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看古代的文房用品有多精緻?

2020-12-23 域鑑

每年的九月往往是學生開學的日子,「開學季」便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門話題。尤其是經過高考的洗禮後,一批新生開始步入大學,開始了他們新的人生徵程。不少同學都走進了新學校,買好了新文具。

那麼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上學都需要什麼文具?

古代有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見讀書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重。因此,作為讀書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佔據了重要地位。

我們常知的就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但除此之外,文人們的文房用具還有許多,這些具有各類用途的文房用品,共同組成了十分具有中華傳統特色的文化寶藏。

古代文人對於文房用品的珍惜愛重,也體現在對於文房用品造型的設計上,下面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絕美的文房用品吧~

文房四寶

清乾隆 彩漆花卉紫毫筆 藏於故宮博物館

莫訝書紳苦,功成在一毫。

自從蒙管錄,便覺用心勞。

手點時難棄,身閒架亦高。

何妨成五色,永願助風騷。

——唐代貫休《筆》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尖」就是筆鋒尖銳;「齊」就是修削整齊;「圓」就是筆頭圓潤;「健」就是毛筆彈性強,寫出的字銳利矯健。用它書寫出來的線條可柔可剛、可粗可細、可潤可枯,變化之多,為任何硬筆所不及。

明嘉靖 古狻猊墨 藏於故宮博物館

一寸龍香一寸金,仙家傳藥不傳心。

香來莫作尋常看,千載文光翰苑林。

——宋代鄧熛《墨》

墨是中國古代書寫和繪畫用到的墨錠。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顯單一,卻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效果,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且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滄桑歲月,仍然字跡清晰。

元 黃色寫經紙 藏於故宮博物館

妙跡蔡侯施,芳名左伯馳。

雲飛錦綺落,花發縹紅披。

舒捲隨幽顯,廉方合軌儀。

莫驚反掌字,當取葛洪規。

——唐代李嶠《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即使在機製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

西漢 十二峰陶硯 藏於故宮博物館

形模粗野已堪羞,況復駑頑滑似油。

常笑石鄉才不逮,有何功業便封侯。

——明代郭登《硯》

硯是與墨配套使用的工具,要求其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特別是一些雕硯,造型古雅,圖案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硯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

其他文房之寶

鎮紙

清 黃瑪瑙鳧銜靈芝鎮紙 藏於故宮博物館

刀錐皆見末,汝鈍類模稜。

及與飄風會,方多鎮物稱。

卷舒勞重寄,著作得良朋。

自古安劉者,都無文學能。

——清代陳恭尹《鎮紙》

鎮紙是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品,與筆墨紙硯四寶相類,鎮紙可稱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古代文人在書房中,常將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欣賞,同時用來壓紙或者壓書,由此出現了鎮紙,又稱紙鎮、鎮尺。

硯滴

清雍正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

鑄出爬沙狀,兒童競撫摩。

背如千歲者,腹柰一輪何。

器蛟瓶罌小,功於幾硯多。

所盛涓滴水,後世賴餘波。

—— 宋代劉克莊《蟾蜍硯滴》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房器物,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

筆筒

清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

筆之在案,或側或頗,

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

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明代朱彝尊《筆筒銘》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筆洗

清 青玉全蓮荷葉洗 藏於故宮博物館

筆洗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屬於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而廣受青睞。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瑯、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於名貴材質,最常見的是瓷筆洗。

筆洗除了實用價值之外,因其雅致精巧、造型裝飾各有千秋,深得追求優雅和精緻生活情趣文人墨客的喜愛。

筆架

清 青白玉五子筆架 藏於故宮博物館

刻畫峰巒勢,屍功翰墨餘。

鎖窗閒晝永,高臥數中書。

——宋代劉子翬《書齋十詠·筆架》

筆架亦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中在構思或暫息時藉以置筆,以免毛筆汙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

筆架的材質一般為瓷、木、紫砂、銅、鐵、玉、象牙、水晶等。其中實用性的筆架以瓷、銅、鐵最為普遍,觀賞性的則以玉筆架最為典型。式樣則尤為繁多,一般有掛式與擱式兩種,分別稱筆掛與筆擱。筆掛是用竹木製成的架子,可以倒懸筆管,做晾筆用;筆擱是擱筆之物,根據不同形狀,亦稱筆枕、筆山,也有稱筆床,清朝還出現了筆船。

臂擱

清 白玉雕竹形臂擱 藏於故宮博物館

何來臂擱制雅宜,色古質樸非新奇。

——清代弘曆《宋瓷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臂擱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文人墨客們在炎熱的夏日揮毫潑墨時,將臂擱枕於臂下,一來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紙,二來由於竹子性涼,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時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擱叫「竹夫人」。

印泥

清 天然木蟹式印泥盒 藏於故宮博物館

藕絲抽緒軟於綿。調朱朱更妍。

汝窯分貯到郎邊。丹心和粉顏。

斑竹管,浣花箋。玉臺新詠傳。

小紅名記手親鈐。已教郎意憐。

——清代汪東《阮郎歸·印泥》

印泥(也稱印肉)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籤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印泥。據史書記載,人們採用水調蜂蜜、硃砂等方法,將印章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型。由於水幹後硃砂易脫落,到了明代,人們開始使用油調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如今的印泥了。

印泥是書畫家創作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作品,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印泥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所表達的效果。好的印泥,紅而不燥,沉靜雅致,細膩厚重。印在書畫上色彩鮮美而沉著,有立體感,時間愈久,色澤愈豔。質地差的印泥,印出來則顯得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油跡浸出,使印文模糊。

明代文人屠隆在《考槃餘事》一書中,一共列舉了45種文具。包括筆格、研山、筆床、筆屏、筆覘、水中丞、水注、硯匣、印章、圖書匣、印色池、糊鬥、蠟鬥、壓尺、貝光等,再加筆墨紙硯,總數就達49種之多。

文房清玩除了無數精詞絕句通過它們表現出來之外,本身就是十分具有文化內涵和精密巧思的古玩珍品。包涵了古代文人的文心巧思和製作藝人的意匠天工,是登峰造極的銘心絕品和極為雅致的文物,最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如今,這些文房用品更多是作為收藏品出現,我們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早已被便捷的原子筆、塑料尺、筆記本等代替。雖然如此,但古代文房用品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內涵是我們永遠不能拋棄並且應該繼續傳承下去的。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不對的,各行各業都值得驕傲
    從小到大,都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很少有人意識到讀書可以在課堂之外讀,而我們目前所指的讀書大多數是指讀學歷,而學歷在事實上,的確在找工作上有一定的優勢,可是有沒有人發現——技能也和讀書一樣重要呢?學習並不是只在學校之內,更是在生活之上,在文憑之外更可以學更多的東西。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行業都是低俗、低賤的,只有讀書進入仕途才是正道。這句話出自北宋學者汪洙的啟蒙書《神童詩》中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由於他教書有方,遠近聞名,到他去世時,朝廷特追贈他為「正奉大夫」(正四品)銜,對他進行了表彰,他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訓詁》。汪洙的《神童詩》通俗易懂,很適合幼兒傳誦,它與《三字經》一起被譽為「古今奇書」,作為古時幼兒啟蒙的主要書籍,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誦不息。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
    最近在散文網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成的題目取自《神童詩》開篇第一首。全詩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作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文才斐然。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妙文。其中引用一首勸學篇尤其為妙。
  • 「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體現了讀書此事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古代制度當中把人分成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在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人舉子。普通百姓把科舉考試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因家境清貧,汪洙就幫家裡牧鵝,利用晚上和牧鵝空隙讀書寫字。初春的一天,汪洙趕著一群白鵝到野外去放牧,他見孔廟前青草茂盛,便讓鵝吃草,自個在大樹下讀起書來。不料,忽地一陣寒風過後,大雨從天而降,便趕緊收起書本,把鵝趕進孔廟避雨。  汪洙一進廟門,只見殿底破敗,蛛網百結,聖像破碎,鳥糞遍地。心想,父親常說,朝廷裡的文官武將,僅是孔夫子的學生,就有一半還多。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上一篇介紹數學思維的文章取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發出之後收到一位朋友的留言,提到他當年求學時老師嘴邊常說的警句,其中最頻繁出現的除了前面那句「學好數理化… …」,就屬這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了,剛好今天的主題是講閱讀,索性就用這句當題目吧!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定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
    如果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意見,請在後臺留言,同時歡迎廣大讀者投稿。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的手法,但是道理不錯。我經常勸孩子讀書,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無論是在言談舉止,思維和洞察力及反應能力上都是與文盲不一樣的,書可以明智,書可以開闊人的視野,書可以讓人積累經驗,增長見識,提高人的判斷力和認知程度,書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記錄,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哪?原來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詩》。
  • 除了「筆墨紙硯」 古代書房裡還有40多種文房用品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在國人的心目中,文房用品最主要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譬如數學,出五個問題叫學生去做,會做的人是自己腦裡做出來的,並非教員教他做出,不會做的人經教員指導,這一題雖然做出,下一題仍舊非指導不可,數學並不會因此高明起來。我所要講的話於你們本會讀書的人,沒有什麼補助,於你們不會讀書的人,也不會使你們變為善讀書。所以今日談談,亦只是談談而已。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向來算為清高。說破讀書本質,「心靈」而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不妨對孩子多念叨念叨
    其中有幾句對話是這樣的:    「孩子七八歲前不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就毀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智商,而在於習慣和態度」    「孩子現在不受苦,將來有她們受苦的時候。現在不管教,將來社會會加倍懲罰她們。」    「不好好讀書,以後找工作真的好難好難,想找個普通工作都沒機會。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每當這個時候,總會默默想一個問題,自己有多長時間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了?
  • 吳猛強:萬般皆下品,唯有作文高(2019高考作文專輯)
    因為任何世代,包括任何朋友圈,總是都有一些傲慢者,一些最難渡的!!而那些無上正等正覺的,也不過只是先渡那種有緣的!!.暗暗請求,請再多給我一天,讓我再把作業完成一下,暗暗請求,請再多給我一天,讓我再把作業完成一下,暗暗請求,請再多給我一天,讓我再把作業再完成一下……只是偷偷禱告,等我把那個任務的進度條全部完成滿了,把所有該做的作業,全部做完了,再最後檢查一遍,可以交了,要把我帶去哪兒,再悉聽尊便!!
  • 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
    文人,並非僅指會寫文章的人,一般泛指讀書人,講的嚴格點是指在人文方面有建樹的人物, 是從事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懷且有思想的社會科學的人。    自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人自發蒙、童生、生員、秀才、舉人, 層層晉級進士一路而上。
  • 吳猛強:萬般皆下品,唯有作文高(2019高考作文專輯)
    因為任何世代,包括任何朋友圈,總是都有一些傲慢者,一些最難渡的!! 而那些無上正等正覺的,也不過只是先渡那種有緣的!! . 暗暗請求,請再多給我一天,讓我再把作業完成一下,暗暗請求,請再多給我一天,讓我再把作業完成一下,暗暗請求,請再多給我一天,讓我再把作業再完成一下…… 只是偷偷禱告,等我把那個任務的進度條全部完成滿了,把所有該做的作業,全部做完了,再最後檢查一遍,可以交了,要把我帶去哪兒,再悉聽尊便!! .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僅僅一個月,中式教育下的學生每門功課平均提高了10分。拿著分數,學生們難以置信地張大了嘴巴,而篤定不可能輸的英式校長更是啼笑皆非。 02讀書是人生最好走的路 知乎中有個提問:「如果不讀書,從底層逆襲的機率有多大?」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機率低於萬分之一。非常扎心,卻又真實無比。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你在上面說了那麼多,無非是想表達:成績靠吃苦、拼搏!」「既然成績靠拼搏,為什麼還要推行「減負」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因為社會響起了要求「教育改革」的聲音,為了平息聲音,所以要順應!然而,每一次改革,都會有受益方,也會有失益方。窮人的孩子就是失益方。
  • 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深度好文)
    靈魂擺渡人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是不存在的,如果說有真正的擺渡者,那也只會是我們自己。以下分享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來看這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一肚子煩心事,苦惱至極,急於找一個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天,年輕人去山中散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 古代被稱作「下九流」的人,究竟是幹啥的?看看你的職業算第幾流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如今的許多的地方都和過去有了巨大的差別,尤其是在職業分工上有了顯著的不同,在古代唯一的出路幾乎就是做官,有一句話叫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古代讀書等同於科舉,只有在科舉中博取了功名,才能最終不負十年寒窗苦。
  • 人活一世,做自己的靠山: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01深山的鹿,不知歸處;萬般皆苦,唯有自渡。很多時候,人會處於焦慮和迷茫,就像是深山之中的鹿一樣。世界那麼大、那麼深邃,有太多的未知、不確定,該何去何從?真正陪著你不離不棄、一路到底的,唯有自己。求人不如求己。真的遇到問題了,唯有自渡才是最高效、最可行的出路。不要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拯救你、替你拿主意。被動的人生,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人云亦云,甚至任人擺布,被賣了、被利用了還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