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唐朝詩人孟郊,我們最熟悉的,是他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家喻戶曉,感人肺腑。孟郊(751~814年)生性孤直,一生潦倒,他的詩歌多情緒低沉,用詞苦澀。《登科後》是他最特別的詩,一改平日的晦暗壓抑,節奏輕快,用詞張揚,慷慨激昂。
登科後
——孟郊(唐代)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登科後》是孟郊在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及第時所作。
古人形容人生之樂常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將結婚與中科舉並列,其實,結婚人人皆可實現,中科舉卻難如登天。唐代科舉考試,主要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種。明經是測試考生對儒家經典的記憶默寫,錄取比例為10%-20%。進士是考詩賦,每科錄取不過二三十人,唐代,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在次年春季。新科進士要在長安城東南的曲江池宴集同年,到慈恩塔(今西安大雁塔)下題名留念,並騎著高頭大馬在長安大街上巡遊,此時,人們傾城出動,爭相瞻仰。
孟郊生活貧困,屢次落第,四十六歲時,終於金榜題名,成為萬眾矚目的寵兒,可以想像孟郊騎著駿馬,巡遊長安街,民眾前呼後擁,詩人志得意滿,喜不自勝,隨口吟出《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詩人通過今昔對比,直抒胸臆。過去的窮困潦倒、鬱結壓抑如今都不值一提了,今天我無拘無束,心中有說不出的痛快。「齷齪」,本來的意思是骯髒,詩中指過去窮困壓抑、不如意的處境。「放蕩」,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今昔處境和心境的強烈對比,生動地刻畫出一個久受壓抑的小人物突然站在聚光燈下,那種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形態。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輕拂,春花爛漫,我騎著高頭大馬,巡遊在繁華的長安街道上,一天的時間盡覽城中花草。這兩句將詩人的得意情態表達得淋漓盡致。「疾」是快的意思,長安城民眾都來瞻仰這些人中龍鳳,可以想像長安城街道擁擠不堪,在人潮當中,馬不可能跑得很快,而且從詩人的心理分析,如此揚眉吐氣、光耀門楣的時刻,他肯定在心裡唱著「馬兒啊,你慢些跑,慢些跑」!所以,無論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都不可能「馬蹄疾」。「疾」的是詩人的心情,春風得意,愉快得要飛起來,「疾」的是詩人的志向,躊躇滿志,意欲一展抱負。「一日看盡長安花」仿佛說詩人在這一天賞盡了世間美景,使充滿豪氣的詩有了明朗輕快的結尾。
《登科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節奏明快,既具體生動,又凝練概括,既明朗暢達,又別具情致。寥寥二十八個字,「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並派生出「春風得意」、「走馬觀花」兩個成語,不愧為孟郊得意之時的得意之作!如果詩人知道他的詩歌為後人如此欣賞,定然更為得意了!
在金榜題名的得意之時,喜出望外、得意忘形,是人的本性。古代科舉中,也不乏金榜題名的文人墨客,但是卻少有人著意描寫這一主題,並非是他們超脫物外,而是恪守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傳統,刻意掩飾、控制自己的情緒。孟郊卻突破了傳統思想束縛,淋漓盡致地表達得意之情,相比那些內心竊喜、偽裝平靜、故作謙虛的才子們,孟郊是如此率真,如此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