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軒瑋 通訊員 林國富
莆田有句童叟皆知的俚語——「生歹愛照鏡」,形容荔枝樹臨水而生。荔枝林綠茵如蓋,木蘭溪蜿蜒流淌,莆田得了「荔林水鄉」的美名。
然而,這面「鏡子」,卻並非得天獨厚,她曾水患頻仍浸沒萬千良田,也曾因水而殤歷經發展陣痛。如今,得益於2014年啟動的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荔鄉水韻再現人們眼前。
牢記「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囑託—— 堅守生態文明建設歷史使命
「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治理木蘭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使木蘭溪今後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1999年,一場超強颱風引發的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水,牽動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的心,他先後4次來到木蘭溪現場調研,主導規劃、主持開工木蘭溪防洪工程並參加義務勞動,強調一定要「科學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既要實現水安全,也要實現綜合治理。
以人為本的執政情懷,理念超前的治水方略,標註了莆田治水的歷史高度和新的起點。其實,莆田水患由來已久,歷史上興化兒女的「抗天歌」,不乏悲壯慷慨的樂章,錢四娘與木蘭陂,原魯山與東圳水庫……這些治水傳奇,印刻在城市發展的基因裡,如同奔流不息的溪水,在莆田世代相傳。
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水安全、水生態的需求「水漲船高」,而莆田市內水系大多源短流急、千迴百轉,且屬淤泥地質,治理難度罕見,莆田一度是福建省唯一不設防的城市。根治水患,成為莆田人的急切渴望。
傳承治水為民的情懷,牢記「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囑託,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幾經更替,但治水的初心不改。
黨的十八大之後,水利部選擇一批城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莆田市以此契機,積極申報並成功獲批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至此,為期三年、以水為媒推進綠色發展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正式開啟。
「能否解決好水的問題,反映的是這座城市的綜合管理水平。」莆田市委書記、市河長林寶金對此有著清晰的判斷,「我們是答卷人,答得好不好,最終人民說了算。」
如今,木蘭溪防洪工程一期、二期已經治理完成,實現洪水歸槽。治理中留下的舊水道變成了人工湖,起名「玉湖」。玉湖邊,水草搖曳,鷗鷺翔鳴,青少年宮、科技館、圖書館從西向東一字排開。曾飽受水患之苦的村民一同遷居至此。「過去都怕住水邊兒,現在大傢伙兒都搶著來!」村民傅石雄不禁感嘆。從曾經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瀾清波,木蘭溪見證了一座城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滄桑巨變。
從「四道防線」到「生態綠心」—— 打造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新樣本
東圳水庫是莆田的「大水缸」和「生命線」,也是莆田人的精神豐碑,承載著幾代興化兒女的鄉土記憶和家國情懷。這座於1958年動工興建、用時不到2年、國家投資不足2000萬元建成的大型水庫,曾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蹟,孕育出「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東圳精神。
2014年,一項投資達19.5億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又將人們視線聚焦東圳水庫,此後連續多年被列為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頭號項目。
原來遵循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東圳水庫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汙染—治理」的老路。為打贏這場「大水缸」保衛戰,莆田壯士斷腕,痛下決心,為東圳水庫築起「四道防線」:第一道「保護防線」,庫區上遊強化封山育林;第二道「治理防線」,庫區中遊嚴控面源汙染;第三道「修復防線」,環庫建設河湖緩衝帶;第四道「法治防線」,制定水環境保護條例。
在莆田市副市長吳健明看來:「四道防線,為防止汙染入庫設置層層關卡,實現了空間分層治理,是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
清水下山,淨水入庫。從每年近1.2萬畝的造林更新,到投入13億元專門用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居民整體搬遷,到修復環庫生態溼地,發揮水質淨化功能,再到將水源保護上升至法律層面,如今東圳水庫再續奇蹟,水源地的水質從過去不達標的Ⅳ類已提高至Ⅱ類標準。
如果說位於流域上遊的東圳水庫擔任著「固本清源」的神聖使命,那麼下遊的平原水網則肩負起「澤被鄉裡」的光榮責職。
溪水緩緩,流經繁茂的荔枝林,穿過千年的延壽橋,人們泛舟溪上,品茶賞景,抑或駐足岸邊,垂釣閒談……位於市區的繁華地段,綬溪公園卻成了人們遠離喧囂、回歸自然、享受慢生活的好去處。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發展核心區,是莆田市著力打造的生態「綠心」。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綠心是城市功能區「一心三片」之一,以生態綠地、水系保護為主,發揮防洪保安、生態調節、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總面積約65平方公裡。「以天然水系和特色人文為基底,重塑城市生態功能,拉近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距離,把生態效益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談起規劃「綠心」的初衷,莆田市市長、市河長李建輝這樣解釋。
同樣面臨防洪排澇的巨大壓力,但與不少被混凝土「包裹」的城市內河不同,「綠心」內河道隨處可見天然砂石、水草、江心島,天然河灘和自然彎曲的河岸線。莆田按照「以安全為基礎,生態為根本,景觀為形體,文化為靈魂」的原則開展河道治理,還河流以生命,還人們以鄉愁野趣的童年記憶。
無論是下大力氣根治水源保護的「老大難」問題,還是順應自然捨得為水生態留白,這背後彰顯的正是莆田始終堅持的執政為民理念,以及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智慧。
從「水源地」到「水龍頭」—— 構建城鄉供水一體化新格局
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全省平均水平的1/3,是水鄉缺水的尷尬註腳,而現實語境則是一遇乾旱年份,部分地區只能限制供水;老城區怕停水,更怕來水時水壓突增衝出來的鐵鏽「醬油湯」;海島漁村,不得不長期喝從鹽鹼地水井裡打出的「苦鹹水」。
隨著經濟發展用水需求增大,本就不富裕的水資源更顯「捉襟見肘」;與此同時,老百姓對供水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解決供水問題,成為莆田水生態文明建設頭等大事。
「過去,城市供水由住建系統負責,農村供水則由水利部門牽頭,兩套標準和模式是完全分開的。」在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長蔡開國看來,傳統供水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為此,莆田打破了行政區劃壁壘與城鄉二元供水格局,謀劃出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大棋局」:以機制改革創新為總抓手,以管理方式創新為主線,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為基礎,優化配置供水資源資產資本,讓城鄉群眾共享同質同網同價同服務的飲用水。「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全域推進,城鄉一體;民生至上,效率優先;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問題導向,均衡發展。這五條基本原則,為莆田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指明了方向。」蔡開國說。
立足全市「一盤棋」思路,莆田市成立水務集團,負責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從供水到水處理的一體化管理。通過整合原縣區國有和鄉鎮集體水廠,兼併收購民營水廠,水務集團採取「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市場化定價」,提高整體實效,提供水量水質水壓可靠的供水。
一座座水庫大壩聳立於高山峽谷,一條條供水管道穿山跨海通向偏遠漁村,一個個現代化水廠持續泵送甘泉流進千家萬戶……機制理順了,管理創新了,基礎設施的短板正加速補齊。既做優存量,又做大增量:東圳水庫通過綜合治理,供水能力大大提升,金鐘水庫、烏溪水庫相繼建成,西音水庫、南浦水庫等有序推進;現有水廠與老舊管網的更新改造正大力實施,新建水廠與新鋪設的雙迴路管網正在鋪設延伸……一張以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為主,以簡易分散自來水設施為輔的城鄉供水網絡在莆仙大地漸次鋪開。
將劣勢轉化為優勢,莆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從水源、引調水、制水到配水的完整供水產業鏈,初步實現了整區連片供水和雙水源保障,供水保障率大幅度提高,管網漏失率由40%降至20%,市區水質綜合合格率、管網水質合格率均達99%以上。2018年6月,福建在莆田開展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試點工作,為全省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先行探路。
從「生態美」到「百姓富」—— 水生態文明建設紅利普惠民生
3年試點期,根據莆田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防洪除澇、河湖連通等7大類105個建設項目先後實施,完成投資88.07億元,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五位一體」的水生態文明體系已初步顯現。
2017年,母親河木蘭溪榮膺全國首批十大「最美家鄉河」稱號,綠心生態修復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與此同時,作為福建3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之一,莆田的探索為福建乃至全國提供了樣本。2015年7月福建省政府在莆田召開現場會,拉開了福建萬裡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大幕;2018年年初福建省江河湖庫水系連通現場會在莆田召開,湖石淉、土海成為觀摩樣板……
告別了水患汙染,迎來了水清安瀾。監測數據顯示:木蘭溪、延壽溪主要流域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90%以上,省控29個考核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由65.52%上升到72.41%。
生態的「高顏值」,換來了發展的高質量。濱溪地塊土地出讓金由每畝不足200萬元升至450萬元,增幅大於非濱溪地段。莆田市GDP從2014年的1502.0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045.19億元,年均增長10.84%;其中旅遊總收入逐年攀高,年均增長22.36%,旅遊對GDP的貢獻率由9.07%增加至11.19%。
數字的背後,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獲得感。湖石淉邊,林木扶疏,水波撩動,簌簌的風帶著湖邊風車呼啦啦轉,可謂「湖光瀲豔晴方好」。誰能想像,這裡曾是島上生產生活汙水的匯集地,汙臭遍布。「過去躲都躲不及,可真想不到,現在竟能看到這番美景。」村民鄭建平感嘆。
從過去圍堰築陂、修建水庫保安全,到如今治理流溪、連通水系保生態,莆田治水的步伐從未停歇。一次次與水災害抗爭與水環境相融的過程,正是莆田人認識水、尊重水並不斷調整人水關係的過程,成為莆田人建設家園的集體記憶。
「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能影響人。」莆田市水利局局長黃德元說,「試點集中治理是短期的,但要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水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紅利,從而更加珍惜水,自覺地參與到水生態文明建設中。」
清晨時分,萬物復甦。朝霞染紅了天空,薄霧與流水交相輝映,生態宜居的莆田綻放勃勃生機。有理由相信,未來的莆田,更值得期待。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8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