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2020-12-11 央視網

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社會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7月28日 09:13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所謂預報是對未來天氣現象的一種預測,那預測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為了回應公眾「天氣預報不準」的抱怨,中國天氣網曾經製作了一組圖解報導「天氣預報為何不準?」以回應質疑,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天氣預報呢?天氣預報怎樣才算準?公眾應該如何科學理解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呢?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現代天氣預報學科畢竟還是一個年輕的學科

       儘管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就有了氣象觀測方面的記錄,但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百餘年的歷史,特別是對於目前世界通用的數值預報方法來說,我國於1955年才開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發布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不能苛求它做到「萬無一失」。

       第二,大氣運動遠比你想像得要複雜

       目前為止,人類對大氣運動中的規律的認識仍然很有限。有一個聽起來很美麗的詞語,它形容了一個很虐心的事實,那就是「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蝴蝶扇動翅膀尚且如此,何況城市熱島、溫室效應以及錯綜複雜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等對大氣的影響,再加上大氣運動本身還存在內在的隨機性。將這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種種因素搞清吃透並在模擬運算中精準詳盡的描述幾乎不可能,也可以說我們還不能完全真實全面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做到近似地、無限接近真實地對其進行模擬,因此不免存在誤差。

       打個比方,如果將天氣預報比作給老天爺把脈,那麼老天爺感冒是幾隻蝴蝶搞得鬼、它們分別是誰、它們各自用了什麼「伎倆」,你很難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而後依次列出,因此在判斷老天爺的症狀是打幾個噴嚏就完,還是眼淚鼻涕一把抓、咳嗽噴嚏齊上陣時就做不到指哪打哪、說一不二!

       第三,預報是否準確還受到觀測手段的限制

       衛星、雷達等的誕生相當於給用預報員安上了「千裡眼」,從此颱風的動向就無法逃脫人類的眼睛,幾百公裡範圍內的突發性強降雨也已經不再是預報上的頑症了。但其實這些高科技的觀測手段也是有軟肋。

       比如說,極軌氣象衛星離地球較近,解析度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當它在運動中偏離這個區域時,該區域就暫時成為觀測的「盲區」,而有些天氣可能恰巧就在這個時段發生。於是,糟糕,漏掉了。

       第四,公眾理解偏差和科普宣傳不到位

       感覺「天氣預報不準」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就是公眾理解的偏差或者說科普宣傳的不到位。比如說,在氣象監測中,一個觀測站的數據要代表一片區域的情況,因此,在預報中,觀測到某一站點有雨,就可以預報這一站點代表的這片區域有雨,但這片區域的天氣情況顯然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東邊日出西邊雨」,即便僅隔一條馬路,天氣情況也可能各不相同。可能當時正位於「馬路的另一邊」的你確實沒有與雨水碰面,但你要因此而斷言預報不靠譜,氣象部門真的有點冤,因為我們顯然不可能在每一條馬路、每一個街區都設置觀測站。

       即便我們可以精準表述大氣運動的方程組、並在每一個街區都設置觀測站,在接下來的計算環節還是會遭遇「瓶頸」。

       用計算機來運算聽起來很簡單、很智能,而且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就是那種計算速度每秒上萬萬億次的「大塊頭」,就安家於氣象部門。但是你要知道數值預報的計算量之大、運算之複雜可以說達到「變態」的程度,世界上最聰明的計算機也會「發怵」,在求解描寫天氣演變過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時也很難做到完美、做到極致,它的計算能力之於預報需求來講仍有待繼續提高,它的運算仍可能存在偏差,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人工訂正一說。

       第五,「你的感覺欺騙了你的心」

       從公眾的角度講,預報的不準確跟人們的心理預期值過高以及選擇性記憶有關。在大眾的生活中,天氣預報對於穿衣、出行、旅遊等等日常事宜的意義不僅是參考甚至上升到了依賴,因此,大眾對天氣預報抱以極高的預期,同時也認為氣象部門吃的就是這碗飯,沒有理由不給大家一個準確權威的結果。

       所以,當預報準確的時候大家認為這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自然不會「難以忘懷」;但是當預報不準的時候,卻往往會因影響了工作生活安排而耿耿於懷、記憶深刻。這也是天氣預報在大家印象中總是不靠譜的一個重要原因。

       天氣預報真的不靠譜嗎?

       從預報員的角度講,預報工作要受到技術水平、預報經驗的制約。其實,預報員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願意說真話的人,沒有人比預報員更迫切地渴望預報能夠百發百中、說一不二。

       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為87.3%,24小時最高、最低溫度的預報準確率已經突破80%。颱風路經預報誤差為66公裡,這些數據與世界各國的天氣預報相比,均處於前列或領先水平。所以,如果你認為天氣預報總是不靠譜,那麼可能真的是你「感覺出了錯」。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明白,天氣預報是有局限性的科學,它可以無限接近完美,但永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

相關焦點

  • 師太不同意第一期:天氣預報瓶,真能預報天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算我們把天氣瓶子放在室外,就算室外的天氣瓶子真能反映出氣溫變化——那又怎樣?這能叫「預報」嗎?!什麼叫預報?現在是10℃,我跟你說,24小時後會變成20℃,這才叫預報!而天氣瓶子無非是現在已經20℃了,它用結晶的狀態反映出來而已,這可不是預報,這只是實測,其功能僅僅相當於一支漂亮的氣溫計——把抽象的水銀柱刻度,換成了具象的溶液結晶型而已。
  • 天氣預報不靠譜?谷歌用AI模型實現「實時」天氣預報
    天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準確的天氣預報可以告知人們是否應該重新安排周末的出遊計劃,也能讓即將遭遇颱風的人即時撤離危險區域。但是,要進行準確的天氣預報,尤其是對每小時都在變化的天氣進行預測,挑戰巨大。
  • 為啥你感覺的溫度,總比天氣預報的熱?
    高溫持續 於是,一個「老話題」又在網上流傳 天氣預報說是30℃ 但我感覺其實是35℃ 為什麼差這麼多?
  • 每家的天氣App預報的都不一樣?
    碰上這種情況,如果你只有一個天氣App,又沒有精確定位的話,那麼很可能就倒黴了……但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App,手機裡同時裝了好幾個,可能仍然會陷入選擇困難為啥各家天氣預報都不一樣呢?天氣預報服務分析公司ForecastWatch的創始人埃裡克·弗洛爾表示:作為用戶,如果你淋了雨而忘記帶傘,你會對預報感到不爽,但你帶了傘沒用上的話,你就沒那麼生氣了。因此,有的預報方傾向於過度預報降雨情況。不過,一些主流預報方正在摒棄這種做法。有特別靠譜的天氣應用嗎?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比如,溫度、雨、風、溼度等不同類型的天氣或天氣要素可預報性不同,預報準確率也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天氣類型,比如雨,雷陣雨和連陰雨的可預報性也天差地別。一般來說,雷陣雨等局地突發性天氣的可預報性較低。  此外,不同時空尺度也導致可預報性不同。北方地區某天有一次暴雨過程,與你家門前某天中午12點會下雷陣雨是完全不同的尺度,前者涉及範圍廣為大尺度,後者涉及範圍極小為小尺度。
  • 市民為啥感覺天氣預報總是不準?
    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讓氣象臺的專家給咱們說說。     「天有不測風雲」不僅僅是諺語  「到現在都還記得7月29日晚上銀川的那場大雨,我和幾個朋友在萬達廣場的KTV唱歌。晚上10點多出來時,那個雨大得呦,人根本出不去。但想想氣象臺是預報有雨,可是根本沒有說會下這麼大。」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結果一查,並不是颱風……只是一種強對流天氣。根據中國天氣網統計,颱風通常在6月-9月才會「光顧」中國。但是,網友並沒有因此放過氣象臺,紛紛舉例,你家天氣預報就是不準的!原文如下: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
  • 為什麼國外的天氣預報都……這!麼!好!看!
    天氣預報得準不準,根本不重要好嗎,大家看天氣預報又不是真的很關心天氣.....如果有一天,你家的天氣預報的屏幕上,出現了斯嘉麗詹森的臉龐,就算她像讀報紙一樣拿著稿子念天氣,你也會痴漢笑著原諒她不是嗎?
  • 必看情感段子:天氣跟女人一樣善變,天氣預報跟男人一樣不靠譜
    1、一個男人,對全世界都冷漠,只對你溫柔,這對任何女人來說都是致命的。2、追你的時候叫你寶寶,到手的時候叫你寶貝,高興的時候叫你媳婦,爭吵的時候叫你神經病,生氣的時候叫你滾犢子,煩躁的時候叫你別墨跡,這就是男人,多麼形象而又生動的王八犢子。
  •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宋英傑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氣象先生」宋英傑: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在他看來,電視上的天氣預報,不應該是照本宣科式地背誦公報,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觀眾聊「天」。  接地氣  「初雪如同初戀,預見不如遇見」「冷空氣縱然跨越萬水千山,降溫依然與我無關」「初秋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了又反彈;中秋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上升難;深秋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了錢」。在節目中,宋英傑金句頻出。
  •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手機天氣預報不準嗎?
    現在大家出門之前都會習慣的看一下天氣預報,大致感知一下當天的溫度及天氣,以便出行。但是小編卻覺得天氣預報員是「最不靠譜的人」,說多雲卻下雨,說大雪卻沒見著雪花……那為什麼,天氣預報總讓人覺得不準呢?我們手機上看到的天氣預報主要是短時預報和短期預報,有時也有周預報。此外,天氣預報指的某地也是一個寬泛的地域概念,它涵蓋的可能是一個縣,甚至一個市的範圍。民用天氣預報並不是、也不可能是點對點的預報。所以,天氣預報準只能是相對的準,是在一定範圍內的準。
  • 天氣預報:準確率追趕期望值
    ①世界性的難題——  天氣預報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從科學上講不可能完全準確  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節目主持人宋英傑,曾經擔任過天氣預報員。他說,有很多人一說起天氣預報,就有「不靠譜」的印象。
  • 動植物也能預報天氣?
    中國天氣網訊 最近,一則山東濟南金剛纂村有棵「氣象樹」能預知天氣的新聞引發網友嘖嘖稱奇。據報導,全村160戶老老少少,通過觀察800年老槐樹身上的「樹洞」是否流水來判斷未來幾天的晴雨,從不失靈。  小編在驚訝和質疑中對「氣象樹」進行了檢索,發現大樹能預報天氣的事例在廣西、安徽等地也廣為流傳。
  • 為什麼你看到的天氣預報有時候會變化?|回應關切
    XXX1分鐘前「你們的天氣預報也太不靠譜了?報著有雨,天兒還出太陽了!哪來的雨?天氣預報一會就又改成晴天了。有時候報的小雨卻下的大雨。」近日小編專訪了氣象專家為大家講一講「天氣預報那些事兒」看完你會更能理解你所看到的預報Part 1為什麼天氣預報會有誤差?
  • 15天天氣預報能信嗎?其實是電腦算出來的
    天氣預報一報給你報半個月,靠不靠譜?近期,一些天氣預報軟體和網站陸續推出了長達15天左右的天氣預報,短期天氣預報還未必準確,推出時效性如此長的預報,難免讓人感覺是「找抽」。記者比對後發現,半個月前對最近幾天的預報是中雨接著小雨,而實際情況是雨勢明顯減弱,高溫即將重臨。
  • 簡介天氣預報節目製作流程
    節目用通俗的語言,豐富的圖文解讀天氣,以最快的速度發布最權威的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同時,介紹氣象知識,提供交通信息,並且從天氣的角度提供健康、出行、飲食等方面的生活參考。《天氣預報》自開播以來,就成為老百姓生活中離不了的一部分。天氣早知道,使公眾合理安排出行,成為生活的重要參考。作為央視知名天氣預報主持人,楊丹以其輕鬆流暢的播報和自信穩健的台風深受全國公眾的喜愛,為全國氣象影視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 天氣預報的發展(二)--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數值天氣預報根據物理學原理(大氣動力學)建立描述天氣演變過程的大氣運動方程組,輸入觀測資料,運用差分,一步一步的算出未來大氣的運動狀態,預測未來天氣。後來,科學家創造出「數值求解」法,但是由於未認識到大氣動力過程的多尺度性,無法區分天氣系統演變的主因,嘗試宣告失敗。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系列報導)
    事實上,預報員像醫生一樣,今天你能「妙手回春」,但明天你可能會「失手」出現「誤診」。  你預報對了,那是你應該的,很少有人記得你;你預報錯了,大家都會嘲諷你,記住你——這便是預報員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是,不管怎樣,必須承認的是:預報員在準確預報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且難以被取代。
  • 【專家視點】未來的天氣預報是什麼樣的?
    丁一匯認為,雖然天氣預報已經達到了自然科學預報領域最前沿的水平,但要想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困難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最主要的困難就是通過不同方法減少大氣中混沌現象的影響。現在使用的集合預報就是有效方法之一。目前採用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是用數學的方法描述大氣運動規律,形成方程組並計算出結果。
  • 微博上流行的「天氣瓶」靠譜嗎?
    原標題:微博上流行的「天氣瓶」靠譜嗎?  你以為這樣的天氣就已經夠冷了嗎?  錯了,根據市氣象臺的消息,又一股冷空氣在今天到來了!  微博上流行的「天氣瓶」  其實不太靠譜  天氣冷了,大家對溫度的變化越來越關心。最近,一種叫做「天氣瓶」的小玩意兒在網絡上流行起來了。身邊的不少朋友紛紛心中長草,想要自己動手做一隻萌萌的天氣瓶。  不過這種「天氣瓶」到底是什麼玩意兒,預測天氣到底靠不靠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