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2016高考成績出爐,各省高考狀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民間,高考歷來與傳統的科舉考試相提並論,歷史上凡應試得中者皆稱「登科」或「登第」,即登上科舉考試之榜。為了滿足人們的期盼,「登科」漸漸被引申出各種各樣的吉語:五子登科、狀元及第、三元及第、一品當朝、魁星點鬥、蟾宮折桂、獨佔鰲頭等。除了文字,古人還用各種象形圖案、吉祥紋飾、吉語錢幣來表達這一美好寓意。下面就讓我們從藝術品中看人們對「登科」的美好祈願。
「登科」木匾
五子登科:期望每個孩子都能獲取功名
「五子登科」是直接從「登科」引申而來的一個故事。據《宋史竇儀傳》記載:五代後周時期,燕山有個叫竇禹鈞的人,非常會教育孩子,結果,他的五個兒子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期望自家孩子獲取功名是天下間父母的共同願望,「五子登科」的故事就漸漸演化為吉祥圖案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粉彩軋道堆塑五子登科洗口瓶(一對) 高29.3cm×2
清乾隆松綠地粉彩纏枝蓮紋浮雕五子登科包袱瓶高42cm
一般情況下,「五子登科」多為五名童子玩鬧的場景,清朝一對「粉彩軋道堆塑五子登科洗口瓶」上,五個動作各異的瓷塑童子,裝飾在瓶的肩部、腹部和足部,或懷抱如意,或手捧仙桃,或攀爬嬉戲,描繪了一幅生動的五子登科圖。這種瓶子極受乾隆的喜愛,作為「五福五代堂」的主人,他最歡喜兒孫繞膝、五世同堂,而此類瓶子中五子登科的繁盛景象恰恰搔中了他的癢處。「清乾隆松綠地粉彩纏枝蓮紋浮雕五子登科包袱瓶」就是其中的代表精品。
民國淺絳彩五子登科雙耳瓶周小松(制) 高59cm
「五子登科」年畫清山東濰縣木版54×83cm
「五子登科」也常常被描繪成一群孩童圍繞在先生旁邊或讀書、或打鬧的情景,民國初年瓷繪名家周小松所製作的「淺絳彩五子登科雙耳瓶」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民間也常常將「五子登科」 題材的年畫貼在門上,以期賜福登科。
齊白石五子登科立軸設色紙本98×33.5cm
李苦禪五子登科立軸設色紙本94.5×38cm
除了以孩童寓意五子外,現代藝術家也常常以公雞為題材作「五子登科」圖,在傳統文化中,公雞被稱為德禽,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齊白石和李苦禪所創作的《五子登科圖》,皆以公雞護雛場景入畫,繪五隻雛雞,化用竇燕山一門五子均登科及第的典故,寓意吉祥。
蟾宮折桂:期望成為特別出眾的人才
科舉時代,考取功名又被稱之為「蟾宮折桂」,蟾宮即月宮,攀折月宮桂花意指登科及第。這個典故出自西晉時的邯詵,當年他被舉為賢良,對策為第一名,晉武帝就問他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廣寒宮的桂枝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唐代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蟾宮折桂便被用來比喻考中進士。
清順治青花五彩蟾宮折桂人物蓋罐腹徑25cm 高36cm
清順治青花五彩蟾宮折桂神仙人物紋將軍罐高37.7cm
清康熙青花五彩蟾宮折桂紋將軍罐高41cm
明清時期,蟾宮折桂漸漸演變成一種吉祥紋樣,寓意順利通過科舉考試。紋樣大多以月宮為主題,嫦娥持紅桂立於桂樹之下,身後天女手捧紅色官帽盒、錦袍;月宮光輪外,高中之士紛紛騰雲而來,競相折桂。「清順治青花五彩蟾宮折桂人物蓋罐」上的紋飾就是其中的代表。有些則沒有這麼複雜,「清康熙青花蟾宮折桂觀音瓶」中,一官員官服整齊手舉桂枝,座下一男一女跪地謝恩,寓意高官得坐、金榜折桂、狀元及第、夫榮妻貴。清代「指頭畫派」創始人高其佩於1715年創作的《蟾宮折桂圖》,只有嫦娥手捧蟾蜍、玉兔遞交桂枝的天宮景象。
高其佩1715年作蟾宮折桂圖立軸設色紙本
清正:蟾宮折桂背:雁塔題名浙爐花錢一枚直徑40.6mm
以「蟾宮折桂」為題的吉語錢背面多為「雁塔題名」,也是一個典故,指新科進士中舉後要統一到大雁塔題名留念。
狀元及第:古代考生的終極夢想
「狀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舊時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狀元」制度始於唐代,宋朝開始正式沿用。及第,科舉考試列榜有甲乙次第,特指考中進士,明清兩代只用於殿試前三名,凡考中狀元者,都稱狀元及第。如果「解元」、「會元」、「狀元」連考連中則被稱為「三元及第」,這可以說是古代考生的終極夢想。一旦「狀元及第」,將紅袍白馬遊街三日,好不威風。
清乾隆粉彩描金狀元及第碗直徑11.5cm
清青花狀元及第鼻煙壺8.8cm
清象牙嵌狀元透雕象牙骨摺扇寬51.5cm
明清時期,「狀元及第」漸成功名和高官厚祿的象徵,民間以「狀元騎馬」祝吉。所以很多物品都會被繪上「狀元及第」圖,如「清乾隆粉彩描金狀元及第碗」,通體以粉彩繪「狀元及第」圖,圖中一男子身著狀元紅袍,正在歡天喜地騎馬遊街。「清青花狀元及第鼻煙壺」以狀元及第、家門報喜為題材繪寫於壺身:屋內堂前,幾位長者端坐高堂,笑逐顏開,等待喜訊;屋外院內,人們奔走相告,一新科狀元披掛整齊,神採奕奕,正欲進門拜見父母。「清象牙嵌狀元透雕象牙骨摺扇」以工筆重彩形式描繪了狀元高中、榮歸故裡的場景。
清「狀元及第」背「花卉」銀鎖片一枚
清藍緞彩繡狀元及弟凳墊38.5cm
如意狀元門神清四川綿竹木版(著色) 52×28cm×2
此外,小孩配戴的銀鎖、坐的凳墊也多有此題材。過年時節,人們也喜歡將「如意狀元門神」年畫貼於門前,意味來年必中狀元之兆。
一品當朝:位及人臣,主持朝政
隨著明代科舉制度的確立,學而優則仕成為所有學子的理想,「一品當朝」也就應運而生。「一品」為封建王朝官員最高等級,其標誌為禽類的宗長「鶴」,在我國傳統的鳥文化中,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僅次於「鳳」(皇后),故用鶴表「一品」,一品官補子的圖案就是鶴。
佚名一品當朝肖像畫立軸設色紙本143×96cm
清光緒紅地彩繡「一品當朝」椅披(一對) 每條162×48cm
18世紀銀胎景泰藍一品當朝帶扣半徑7cm
「潮」與「朝」諧音,古人喜歡以仙鶴當潮水而立於巖石之上,寓意「一品當朝」,表示官位極高,主持朝政。亦有的畫一著袍服官吏,手持一長條錦帛,上書「當朝一品」四字。清光緒一對「紅地彩繡一品當朝椅披」中,一對仙鶴立於太湖石之上,口銜蓮花、佛手,並飾繡四時花卉、蝙蝠、靈芝等,寓意「一品當朝」、「福壽綿長」。一品文官所使用的「銀胎景泰藍一品當朝帶扣」,仙鶴、紅日、潮水分居其上,與清代一品文官所用補子相呼應,寓意「一品當朝」。
清蘇爐一品當朝狀元及第背喜上眉梢直徑47.5mm
吉語錢中,「一品當朝」多與「狀元及第」合用,寫於錢幣正面,反面通常刻繪一喜上眉梢圖。
魁星點鬥:期待命運的眷顧,能夠金榜題名
魁星,是漢族神話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科舉運勢的神,在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傳說魁星為才子,曾連中三元,卻因貌醜被逐出皇宮,他一怒之下將裝書的木鬥踢掉,投江而死。玉皇深憫其人,賜硃筆一支,命其掌管人間科舉文運,專點考試中榜者的姓名,「魁星點鬥」、「魁星踢鬥」由此應運而生。魁星點鬥的吉祥圖案和讀書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有,明、清則大為流行,常被繪於文人專用的筆筒之上,意寓古代文人對自己寒窗苦讀的認可,同時期待命運的眷顧,能夠金榜題名,為國效力。
清康熙青花魁星點鬥圖筆筒直徑18cm
因「魁」字拆開後是「鬼」和「鬥」二字,所以民間工匠在雕造或繪畫魁星像時,刻意將其塑造成面目猙獰的模樣。它單足立於鰲頭之上,另一腳翹起,一手執筆,一手捧鬥,寓意魁星點鬥、獨佔鰲頭。「清康熙青花魁星點鬥圖筆筒」中,畫面以流雲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一魁星左手託硯,右手執筆,一腳翹起,一腳站立於鰲頭之上,寓意「獨佔鰲頭」,另有數魁星或手持花枝,或捧寶瓶生花,寓意「一枝獨秀」、「平步青雲」。另一部分繪一書生端坐於案前,一書童立於其旁,另一書童牽馬,前有一官員模樣者似正在宣詔,整個畫面似為書生高中狀元之意。
明銅魁星踢鬥擺件(帶座) 高16cm
現在我們常見到的魁星像中,以明代的最為精美,其形象多為頭長雙角,怒目圓睜,一手捧鬥,一手執筆,左腿向後翹起腳踢四方鬥,另一隻腳站在鯉魚上,形態生動活潑。這些造像為明代中原地區民間魁星基本造型,多為讀書人所供奉,希望魁星手中硃筆一點,能出仕中魁。
獨佔鰲頭:在皇帝面前是最優秀的學子,將指日高升
考中的學子中,經殿試由皇帝欽點為進士一甲第一名的狀元,謂之「獨佔鰲頭」。 鰲為龍王九子之一,常被雕刻於宮殿前的臺階上。科舉中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結束後,皇帝在太和殿召見新科進士,一甲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被引至天子座前的階下迎接殿試榜,其中狀元位置居中,且稍前於榜眼、探花,這正好是第一塊御道石正中鐫刻的巨鰲頭部,獨個踏佔在鰲頭之上,這就是「獨佔鰲頭」的由來。
任預乙酉(1885年)作、辛卯(1891年) 柳蔭牧馬獨佔鰲頭(兩幀) 扇面設色紙本
清同治粉彩獨佔鰲頭筆筒直徑18cm
因其寓意美好,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以獨佔鰲頭為題材的文玩字畫、玉雕擺件,晚清海派名家任預的扇畫《獨佔鰲頭》和「清同治粉彩獨佔鰲頭筆筒」,均描繪的是一身穿錦袍、頭戴官帽、手持桂枝的狀元立於鰲頭的情景。為了表達人們望子成龍的期盼,立於鰲頭的形象多以男嬰來代替。清代一對拉鎖繡「獨佔鰲頭」挽袖上,一仙子懷抱手摺桂枝的男嬰腳踏祥雲巧降人間,底下一金冠玉帶手捧鮮花的小孩腳踩神鰲分水而出,其中所表達的「天仙送子」、「獨佔鰲頭」、「蟾宮折桂」等美好寓意極受人們喜愛。
清拉鎖繡「獨佔鰲頭」挽袖(一對) 每條畫芯8.5×51cm
明正:獨佔鰲頭背:指日高升圖直徑41mm
清正:連中三元背:獨佔鰲頭圖蘇爐花錢一枚直徑49mm
吉語錢中的「獨佔鰲頭」,如果在正面,多以字體形式出現,背面則刻繪一身著官袍、腳踏神鰲、手指紅日的「指日高升圖」;如果在反面,多以紋樣的形式出現。
其它吉語:多用諧音,藝術表達更加豐富
清康熙五彩金榜折桂紋盤
1884 早期「金榜題名連生貴子」花錢一枚
此外,寓意「登科」的吉語還包括金榜題名、黃甲傳臚、科甲連綿等。「金榜題名」,金榜指科舉時代殿試揭曉的皇榜;題名即寫上名字,指科舉得中。吉語錢中的「金榜題名」多與「連生貴子」相配,寓意「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此外還引申有「金榜折桂」,「清康熙五彩金榜折桂紋盤」中,一官員官服整齊手舉桂枝,座下一男一女跪地謝恩,寓意高官得坐、金榜折桂、狀元及第、夫榮妻貴。
清18世紀末19世紀端石「黃甲傳臚」圖刻文鼻煙壺
傳統圖案「黃甲傳臚」也是寓科舉及第之意。科舉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黃紙書,故曰黃甲。傳臚,後世科舉,殿試後,宣制唱名,曰傳臚。紋樣多以蟹與蘆為內容構成,《事物異名錄水族蟹》中有言:「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黃甲」,二隻大蟹,意謂二隻黃甲,即二甲,「蘆」與「臚」同音。清代一端石「黃甲傳臚」圖刻文鼻煙壺上的紋飾就是一螃蟹鉗一叢蘆草,意寓科舉及第。
明晚期尤侃款犀角雕「科甲連綿」吸杯長16.4cm;高8cm
至於「科甲連綿」就是考試順利,鄉試、會試、殿試皆一舉得中的意思。表達上多用稻穗、螃蟹、蓮花、藤蔓枝葉等形象,因稻穗有顆諧「科」,螃蟹有殼謂「甲」,「蓮」通連,藤蔓枝葉綿綿。明末清初雕刻家尤侃所制的犀角雕「科甲連綿」吸杯,整器造型為一葉脈舒張的大荷葉,上有數枝徑葉盤繞其上,另外,杯外側還有綻開的蓮花與一莖稻穗,杯底處有兩隻田螺,田螺有殼謂「甲」,整個杯體寓意「科甲連綿」。
(責編:潘佳佳、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