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閒置、卻捨不得丟的東西,你會怎麼處理呢?除了上網或在舊貨市場把它們賣掉,如今在上海,還可以通過「以物換物」,得到一份新鮮感。開在虹口區同鳴路的「調一調交換商店」不但為附近的居民盤活了不少生活中的閒置物品,還讓他們收穫了商品背後的故事和心情。
以物換物 也可現金購買
走進這家小店,店內陳設的都是老舊家具,十幾平方米的空間裡,東西擺放得滿而不雜亂。牆上,老式鬧鐘、古舊的酒杯、老唱片;地上,涼水壺、木匠刨子、加溼器;架子上,結婚嫁妝的拉絲花瓶、糖罐、紫砂壺;半空中掛的,帽子、圍巾、掛飾……
店主陳捷告訴記者,開店兩個月來,送來交換的物品越來越多,主要是閒置物品、全新二手商品和一些懷舊復古的私人物品。交換商店並不是收舊貨,陳捷強調,過於陳舊或無法確定功能是否完好的電子類產品、批量庫存積壓、二手服裝類等物品,都不在交換商品之列。「便宜不是換購的原因,對你很必要、很有用才是關鍵。」
交換也有章可循:只要把閒置物品拿到店裡,和店主協商一個雙方可接受的「交換金額」,就可換走店裡的等價物品。如果沒有閒置物品可以拿來交換,店主也接受現金購買。
小物件勾起過往回憶
小店開張兩月,眾多市民慕名而來,這出乎店主陳捷夫妻倆的意料。既要收貨,又要幫著換物,每天大強度的工作讓他們決定將周一設為休息日。而就是這樣的休息日,仍有不少想要換物的市民敲響了小店的門。
記者發現,不同年齡的顧客有不一樣的換物需求和目的。謝阿姨家裡有個閒置的藝術品硯臺,一直想不出如何處理,而她想換些「用得著的」,兜轉了一圈,謝阿姨相中了一個茶盤,「換回去放放茶壺挺好的」。小店老主顧徐阿姨就用搪瓷臉盆、醬菜罐等「老物件」換了自己需要的小家電。
與中老年為實用換物不同,來小店的年輕人則想掏掏「舊東西」,勾起曾經的記憶。那小小的糖罐,就讓無論是上了年紀的謝阿姨還是小年輕的記者回憶起家裡曾經的擺設。
開店不為玩概念
「搪瓷臉盆是過去陪嫁的,以前做家具可離不開這種小刨子,這個涼水壺能讓人聯想到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乘涼的畫面……」介紹起店裡的物件,陳捷更像是講述一段故事。
說起開店的想法,曾在國外留學的陳捷說,一方面想為換物營造一個實體的空間,能更直接與物品接觸,同時,也希望這個店能成為大家放慢生活腳步的機會,讓更多的人享受換物的樂趣,「客人拿來什麼交換物品,客人會領走哪些物品,這些都是未知的。」
既然存在這麼多未知,小店的「盈利點」在哪裡呢?陳捷告訴記者,客戶支付的現金部分就是一部分利潤,但如果大家都是等值交換的話,就一點利潤也沒有,「目前是一半一半」。
「每樣物品在每個人看來,價值都是不一樣的。」正因如此,陳捷也給想要開交換商店的朋友提了個醒,雖然開辦的門檻不高,但必須把握住交換商店的盈利模式,「不是玩概念、玩時尚,而是立足為社區大眾服務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