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根據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山東省濟南市在構建「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骨幹水網構架,科學統籌、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黃河水、長江水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目標,以「以水為本、以泉為魂」為思路,積極開展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的創建工作。
三年創建中,濟南市轉變思路,提升理念,通過組織推進、科學規劃、籌措資金、督查考核、廣泛宣傳等創新實踐,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搭建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完善水生態修復與水環境改善措施。
通過回灌補源、五庫連通、河湖溼地連通、玉符河綜合治理等項目實施,濟南實現了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多水源聯合調配,為城市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提供了強有力保障。「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現代水利發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泉城濟南這一古老歷史文化名城在創建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中熠熠生輝,彰顯魅力。本報今日推出專題報導,以饗讀者。
小清河溼地一角 本報記者 滕紅真 攝
五庫連通規劃圖 濟南市水利局提供
初秋九月,風清氣爽。記者在泉城就濟南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思路和理念、經驗和做法等相關話題專訪了濟南市水利局局長張曰良。
記者:濟南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的總體思路是什麼?有哪些目標、任務?
張曰良:根據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濟南市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市範圍開展了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的創建工作。
其總體思路是以增進全社會水福利、提升城市品質為主題,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切入點,以轉變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為抓手,開展遵循自然規律、彰顯泉城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的創建。通過實施水源連通、水源涵養、截汙治汙、景觀提升、水系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工程,建設各行業節水減汙體系,培育現代泉城水文化,形成以自然文明、用水文明、管理文明和意識文明為支撐的水生態文明,營造泉城現代人水和諧關係,把濟南市建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先導區和示範區。
主要任務目標是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構建起「四大體系」,即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安全集約的水供用體系、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和先進特色的水文化體系等,不斷提升全市水生態的自然、用水、管理和意識「四個文明」水平,形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現代水利發展新格局,實現「泉湧、湖清、河暢、水淨、景美」的總體目標。
記者:作為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在推進工作中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張曰良:創建試點中,濟南市在組織推進、規劃建設、資金籌措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實踐探索。
一是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了市長為組長的「六城聯創」領導小組,設立了水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整合創城資源,全面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同時,按照實施方案確定的任務和目標,分解落實到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部門),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創建局面。
二是科學規劃,引領創建工作。結合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完善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完成11個縣(市)區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小清河溼地風貌區水生態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為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三是多方籌措,建立保障機制。用足用好國家、省支持政策,發揮市本級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和放大效應,充分發揮市四大投資集團投融資平臺作用,拓寬投融資渠道。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地方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保障機制。
四是嚴格督查考核,狠抓工作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創建中把督導考核作為抓落實的最有效途徑,制訂《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辦法》《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督導檢查工作方案》,一方面將各縣(市)區考核納入市委科學發展綜合考評體系,一方面由市政府督查室、監察局等單位組成督導組,開展定期督導檢查和專項督導檢查。
五是廣泛開展宣傳,營造創建氛圍。充分利用報紙、網絡、電臺、電視臺等媒體,通過常規宣傳和專題宣傳,通過教育讀本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深入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傳播水生態文明理念,倡導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全社會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記者:試點期結束後,在「十三五」規劃中將如何進一步推進完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張曰良:「十三五」規劃中,將圍繞濟南市委「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決策部署,形成「建設一個城市,堅持兩手發力,構建三個體系,支撐四個中心,解決五個問題,實施六大工程」的水利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和抓好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任務。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相應對策措施,堅持科學規劃,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指導,繼續加強水資源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水安全保障、加大水生態保護力度、開發利用泉水資源等方面的創新和實踐。
以建設現代化泉城為中心;堅持工程建設與改革管理兩手發力、協調推進;努力構建用水循環、親水生態、管水智能三大水安全體系;為區域性經濟、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四個中心提供水利支撐;有效解決水資源、水災害、水工程、水生態、水管理五大水安全問題;抓實雨洪利用、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防洪減災、生態修復、水利信息化六大工程,為推進和保護泉城生態優美、人水和諧的新面貌不懈努力。
撰稿:本報記者王健康、滕紅真,通訊員唐瑞欽、張瑋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1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