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打醬油」也有大市值。
醬油這個令人垂涎的生意,創造出海天味業,中炬高新和加加食品等三家上市公司,醬油龍頭海天味業的市值,就跑贏萬科達到2948億人民幣,另外幾家調味品上市公司公布的業績數據,也幾乎無一例外的一片大好,不過加加食品卻是個反例。
11月14日晚,加加食品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卓越投資、實際控制人楊振、楊子江、肖賽平所持加加食品股份新增部分司法輪候凍結。目前,加加食品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所持有的全部加加食品股份均處於凍結狀態。
從昔日中國醬油第一股,再到股份凍結,盈利銳減,加加食品為何變臉?
01
海天味業的總部在廣東佛山,原先是幾家醬園合併而來的國企,最終在一個龐康的年輕人帶領下,從廣東走向了全國。加加食品的總部在湖南,創始人楊振卻是草根起家。
楊振的父親在他7歲時早逝,兩個姐姐早嫁,母親一人拉扯著三兄弟長大。在他的童年歲月裡,他每天都在做著賺錢養家的夢。
楊振,憑藉著自己的刻苦學習考進了寧鄉四中,後來又考取了益陽師範,真的吃上了「國家糧」。畢業當了兩年語文教師後,楊振卻選擇了辭職下海。
他一開始做的是「隱形紗窗」和「技術」轉讓的生意,經營的並不是很好,他愛做菜,但當時的醬油瓶蓋要用利器捅破,才能倒出醬油,容易髒手,於是,他產生了改進醬油瓶蓋的想法——創新點在於打開醬油瓶外蓋時,直接拉開內蓋便可,也即現在醬油瓶所用的瓶蓋。
楊振最初想把方案以50萬元賣給湖南的醬油廠,在賣出無果後,楊振決定創辦一家醬油廠。
1997年初,加加醬油廠在湖南寧鄉縣正式成立,當時僅有3畝地,幾十個工人。
但楊振和加加食品有一個貴族夢想,他想要做的醬油企業,並非與當時湖南市場的醬油產品一樣,以低價、低端為特徵。
他想要的是定位為高端的醬油,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時,便呈現為高端產品的印象。
「高端定位」體現在價格上,一瓶醬油的市場售價6.5元,而當時市場上醬油價格普遍才1.6元。
此時,楊振的加加醬油「高端定位」的設想,實施起來並不順利。銷售人員認為價格不適應市場,建議降價,各地的經銷商吵吵著產品價高不好賣。
價格定這麼高,市場會買帳嗎?楊振有自己的辦法!他先是投入巨資在當地電視播送廣告,而當時十八線城市對電視廣告中出現的產品是無條件信服的,加加醬油的知名度打出來了,銷售渠道也一下子打開了。
看上去很高端的外觀設計,讓加加醬油迅速從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公司成立次年,加加醬油年收入即達到1368萬元。
2003年,楊振更是耗資4800萬,獲得了央視兩個月的「標王」。這兩個月裡,加加醬油的廣告每天準時在中央一套7點整報時與7點半新聞聯播結束時,出現在全國觀眾眼前。
2004年,在央視廣告的加持下,加加食品營收達到創紀錄的5億元。
2009年到2012年,加加食品營業收入從12.02億元增長到了16.57億元,淨利潤從8101.73萬元增長到了1.76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醬油大王」。
2012年1月6日,加加食品成功在A股上市,當時海天味業才剛剛啟動上市程序,千禾味業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品牌。
上市即高潮,加加食品沒想到那是他最後的高光時刻。
02
近年來,中國調味品行業競爭加劇。在傳統調味品領域,內資品牌及公司還是保持強勢,但中高端品類的市場份額卻被外資佔據,如醬油中的李錦記、亨氏的美味源 等。
加加食品的主業醬油行業的競爭更為激烈。全國大大小小的同類企業超過1000家。行業集中度低,地方企業如同諸侯割據。
知名品牌則憑藉鋪天蓋地的電視、公交車等各種廣告,積累人氣以求擴大市場。
雖然加加食品有著貴族夢想,但逐漸也向低端市場傾斜。
目前,加加食品在醬油市場市場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在全國30多個省、市設立1200多個總經銷商,銷售網絡覆蓋城鄉市場。
在加加食品的介紹中,其渠道建設在南方以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為重點,北方剛以河南、河北、遼寧、山西、陝西、甘肅為重點,產品銷售渠道下沉輻射到80%以上的縣。
相比於加加食品,目前,海天的網絡已100%覆蓋了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中國內陸省份中,90%的省份銷售過億,縣級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海天市場佔有率為13.63%,第二梯隊廚邦與加加市佔率為3.14%和2.35%。
從銷量增速來看,千禾表現最佳,增速達30%;廚邦次之,增速為14%;海天增速放緩、加加出現負增長。2011年上市以來,加加食品的營收從2011年的16億元到2018年的17.88億元,幾乎原地踏步。而它的老對手海天醬油2018年的營收達到170億,是加加的近10倍!
市值方面,如今加加食品的市值41億左右,而海天味業的市值則高達2887億,雙方相差70倍!
除了主業不行,被後來的對手趕超,加加食品又陷入了多元化收購效果一般的局面。
從2015年開始,加加食品似乎正在偏離主幹道,不想打醬油了。
2015年5月,加加食品向雲廚電商增資5000萬元獲得其51%股權,從事鮮肉、冷卻肉配送和零售日用品,卻始終不能盈利,2017年12月,加加食品以0元的價格將51%股權轉讓。
5000萬投資換來0元收入,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2017年4月,加加食品擬收購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經過6個月磋商,最終因相關各方利益訴求不盡相同而告吹。2018年3月,加加食品以47.1億元籌劃收購大連遠洋漁業金槍魚釣有限公司100%股權,後因陷入信披違規事件被擱置。
雖然不斷擴張,加加食品業績卻難有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12-2017年,加加食品的營收分別為16.57億元、16.78億元、16.85億元、17.55億元、18.87億元、18.91億元,呈現微漲態勢;但淨利潤卻從2012年的1.76億元下滑至2017年的1.59億元。2018年,出現營收、淨利雙雙下滑現象。
利潤下降的同時,加加的質量也亮起紅燈。
2018年,加加的質量頻頻被亮紅燈。2018年3月,中國消費報記者在合肥多家超市調查發現,加加品牌新一代特製醬、紅燒、金標生抽及老抽王等4個品種醬油食品標籤上生產日期標識不清晰。2018年10月12日,江蘇消費網報導「加加」兒童醬油總體指標不如普通醬油。
加加食品近幾年在醬油板塊沒有太多增長,更多的是採取品類多元化策略,包括麵條、食用油都在做,但是整體進展不是非常順利,變成了主業不強,副業太弱的局面。
03
加加食品的崛起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在醬油大多數有廣東等地控制下,加加食品憑藉「淡醬油戰略」從眾多品牌之中咬下了一口肉。
在創業的初期更是通過各種途徑鋪設廣告、招商,甚至豪賭樣式兩個月的「標王」,藉此奠定了其在行業之中的地位。加加食品的發展速度也著實讓人驚訝,在2012年率先上市,打出了「醬油第一股」的名聲。
可以說,加加食品的發展完全是依靠這些領先一步的策略,出人意表的行動,領先行業,快速的抓住了機遇,得到快速發展,獲得市場認可。
但是從加加近幾年的表現來看,加加食品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銳氣。曾經加加力推「大單品」戰略+「醬油和植物油雙輪驅動」戰略,管理層的思路要逐步地置換低端的產品,走大單品路線,淘汰一些銷量少、利潤低的產品,把高毛利產品做成規模,把加加做成調味品行業的「茅臺」。
大單品戰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這也是提高毛利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事與願違,高毛利率的大單品並沒有讓公司的毛利率獲得提升,甚至從2014年的30%降到了2016年的27.49%。
而且公司近幾年一直大力推進的東北、華南、西北三大區域的營業收入連年下滑,東北地區的營業額更是在2016年創下了13.87%的跌幅,新區域開拓乏力。
產能不足也一直是加加食品難以壯大的關鍵。在上市之前,加加食品僅有長沙和鄭州兩個生產基地,其生產能力難以滿足加加食品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加加食品上市主要募投項目也集中用於擴大產 能。
最後隨著消費升級的變化,加加食品並沒有及時的調整過來,眼睜睜的看著高端和次高端醬油被千禾、魯花、欣和、海天、李錦記、廚邦一步步蠶食。
如今加加變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當初聲稱的貴族夢想已經破滅。
留給加加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一直不能擴大全國市場,也是加加食品產能擴張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小時了了,大必未佳的宿命,加加食品似乎很難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