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後》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郊,他在進士及第後,所作的一首七絕。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他在考中之前和考中之後的兩種心情,通過兩種心情的對比,抒發自己終於一步登天,走上光明未來的愉悅心情。
詩歌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我們先看一下孟郊參加考試的背景。孟郊出生於751年,湖州武康的一個小官吏家庭,家中比較清貧,而且從小性格孤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他親眼目睹了在河南的藩鎮之變,763年安史之亂結束,但是當時的國家依舊非常動蕩。孟郊人到中年,三四十歲,在孔子眼裡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年紀,可是他依然沒有什麼成就,在社會上來回漂泊,肯定受到當時社會上很多人的冷眼,和嘲諷。
直到46歲,才在母親的鼓勵下,終於考中進士,心中壓抑的情感,難免要一下子爆發出來。所以才有了登科後,極端的兩種心情描寫。(也許正是因為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他才寫的出《遊子吟》吧!)
詩歌賞析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天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歌前兩句寫兩種心情進行對比。一種是事事不如意,被別人詆毀,鬱郁不得志,比較鬱悶的心情。另一種是放蕩不羈,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公子哥心情。即寫出了當時他的心情,也出了科舉對當時人們的社會地位,具有顛覆作用,考上就是老爺,考不上就是「聖人蛋」!
詩歌后兩句,進一步闡述了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春風迎面,這不僅是一年的春天,也是孟郊人生的春天(當時科舉都是春天),人生得意須盡歡,心情高興的時候看什麼都是好的,不再細看每一朵花,而是要把長安所有的花都看過來,充滿了豪氣與明朗。也正是這兩句,派生了「春風得意」「走馬觀花」的兩個成語。
孟郊考上之後怎麼樣了?
孟郊考中進士之後,並沒怎麼當官,直到51歲的時候,孟郊才在母親的命令下,到洛陽去當了一個縣尉。但是,孟郊可能志在四方,做縣尉並不是他的願望,因此做縣尉期間,他經常地去周邊風景優美的地方遊山玩水,對於公務置之不理,這件事就被縣令報告給了上級。於是上級就另外請了一個人代替他做縣尉的事兒,扣除孟郊一半的薪水給他(他的上級還是挺給他面子,沒有開除他),這種情況下,工資很低,他生活的也很清貧,過3年,孟郊就辭職了。
孟郊和孟浩然是一個人嗎?
孟浩然出生在689年(689—740)。他雖然也是唐代的詩人,但是他生活在盛唐時期。而孟嬌出生在751年,當時的唐朝開始走下坡路,755年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兩個人相差好幾十年,沒有任何交集。也就是孟浩然死了十年之後,孟郊才出生。但是兩個人有共同的愛好,比如志在四方,卻遊山玩水。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因為仕途不順,決定歸隱田園,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詩歌作品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春曉》。孟郊不理政務,整天賞風景就是證明。
孟郊的作品有哪些?
孟郊是一個苦吟詩人,他沒有寫太多山水詩來抒情言志,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吐槽。他的代表作品有《遊子吟》/《登科後》/《勸學》/《酒德》/《古怨別》/《苦寒吟》/《琴曲歌辭湘妃怨》/《君子勿鬱郁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等等,從題目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都從生活中的苦,作為出發點,比如不要抑鬱啊,不要抱怨啊,寒冷疾苦等等。可能是因為他成名比較晚,再加上那個戰亂的時代,生活比較苦,所以作品也就比較苦。比較知名的就是《登科後》與《遊子吟》。
古代的四大喜事,《登科後》就佔了一個名額
古代人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首《登科後》就是喜事之一。孟郊46歲才考上進士,可以說是心情一下子就敞開了,終於走上了人生的巔峰,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和內心翻滾衝動。不用在壓抑情緒,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希望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這份喜悅。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關注意愛笑,訂閱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