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央視正式引進了韓劇《愛情是什麼》,作為一部經典的韓國家庭劇,現在豆瓣上還有9.0的評分。雖然這不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國的韓劇,但韓劇在中國市場上的火爆就是從這部劇集開始的。而韓劇是韓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僅僅依靠央視的力量,韓劇也無法達到後來的火爆程度。之後韓劇在中國的興起,很大程度依賴的是中國資本對韓國娛樂產業的引入,韓劇、遊戲、女團等等。
我們可以把這些資本成為「帶路黨」。隨著網際網路企業的崛起,許多大資本進軍娛樂行業,一波需求被刺激起來,但缺乏好的產品。有些人把電視劇、遊戲等成為文化快餐,是一種消遣、輕鬆、通俗的文化,似乎不需要多長時間培養。但實際上想要做好快餐,也需要很多年的積累。
中國目前的快餐產業,仍然缺少與百勝匹敵的企業。沒聽過百勝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看看肯德基、必勝客、塔可貝爾、東方既白、小肥羊這些企業是一個什麼關係。而在快速消費品領域,也是被外企霸佔,往往越是快速越不好做。
話說回來,既然文化快餐也不好做,那不如引進現成的。缺少網劇,去韓國找,捧紅了李敏鎬、宋仲基等一大波明星;缺少藝人,去韓國找,捧紅了很多在韓國的中國練習生,鹿晗、黃子韜、吳亦凡等。
對於韓劇的崛起,當然也有它自身的原因。政府的支持,高度市場化的創作模式,簡單的故事情節和突出的主題和人物性格,使它可以突破文化上的差異。這一點,非常像好萊塢商業大片,商業大片往往不局限於講美國的故事,而是講一個沒有文化衝突、簡單易懂的故事;而美劇則更關注美國國內受眾,所以許多美劇的出口受限。
說到韓流的衰退,目前可能在中國比較明顯,韓流在全球範圍內的熱度其實並沒有倒退。
一方面歸因於韓流的質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中國年輕人的需求了,大家需要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也需要更加本土化的文化產品。另外由於中國文化產業的崛起,韓國明星在中國的「黃金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另一方面,中韓的國家利益衝突是韓流衰退的很大原因,「薩德事件」作為導火索,點燃了中國的民族情緒。不管是否有限韓令,韓流在中國的衰退也成了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