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衡策展「蘭室長物」 文房復甦彰顯文化自信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人民網上海3月8日電 「九九江南風送暖」,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給滬上明媚春光增添了一抹雅韻亮色。展覽由當代海派書畫印壇代表性人物、著名藝術家韓天衡策展,海內外10位藏家參展,展出書畫、石墨、雜件凡600件,時間跨度自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至近當代,其中不乏孤品、珍品。

    韓天衡認為,文房雖大多是案幾間袖珍玲瓏的小件物品,卻傳承、弘揚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史,是我國獨有的文化見證、藝術瑰寶,是先民中能工巧匠與文人雅士才智共融的智慧結晶,彌足珍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人民生活水平和審美意識的提高,文房的製作和收藏迅速復甦,彰顯出中華文化自信的回歸和拓展。

    具有70年藝術生涯的韓天衡,藉此次展出之際,專門撰寫《蘭室長物話文房》一文,敘述他對中華絢爛文房藝術文化的認識與期待。參與籌劃這一展覽的收藏家韓回之,也以《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為題,解釋其心目中的中國文房之道,認為文人所有的愛好與製作都可以歸為文房,文人用器如同文人情感一樣具有多元性、開拓性。文房材質多樣、工藝繁複、形式多變,從中可以玩味古代文人多彩豐富的審美情趣,乃至文心與匠藝結合所產生的匪夷所思的藝品妙構。

    「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將在位於上海嘉定的韓天衡美術館展出至3月26日。本網特刊發韓天衡、韓回之撰寫的專文及部分文房佳作資料,以饗讀者。

    蘭室長物話文房

    韓天衡

    文房,泛指文人書齋文化中的器物,除卻書畫屏風掛軸、畫案桌椅,大多是案幾間袖珍玲瓏的小件物品。其物雖小,卻承載、記錄、傳承、弘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功績可謂大矣。

    民間素有文房四寶之說:筆、墨、紙、硯。其實不然,文房的品類實在豐富多彩、滿目琳琅,豈止百千之數。

    遠在南宋趙希鵠所撰《洞天清祿集》中,就列入了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古翰墨筆跡、古畫等九項內容。然當時流行的實用和裝點的文房器物遠遠不止這些,可見風氣之盛。

元 剔紅百花盤

    到了明末文震亨著的《長物志》,洋洋萬言十二卷,綜合概述了明代文人清居生活的境況。在卷七《器具》中,列入的文房用具,計有硯、筆、墨、紙、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掭、水中丞、水注、糊鬥、蠟鬥、鎮紙、壓尺、貝光、裁刀、剪刀、書燈、印章、文具等。這些都僅僅是實用的文房用具,述其大概而未及詳介。此外,還記錄有文房清玩雅物,如香爐、袖爐、手爐、香筒、如意、鐘磬、數珠、扇墜、鏡、鉤、缽、琴、劍等。另外在卷三《水石》、卷五《書畫》、卷六《几榻》、卷十二《香茗》中,還表述了大量的文房清玩,如靈璧石、崑山石、太湖石、粉本、宋刻絲、畫匣、書桌、屏、架、幾、沉香、茶爐、茶盞等。對這些文房器物衍生變化的創作,別出心裁的布置和極盡個性的刻意追慕,體現了彼時高層文人「於世為閒事,於身為長物」的立異炫奇、樂在其中的悠遊心境。

明 孫克弘銘靈璧石(正面)

明 萬曆 剔紅有蓋葫蘆壺

    文房之所以受到歷代文人的普遍鍾愛,不僅是因為其有實用價值,而是作為載體,千百年來殫精竭慮的文人賦予了它豐瞻深厚的文化的、藝術的、史料的內涵。同時,也顯示出充滿智慧的工匠,在文房器的構思和製作上顯示出的非凡的想像力、變通力和創造力。曼妙精緻、美輪美奐的文房是大匠巨擘的心力結晶,也是文人雅士相伴一世的摯友和伴侶。如硯臺一屬,文人墨客皆寶愛有加,暱稱為硯田,乃作文遣詞,筆歌墨舞,是有關仕途、生計之重器。硯臺或端,或歙、或紅絲,或洮河,或松花,或澄泥,必先嚴選其質,由硯工妙構巧作,或精細入微,或渾然天成,繼而選上好硬木製匣,匣上或嵌玉、或鑲金,或髹漆,極盡奢華。往往又在其上賦詩題記,抒發情懷,記述故事,復有金石家鐫刻上石,嵌綠填金。若是古器,則每每書畫文辭,積玉綴珠,文採斐然,憑添史實,內涵滿溢,此等尤物怎不令人歡喜無量,珍若球圖。

    文房者貴在有「文」,足令文人痴迷,逸事趣談,車載船裝,傳頌千古。若蘇東坡之好硯,米襄陽之好石,項子京之好書畫,毛子晉之好古籍,毛奇齡之好印石,丁日昌之好墨,陳介祺之好吉金,汪啟淑之好印譜,張魯庵之好印泥,秦康祥之好竹雕,陸心源之好瓦甓……不勝枚舉,堪稱百代藝苑佳話。附帶的談點常識,在文房書齋裡,張掛書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畫之張掛則早於書法,書法軸的掛之壁間,當是元末明初際發蒙。這與紙張製作的趨於大張化有關,也與習俗的拓展有關。而對聯的書寫與張掛則是明代中期為濫觴。

秦,琅琊臺刻石舊拓,紙本,132×67.5釐米

明文徵明(1470-1559) 行書進春朝賀卷 1552年作紙本 30×310釐米

清代 何紹基(1799-1873) 行書唐張彥遠論畫團扇

近代,齊白石,工筆,蟲草,麻布,43×14cm

    文房種類繁多,百奇千怪。雖出現有早晚,成熟分先後,而至清代堪稱無物不有,無飾不精,包羅萬象,出人意表,蔚為大觀。上下數千年的絢爛文房藝術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文化見證、藝術瑰寶,是先民中能工巧匠與文人雅士才智共融的智慧結晶,彌足珍貴。

    然而,在上世紀中葉的一段時間裡,文房一屬冷落寂寞,且一切趨於簡約,甚至無奈地被歸為「四舊」,打上封資修的印記,可悲可笑可憐。好在,俱往矣,否極泰來,改革開放這三十餘年,祥和寬容的氛圍,傳統優秀文化的被重視,人民生活質量的大提高,以及審美意識的進步,文房的製作和收藏日新日日新地在迅速復甦,同時也彰顯了文化自信的回歸和拓展。文房具其實用性似有減退,但是賞玩性存在感卻在遞增。無論能工巧匠還是受眾乃至藏家,都對文房器物有著求美、求巧、求別致、求個性化、求現代性的高上追求。

    這次由我策展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匯集了海內外十位低調藏家的庋藏。對參展藏家的無私支持,令我感動。此展文房類的書畫、石墨、雜件達六百件,跨度三千年,自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至近當代,不乏孤品、珍品、妙品,足資觀賞。

    然而收藏,對於藏家永遠是「家蓄萬物,猶缺一物」留有遺憾的樂事。對於這個展事也是如此,「十全十美」、「一網打盡」顯然是不現實的。好在這只是一個開始。相信以後一定會有同道能人,乃至公家館院,以更精博的展示,來彌補我力不從心而顯見的不足。期待著。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觀展|在「文房」中見識古代文人的雅室閒情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儘管周遭環境已變,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通過器物和心境傳承至今,正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的「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帶領觀眾走進文房與文人的雅室與閒情:書畫,是歷代文房具中的重要內容。《紅樓夢》中曾說:「若大景致,若干臺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一所文房中,置以種種文具,當然也以書畫最能提醒它的精神。
  • 韓天衡:歲月塑我,我塑我心
    作為一個在印、書、文、畫方面都已功成名就的藝術家,韓天衡心心念念想能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添上一把薪火。韓天衡先生近影這些日子,韓天衡白天黑夜,忙得不亦樂乎! 一位霸氣的治印人  這次的印文化大展,對韓天衡而言,意義特殊。他是篆刻家、書畫家,但他更是畢一生之功,收集、整理、歸納印文化的耕耘者。這個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亦是對他一生事業的總結。
  • 印印得心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亮相
    」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始低調地華麗亮相。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媒體通風會上,策展人、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篆刻藝術院首任社長韓天衡先生介紹了本次大展的相關情況。中國印章出現於殷商時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憑信法物。
  •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8日,「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始展出。本次展覽由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西泠印社、河南印社、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作為支持單位。展覽時間三個多月。
  • 首屆「策展在中國」論壇:策展為城市文化及國際交流帶來什麼
    在策展人的學術動機那裡,都包括了對社會文化接受的先期期盼,使展覽策劃的成果更好的產生社會文化效益。文化生態結構,推動展覽策劃。策展需要舞臺,需要空間,而策展在中國的歷程也是和這些舞臺、空間的發展相結合。
  • 「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正在韓天衡美術館隆重舉行
    近日,「回眸兩宋——士人一日之跡特展」正在韓天衡美術館開展中。此次活動由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在這個韓館年度大展中,有一組宋遼時期的銅人雕塑,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造型,不少自帶微表情,憨態可掬,惹人疼愛。
  • 吳中風雅·書齋長物|空間
    這便是後世所謂「明式家具」風格形成的文化因素,也是「明式家具」文人氣質的由來。 「長物」 這個典故源於西晉,是指平常不怎麼用的多餘的東西,並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的。
  • 第二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19年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年會在中華...
    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策展不僅與藝術展覽相關,亦在不斷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策展在中國」論壇的舉辦,旨在打造具有學術高點、國際視野的策展交流平臺,從而推動中國策展學科與藝術生態的繁榮和進步。
  • 第二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19年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年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已逐漸搭建起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策展在中國」論壇亦是第二次在中國文化藝術領域打造具有學術高點、國際視野的策展交流平臺,以此推動中國策展學科與藝術生態的繁榮和進步!
  • 提醒:今天起韓天衡美術館部分展廳開放調整
    為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今天起,韓天衡美術館啟動部分修繕工程,修繕期間,位於美術館主樓二層及三層的常設展覽「翰墨流芳——
  • 韓天衡:印章如美人,我與「美人」心心相印
    近日,「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幕。 印文化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包含著印章、印譜、印材等多個方面。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著名藝術家韓天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講述他眼中的印文化之美。
  • 策展時刻丨「策展與策展性」&「當代設計策展」系列講座
    近期著作包括《策展性:策展哲學》(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以及探討策展作為一種倫理的哲學研究專著《作為倫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 策展在中國:5G時代 策展人在關注什麼?
    回顧新中國美術70年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展覽的策劃組織與時俱進,在傳播優秀藝術成果、推動藝術創新和彰顯文化自信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提出:新時代的展覽策劃要更加重視當代中國城市和鄉村建設提供的文化空間,要更加重視策展方法論的建樹,本次論壇以「策展與時代」為主題,分別從文化責任和學術發展兩個方面展開,有助於推動「策展在中國」的健康發展。
  • 韓天衡美術館開啟兩日網課,《回眸兩宋》帶你體驗宋代文人生活
    圖說: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在現場 官方圖今天下午,韓天衡美術館《回眸兩宋》展廳裡,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頭戴宋代男子盛行的簪花,在直播鏡頭前帶領觀眾走進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聯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雅昌文化集團,在抖音等網絡媒體平臺推出了為期兩日的《回眸兩宋》直播網課。《回眸兩宋》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
  • 獨立策展人吳曉鵬:向世界展現中國藝術和文化
    當通過拍攝壩上、社火「玩攝影」玩出了名堂,他開始轉型成為了一名獨立策展人,從臺前轉到了幕後,「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的藝術和文化『走出去』。」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丹  用借來的相機拍照  「我祖籍是廣東新會,但實際上是在江蘇常州長大的。」
  • 文教結合 上海工藝美院聯合韓天衡美術館共同培育精品網課
    人民網上海5月18日電  5月18日,由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聯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雅昌文化集團,在抖音等網絡平臺推出為期兩日的《回眸兩宋》直播網課。該網課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
  • CAFA設計學院|策展時刻-策展人的倫理準則
    在過去二十年中,當代文化實踐和話語中呈現出了「策展性轉向」 (a curatorial turn),「策展性」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重疊和交織的領域,根據英國學者伊爾·羅格夫 (Irit Rogoff) 的觀點,「『策展性』作為一個策展策略 (curatorial strategy),是將策展從所有既有的實踐和框架中『解放』出來,這些既有的因素限制了策展自身在探索我們尚不知道或者還未成為命題的事物的能力」
  • 上海工藝美院聯合韓天衡美術館探索沉浸式網課 巡遊宋代世家子弟...
    、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雅昌文化集團推出為期兩天的《回眸兩宋》直播網課。該網課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
  • 韓天衡美術館「味閒講堂」 徐建融教授講述海上花鳥畫發展
    與往屆不同,韓天衡美術館首次將講座設置在被評為「2018上海最受歡迎的美術館展覽」之一的「海上六大家書畫作品展」展廳,讓觀眾在講座同時貼近繪畫。講座現場金石篆刻大家韓天衡在講座上發言韓天衡美術館長顧工(左二)徐建融教授長期從事美術史論研究、書畫鑑定和美術教育工作。
  • 廣州文旅業界聯合發起「文化和旅遊企業互助復甦倡議」
    會上,主辦方還向文化和旅遊產業、金融產業等共同發出「文化和旅遊企業互助復甦廣州倡議」,倡議文旅企業行業互助、企業互聯、人員互通、資源互換,助力文旅大融合。 ,各地文化和旅遊市場也逐漸復甦,旅遊景區景點、公共文化場館等文化旅遊場所逐步恢復開放運營,鼓勵民眾開展省內、市內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