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然後說:「這是什麼秀才,就是一潑皮無賴!秀才能這麼唱嗎?」
我就在旁邊呆呆的望著伯父,因為前兩天伯父剛教完我們幾個孩子這兩句,讓我們好好讀書。伯父看看我,然後和顏悅色地說:你們小孩子這麼讀、這麼想是對的,但是,一個秀才是不能說出這等話的。
現代社會的現代人,單獨讀這兩句,也經常會覺得不是滋味,通過貶低其他人來襯託讀書人的高明,實在是誇讀書,誇的有點過。就連魯迅先生當年都說,這是「誇著讀書人的光榮」。
後來長大之後,讀了汪洙《神童詩》的全文,才發現有點冤枉他。而魯迅先生引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段詩,也是有他的用意。
魯迅先生1933年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專門探討兒童用的教科書,教育兒童的方法。按照魯迅先生的記載,那個時候的村塾裡還有《三字經》和《百家姓》,而清朝末年用的就是這篇知名的《神童詩》,和《幼學瓊林》。我想魯迅把《神童詩》說成誇著讀書人的光榮,還算客氣;因為在魯迅先生看來,《幼學瓊林》教著做古文的濫調。魯迅先生還提到了漢代的《急就篇》以及唐末宋初的《太公家教》。
讀過全文的人,都很明白,魯迅並非是說《神童詩》、抑或《幼學瓊林》不好,而是認為這些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時代。《神童詩》為北宋年間的神童汪洙所做,《幼學瓊林》則是從明代開始就用於兒童識字啟蒙。
在魯迅先生的時代,再教授這些古板的內容,孩子們會出現矛盾衝突。兒童啟蒙教育,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魯迅先生說,如果有人能夠將中國歷史上教育兒童的方法,做個明確的記錄,都是非常大的功德。
簡單一句話,諸如《神童詩》這些東西太老了。就像今天的孩子會比以往的孩子,更可能多地使用電子產品學習一樣。可能是時代發展太快,今天若要求一個孩子背誦10年前的課本,都不一定完全合理。
當然,時代發展到今天,讀書這件事還是非常的重要。雖然師長們幾乎不會再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陳詞濫調,但仍然會採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說明讀書的好處。
《神童詩》為北宋年間的神童汪洙所做,而《神童詩》中,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也還是蠻多的。比如: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都是鼓勵孩子勤勉讀書的勵志語句,今天讀起來還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道理還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突然理解了伯父,兒童啟蒙階段的任務,就是讀書,說唯有讀書高,還挺有道理。但是倘若一個秀才,滿腹經綸的成年人,把兒童啟蒙的課文背出來當真理,確實不合理。就像一個初中生,不會因為自己知道1+1=2而引以為傲一樣。
通過這件事,李秀筆記認識到,讀書不能讀半截,聽人講話也不能聽半句,一定要全面了解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才能了解其中的真相。當然,也許我知道的仍然不是真相,只不過是目前能了解的一些「真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