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2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快時尚的解藥:降低生態影響的二手商店和服裝交換 在上海南京路和北京太古裡等熙熙攘攘的中國零售商業區,到處都是國際時裝店。但在這些光鮮的表象下,業內人士正越來越關注一種更可持續的生態友好型時尚觀。
中國成人服裝市場規模在2016年高達1.14萬億元,並有望在2019年達到1.3萬億元。與曾受到制約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如今中國消費者能從眾多品牌中選擇其心儀服飾,但與過多選項相伴而至的是沉重的環境代價。一些機構估計,中國正在生產全世界一半的服裝,而該行業正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例如產生大量廢水等。許多人認為大型製造商應為此承擔更多責任,但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正通過少買或再利用等降低消費對環境的影響。
在中國大城市,服裝交換正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並流行開來,一些公益組織正舉辦在朋友和其他人之間進行並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的此類活動。例如北京的「簡生活」項目每季度都舉辦旨在降低過度消費的交換活動。該項目接收從玩具到家用器具在內的任何物品,但協調人娜塔莉·班尼特表示他們收到的大部分物品為衣物。儘管參加該項目的「常客」越來越多,不過班尼特表示,仍有人對二手服裝心存戒備。中國人通常認為這種服裝質量低劣甚至不吉利。
儘管「簡生活」等項目以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二手服裝,但以服裝為主的「只二」或「閒魚」等在線二手平臺通常更關注經濟收益:通過購買接近全新的二手貨省錢或從已經不穿的衣物中「掙錢」。中國的二手服裝市場還正在零售實體商店的層面上擴張。在上海,「蕩鋪」正率先開展二手服飾回收寄賣業務。其創意總監、時尚行業資深人士費志遠認為,儘管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的超便宜時裝正在阻礙中國的快時尚發生變化,但他對中國二手服裝市場的潛力感到樂觀,因為中國的「90後」一代越來越注重個性且普遍擁有能為創意提供更多空間的更苗條身材。(作者羅碧妮·廷道爾,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