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
李邕,是盛唐時期非常著名的狷狂人士,才華出眾,耿介磊落,不論才情還是人品都得到時人的敬重。他尤其喜歡獎掖年輕後進,在世人眼中是個「信陵君」一樣的人物。開元七年,李邕時任渝州刺史,很多蜀中文士都投寄詩稿到他門下,以期得到肯定和引薦。
不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才情太高的人總免不了會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舊唐書·李邕傳 》稱他「頗自矜」。什麼意思呢?就是特別自負自大,喜歡誇耀自己,在年輕後輩們面前總喜歡擺架子。對此,很年輕學子因為他的顯赫聲名和非凡才華,都隱忍不語。
然而,有一個年輕人卻非常大膽,在遭到他的輕視後,直接寫詩怒懟。他就是大詩人李白。此時的李白,年輕氣盛,初生牛犢不怕虎。因為仰慕李邕的才華,他出遊到渝州時便去謁見李邕。席間,李白不拘俗禮,高談闊論,讓自負的李邕十分不悅,遭其譏諷。
對此,李白很是不滿,怒而寫詩一首回敬李邕,態度頗不客氣。這首詩就是李白生平最狂的一首詩《上李邕》。在詩中,李白以大鵬自比,自信滿滿,真不愧是大唐第一天才詩人。詩作一開篇就極具震撼力,讓人讀來直呼過癮,全詩如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從詩的題目《上李邕》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李白心中的憤怒與不平。李白縱然不畏權貴,骨氣奇高,然而基本的禮數教養他還是知道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他卻直呼一個長輩的名字,不帶一個敬語。由此可見,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心中是多麼激憤。
在詩作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鵬自比。他認為自己如大鵬鳥一樣,總有一天會時來運轉,乘風萬裡,直上雲霄。大鵬一飛沖天,扶搖直上九萬裡,即使不藉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幹。詩人說他即使不得,其實也不會如世俗之人那樣默默無聞。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是整首詩中最令人振奮的千古名句,極具震撼力。千百年來,它不知道激勵了多少落寞之人,令人讀之直呼過癮。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它其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扶搖直上就達九萬裡。詩人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而這也是詩人對自己的肯定。
在詩作後四句中,李白對李邕的怠慢態度作了強有力的回答:世上那些凡夫俗子不理解我的奇談怪論,聽了我的豪言壯語後都冷笑不已。可是,就連孔聖人都曾經說過「後生可畏」,一個大丈夫怎麼能輕視年輕人呢?
在這裡,「世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很顯然其中也包括李邕在內。雖然詩人用語委婉,但譏諷之意卻很明顯。李白一身才華,自信滿滿,喜歡說些不同凡響的言論。本以為李邕這樣的名人應該不會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可事實卻出人意料。時人眼中才學與才情都十分出眾的李邕,其見識也不過如此!
詩作最後,李白抬出孔聖人的故事予以反唇相譏,意思是說:你李邕難道比聖人還要高明?可以說,詩中的李白態度相當桀驁不馴。然而,這樣的李白並不令人討厭,反而叫人喜歡。事實上,唯有李白才能夠說出如此自信而誇張的話語。人人都有年輕時,如果遭遇了輕視,就讀讀李白這首詩,一定讓你直呼過癮。
對於李邕這樣一位名聞海內的名士,李白竟敢直指大名,與之分庭抗禮,足見其年輕時的見識與膽量,真不愧是天才李白。縱觀李白一生,不委屈自己,不諂媚他人,笑傲詩壇,蔑視權貴,這首詩反映的正是李白的本色。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僅憑這一首詩,李白就足以彪炳千古,光耀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