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2020-12-13 李秀筆記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然後說:「這是什麼秀才,就是一潑皮無賴!秀才能這麼唱嗎?」

我就在旁邊呆呆的望著伯父,因為前兩天伯父剛教完我們幾個孩子這兩句,讓我們好好讀書。伯父看看我,然後和顏悅色地說:你們小孩子這麼讀、這麼想是對的,但是,一個秀才是不能說出這等話的。

現代社會的現代人,單獨讀這兩句,也經常會覺得不是滋味,通過貶低其他人來襯託讀書人的高明,實在是誇讀書,誇的有點過。就連魯迅先生當年都說,這是「誇著讀書人的光榮」。

後來長大之後,讀了汪洙《神童詩》的全文,才發現有點冤枉他。而魯迅先生引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段詩,也是有他的用意。

魯迅先生1933年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專門探討兒童用的教科書,教育兒童的方法。按照魯迅先生的記載,那個時候的村塾裡還有《三字經》和《百家姓》,而清朝末年用的就是這篇知名的《神童詩》,和《幼學瓊林》。我想魯迅把《神童詩》說成誇著讀書人的光榮,還算客氣;因為在魯迅先生看來,《幼學瓊林》教著做古文的濫調。魯迅先生還提到了漢代的《急就篇》以及唐末宋初的《太公家教》。

讀過全文的人,都很明白,魯迅並非是說《神童詩》、抑或《幼學瓊林》不好,而是認為這些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時代。《神童詩》為北宋年間的神童汪洙所做,《幼學瓊林》則是從明代開始就用於兒童識字啟蒙。

在魯迅先生的時代,再教授這些古板的內容,孩子們會出現矛盾衝突。兒童啟蒙教育,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魯迅先生說,如果有人能夠將中國歷史上教育兒童的方法,做個明確的記錄,都是非常大的功德。

簡單一句話,諸如《神童詩》這些東西太老了。就像今天的孩子會比以往的孩子,更可能多地使用電子產品學習一樣。可能是時代發展太快,今天若要求一個孩子背誦10年前的課本,都不一定完全合理。

當然,時代發展到今天,讀書這件事還是非常的重要。雖然師長們幾乎不會再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陳詞濫調,但仍然會採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說明讀書的好處。

《神童詩》為北宋年間的神童汪洙所做,而《神童詩》中,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也還是蠻多的。比如: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都是鼓勵孩子勤勉讀書的勵志語句,今天讀起來還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道理還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突然理解了伯父,兒童啟蒙階段的任務,就是讀書,說唯有讀書高,還挺有道理。但是倘若一個秀才,滿腹經綸的成年人,把兒童啟蒙的課文背出來當真理,確實不合理。就像一個初中生,不會因為自己知道1+1=2而引以為傲一樣。

通過這件事,李秀筆記認識到,讀書不能讀半截,聽人講話也不能聽半句,一定要全面了解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才能了解其中的真相。當然,也許我知道的仍然不是真相,只不過是目前能了解的一些「真相」而已。

相關焦點

  • 宋真宗作《勸學詩》,激勵讀書人上進,明朝戚繼光為何予以痛罵?
    這首《勸學詩》在宋朝時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趙恆專門作出來鼓勵百姓們努力讀書的廣告宣傳語,只不過,詩中的語句過於直白,直截了當的以財色勾引人們讀書,在宋朝時雖然人人都喜歡,並以此激勵自身,但在後世王朝,對這首詩的評價可並不怎麼好。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行業都是低俗、低賤的,只有讀書進入仕途才是正道。這句話出自北宋學者汪洙的啟蒙書《神童詩》中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這首詩的作者汪洙,他出生縣吏家庭,打小就很聰慧,據說他9歲能作詩,是當地有名的「神童」。汪洙的仕途也十分順達,他為人淳正,也是一位好教書先生,他的學生眾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尊稱他為「汪先生」,他最終官拜觀文殿大學士。
  • 一首《神童詩》,祝莘莘學子 金榜題名!
    神童詩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古有千文義,須知學後通。聖賢俱間出,以此發蒙童。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大比因時舉,鄉書以類升。
  • 魯迅最經典的3首詩,每首詩都有一個名句,這確實是魯迅說的
    雖然都知道李白沒有寫過這首詩,魯迅沒說過這句話,但無從考證,所以也就由著說話的人胡謅了!另一方面趣味性的段子很容易引起轉發,所以往往造成井噴式的爆發。但是5月6日,魯迅博物館上線了一個系統——「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可以精準檢測這句話是不是魯迅的,在哪說的,該系統一上線,僅5月7日上午半天,點擊訪問量就達到870萬人次,致使系統癱瘓數十次。
  • 這幾首關於讀書的古詩,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古代有許多仁人志士,一生讀書不輟,還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讀書詩。希望孩子們能夠從古人的讀書詩中有所感悟,愛上真正的閱讀。唐末詩人王貞白,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讀書時,曾寫下《白鹿洞詩二首》,其第一首為: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
    最近在散文網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成的題目取自《神童詩》開篇第一首。全詩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作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文才斐然。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妙文。其中引用一首勸學篇尤其為妙。
  • 大清最後一個神童,死於2004年
    可惜他沒說自己一天能寫多少首詩,不知能否破了2000首的紀錄。 清末山東巡撫孫寶琦曾經力薦4歲的他進京,給大他1歲的宣統皇帝當伴讀。 康有為見了他,表示願意破例收他為徒,還把自己的書稿拿給他看。 江希張7歲那年,編了一套《四書白話解說》。
  • 我國歷史上經典的「讀書」詩,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你讀過幾首?
    讀書既然如此作用,那自然會有許多勸人讀書的作品,且不說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論說文《勸學》,光是唐宋時期就有很多勸學的詩詞作品,今天咱們就來讀一讀其中幾首,雖然他們寫這些勸學詩的時候多是為了勸勉自己的後輩,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就算是現在讀來,仍舊對大家有著警示的意義,況且每一首詩中都有千古名句,想來很多人都是聽說過的。
  • 日寫2000首詩的神童是如何煉成的
    只要看過這段視頻,就能感受到一種傳銷式成功學演講的既視感,撲面而來。這便是岑某某的荒謬之處:神童一直存在,空手套白狼的成功學演講從未消失,但沒有人能想到,今天,二者竟然能結合——不僅要套白狼,還要把下一代孩子套進去,甚至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整個教育鏈。量產式神童狂歡神童並不罕見。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魯迅被譽為「民族的脊梁」,我們在中小學時代,讀了很多先生的作品。然而魯迅的小說、散文雖然處處都透露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擔當,但我們還是很難從直觀上理解魯迅先生作為「民族脊梁」的確切內涵。直到我們讀到這麼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大清最後一個神童, 死於2004年
    「3歲能識800多漢字,背誦100多首唐詩,到了4歲時已能熟練地吟詩作對,所作詩文意境趕上一般成年人。」可惜他沒說自己一天能寫多少首詩,不知能否破了2000首的紀錄。別人問他,這是為何?孔融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 「神童」一天寫2000首詩?別讓功利主義害了孩子一生!
    據說,這是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童。 這位「神童」到底是什麼來頭? 看了她的簡歷,真的震驚了! 一天之內,她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
  • 魯迅充滿江湖氣的兩首詩,少年讀時只覺炫酷,中年再讀已溼了眼眶
    就拿魯迅的名著之一《阿Q正傳》來說,不少文人學者就對其中的主人公有很大的意見:作者是中國人,主角也是中國人,為何書起了個洋名字?不僅如此,當時《小小十年》的作者葉永蓁問到魯迅同樣的問題,被回覆:阿Q是個光頭,腦袋後面留一條小辮子,這個Q字不正是他滑稽的形象嗎?這件事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文壇對於魯迅先生的質疑,比比皆是。比如說下面的這2首詩詞,堪稱魯迅最具「江湖氣」的詩詞了,比文章更簡練,但是卻一點不失魯迅為人的霸氣與冷酷。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
  • 9歲神童牆上題首詩,縣太爺不信是他寫的,當場寫首更牛的打臉
    歷史上大家熟知的《詠鵝》便是出自7歲的駱賓王之手,黃庭堅7歲也作了《牧童詩》,《詠華山》也是出自年僅7歲的寇準之手。而我們本期要分享的這首詩也是出自一位「天才」。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汪珠,打眼一看,很多人都會覺得非常陌生,似乎從來沒有在書本上看到過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旦說到他的經典詩句,譬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男兒當自強」等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十分熟悉。
  • 讀書,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一個詞語,那為何要讀書?
    讀書,這兩個字可能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小時候,大人總會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出息,才能有好日子過;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臉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這大概有點像古代真宗勸學時的樣子。
  • 岑怡諾一天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是「神童」還是「神父」的秀?
    最近「神童」比較多。先有16歲少女,一日能寫詩2000首,詞牌300首,寫小說15000字,不僅是記者、編輯,還是某新聞網站區域中心的負責人,更是某品牌創始人,還輾轉到各地演講。他們不用計算器,只是默念數字,就能計算出這位「神童」不吃不喝,一天24小時創作的話,也得每43.2秒完成一首,才能達成日均2000首詩歌的任務。我的天,果然是「神童」才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像我這樣的普通人2000首詩,一輩子也未必能完成!可是當大家質疑「神童」的「超能力」的時候,「神父」出現了。
  • 郭沫若步魯迅韻寫了首詩,慷慨悲壯,但被斥冷酷無情,怎麼回事?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讀著這首詩是不是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是的,熟悉魯迅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因為這首詩用的就是魯迅的一首詩的韻,而魯迅的這首太出名,所以,讀了郭沫若的這首詩,就有一種熟悉的味道。
  • 這首不像詩的古詩,為何長期「霸佔」語文教科書第一首的寶座?
    那麼,還記得小學一年級我們接觸的第一首古詩是哪一首呢?如果不記得,沒關係,翻開當今統編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你就明白了。對,就是那首《詠鵝》,小學語文課本幾十年來,一直以這首詩打頭。可以說從我們的祖輩、父輩,到我們這一代,還有我們的下一代,都是在吟唱著這首詩中走過童年的。可以說這首詩凝聚著幾代人的記憶,已然是教科書中的不朽之作。
  • 為了打造「神童」孩子,到底進過多少坑?
    「神童」這個詞時不時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不得不讓我們感慨,到底是我們太笨還是打造一個「神童」這麼簡單?最近,一則關於「神童」的新聞又出現在大眾視野。「14歲天才少女」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的,看著這些驚人的數字,想讓人不關注都難。看著一批批「大神」的出現,前浪被死死的拍在沙灘上,但這些孩子真的如此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