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增長將依賴出口 中國成關鍵

2020-12-14 中華會計網校

  The U.S. economy will have to increasingly rely on exports for growth because of the reluctance of policy makers to use monetary or fiscal policy prescriptions, ITG Investment Research senior economist Steve Blitz said, a formula which poses downside risks.

  研究機構ITG Investment Research的高級經濟學家布裡茨(Steve Blitz)說,美國經濟增長將日益依賴出口拉動,因為決策者不願使用貨幣或財政政策這類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可能會構成經濟下行的風險。

  The Federal Reserve's closing of its bond-purchase program and the expiration of some stimulus efforts mean an outsized emphasis on selling goods overseas to pull the economy along, Blitz said. U.S. policy makers will have to hope one of its chief economic rivals steps in to pick up the slack.

  布裡茨說,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結束其債券購買計劃以及一些經濟刺激措施到期意味著想要拉動經濟增長,我們將主要依靠出口。美國的決策者將不得不寄希望於其經濟上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能夠介入,填補其退出造成的空缺。

  "You've got a contractionary bias going forward now on the monetary and fiscal side," Blitz said in an interview.

  布裡茨在接受採訪時說,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在偏向緊縮。

  "How do you keep the economy going? Exports, and that means whether it's directly to China or not, they are certainly the linchpin."

  布裡茨說,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靠出口。這意味著無論是否直接向中國出口,中國肯定是關鍵。

  With unemployment figures still inflated, Blitz said there are sentiment risks as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both show unease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Any contraction in hiring or negative surpris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quickly sour consumers' feelings.

  由於失業人數仍在增加,布裡茨說,存在這樣一種風險,即消費者和企業都對經濟狀況表現出不安情緒。一旦招聘出現收縮,或出現任何負面的意外情況,消費者的情緒都有可能迅速變得糟糕。

  "There's not a lot of cushion or goodwill for the economy to keep people spending if they start to see the economy get worse," he said.

  布裡茨說,如果消費者看到經濟有變糟糕的跡象,那麼經濟中並沒有多少緩衝機制或積極的情緒能讓消費者繼續消費。

  The political fight over spending and deficits has effectively taken Congress out of the picture when it comes to goosing the economy, and the Fed has signaled it doesn't intend to embark on another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given current economic indicators. Those positions may have to change, Blitz said, particularly if policy makers are again caught off guard by a deterioration.

  每當涉及推動經濟發展時,有關支出和赤字的政治鬥爭實際上讓國會迷失了主要方向。美聯儲已暗示,鑑於當前各項經濟指標,其並不打算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布裡茨說,這些政策立場可能會被迫改變,特別是如果經濟形勢惡化令決策者措手不及。

  "You've got in effect a pulling away of stimulus at the same time no one's really addressing the economy. You've narrowed the sources of growth," Blitz said.

  布裡茨說,事實上,在收回經濟刺激措施的同時卻沒有人在真正解決經濟問題。經濟增長的源泉被限制了。

相關焦點

  • 韓國經濟的"中國依賴"程度:與出口依存度同步
    這也標誌著兩國的經貿合作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經貿關係發展有望迎來新的機遇。但韓國在歡呼中國在給韓國帶來難得發展機遇的同時,很快又轉而擔憂對中國依賴的不斷增加,是否會給韓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  韓國媒體近日紛紛報導稱,韓國經濟依賴中國的局面正在日益深化,在貿易、金融、房地產等各個經濟領域,中國都在發揮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報導指出,尤其是在貿易方面,韓國高度依賴中國。
  • 中國已是主要買家 東亞或將超西歐成俄出口關鍵地區
    參考消息網5月9日報導俄媒報導,俄羅斯出口中心預測稱,2019年東亞將超越俄產品一直以來的最大買家西歐,成為俄出口的關鍵地區。據俄羅斯出口中心預測,俄產品對東亞出口額或超過對西歐出口額,而西歐一貫是俄商品與服務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就購買俄商品與服務而言,去年東亞國家支出金額比西歐地區少80億美元。但東亞進口額加速增長,去年增速為39.3%,而西歐增長了30%。報導稱,俄羅斯出口中心相信,東亞的主要增長動力將是中國。
  • 越南經濟奇蹟或將被美國打回原形,關鍵時刻,想到中國市場和人民幣
    ,高度依賴外國經濟,這將對國家經濟的獨立性構成威脅。事實上,過去數年來,一些低外儲、高外債,過於依賴美元貸款的市場都不斷上演著經濟上的被動困局,按美國金融網站ZeroHedge的解釋就是,越南經濟儘管在近幾年以業取得了亮眼的指數增長,但其高企的債務赤字也在不斷膨脹,或將成為新的「玻璃七國」,比較類似於阿根廷、土耳其、巴西、印尼、印度、馬來西亞這六國。
  • 德媒:中國將成世界最大經濟體 全球經濟短期內對華更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和最長的國境線。 過去在天津、青島和喀什出現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均自境外輸入。在天津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官方稱,在從德國進口的豬肘包裝上檢測出了新冠病毒,天津8人感染,有關部門立即組織了大規模病毒檢測。 天津的案例表明,一旦某地出現新冠病毒,當局將立即組織大規模病毒檢測。
  • 中國經濟增長和「美國發門票」有關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2008年已經...
    此間,中國積累了高額的貿易順差(主要是來自美國的順差,如果沒有來自美國的順差,中國的國際貿易將保持持續逆差;另外,美國官方公布的中美貿易順差同中國公布的數據有差異,主要是美國統計了通過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的貿易品。美國的這個統計數據更客觀。很好理解,如果美國市場減少消費,這些轉口就不會產生,中國出口總量會隨之降低。),並以外匯儲備的形式再度回流美國金融市場。
  • 2019年,德國經濟的「外貿依賴度」高達70.8%,那中國、美國呢?
    但在2019年,德國的外貿下降了4.3%(其中出口下降4.6%)——意味著德國企業的訂單縮減了,並連帶著企業的生產投資縮減,就業人員的收入整體縮減,拉低了德國經濟增長。2019年中美兩國的外貿依賴度先看中國:2019年中國的GDP總額約為14.363萬億美元,完成的對外進出口商品總額為為45761.26億美元——即2019年中國的外貿總額佔GDP的比重為31.86%,不到同期德國外貿依賴度的一半。
  • 網易解讀266期:依賴外貿讓中國貧困化增長
    事實證明,高額的貨幣積累不能等同於經濟繁榮,而國際間的貿易更追求一種互惠互利的良性發展。貿易重商主義已經被看做是帶有明顯局限性的觀點。2、貿易重商主義使得我國外貿成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施行帶有重商主義性質的以低價產品推動出口規模擴張,從而帶來經濟增長的貿易政策。
  • 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薄弱點是稀土,美國前高官:嚴重依賴中國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稀土幾乎處於全球壟斷地位。過去多年,憑藉中國的稀土供應,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相關領域得以長期發展,提高了相應的科技和生產力水平。這也是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者依賴全球分工協作的註腳。在美國的許多高科技和國防產品中,一旦沒有稀土供應,相關的生產商或將面臨產品的停滯。
  • 英媒:臺灣經濟事實上高度依賴大陸 國民黨諷刺蔡英文當局「親中...
    出口最大宗的仍是「電子零組件」,增加了20%左右,達207.6 億美元,特別集中於積體電路(集成電路),譬如晶片(晶片)產品等等。緊接在後的是「資通與視聽產品」增加了 58.4 億美元(增加15.1%),之後則是光學器材增 加了2.5 億美元(增加2.4%)。確實,根據同份資料顯示,去年臺灣出口貨品中,半導體佔關鍵角色。
  • 吳曉求: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七大關鍵因素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25日電 題:《吳曉求: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七大關鍵因素》作者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和中高速增長時期,接下來,如果一味的再追求高速增長,那麼我們的生存環境將會受到嚴重破壞,中國的所謂人口紅利和自然資源也難以支撐那樣的高速增長。
  • 外媒評述:中國經濟增長將引領世界復甦
    報導注意到,北京已表示,「十四五」規劃將圍繞「雙循環」展開。根據該政策,經濟增長將越來越依賴內需。在中國國內,重點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向價值鏈上遊轉移,包括通過吸引外國投資,來確保重要技術的可靠供應。北京認為這些技術受到了與華盛頓政治緊張關係的威脅。
  • 美國經濟欲擺脫稀土依賴,美國人:我們離不開中國製造,又有新進展
    據彭博社報導,法案措施將為參與美國礦山開採,回收和再循環關鍵礦產和金屬的公司提供稅收優惠。該法案也是國會最近推動將供應鏈轉移的一部分。正在德克薩斯州開發Round Top Mountain礦床的美國稀土公司執行長皮尼·奧特豪斯(Pini Althaus)在電話採訪中說:如果法案得以通過,稅收優惠將大大改善任何美國國內稀土項目的底線。
  • 中國出口創紀錄增長 外媒:好消息!
    報導稱,得益於中國的抗疫措施及財政政策,中國經濟快速復甦,也讓世界經濟看到曙光。美聯社、CNN、路透社等多家境外主流媒體圍觀了中國今年前11個月的貿易進出口數據後,都寫上了一句話,中國將成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 日表示,這組貿易數據真的是好消息。
  • 歐洲經濟火車頭「顯著復甦」,中國年內成德國最大出口目的地國?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經濟學家彼得森日前表示,從最新公布的工業數據來看,德國似乎已經邁過經濟發展的最低點。「黃金」出口時代已經過去?德國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出口,但出口是雙向活動,不僅取決於產量,也要看市場需求是否到位。巴克萊銀行(Barclays)經濟學家凱勒(Keller)稱:「如果全球需求持續回升,德國將從中受益。」
  • 澳大利亞的經濟和就業,到底對中國依賴到了什麼程度?
    這些中國學生畢業後會爭取在澳大利亞定居。澳大利亞大學對外國學生的收費很高,但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在世界範圍內其實競爭力並不高,這些中國學生來這裡的唯一原因是很容易進入大學,之後也很容易移民澳洲。近20年許多中國家庭都富裕了起來,家長熱衷於將孩子送到西方國家留學,這也讓中國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
  • 外貿出口強勢增長 中國經濟正穩步邁向新高度
    「四季度隨著補庫周期進入平穩狀態、投資活動回暖,製造業復甦有望進入年內第四輪邏輯轉換,即內生性的復甦,即政策逐步退出後,經濟基於周期波動的自身修復,經濟結構不斷調整,逐步重新達成更高水平的均衡。」陶金作出這樣的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的強勢增長支撐了11月製造業PMI的回升。
  • 外媒: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正變得更清晰
     人民日報12月1日報導: 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29日報導,全球經濟對中國依賴的程度正變得更加清晰。報導指出:「中國佔全球出口的比重正在上升,甚至超過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戰之前的水平。」一些人認為,近期籤署的RCEP協議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
  • 18000億,中國11月出口額大漲21%!美國幫了「大忙」?
    美國買家成中國出口「主力貢獻者」詳細來看,我國11月出口超預期增長,東協、歐盟、美國、日本及韓國這前5大貿易夥伴都「出了力」。點擊播放 GIF 0.0M法媒:中國經濟確認復甦!未來出口還將繼續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我國11月對美出口的大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美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緊密相連。以美國政府一直呼籲的「去全球化」為例,美國商會9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即便政府對中國產品提高了收費,但大多數美企都表示,這不足以讓它們將工廠遷出中國,並表示還將繼續在中國市場「深耕」。
  • 全球經濟衰退令中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這一次的製造業PMI也進一步顯示了中國經濟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嚴重程度。中國是最先受疫情影響的國家。而其他國家則在4月份實施了封鎖舉措,導致全球需求下降,進而威脅到中國重啟經濟的努力。中國和美國之前都公布了糟糕的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分別同比下滑6.8%和4.8%,顯示出疫情造成的幹擾導致全球經濟迅速陷入衰退。
  • 中國不是最大的出口國,為什麼中國對美國醫藥行業仍然很重要?
    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公布的數據表明了這一點。今年2月,從中國內地藥品進口額較上月下降近30%,主要原因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被叫停。但在中國重啟經濟後,這一數字迅速回升,分別增長了36.5、26.9和40.1%。更重要的是,在5月份,它比去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