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筆墨紙硯」 古代書房裡還有40多種文房用品

2020-12-19 搜狐網
資料圖:水滴。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在國人的心目中,文房用品最主要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用它書寫出來的線條可柔可剛、可粗可細、可潤可枯,變化之多,為任何硬筆所不及。它主要選用野生動物或山羊的毛作為材料,或純毫或兼毫,可以做成不同類型,來適應各種需要。其品種之繁,在筆類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顯單一,卻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效果,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且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滄桑歲月,仍然字跡清晰。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即使在機製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如安徽涇縣所產的宣紙,潔白細潤、易書易畫,吸水性能極好,能長期保存,有「紙壽千年」之譽。

  硯,是與墨配套使用的工具,要求其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特別是一些雕硯,造型古雅,圖案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我們都知道,筆墨紙硯是中國書房裡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寶,但你可知道,古代書房裡並不只這四樣寶貝,以下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的書生們,在自家的書桌上都擺了些什麼,它們長什麼樣子,各自有什麼用途吧!

  一、印泥

  印泥,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籤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根據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時的印泥是用黏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溼,當時稱封泥。到了隋唐以後,社會的進步有人研製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和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我們現代的印泥了。

  二、鎮紙

  鎮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三、水滴

  又名硯滴,為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也稱水滴、水注。最早磨墨往硯裡注水的工具叫水盂。「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製,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古樸渾厚。熊形玉硯滴,為一張口捲舌,背有雙翅,右前肢託一靈芝,呈蹲坐式的飛熊。其雕工粗獷,為東漢時期器物。飛熊的傳說,古代極多。

  魏晉時蛙龜等青瓷硯滴較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小熊右手捧食慾入口,左肢輕扶左膝,神情專注。頂部有孔為注水口。

  南北朝時期水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並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青瓷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器身刻畫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從紋飾上看,為南北朝時期的典型器物。

  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製品外,還有銅製品,如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硯滴,為一條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有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瓷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是爭奇鬥妍,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期器物別有風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硯滴以象生形居多,做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致,左邊一片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

  在文房用具中硯滴(水滴)傳世品較少。

  四、筆筒

  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製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其他形的。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系文化史範疇,故這裡不加以論述。

  五、筆洗

  筆洗,筆使用後以之濯洗餘墨,多為缽盂形,也有花葉形或其他形狀。各種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

  六、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臂擱多竹木、象牙質地,上有紋繪雕飾,十分精美多趣。

  七、墨匣

  墨匣主要用於存放墨錠,起裝飾和保護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烏木、豆瓣楠木為材料,並鑲有玉帶、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圖紋,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製成漆匣的。據說,清代道光年間,阮文達回京城,「以旗匾銀制墨盒,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可說是出類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當數京城「萬禮齋」。

  八、筆簾

  筆簾是攜帶和收存毛筆的工具,主要用途:

  1、把毛筆捲入其中,不會像裝在鉛筆盒裡來回碰撞損壞筆頭。

  2、筆簾通風,可使毛筆很快乾爽。

  3、現在的都是35釐米×33釐米的居多。

  4、這樣的筆簾,一次可以卷幾十支毛筆,方便攜帶。

  5、主要是為了:有急事,需要帶毛筆出去,但是因為剛使用過,沒幹。可以用筆簾一卷,帶出去。不會發黴,也不會弄髒書籍等物。

  九、筆架

  筆架亦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中在構思或暫息時藉以置筆,以免毛筆汙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從樣式來看,一般有掛式與擱式兩種,分別稱筆掛與筆擱。筆掛是用竹木製成的架子,兩邊有柱子,高一尺餘;上面有橫木,寬亦一尺有餘,可以倒懸筆管,做晾筆用。筆掛也有製成圓柱形的,圓頂,筆掛在圓頂周邊上,很方便。筆擱是擱筆之物。根據不同形狀,亦稱筆枕、筆山,也有稱筆床,清朝還出現了筆船。

  其實,文房用品還有很多,明代文人屠隆在《考槃餘事》一書中,一共列舉了45種文具,可謂是集當時文房清玩之大全了,包括筆格、研山、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硯匣、墨匣、印章、圖書匣、印色池、糊鬥、蠟鬥、鎮紙、壓尺、秘閣、貝光等45種文玩,如果再加筆墨紙硯,總數就達49種之多。這不僅在明代,也是古籍中記載文房用具最多的典籍,成為後人研究與引經據典的重要出處。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60918/n468599334.shtml report 4348 資料圖:水滴。「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在國人的心目中,文房用品最主要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筆,是指毛筆,

");}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看古代的文房用品有多精緻?
    古代有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見讀書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重。因此,作為讀書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佔據了重要地位。我們常知的就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但除此之外,文人們的文房用具還有許多,這些具有各類用途的文房用品,共同組成了十分具有中華傳統特色的文化寶藏。
  • 文房藏趣,紅木嵌百寶,百寶箱
    大葉紫檀×緬花瘤疤 | 百寶箱規格:47*25*37.6cm,8520g在多數人眼中,「文房」二字似乎就是筆墨紙硯的代名詞。但實際上,文房器具種類繁多、材質多樣、情趣各異,文人書房中常有的香爐、袖爐、手爐、如意、扇墜、琴、劍等也會涵蓋其中。因此,除了最為人所知的「文房四寶」外,古代文人案頭所需要的一切工具皆可統稱為「文房清供」或「文玩」。文房雅玩,不單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更構築了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 古代書房的布置
    圖丨網絡書房,古代稱書齋,是住宅內專門作閱讀、自修或工作之用的房間。
  • 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
    此皆謂之書房,或稱之為書齋。    古代文人書房中除了賞玩擺放的大器物以外,最為實用的是筆墨紙硯所謂「文房四寶」。在很多人的概念中,說到文房就是四寶,那就以偏概全,知一忘百了。除了歷史上比較耳熟能詳的安徽宣城諸葛筆、李廷珪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等。紙、墨、筆都是屬於日常消耗品,至今保留未使用的完整器少之又少。
  • 書房:古代士子的精神家園
    古代書房進化史  中國古代向來重視文人學子,在「學而優而仕」的社會氛圍中,古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也與筆墨紙硯、琴棋書畫無法分割。上至官宦人家、下至普通百姓,家中往往都有專門的書房。從隋唐開始,書房便以草堂、書樓、書齋等各種形式出現,成為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中國古建築設計——古代書房的布置與裝飾
    在傳統文化逐漸回歸的今天,新中式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古色古香的中式書房,成為了人們的心頭好。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中國古代書房文化。古代書房文化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 明清文人的「小心機」都裝進了書房裡 把握這些「細節」你也能很雅致
    青年時報訊(記者 王亞琪)你有想像過古人的書房是什麼樣的嗎?你知道除了文房四寶以外,文人的書房裡還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擺設嗎?如今,書房已經越來越成為現代人裝修房屋時繞不開的創新地帶,但事實上早在明清時期,我們的祖輩在打造書房一道上就已經頗具心得。他們不僅會動手DIY文房器具,還非常「細節控」,細緻到書房內的掛畫都要與屋內焚燒的清香互相搭配。
  • 在古代,勺子不僅僅用來吃飯?!
    我問你:「勺子除了吃飯還能幹啥?」「喝……喝湯吧。」不知道了吧給你科普一下古人的生活很文雅,烹茶煮酒、插花閒談、吟詩作對、彈琴作畫……古人的生活很精緻,不管是筆墨紙硯的文房用品,還是杯碗勺筷的生活用品,都精細到極致。
  • 【盛世大拍】 時代夾縫中,我們尋找的一絲文房清韻
    格物遊藝,研學雅懷,寶帖為範友,而這個時候,清韻十足的文房擺件就顯得格外重要,為靜友,與書房意境相合,更顯得心性之遠逸,不列塵俗。  Lot 200  清 黃太湖石擺件(含原配底座)這時,那件文房盤,正靜默無言,安然擺在書桌上,旁邊就是攤開的筆墨紙硯,半就的瑣碎詩篇。  Lot 158    湘妃竹藍漆底福壽紋雙屜文房盤
  • 書房的九大標準
    一般在書房靠窗部位設一盆池,養錦鯉五七條,以觀其自然的生機與活潑。一方面是賞玩之樂,一方面則是大志所託,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對於古代文人來說,誰不是都在等那個風雲際會的機會呢?「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書齋中設長桌一張,再配上文房四寶,基本陳設也就差不多了。
  • 從文人書房,看古代人的雅趣生活!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書齋說》裡講:書齋宜明朗、清淨,不可太寬敞。  古人覺得身入書房,心神俱靜、陶冶性靈,如同齋戒一般。  和外國人的張揚相比,中國人的書房則講究內斂,除了陳設至簡,甚至還有諸多文人將其築於山林水濱,或隱於郊野,獨享人間清歡。
  • 除了書桌書櫃,書房放了這些紅木家具能讓人感慨中式真好看
    書房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色幽。書房可以說是如今家裡重要的空間,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家中設有書房,中式古典風格的書房可能大部分人的關注點只有老三件:書桌、書櫃、椅。其實也有一些其他古典的紅木家具適合擺在書房裡,今天就來看一些適合擺在書房的大紅酸枝材質的紅木家具。
  • 中國文人最愛的文房清供:花中第一雅,小隱隱於野,大隱於市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 觀展|在「文房」中見識古代文人的雅室閒情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儘管周遭環境已變,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通過器物和心境傳承至今,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帶領觀眾走進文房與文人的雅室與閒情:書畫,是歷代文房具中的重要內容。《紅樓夢》中曾說:「若大景致,若干臺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一所文房中,置以種種文具,當然也以書畫最能提醒它的精神。
  • 臨海博物館漫談|走進館藏:開學在即,看看古人的學習用品都有啥?
    近日,各大高校、中學都已陸續開學,小學也已經進入開學倒計時,開學前,學生們總會挑選好心儀的學習用品迎接新學期的到來,鋼筆、自動鉛筆、橡皮、圓規、尺子等等都可以說是現代學生課桌上的「標配」,筆記本、平板電腦更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輔助工具,那麼,古代文人學子的「標配」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 唐宋筆墨紙硯哪家最珍貴?諸葛筆、李廷珪墨、薛濤箋、龍尾硯
    而在古代,要說起文人墨客的書房中最不可或缺的,自然就是筆墨紙硯了。這些物品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可能掀不起什麼想法,可是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他們的隨身物件了。而中國的唐宋時期,不僅有詩人,而且還有著不少名畫家。他們的作品放到現在的話,不但能夠拍賣到十分高的價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 古代開學那些事兒
    在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學期有長有短古代的學期長度也與今天的不同,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冬季入學多「三月制」,春季入學多「八月制」和「十二月制」。
  • ​大同市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生動呈現民族融合繁榮景象
    史料記載,明朝時大同地區銅器商鋪林立,湧現了各有絕技的近百戶銅匠,從業人員最多時近500人,銷售和製作的銅器種類很多,包括生活用品、宗教用品、文化用品,如:銅鍋、銅壺、銅香爐、銅佛、銅戒尺、銅算盤等。歷史上盛傳「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