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經典」即可關注我們,添加小編個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李敖先生去世了,沒有前兆的灼傷了眾多文人的心。
你也許不知道李敖先生是誰,有過哪些作品。但你應該聽過那句李敖改自富蘭克林的話:「這裡是我的國家,我要使它自由。」
十二年前,復旦大學逸夫樓內,跨海東來的李敖,完成了在大陸最後一場演講。演講結尾他說,數風流人物,還看錦濤。臺下笑聲四起,李敖得意揮手,很快又意興闌珊。
有人問李敖怕不怕死,李敖說,《聖經》中有匹灰馬,馬上之人名為死亡。他已隨時準備上馬,就此別過,永不相見。興許是早有意料,感知了茫茫中的天命 ,差不多整一年前就預言了自己的結局 。
狂人有狂人的死法,至少走的自信,走的有態度,對自己有說法。人世茫茫,自有定數,從容歸去,一路嘯歌。
他曾罵蔣介石,罵李登輝,罵民進黨是一群爬樹的猴子。他罵了一輩子,抗爭了一輩子。
李敖先生,狂人,他可以狂到大罵執政黨領袖;
李敖先生,謙卑,在昔日恩師面前單膝跪地,為老師穿鞋。
對這位在國際上都享有知名度的李敖先生,難免好奇他這樣一個傳奇的人物,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女的。
身教第一:狂亦狂的有理,處事自然謙遜
李敖先生的狂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有人曾拿他和魯迅先生作比較,他說:「魯迅的文字抽掉情緒後,就沒什麼營養了,而我的文字抽掉情緒,全是論據。」而他的謙遜也有記錄。在一次活動中,李敖5分鐘內,對為工作人員表示了4次感謝。
這些行事風格對他的兒子也很有影響。
李敖之子李戡在2010年做的兩件事,使他迅速進入公眾視野:
放棄了臺灣大學的邀請,轉投北京大學;
寫了一本《李戡戡亂記》,矛頭直指臺灣教育的種種問題。
無論是棄臺大選北大,還是出書痛斥臺灣教育,都讓人們從中隱約感受到他父親身上的那股狂狷之氣。但他的這本書卻被臺灣著名媒體人陳文茜所贊。細看之下,人們所看到的李戡的「狂妄」之舉,基本上都是源於他對臺灣教育現狀的「不吐不快」。
而且一坐到書桌前,李戡就會立即表現出謙卑謹慎的態度。例如:來北大的第一個學期,他便選了10門課,周一至周四的時間全部被課程佔滿。
思維傳承:理性判斷、成熟思考
儘管對學校的教育方式非常不認同,覺得教科書上的東西都是「臭雞蛋」,但是李戡卻從未試圖以犧牲自己的學習成績來與令他失望的教育體制進行對抗。
據李戡對記者的表述,為了好的成績,死記硬背、課外補習班他都有做,不會因為自己的不認同或者家庭原因就進行行為抵抗。
李敖17歲時主動休學在家卻依然名聲顯赫,但李戡卻表示如今已不是父親當年那個時代,不會效仿父親當年的做法。
而這也正是李敖對兒子的期待。面對比自己小57歲的兒子,李敖會告訴他,「有些彎路我走過了,你不必再走。」「有些事你不必這樣做,這樣做對你沒什麼好處。」
李戡有時會覺得,父親對自己的學習成績看得太重,生怕他不能融入這個社會。所以有時會與李敖產生爭執,但是靜下來後又會說:「成績好本來就是一個學生應該做的事,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爸媽負責。」
明確身份:教育之事,點到即止
有人覺得李敖這種身份,這種言辭談吐的人,一定會很強勢。讓人驚訝的是,李敖在家庭教育上的態度恰恰相反。
在一次媒體的採訪中,李戡對父親李敖表現得畢恭畢敬,同時又不乏父子情深。當父親拿起話筒站起來講話時,李戡認真聆聽,並目不轉睛望著父親。在父親與媒體互動時,他在旁邊也是協助父親,耐心等待。
所以有記者向李敖請教「育兒經」,是怎樣培養出李戡這樣一個年紀輕輕卻成熟穩重的兒子。
李敖笑道:「 我今年80歲了,我兒子今年還不滿22歲。我比他足足大了58歲。從年齡差來講,我可以算是他的祖父輩了。我告訴你們,在與後輩相處過程中,我有個了不起的地方在於,我清楚老年人常犯的毛病,並成功避開了。比如說,在祖父的年紀,人一般會開始囉嗦,講話多,這很容易讓年輕人討厭。對此,我很警覺,有時候看到兒子做得不妥當的地方,或者看他不順眼的時候,會適當說他幾句,但點到為止,絕不囉嗦。他真要做什麼事,讓他自己做主。」
父愛之沉,如山不顯
其實李敖先生還有一個女兒,叫李文。
曾經身陷囹圄的李敖,在獄中給女兒寫過80封信。出獄後李敖將其集結成《坐牢家爸爸給女兒的八十封信》出版。在書的序言裡李敖寫道:「我對李文的最大虧欠是我一生麻煩,使她不能跟我住,不能好好教育她;我對李文的最大恩德是我始終堅壁清野,使她念美國學校,不念三民主義,不受國民黨教育汙染。」他還說:「世之有感於父女之情、憂患之書者,必將啼笑以視斯文。」
李敖寫給李文的信每一封都以「親愛的小文」開頭,就像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開頭總是「你好哇,李銀河!」這80封信的內容皆以英文教學的趣事為主,每一封都有一個主題,比如這個禮拜講「海外人魚」,下個禮拜就講「蒼蠅的老婆最多」,所有的信加起來好像一本手寫的百科全書。為了增加趣味性,每一封信李敖都儘量配上插圖,切割得整整齊齊。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李敖對李文的愛心和苦心,並非他常說的「只愛一點點,不愛那麼多」!
李敖先生的教育方式,聽起來很簡單,可是真正實踐起來卻不見得容易。
以布衣之軀笑傲王侯,千古文人迷夢不過如此。一個時代的狂生謝幕,留下了他的文字、留下了思想、亦留下了他的教育。
自此,耳邊尤憶:「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我狂。」
來源:遠播國際教育
第26屆現代與經典
全國教學觀摩研討會報名中
時間:2018年4月至6月
地點:南京、深圳、台州、揚州、杭州等。
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班主任、名師工作坊等
了解詳情與報名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