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往往是學生開學的日子,「開學季」便成為這一時期的熱門話題。尤其是經過高考的洗禮後,一批新生開始步入大學,開始了他們新的人生徵程。不少同學都走進了新學校,買好了新文具。
那麼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上學都需要什麼文具?
古代有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見讀書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重。因此,作為讀書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佔據了重要地位。
我們常知的就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但除此之外,文人們的文房用具還有許多,這些具有各類用途的文房用品,共同組成了十分具有中華傳統特色的文化寶藏。
古代文人對於文房用品的珍惜愛重,也體現在對於文房用品造型的設計上,下面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絕美的文房用品吧~
文房四寶
筆
莫訝書紳苦,功成在一毫。
自從蒙管錄,便覺用心勞。
手點時難棄,身閒架亦高。
何妨成五色,永願助風騷。
——唐代貫休《筆》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尖」就是筆鋒尖銳;「齊」就是修削整齊;「圓」就是筆頭圓潤;「健」就是毛筆彈性強,寫出的字銳利矯健。用它書寫出來的線條可柔可剛、可粗可細、可潤可枯,變化之多,為任何硬筆所不及。
墨
一寸龍香一寸金,仙家傳藥不傳心。
香來莫作尋常看,千載文光翰苑林。
——宋代鄧熛《墨》
墨是中國古代書寫和繪畫用到的墨錠。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顯單一,卻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效果,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且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滄桑歲月,仍然字跡清晰。
紙
妙跡蔡侯施,芳名左伯馳。
雲飛錦綺落,花發縹紅披。
舒捲隨幽顯,廉方合軌儀。
莫驚反掌字,當取葛洪規。
——唐代李嶠《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即使在機製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
硯
形模粗野已堪羞,況復駑頑滑似油。
常笑石鄉才不逮,有何功業便封侯。
——明代郭登《硯》
硯是與墨配套使用的工具,要求其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特別是一些雕硯,造型古雅,圖案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硯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
其他文房之寶
鎮紙
刀錐皆見末,汝鈍類模稜。
及與飄風會,方多鎮物稱。
卷舒勞重寄,著作得良朋。
自古安劉者,都無文學能。
——清代陳恭尹《鎮紙》
鎮紙是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品,與筆墨紙硯四寶相類,鎮紙可稱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古代文人在書房中,常將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欣賞,同時用來壓紙或者壓書,由此出現了鎮紙,又稱紙鎮、鎮尺。
硯滴
鑄出爬沙狀,兒童競撫摩。
背如千歲者,腹柰一輪何。
器蛟瓶罌小,功於幾硯多。
所盛涓滴水,後世賴餘波。
—— 宋代劉克莊《蟾蜍硯滴》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房器物,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
筆筒
筆之在案,或側或頗,
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
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明代朱彝尊《筆筒銘》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筆洗
筆洗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屬於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而廣受青睞。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瑯、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於名貴材質,最常見的是瓷筆洗。
筆洗除了實用價值之外,因其雅致精巧、造型裝飾各有千秋,深得追求優雅和精緻生活情趣文人墨客的喜愛。
筆架
刻畫峰巒勢,屍功翰墨餘。
鎖窗閒晝永,高臥數中書。
——宋代劉子翬《書齋十詠·筆架》
筆架亦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中在構思或暫息時藉以置筆,以免毛筆汙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
筆架的材質一般為瓷、木、紫砂、銅、鐵、玉、象牙、水晶等。其中實用性的筆架以瓷、銅、鐵最為普遍,觀賞性的則以玉筆架最為典型。式樣則尤為繁多,一般有掛式與擱式兩種,分別稱筆掛與筆擱。筆掛是用竹木製成的架子,可以倒懸筆管,做晾筆用;筆擱是擱筆之物,根據不同形狀,亦稱筆枕、筆山,也有稱筆床,清朝還出現了筆船。
臂擱
何來臂擱制雅宜,色古質樸非新奇。
——清代弘曆《宋瓷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臂擱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文人墨客們在炎熱的夏日揮毫潑墨時,將臂擱枕於臂下,一來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紙,二來由於竹子性涼,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時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擱叫「竹夫人」。
印泥
藕絲抽緒軟於綿。調朱朱更妍。
汝窯分貯到郎邊。丹心和粉顏。
斑竹管,浣花箋。玉臺新詠傳。
小紅名記手親鈐。已教郎意憐。
——清代汪東《阮郎歸·印泥》
印泥(也稱印肉)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籤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印泥。據史書記載,人們採用水調蜂蜜、硃砂等方法,將印章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型。由於水幹後硃砂易脫落,到了明代,人們開始使用油調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如今的印泥了。
印泥是書畫家創作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作品,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印泥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所表達的效果。好的印泥,紅而不燥,沉靜雅致,細膩厚重。印在書畫上色彩鮮美而沉著,有立體感,時間愈久,色澤愈豔。質地差的印泥,印出來則顯得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油跡浸出,使印文模糊。
明代文人屠隆在《考槃餘事》一書中,一共列舉了45種文具。包括筆格、研山、筆床、筆屏、筆覘、水中丞、水注、硯匣、印章、圖書匣、印色池、糊鬥、蠟鬥、壓尺、貝光等,再加筆墨紙硯,總數就達49種之多。
文房清玩除了無數精詞絕句通過它們表現出來之外,本身就是十分具有文化內涵和精密巧思的古玩珍品。包涵了古代文人的文心巧思和製作藝人的意匠天工,是登峰造極的銘心絕品和極為雅致的文物,最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如今,這些文房用品更多是作為收藏品出現,我們日常使用的文房用具早已被便捷的原子筆、塑料尺、筆記本等代替。雖然如此,但古代文房用品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內涵是我們永遠不能拋棄並且應該繼續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