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不妨對孩子多念叨念叨

2021-02-23 大別山的女兒

    

   記得小時候,我家裡窮,學費都交不起。一些親戚出去打工,混得很好,跟我爸媽貶損讀書的價值,說什麼他們上班的廠裡,大學生工資比他們還低。還好的是,我爸媽在這方面非常堅定,從來沒勸過我放棄讀書,出去打工。

    我不認為自己比那些打工的親戚和老鄉富有和高貴,但至少感覺我的生活比較精彩充實,工作也較為自由和穩定,擁有一定的建議權和決策權。

   這個春節裡,也聽到一個親戚的小孩,大學畢業後去超市做導購,因為找不到工作。雖然我不知道他讀的什麼學校什麼專業,但是可以推測一定不是985、211等重點高校,所學的專業可能也不是很有技術含量。

    昨天晚飯後,我好不容易把孩子哄出房間,打開電腦開始趕進度。表哥發微信過來:

    「這個年過得一點不開心。」

    「怎麼了?」

    「感覺家人對小孩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對,過分寵溺,我管的比較嚴。我們一家三代都覺得我太嚴格,搞得很不開心。去年過年也是,真是既心痛又無力啊!」

    然後兩個人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展開了討論,觀點非常一致。

    其中有幾句對話是這樣的:

    「孩子七八歲前不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就毀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智商,而在於習慣和態度」

    「孩子現在不受苦,將來有她們受苦的時候。現在不管教,將來社會會加倍懲罰她們。」

    「不好好讀書,以後找工作真的好難好難,想找個普通工作都沒機會。孩子真的要嚴管,不然以後真的沒什麼工作可做了。難不成讓我們父母一輩子養著?」

    這些是原始對話,我摘錄了幾句,一字未改。哦,對了,忘了交代,表哥也是個牛人,比我牛很多倍的、真正的牛人,那種靠讀書逆襲至上流社會的人。

    其實,我經常和朋友們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自己有兩個孩子都在未定型期,大家都高度關注教育問題。

 

    我發現,身邊凡是專業做得好的朋友,對孩子都很嚴格,孩子也都很優秀,上的清一色市重點,被學校重點培養的那類尖子生。我們的育兒經驗出奇一致:從小必須嚴格教育,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態度,是決定孩子走多遠的關鍵因素。

 

    「別人家的好孩子」本就是個偽命題,好孩子是從小嚴格教育和耐心引導出來的,沒有天下掉下來的乖孩子。而「壞孩子」,也一定是從小驕縱出來的。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和縱容,其實是害他們,誤導孩子往不良軌道發展。說句不好聽的,是在剝奪孩子將來生存的權力。

 

    這個世界在以怎樣的速度發生一日千裡萬裡的變化,很多人意識不到。而且,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意識不到。注意:我這裡絕不是鄙視沒文化的老鄉,只是一句客觀的陳述。

 

    相反,越是文化程度高、接受信息多而快的人,越能感覺到時代的脈搏和時間的緊迫性。他們常常會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不努力,很快會被社會淘汰;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也必將被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時代淘汰,找工作都會成難題,不要談什麼夢和遠方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知識爆炸的年代,這句話顯得前所未有地正確。不好好讀書的人,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且把這種生活方式代代延續下去,讓後代的路越走越窄。

 

    不讀書,去超市收費?超市很快就不需要人工收費了,都會變為機器掃碼、電子支付。

    去公司搬貨?算了吧,未來的超市老闆才懶得養一群不好管理的工人,不如買幾臺自動化機械,既高效又省事。這個現象在很多行業早已變為現實。因為人工的不好管理和高昂的人工費,機器必將搶走工人們的飯碗。

    再不濟,去掃馬路?依我所見,歐洲哪裡還需要人馱著掃帚去掃馬路啊,都是一個人開著輛大車子轟隆轟隆開過去,狼藉不堪的馬路就乾乾淨淨了。

    。。。。   

    總之,腦力勞動佔比越少、技術含量越低的工作,肯定是第一批被淘汰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甚至很多需要非常專業的工作也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比如我們醫學行業,有些工作就面臨被AI取代。或者因為資源整合,醫療系統採取區域化或者全球化的共享管理模式,相當一部分人要被醫院辭退。現有的崗位也會濃縮,新人越來越難走進來。

  在這種全球打知識戰、搶奪高端人才的背景下,你還覺得讀書無用?教育孩子為時尚早嗎?改革開放之初,確實有很多人通過其他途徑發財致富,不讀書也能生活得很風光。

    但是,隨著社會結構的穩定、社會福利制度的改善、階層的固化。好的教育才是走上社會高層、成為社會精英的必備條件(當然只是必需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如果你只是滿足於在城市裡買一套房、買一輛車、有一筆存款,而忽略了對後代的教育,那麼你辛苦積攢的財富,很可能在某個經濟危機來臨時化為泡影,而你的孩子將來也只能面臨著失業、生活窘迫、無法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失落。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他們子的生存都成問題,將來如何心平氣和地過日子,如何孝順父母讓你安享晚年?說不定到你退休後,還得為孩子的事情焦頭爛額,四處補漏,受盡窩囊氣。

    我看過自己家的親戚,無一例外。那些從小不讓孩子好好讀書,早早讓他們出去打工的,如今都混得很艱辛。最可悲的,是他們的孫輩,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小缺乏好的教育和足夠的關愛,也複製了父母的厭學模式,成為不愛學習、放縱寵溺的一代。相反,那些從小讓孩子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找到穩定工作的,如今也都跟著孩子去城市安享晚年了。可想而知,他們的孫子們接受的是比農村好得多的教育,擁有一個比較好的未來了。

 

     我不把人分為三教九流,始終認為任何一種生活都是值得尊重的,我們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社會確實存在階層和貧富差距,不同階層的人享受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截然不同,適應社會動蕩和生活變故的承受能力完全不同。

    而教育,是從一個較為低等的階層走上上一階層最為省力和可靠的途徑。因為,社會只會越來越重視人才,尤其是高等、急需專業的人才。如果你是一個其他人無法取代的人,你怎麼會失業呢?

    教育孩子、嚴格管理真的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大事,不容你「等著孩子長大」後再管教,也容不下你每個節假日的「放假」。從前那類放羊式、拼孩子悟性的教育早已過時。我與北上廣的朋友交流時,就頗有危機感,他們的孩子太厲害了,小學三年級,已經學到了排列組合;已經天天網上和老外英語對話。而我們的呢?

    寫到這裡,我不由得為自己的孩子憂慮了。得回家好好給她制定一個學習任務表,絕不允許她春節裡放任自流,浪費大好的可塑的時光。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行業都是低俗、低賤的,只有讀書進入仕途才是正道。這句話出自北宋學者汪洙的啟蒙書《神童詩》中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首詩的作者汪洙,他出生縣吏家庭,打小就很聰慧,據說他9歲能作詩,是當地有名的「神童」。汪洙的仕途也十分順達,他為人淳正,也是一位好教書先生,他的學生眾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尊稱他為「汪先生」,他最終官拜觀文殿大學士。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不對的,各行各業都值得驕傲
    從小到大,都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很少有人意識到讀書可以在課堂之外讀,而我們目前所指的讀書大多數是指讀學歷,而學歷在事實上,的確在找工作上有一定的優勢,可是有沒有人發現——技能也和讀書一樣重要呢?學習並不是只在學校之內,更是在生活之上,在文憑之外更可以學更多的東西。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
    最近在散文網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成的題目取自《神童詩》開篇第一首。全詩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作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文才斐然。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妙文。其中引用一首勸學篇尤其為妙。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定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
    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的手法,但是道理不錯。一個人從無知到有知識,這中間自然就離不開書了,書本是智慧的海洋,知識的寶庫。書本也是無聲的老師,也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對外界的媒介。
  • 「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體現了讀書此事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古代制度當中把人分成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在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人舉子。普通百姓把科舉考試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上一篇介紹數學思維的文章取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發出之後收到一位朋友的留言,提到他當年求學時老師嘴邊常說的警句,其中最頻繁出現的除了前面那句「學好數理化… …」,就屬這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了,剛好今天的主題是講閱讀,索性就用這句當題目吧!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想到這裡,便吩咐差役:「速去打聽,這汪洙是何等樣人,叫他前來見我。」  汪洙的父親叫汪元吉,就在縣裡當小吏。因家境清貧,汪洙就幫家裡牧鵝,利用晚上和牧鵝空隙讀書寫字。初春的一天,汪洙趕著一群白鵝到野外去放牧,他見孔廟前青草茂盛,便讓鵝吃草,自個在大樹下讀起書來。不料,忽地一陣寒風過後,大雨從天而降,便趕緊收起書本,把鵝趕進孔廟避雨。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哪?原來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詩》。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高考成績出來那天,吳世康考了五百多分,高出一本線30多分,吳爸爸哽咽地說:「付出全部時間和精力,就為了這一個夢想。」  正如白巖松所說:「不讀書,你拿什麼和別人拼?」 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讀書不是唯一的路,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依然是最穩健、最容易走的路。  父母的不同態度,造就了不同類型的孩子,而不同類型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所以不敢訓勉青年有兩種理由:第一,因為近來常聽見貪官汙吏到學校致訓詞,叫學生須有志操、有氣節、有廉恥;也有賣國官僚到大學演講,勸學生要堅忍卓絕,做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不幸的是這樣的事如今也一樣發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料想戰國的土豪劣紳亦必好訓勉當時的青年,所以激起孟子這樣不平的話。第二,讀書沒有什麼可以訓勉。世上會讀書的人,都是書拿起來自己會讀。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旨在讓各國政府與公眾更加重視圖書這一傳播知識、表達觀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時希望藉此鼓勵世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樂趣,增強對版權的保護意識,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不可替代貢獻的人表示敬意。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看古代的文房用品有多精緻?
    每年的九月往往是學生開學的日子,「開學季」便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門話題。尤其是經過高考的洗禮後,一批新生開始步入大學,開始了他們新的人生徵程。不少同學都走進了新學校,買好了新文具。那麼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上學都需要什麼文具?
  • 吳猛強:萬般皆下品,唯有作文高(2019高考作文專輯)
    這說明,雖然我一直在表達,但是其實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很重要過,或者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把自己當回事過,與許多人一直誤認的可能相反。.(2)我的寫作是為公的寫作。從一開始就是這樣!!這是我一直敢厚著臉皮寫東西,一直敢厚著臉皮像是將自己的內心,不斷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的原因。那個內心不是我的內心。它是公共的內心。那些文字冠我名義,也不是真正我寫。
  • 吳猛強:萬般皆下品,唯有作文高(2019高考作文專輯)
    這說明,雖然我一直在表達,但是其實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很重要過,或者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把自己當回事過,與許多人一直誤認的可能相反。 .(2) 我的寫作是為公的寫作。 從一開始就是這樣!! 這是我一直敢厚著臉皮寫東西,一直敢厚著臉皮像是將自己的內心,不斷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的原因。 那個內心不是我的內心。 它是公共的內心。 那些文字冠我名義,也不是真正我寫。 而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握著我的手寫出來的!! .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你在上面說了那麼多,無非是想表達:成績靠吃苦、拼搏!」「既然成績靠拼搏,為什麼還要推行「減負」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因為社會響起了要求「教育改革」的聲音,為了平息聲音,所以要順應!然而,每一次改革,都會有受益方,也會有失益方。窮人的孩子就是失益方。
  • 佛曰:既為過客,何必執著,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佛曰:既為過客,何必執著,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是啊!人這一生,不管你曾經受過了多少傷害,又有多少放不下的過往,其實到最後真正能治癒你的,不是時間而是明白!深以為然所以,人這一生一定要活個明白,要明白在這紅塵匆匆走過,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因果,任你如何執著也無法改變,不如灑脫一點,試著釋懷。
  • 不妨試試「加點料」的蒸蛋,孩子天天念叨想吃它
    不妨試試「加點料」的蒸蛋,孩子天天念叨想吃它很多寶媽們都喜歡給孩子們煮雞蛋吃,雞蛋的營養很豐富,孩子每天吃一個雞蛋可以幫助孩子補充多種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雞蛋烹飪的方法很多,有煎荷包蛋、炒雞蛋、清水煮蛋等,但是早晨給孩子做燒雞蛋和荷包蛋都不太方便,一般寶媽們都會選擇煮雞蛋。
  • 7歲女兒半夜發高燒,嘴裡卻念叨文具盒壞了,媽媽打開後情緒失控
    7歲女兒半夜發高燒,嘴裡卻念叨文具盒壞了,媽媽打開後情緒失控。婚後小路發現小張對女兒非常照顧,她從心裡感激小張。然而,最近小路卻發現已經7歲半的女兒越來越沉默了,而且胳膊上時常會出現淤青。這讓小路十分的不解,但是她問女兒的時候女兒卻總是不肯回答。
  • 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深度好文)
    以下分享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來看這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一肚子煩心事,苦惱至極,急於找一個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天,年輕人去山中散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山腳下,年輕人看到一位牧童騎牛吹笛,頗為逍遙,大感羨慕之下,便上前詢問:「你能告訴我怎樣擺脫人生的煩惱與苦惱嗎?」
  •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