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 著/文非 劉作奎 播/文月
凱末爾:現代土耳其創建者
作者:文非 劉作奎
穆斯塔法.凱末爾(1881—1938),現代土耳其的創建者。他被土耳其人尊稱為「阿塔圖爾克」,意為「土耳其人之父」。
他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哈裡發制度,在伊斯蘭世界第一次建立了世俗共和國,為伊斯蘭教國家走向現代化開了先河。
1881年,凱末爾出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南端城市薩洛尼卡(今屬希臘)。他的父親曾任海關職員,主張讓他上新式學校,而固守傳統的母親則堅持要把他送進私塾學習宗教知識。父親平衡了一下,讓他先在私塾待了幾天,然後再進新式學校。7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凱末爾被迫綴學。
鄰居卡德裡少校威武的軍裝讓少年凱末爾羨慕不已。他沒有告訴母親,偷偷參加了軍事小學的考試。1891年,10歲的凱末爾成為一名小軍校生。後來他跟同學說:「當我穿上軍裝時,感到一種力量油然而生,仿佛我成了自己的主人。」
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凱末爾性格孤傲。妹妹回憶說,凱末爾小時候做遊戲,絕不肯彎下腰讓別的孩子從自己背上跳過去,因為他認為彎腰有損尊嚴。18歲時,凱末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伊斯坦堡陸軍大學。
陸軍大學生活艱苦,要求苛刻。軍士長對學員喝斥打罵,夥食是簡單的燜蠶豆、羊肉和米飯。凱末爾很快適應了這種生活,在他成為總統之後,燜蠶豆仍然是他最愛吃的東西。在陸軍大學裡,掌握一門外語的學員都會被授予一條綬帶。在750名一年級新生中獲得這種綬帶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凱未爾則因為掌握法語而獲得了這項榮譽。儘管學校規定除了教科書之外其他書都不許讀,但他在熄燈之後還是偷偷閱讀各種主張革新的書籍。法國大革命和普魯士的崛起對他影響至深。
1902年,他以全年級第8名的成績從陸軍大學畢業,並順利考取參謀學院繼續深造。經過3年的學習,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績從參謀學院畢業,成為一名上尉參謀,正式開始自己的軍旅生涯。
轉戰三大洲
從參謀學院畢業後,凱末爾被分配到駐敘利亞的第五軍團,這是他第一次置身於一個非土耳其人的社會環境。正是在這種環境裡,他的土耳其民族主義思想幵始形成。一次,一個馬其頓軍官當著他的面貶低土耳其人,說他們連給阿拉伯人提鞋都不配,凱末爾勃然大怒。1906年,在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路上,他第一次開始思考如何在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基礎上建立一個土耳其國家。
1908年,他的校友恩維爾領導了土耳其立憲革命。凱末爾是這場革命的堅定支持者,但他主張軍隊不幹政,為此險遭暗殺。
這一時期,他潛心研究陸軍戰法,努力將普魯士的先進經驗應用於實踐。在一次演習中,僅是少校的他直斥一位將軍指揮失當。在軍官倶樂部的演講中,他公開聲稱:「奧斯曼帝國的高級軍官都是無能之輩。軍隊的有效指揮系統最高也就到少校一級,未來的偉大統帥將從今日的少校中產生。」
1910年,他隨奧斯曼帝國軍事觀察團參觀法國皮卡第軍事演習。在坐火車去巴黎的路上,一出邊境,他就摘下頭上的土耳其圓筒帽,換上禮帽。他的同伴反對說:「應該讓人們知道我們是奧斯曼土耳其人。」當火車在塞爾維亞的一個車站停靠時,一個小孩指著他們說:「該死的土耳其人。」他的同伴隨即也將自己的提包折成一頂禮帽戴在頭上。凱末爾深刻感受到衣著所蘊含的社會力量,心中萌生了以改變衣著為內容的社會變革的思想。
不久,凱末爾主動請纓去利比亞,與入侵的義大利人作戰。他一生都非常重視秩序、儀表和衣著,即便在利比亞沙漠的軍營也不例外。他嚴格整飭軍紀,甚至親自檢查勺子和餐巾是否清潔。因為在他看來,這些是文明和開化的象徵。
1912年,巴爾幹戰爭爆發。剛回到伊斯坦堡的凱末爾受命防守黑海海峽。在巴爾幹聯軍面前,受德國軍官指揮的奧斯曼軍隊節節敗退,凱末爾的家鄉薩洛尼卡也被希臘佔領。戰爭結束後,凱末爾憤然指出,把軍隊交給德國軍事使團十分危險。
由於政見不同,他被派往奧斯曼帝國駐保加利亞使館擔任武官。在—次化裝舞會上,他穿的15世紀奧斯曼近衛軍團的制服引起所有來賓的興趣。這身軍服是他經陸軍部長特批,從伊斯坦堡的軍事博物館調來的,藉機向各國貴賓炫耀奧斯曼帝國昔日的輝煌和土耳其人的勇武。
奧斯曼帝國唯一的常勝將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看到國家領導層向德奧集團靠攏,凱末爾憂心忡忡。他斷定「沒有理由確定德國會打贏這場戰爭」。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受到重視,奧斯曼帝國還是站在德奧一方參戰。凱末爾要求去伊拉克前線抗擊英軍,但接到的命令卻是率領第十九師保衛首都伊斯坦堡的門戶達達尼爾海峽。到達總參謀部後,凱末爾才知道第十九師還沒有完成建制,他只能率領1個團的兵力去對抗英法聯合艦隊。
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凱末爾身先士卒。他向戰士們發布命令:「我不是命令你們進攻,而是命令你們犧牲!」經過血戰,凱末爾的部隊頂住了英法聯軍的猛烈進攻,為援軍的到來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16年,凱末爾晉升準將,年僅35歲。他奉命趕赴東線與俄國作戰,遏制了俄軍進攻的勢頭。1917年,從波斯灣北上的英軍佔領了巴格達,奧斯曼帝國舉國震動。凱末爾被任命為第七軍團司令,準備反攻。由於不滿德國人擔任集團統帥,凱末爾辭職,並退還了政府下發的全部經費,以至於自己連回伊斯坦堡的車票都買不起。還是他的一個朋友用2000裡亞爾給他買了匹馬,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1918年,奧斯曼帝國新君瓦希德丁即位,重新起用凱末爾。面對英軍的猛烈進攻,奧斯曼軍隊兵敗如山倒,凱末爾只好放棄敘利亞地區,但他在託羅斯山脈一線構築防線,令英軍無法推進。
10月,奧斯曼帝國投降。而此時的凱末爾已經是奧斯曼帝國軍界公認的常勝將軍。不過,在軍隊之外卻沒有什麼人知道他,因為帝國陸軍部長恩維爾出於妒忌,總是有意在嘉獎令上刪去他的名字。恩維爾說:「如果凱末爾成了將軍,他就會想當蘇丹;如果他成了蘇丹,他就會想當神。」
締造現代土耳其
1918年11月13日,凱末爾在伊斯坦堡火車站走下火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5艘協約國戰艦進佔伊斯坦堡的場景。對此他非常沮喪。
次年5月,希臘軍隊在土耳其西部港口伊茲密爾登陸,激起了土耳其人心中壓抑已久的悲憤。他們認為,被過去曾是帝國附庸的希臘人佔領,簡直是奇恥大辱。
凱末爾被派往安納託利亞監督軍隊遣散。在那裡,他招募老兵,成立國民軍,並通電全國,宣布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之中,號召東部各省聯合召開國民議會。1920年,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正式召開,凱末爾當選主席。
在1921年9月的薩卡裡亞戰役中,凱末爾指揮土耳其軍隊擊退入侵的希臘軍隊。這是自1918年奧斯曼帝國投降以來,土耳其人第一次在戰場上揚眉吐氣。一年后土軍收復伊茲密爾。
在伊茲密爾,凱末爾為選住所巡視了多所宅第。當他來到郊外海邊的一所別墅時,見到了24歲的姑娘拉蒂法。美麗嬌小、充滿活力的拉蒂法一直仰慕凱末爾,她盛情邀請凱末爾留下,凱末爾便將司令部安在她家。拉蒂法多才多藝,凱末爾戲稱她為「司令部的女司令」。據拉蒂法回憶:「一天晚上,他用他那洞察一切的眼睛看著我,目光像海一樣深。他說:哪兒都不許去,等著我,這是命令。」4個月後,他們在伊茲密爾舉行了婚禮。
19237月,土耳其與英、法、意、希臘籤訂了《洛桑條約》。該條約承認土耳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對外取得勝利的凱末爾開始著手改革政治體制。大國民議會在1922年廢除延續了6個世紀的奧斯曼蘇丹制度的基礎上,1923年10月,又通過修正案,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全票當選第一任總統。1924年,延續了將近1300年的哈裡發制度被廢除,奧斯曼王室全部被驅逐出土耳其。
在政治上,凱末爾實行政教分離,大力清除各種宗教弊端,廢除政教合一的哈裡發制度,在伊斯蘭世界第一次建立了世俗共和國,為伊斯蘭教國家走向現代化開了先河。他告誡人民:「這個國家無論如何也要成為現代文明的國家。對我們來說,這是個生死存亡問題。」他警告那些反抗現代思潮的人:「你們若要頑固地帶著另一個時代的舊習,就會成為社會的棄民。我們不但要維持我們固有的一切,同時更要學習如何從西方獲取一個進化民族不可或缺的東西。」
與此同時,凱末爾利用一切場合宣傳教育的意義。他制定了文字改革方案。在巡視全國時,也隨身帶著黑板,教人識讀新字母,人們親切地稱凱末爾為「首席教師」。凱末爾還廢除了一夫多妻制,規定婦女同男子一樣享有繼承權和受教育的權利。
1923年,凱末爾與希臘達成交換人口的協定。根據協定,110萬在土耳其的希臘東正教徒將遷往希聛,而38萬在希臘的穆斯林將遷到土耳其。凱末爾試圖以這種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解決土耳其歐洲領土的民族問題。
凱末爾的婚姻後來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善妒的拉蒂法總是抱怨丈夫過多地參加社會活動。一次拉蒂法硬要把丈夫從晚會上拉回家睡覺,夫婦倆公開發生口角。一天晚上,凱末爾很晚才回家,進門之前與門衛閒聊了幾句,拉蒂法突然出現在陽臺上,大聲嚷道:「凱末爾,你跟鄰居的朋友們還聊不夠,還要跟你的門衛交朋友嗎?」
凱末爾非常喜歡孩子,可是他們一直沒有孩子。1925年8月的一個晚上,凱末爾離家去辦公室過夜,他在給拉蒂法的信中宣布婚姻約束。
年過半百的凱末爾每天工作的時候總穿著亞麻睡衣、抽著香菸、喝著土耳其咖啡。據秘書說,他每天要喝15杯咖啡,抽3包煙。在一次招待會上,埃及駐土耳其大使頭上的圓筒帽令凱末爾感到不快,他命令埃及大使立刻摘掉帽子,大使為免麻煩只能照辦。事後埃及提出抗議,土耳其方面則特許埃及大使戴圓筒帽。
在國慶10周年的閱兵式上,凱末爾深情地說:「誰把自己稱作土耳其人,他將永遠幸福快樂。」1934年,大國民議會授予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姓氏。
1938年11月10日,凱末爾去世,年僅57歲。
凱末爾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土耳其,他曾經說:「我微小的軀體總有一天要埋於地下,但土耳其共和國卻要永遠屹立於世界。」
編後絮語
凱末爾主義:以世俗化為中心的現代化改革
關於現代化,相關經典理論的判定依據是以6個現象及其綜合效應:的時代,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城市化、宗教世俗化、人格理性化,及由此而來的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如馬克斯•韋伯所言:「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的時代,世界祛除巫魅是這個時代的命運。」有如本頓•詹森的定義:『『世俗化是指意義體系中超自然因素的減少的變化過程。」基於此,宗教世俗化就成為現代化理念所衍生的一個重要的經典型的命題與預設,並認為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宗教必然衰退;政教分離、宗教的私人化勢在必然;一個社會的文化、人們的精神與觀念將逐漸擺脫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徵的控制;人們不再以宗教為標準來對待和解釋世界與自己的生活。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於1923年10月29日,能徵善戰的凱末爾當選首位總統。凱末爾早年就深深感受到奧斯曼帝國的專制與腐朽,他對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有深入研究,並注意到工業革命和議會民主制度給歐美國家帶來的巨變,於是結合土耳其的國情和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鬥爭實踐,逐漸形成了立國與治國的思想體系,即共和、民族、民眾、國家、世俗、改革的「凱末爾主義」。
凱末爾的現代化、民族化、民主化改革,都同「世俗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凱末爾改革的總特點在於它是一次以「世俗化」為中心的現代化改革。土耳其民族不再從屬於任何宗教,實行政教分離,將伊斯蘭封建神權勢力從國家政權、法律、教育和社會生活等領域全方位驅逐。
凱末爾的教育改革,提高了國民文化水平,培養了大批人才,為以後走向現代社會準備了條件。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教育世俗化:規定學校必須在國家監督之下,取消宗教學校和神學課程;第二,教育現代化:學校必須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現代化教育,向受教育者傳授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和思維方式;第三、加強民族意識教育:土耳其語文、歷史和地理課均需由土耳其教師擔任;第四,推行義務教育和職業專科教育,興辦擴建高等學校。凱末爾的文化改革,旨在淡化宗教影響,樹立土耳其的民族精神。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其二,編寫教本《土耳其歷史綱要》。文字改革有利於國際貿易交往,而且簡便易學,同時也將民族主義與歷史學相結合,加強了民族意識。
凱末爾的社會生活與習俗改革,廢除了舊的習俗,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主要舉措為:第一,破除迷信和提倡科學的現代化精神:政府關閉了女修道院和墳院,取消了篩海、託缽僧一類人的活動,並禁止這類人用荒誕咒語治病誤人;第二,曆法改革:正式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元歷;第三,採用姓氏:改變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無姓的習慣;第四,稱謂改革:取消了象徵封建等級的舊稱號和頭銜,如帕沙,以貝依(先生)、貝揚(女士)等新稱呼代替;第五,改革服飾和其他傳統象徵物:凱末爾身體力行,脫去傳統服飾和軍裝,身穿西服出現在國人中間;第六,提高婦女地位:禁止一夫多妻制,女子除去面紗,提倡男女同校,給婦女以選舉權。
凱末爾認為,奧斯曼帝國之所以腐朽落後,宗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必須把人們的思想從傳統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正是凱末爾推出以世俗主義為核心目標的一系列改革,開啟了土耳其現代世俗化道路,奠定了土耳其現代化、民主化的基礎,使土耳其走向現代崛起之路。富蘭克林•羅斯福曾說:凱末爾為他的民族贏得了獨立,也為自己臝得了世界的尊敬。"「為了生存下去,土耳其必須成為現代世界的一部分。」凱末爾曾經指出,宗教並非是自古以來土耳其唯一的文化歷史,僅僅是漫長歷史的一個階段,是整個區域文明的組成部分。他提出土耳其人是歷史上所有偉大宗教薰陶的產物,但「土耳其民族不屬於任何宗教」,因此世俗主義成為其必然的邏輯選擇。
凱末爾開創的以世俗化為中心的現代化改革給土耳其帶來了新生,使一度瀕於滅亡的「西亞病夫」走上了民族復興的道路。也使得土耳其順利地度過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二戰」後,土耳其的工農業繼續迅速發展,60年代中期,基本上實現自給自足。凱末爾在他任職期間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奠定了現代土耳其的基礎。凱未爾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歐亞大陸世俗力量與宗教力量間的對比,對人類繼續走向文明融合及民主進步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如今,凱末爾已經離世近80年,但他的靈魂與思想精髓一直牢牢地植根於土耳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