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在「文房」中見識古代文人的雅室閒情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幅。心目間,覺灑灑靈空,面上俗塵,當亦撲去三」。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儘管周遭環境已變,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通過器物和心境傳承至今,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帶領觀眾走進文房與文人的雅室與閒情:

書畫,是歷代文房具中的重要內容。《紅樓夢》中曾說:「若大景致,若干臺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一所文房中,置以種種文具,當然也以書畫最能提醒它的精神。所以,「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大展」中,近600件展品,林林總總,琳琅滿目,尤以書畫佔了重頭,也就屬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今天自覺到「堅定文化自信」在振興中華、文化強國中的意義,首先需要明確中西文化的差異,才能保證「堅定文化自信」的方向。從大的方面講,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五千年持續不斷地發展,在於它強調「和而不同」、「吐故納新」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而西方文化注重的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弱肉強食」。從具體的方面講,中國文化淵藪於與日常生活一體化的「文房」,而西方文化則立足於與日常生活相隔離的「工作室」。

展覽現場

在傳統文化中,作坊、店鋪、書齋、畫室等等,都是與日常生活的起居不可分割的,工作與生活一體化,甚至飯桌就是畫桌。在西方文化中,工廠、商場、實驗室、研究所等等,都是與日常生活的起居相分隔的。八小時之內是工作的狀態,八小時之外回到家則是生活的狀態。

這兩種不同的「工作——生活」方式,造就了西方自然科學的強大,人文科學的規範化、體系化;導致了中國自然科學的落後,人文科學的「不規範」、「無體系」。相比於黑格爾、康德的著述,韓愈、蘇軾、顧炎武的著述完全不符合「學術規範」,但有誰能否認它們重大的學術價值?二者的不同,固然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導致,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分別,正在於前者是在與日常生活相隔離的「工作室」中做出來的,帶有課題公關性質的成果;而後者,則在於是在日常生活的「文房」中有感而發的體悟,而且,這個「文房」,不僅包括了居家的書齋,也包括了外出的舟車、旅舍。

展覽現場

近代以降,中國的自然科學引進了西方的「工作室」制度,促進了科學的大規模、高速度發展,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近年來,中國的文化藝術也引進了西方的「工作室」形式,取得了一批課題攻關的成果,這同樣值得肯定。但因此而荒廢了傳統的「文房」形式,卻不免使文化自信淪於釜底抽薪的「去中國化」。正是在這一立場上,「蘭室長物」展的推出,對於我們從最基礎的方面落實文化自信的堅定不移,有它不容低估的重要意義。

蘭室,專指芳香高雅的居室。但它其實並非雕梁畫棟的華堂,而是如劉禹錫所說的「陋室」。雖然簡陋,但因為室有長物,所以又「何陋之有」?而所謂長物,也不指貴重之物,而是指人所不取的剩餘之物。人所不取,是因為它們的「無用」、「無益」。但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們卻對之情有獨鍾,認為「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安能悅有涯之生」?並對之投入了身與物化的精力,藉以變化氣質,涵養性靈,堅守文脈的心香。

無疑,今天再也沒有人視這些蘭室中的長物為無益、無用而不取了。但如果不是從文房的立場來認識它們的價值,不僅不可能真正領略到它們的價值,更可能把它們的價值誤導到相反的方面去。正因為此,這個展覽不同於一般的書畫展、文具展等等,它提醒我們,不能僅僅就物而物地認識它們,更需要就物而室地來認識它們。

唐宋的文房,我們不得而見了;明清人的文房,雖尚有遺存,但面目早已不復當時;但前輩學人的文房,我們這一代的人曾經還是有所出入的。寬敞的,20平米左右,狹隘的,簡直烏有,不過起造於印石之上而已。相比於今人的畫室、工作室,從硬體而言,簡陋之甚矣;但從軟體而論,「何陋之有」?反是我們的畫室,簡陋之甚矣。這個軟體,就是長物的風雅包括長物所涵養的主人友朋的性靈。

明 黃道周 行書《恭讀恩詔有作》七言詩

這裡專談書畫。美術館、博物館中的書畫,是保管在倉庫裡的,是陳列在櫥窗裡的,可望而不可即。而文房中的書畫,則是隨時供主人和朋友摩挲玩賞的,有時還在其上作題跋考訂。這兩種不同的鑑賞方式,對觀者所起「堅定文化自信」的作用迥然不同;而作品本身的價值,也因此而獲得生生不息的提升。

「蘭室長物」展中的書畫展品,數量不過近百件,內容上卻涵蓋了近乎半部書畫史。

秦 《琅玡臺刻石》拓本

北魏 曹望憘造像石座 墨拓

金石上的文字、圖像拓片,由西周「毛公鼎」全形拓、「許惠鼎」全形拓、秦「琅琊臺刻石」舊拓、漢「祀三公山碑」舊拓、晉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明拓、北魏「曹望憘造像」墨拓、「王基半截碑」初拓、「李璧墓誌」清拓、南朝「爨龍顏碑」清拓、唐李陽冰「怡臺銘」清拓、李陽冰「城隍廟記」舊拓、顏真卿「大唐中興頌」舊拓、「昭陵六駿」全形拓,到韓天衡「赤壁硯銘」墨拓,雄深雅健,默如雷霆中,如有大風飛揚。尤其是大多拓本上,都散散落落地分布了歷代名家的題跋和鑑藏的鈐印,不僅印證了它們的流傳有緒,更使我們仿佛置身先輩們當年的文房,體會到他們奇文共賞、疑義相析的風雅。如「琅琊臺刻石」上,胡澍、沈樹鏞、魏錫曾、趙之謙、葉恭綽所留下的印記;「曹望憘造像」上陳介祺、褚德彝所留下的題記,無不為「周雖舊邦」,注入了「其命維新」。文房,因長物而有精神;長物,因文房而有生氣,由此可以看得再也清楚不過。

明 張瑞圖 行書「一丘·為圃」四言聯

明 吳彬 工筆重彩 漢鍾離像

絹紙上的書畫作品,由唐人的小楷《灌頂經》、南宋馬麟的《松溪泊舟圖》、明文徵明的《進春朝賀卷》、《千字文冊》、張瑞圖的「一丘、為圃」四言聯、吳彬的《漢鍾離》、《阮修像》、董其昌的《山水圖》、黃道周的《恭讀思詔有作詩》、丁雲鵬的《太平有象圖》、明末清初的《名人信札尺牘冊》、清傅山的《五言詩》、金農的《古頌》、《鶴賦》、閔貞的《劉海戲金蟾圖》、李復堂的《蘆汀雙鷺圖》、伊秉綬的《行書詩》、劉墉的《詩稿冊》、何紹基的「攬卷、援毫」五言聯、趙之謙的「及時、今年」七言聯、「金臺、銀漢」七言聯、「五言詩」、虛谷的《松鼠圖》、徐三庚的「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四屏」、陳鴻壽的「呂坤呻吟語•修身」、「蘇軾望雲樓詩」、奚岡的「花巢」橫披、任伯年的「錦雞圖團扇」、黃士陵的「博古圖」,到近現代吳昌碩、齊白石、高劍父、黃賓虹、吳湖帆、于右任、潘天壽、徐悲鴻、劉海粟、白蕉、于非闇、陳之佛、謝稚柳、陸儼少、馬晉、陸抑非、唐雲、黃胄、程十髮、陳佩秋的精品佳作,論形制,手卷、冊頁、立軸、橫披、條屏、對聯,無所不有;論書體,真、草、篆、隸,無所不備;論題材,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包羅萬象;論形式,水墨、丹青、工致、粗放,流派紛陳。其中,尤以一件清代佚名的「清供花籃圖」橫卷,系葉恭綽的舊藏,工筆重彩,直追宋人李嵩的「花籃圖」,刻畫細膩,無毫髮遺恨,而窮神極態,洩造化之秘。齊白石的「草蟲圖」,施於粗礪的麻布上,而葉脈、蟲翅的處理,竟一絲不苟,細入微茫,如於花崗巖上作和田玉雕。潘天壽的「虯龍圖」,則一味霸悍,頂天拔地,有「登峰造極」的險峻奇崛,魄力驚人。至於不少作品上的題跋印記,更留下了它們作為「蘭室長物」的傳承文脈。

清 金農 隸書「鶴賦」

近代 齊白石 工筆蟲草

回過頭來讀劉禹錫的《陋室銘》。在他的這篇短文中,並沒有提到書畫,而只是涉及了兩件長物:素琴和金經。是不是當時的文房不重書畫呢?我們認為並不是的。早在南朝,宗炳便在《畫山水序》中講到畫圖於室以作臥遊的事實,說是「拂觴鳴琴,披圖幽對」,「餘復何為哉?暢神而已」。而到了文事鬱郁乎盛的趙宋,「點茶、掛畫、燃香、插花」更合稱「四藝」,被明確作為文房風雅的標誌,曆元、明、清直至近代而不衰。只是近三十年間,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有些人「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迷失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書畫、包括其他相關物具才疏離了與文房的風雅。則通過「蘭室長物」展,正有助於我們釐清書畫與文房「相倚為命」的關係,從根本上堅定我們實現傳統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文化自信。

文房,是書畫安身立命的根本。書畫,是文房斯文不喪的精靈。孔子曰:「天之將喪斯文也,文不在茲;天之未喪斯文也,其奈我何?」

現代 潘天壽「春燕圖」

相關焦點

  • 雅室,有閒情
    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幅。心目間,覺灑灑靈空,面上俗塵,當亦撲去三寸』。 如此一個生活場景中,真正風雅羨人的絕非齋室之精雅,而是這般形同冷雲、心飄事外的閒淡。 清賞,始於中國人「乘物遊心」的奢想。
  • 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
    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周商。端研湧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描寫了理想化的書房環境。明人文震亨將文人生活中用以自樂的雅室景象如此描繪:「小室內几榻俱不宜多置,但取古制狹邊書幾一,置於中,上設筆硯、香盒、薰爐之屬,俱小而雅。
  • 中國文人最愛的文房清供:花中第一雅,小隱隱於野,大隱於市
    書房在古代又叫書齋,是專門用作閱讀、寫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
  •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在《西廂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張生借得佛寺一處雅室,有點兒類似現在的書房陳設,雖然小,但是特別有文人氣質,這一處所在叫做「容膝山房」,屋子雖然小了一些,可布置的格局卻很有雅趣。也就是說書房不一定空間大,布置要有品位。文中如此描述「容膝山房」:「室內窗明几淨,水磨方磚鋪地,一塵不染。綠紗窗下放一張紫檀木書案,案上文房四寶,一應俱全。
  • 文人雅室,荔枝木隨形鏤空花架,空間營造
    荔枝木 | 底座54*36.5*102cm文人雅士,理想的家居環境很大層面上是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功能與審美相一致,崇尚天然,追求清靜雅逸、閒適自在,以雅為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舊時文人的生活情趣。
  • 韓天衡策展「蘭室長物」 文房復甦彰顯文化自信
    人民網上海3月8日電 「九九江南風送暖」,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給滬上明媚春光增添了一抹雅韻亮色。展覽由當代海派書畫印壇代表性人物、著名藝術家韓天衡策展,海內外10位藏家參展,展出書畫、石墨、雜件凡600件,時間跨度自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至近當代,其中不乏孤品、珍品。
  • 專業為文人雅室茶空間,提供明清老家具古石雕
    精雅之器霸王棖方桌,明韻明風,處處精緻,乾淨利落,結構簡潔明晰,各部比例得當,雖通體平素,不施一花一線,卻能得完美神韻,給人以簡雅明快之感,品相完美,可賞可藏 ,感嘆古匠人之文化。明式文房坐具,清早期,品相完美,皮殼老辣,古樸典雅,做工講究,曲線優美,為文人雅士書房之佳器。
  • 【盛世大拍】 時代夾縫中,我們尋找的一絲文房清韻
    >文人以『室有圖書供遣日,座餘賓客快論文』為滿足,賓朋往來,偶爾行文作畫,亦不失為快意人生。以文人的方式,陶養自己的心性,當為時下一股清流。只因真善之物,皆有其德行。書房中每日靜默以對的文房佳器,則更是文人生命中的真善之友,陶其情,養其氣,誠可久居長伴。在過去,文人的案頭擺設哪些清玩?因何用,因何設?又寄託了主人的哪些情思?探究之下,竟有無限意味。
  • 清微淡遠古代繪畫中的文人與琴
    文人與琴的圖繪組合大致可分為撫琴、聽琴圖,抱琴、攜琴圖,眠琴、調琴圖,陳設器物圖和斫琴圖等幾類。除文士之外,圖中也出現帝王或仕女的形象,雖然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之為「文人」,但在與琴書相伴、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此刻,他們以琴為寄,發抒本心,申舒性靈,與文人心氣相通,因此也暫列其中。
  • 雅室清心一抹綠
    香草美人,也是文人雅士的對於美好事物的一種追求。這種熱愛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雅室書房,文人空間等高頻次的活動場所,常常可見花草的影子。這些花草藉助幾架、桌案,以案頭盆栽、組合盆景的形式出現,於無聲中滋養觀者的心靈。
  • 文人雅室,大紅酸枝鑲癭木,捲雲如意花幾
    大紅酸枝|花幾規格:43.5*28.5*82CM明式家具極具文人之氣,以樸素、簡潔的形式語言蘊含了「雅」的風格,又通過人的使用狀態和器物的形體,達到主體與客體統一,從而反映了文人心理追求高尚人格美的趨向,藉此表達雅正之美的「樸素 " 審美。
  • 明朝的文人雅室,一桌一榻便能閒養浮生
    這「美的殿堂」對晚明人來說,便是眾人都在追尋的雅室。 在晚明,擁有一室,無論大小,一物一器巧妙搭配,都顯現著主人的性情。 ——李漁《閒情偶寄·居室部》 「簡」是樸素簡約。室內簡約、明淨不雜,室外景致幽曲。 晚明文人陳繼儒的室廬就極為簡單。「茅屋數間而已,土泥牆,窗糊紙。曲床木幾,四麵攤書史」。牆是泥土堆起來的,窗是用紙糊上的,床是竹子編的,桌子是木頭搭造的。
  • 除了「筆墨紙硯」 古代書房裡還有40多種文房用品
    「文房」廣義解釋為文人的書齋或書房,狹義則專指書寫、繪畫與讀書的文具,在國人的心目中,文房用品最主要的就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 中國古代文人九大雅事
    九張機-古人九大雅事銘周陽生[題記]中國古代文人雅事,閒情逸緻,有九大雅事:沉檀焚香,棲霞品茗,落花聽雨,踏雪賞梅,銜花候月,清月酌酒,濛雨蒔花,逐水尋幽,閒風撫琴。一縷春風一縷絲,九雅沐濯九張機。世間自古有騷客,逸曲閒情魂競依。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榜書系列作品鑑賞《室雅蘭香》
    作品:【室雅蘭香】 梅蘭竹菊世稱為"四君子",分別代表了傲、幽、堅、淡四種清雅淡泊的品質。梅蘭竹菊是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人和大師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四君子各具特色,其風骨寫意惟妙惟肖。
  • 文房小品:中國文人的精神花園
    文玩是書房文化的衍生品,明清以前,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明清以後,文房用具的品類架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出現了與傳統「文房四寶」相配套的各種文具,譬如筆架、筆洗、墨床、硯滴、水呈、臂擱、鎮紙、印盒、印章等等。
  • 養心殿數字展,雅室篇|有一個美好的地方叫「書房」
    他認為自己是帝王也是文人:「朕自幼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來,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三希堂位置示意圖三希堂位於養心殿正殿西盡間,這裡懸掛著一副乾隆帝的御製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豪」指毛筆,「素」指作為書寫材料的素地生絹,筆下紙上,詩詞書畫,寄情筆墨,俯仰古今。
  • 明清文人的「小心機」都裝進了書房裡 把握這些「細節」你也能很雅致
    最近,「書齋閒賞——蘇州博物館藏明清文房器具展」在南宋官窯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164件明清時期的文房器具。其中,既有我們熟識的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也有許多極富古人智慧與設計感的文房清玩。明清文人的審美如何?他們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書房的空間布置?這些古人的書房與我們現代的書房相比,又有什麼不一樣?趕緊來看看。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文房供石,杭州觀閨閣藝術
    如上海博物館即將推出「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廣東省博物館即將開幕「魏唐佛光:龍門石窟文物特展」,以及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剛剛開啟的「明清閨閣文化大展」。包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西岸美術館、明珠美術館在內,一批精彩展覽將於5月落下帷幕,趁小長假出外休閒看展是個不錯之選。如果選擇宅家,不少海外的線上展也能陪您度過一段充實的假日。
  • 古人的書房|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文人大抵都有書房,但有書房的人不一定就是文人。文人與書房,似乎總有著說不盡的緣分。文人愛書、敬書、讀書、藏書,書房自然就成了文人心中一方小小的自由天地,漫步書房中,徜徉於筆墨之間,縱情詩書之樂。文人的書房,其情趣和品味,因人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