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我家裡窮,學費都交不起。一些親戚出去打工,混得很好,跟我爸媽貶損讀書的價值,說什麼他們上班的廠裡,大學生工資比他們還低。還好的是,我爸媽在這方面非常堅定,從來沒勸過我放棄讀書,出去打工。
我不認為自己比那些打工的親戚和老鄉富有和高貴,但至少感覺我的生活比較精彩充實,工作也較為自由和穩定,擁有一定的建議權和決策權。
這個春節裡,也聽到一個親戚的小孩,大學畢業後去超市做導購,因為找不到工作。雖然我不知道他讀的什麼學校什麼專業,但是可以推測一定不是985、211等重點高校,所學的專業可能也不是很有技術含量。
昨天晚飯後,我好不容易把孩子哄出房間,打開電腦開始趕進度。表哥發微信過來:
「這個年過得一點不開心。」
「怎麼了?」
「感覺家人對小孩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對,過分寵溺,我管的比較嚴。我們一家三代都覺得我太嚴格,搞得很不開心。去年過年也是,真是既心痛又無力啊!」
然後兩個人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展開了討論,觀點非常一致。
其中有幾句對話是這樣的:
「孩子七八歲前不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就毀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智商,而在於習慣和態度」
「孩子現在不受苦,將來有她們受苦的時候。現在不管教,將來社會會加倍懲罰她們。」
「不好好讀書,以後找工作真的好難好難,想找個普通工作都沒機會。孩子真的要嚴管,不然以後真的沒什麼工作可做了。難不成讓我們父母一輩子養著?」
這些是原始對話,我摘錄了幾句,一字未改。哦,對了,忘了交代,表哥也是個牛人,比我牛很多倍的、真正的牛人,那種靠讀書逆襲至上流社會的人。
其實,我經常和朋友們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自己有兩個孩子都在未定型期,大家都高度關注教育問題。
我發現,身邊凡是專業做得好的朋友,對孩子都很嚴格,孩子也都很優秀,上的清一色市重點,被學校重點培養的那類尖子生。我們的育兒經驗出奇一致:從小必須嚴格教育,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態度,是決定孩子走多遠的關鍵因素。
「別人家的好孩子」本就是個偽命題,好孩子是從小嚴格教育和耐心引導出來的,沒有天下掉下來的乖孩子。而「壞孩子」,也一定是從小驕縱出來的。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和縱容,其實是害他們,誤導孩子往不良軌道發展。說句不好聽的,是在剝奪孩子將來生存的權力。
這個世界在以怎樣的速度發生一日千裡萬裡的變化,很多人意識不到。而且,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意識不到。注意:我這裡絕不是鄙視沒文化的老鄉,只是一句客觀的陳述。
相反,越是文化程度高、接受信息多而快的人,越能感覺到時代的脈搏和時間的緊迫性。他們常常會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不努力,很快會被社會淘汰;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也必將被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時代淘汰,找工作都會成難題,不要談什麼夢和遠方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知識爆炸的年代,這句話顯得前所未有地正確。不好好讀書的人,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且把這種生活方式代代延續下去,讓後代的路越走越窄。
不讀書,去超市收費?超市很快就不需要人工收費了,都會變為機器掃碼、電子支付。
去公司搬貨?算了吧,未來的超市老闆才懶得養一群不好管理的工人,不如買幾臺自動化機械,既高效又省事。這個現象在很多行業早已變為現實。因為人工的不好管理和高昂的人工費,機器必將搶走工人們的飯碗。
再不濟,去掃馬路?依我所見,歐洲哪裡還需要人馱著掃帚去掃馬路啊,都是一個人開著輛大車子轟隆轟隆開過去,狼藉不堪的馬路就乾乾淨淨了。
。。。。
總之,腦力勞動佔比越少、技術含量越低的工作,肯定是第一批被淘汰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甚至很多需要非常專業的工作也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比如我們醫學行業,有些工作就面臨被AI取代。或者因為資源整合,醫療系統採取區域化或者全球化的共享管理模式,相當一部分人要被醫院辭退。現有的崗位也會濃縮,新人越來越難走進來。
在這種全球打知識戰、搶奪高端人才的背景下,你還覺得讀書無用?教育孩子為時尚早嗎?改革開放之初,確實有很多人通過其他途徑發財致富,不讀書也能生活得很風光。
但是,隨著社會結構的穩定、社會福利制度的改善、階層的固化。好的教育才是走上社會高層、成為社會精英的必備條件(當然只是必需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如果你只是滿足於在城市裡買一套房、買一輛車、有一筆存款,而忽略了對後代的教育,那麼你辛苦積攢的財富,很可能在某個經濟危機來臨時化為泡影,而你的孩子將來也只能面臨著失業、生活窘迫、無法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失落。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他們子的生存都成問題,將來如何心平氣和地過日子,如何孝順父母讓你安享晚年?說不定到你退休後,還得為孩子的事情焦頭爛額,四處補漏,受盡窩囊氣。
我看過自己家的親戚,無一例外。那些從小不讓孩子好好讀書,早早讓他們出去打工的,如今都混得很艱辛。最可悲的,是他們的孫輩,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小缺乏好的教育和足夠的關愛,也複製了父母的厭學模式,成為不愛學習、放縱寵溺的一代。相反,那些從小讓孩子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找到穩定工作的,如今也都跟著孩子去城市安享晚年了。可想而知,他們的孫子們接受的是比農村好得多的教育,擁有一個比較好的未來了。
我不把人分為三教九流,始終認為任何一種生活都是值得尊重的,我們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社會確實存在階層和貧富差距,不同階層的人享受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截然不同,適應社會動蕩和生活變故的承受能力完全不同。
而教育,是從一個較為低等的階層走上上一階層最為省力和可靠的途徑。因為,社會只會越來越重視人才,尤其是高等、急需專業的人才。如果你是一個其他人無法取代的人,你怎麼會失業呢?
教育孩子、嚴格管理真的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大事,不容你「等著孩子長大」後再管教,也容不下你每個節假日的「放假」。從前那類放羊式、拼孩子悟性的教育早已過時。我與北上廣的朋友交流時,就頗有危機感,他們的孩子太厲害了,小學三年級,已經學到了排列組合;已經天天網上和老外英語對話。而我們的呢?
寫到這裡,我不由得為自己的孩子憂慮了。得回家好好給她制定一個學習任務表,絕不允許她春節裡放任自流,浪費大好的可塑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