全省範圍內,福建省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的比例在國內各省中位居第一, 擁有馬尾松、黃山松、油杉等多個品種, 但是,今天說的這個城市是在福建省崛起的城市,不是福州、廈門、泉州、莆田!
  • 發揮水優勢 做足水文章——嘉魚建設水生態公園城市思考探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積極推進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經過調研與思考,我認為嘉魚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有機遇和條件,也有壓力和挑戰,我們要順應發展大勢,明確目標,立足嘉魚水資源優勢,整合現有資源,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嘉魚特色的水生態公園城市建設之路。
  • 陳金虎陪同水利部領導在常調研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12月17日,水利部副部長陸桂華來常調研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要求常州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工程同時開展了河道周邊流域範圍內的汙水接管、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農業面源整治等系統治理工作,後期將配合新溝河運行管理,切實減少入太湖汙染負荷,打造流動的「生態綠廊」。陸桂華希望常州市繼續大力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統籌推進水生態治理與修復,恢復擴大江河湖泊生態空間,加強對重點河湖生態保護性監測,既建好「盛水的盆」,又管好「盆裡的水」。
  • 書寫水生態文明的嶄新樂章
    市民是城市節水的主體,也是城市節水成果的受益者。近年來,我市立足於節水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水宣傳活動,普及節水知識,增強了全市公民的節約用水意識。在每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來臨之際, 我市組織開展了生動活潑、內容豐富的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為節水型社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 魏縣:水利風景區創建引領水生態文明建設
    長城網邯鄲10月17日訊(記者 武萌 通訊員 王德峰 李鵬英)近年來,魏縣縣委、縣政府搶抓城市建設歷史機遇,依託邯鄲市東部水網,建設城市河湖水系,先後實施了「66226」工程、「五河一灣、五湖一源、三十六橋景觀」工程,形成環景區河湖水系66公裡,生態水面9000多畝。
  • 鄭建新:以高水平水生態建設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2013年的80%提升至100%,51個市控斷面平均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瀏陽河水質由2017年前的劣Ⅴ類提升至Ⅲ類,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河湖 著力打通小微水體之間的聯繫,實現全域河相交、湖相通、水相連,形成水網相連、水系相通、水脈相承的生態水系 」 城市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治城先治水已成城市管理者的共識
  • 漳州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看看福建還有哪些城市上榜
    好消息剛剛,中國文明網公布了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和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的城市名單漳州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福建省上榜的還有:一、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地級市:福建省寧德市縣級市和縣:福建省上杭縣、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德化縣二、複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前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省會(首府)、副省級城市: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福州市地級市: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三明市
  • 【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數位化的莆田實踐
    荔城區鎮海街道綜合受理平臺連炎淋攝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記者林劍波通訊員連炎淋陳峰)  近年來,莆田市以創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和信息惠民國家試點示範城市為契機,推進智慧莆田建設,著力破解社會治理難點、民生需求熱點、政務服務焦點問題,構建基礎設施先進、網絡信息通暢、城市運行智能靈活、公共服務文明便捷、城市生活安全舒適、城市部門協作高效的「宜居、宜業、宜遊」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