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關於含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可以說,又一次引發大家對馬兜鈴的注意!為什麼說「又」呢,是因為這次「惹禍」的主角還是馬兜鈴酸。對於馬兜鈴來說,這個消息對它無異於是「一萬點傷害」。
先說說什麼是馬兜鈴酸,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s,AA)為硝基菲類有機酸類化合物,其主要的毒性成分為馬兜鈴酸Ⅰ和馬兜鈴酸Ⅱ,天然存在於諸如馬兜鈴屬(Aristolochia)及細辛屬(Asarum)等馬兜鈴科植物中,而這些植物廣泛地被作為原生藥材入藥,包括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尋骨風、硃砂蓮等。
中醫認為,馬兜鈴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咳嗽;其莖稱天仙藤有理氣、祛溼、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稱青木香有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關節疼痛。不難看出,馬兜鈴也並非一無是處,也是有它獨特的作用的。
而對於含有馬兜鈴的中成藥,據說有許多,諸如複方三蛇膽川貝末;順氣化痰止咳丸;細辛中藥配方顆粒和三痺湯;益腎蠲痺丸;護齒靈;龍膽瀉肝丸;杜仲筋骨痺痛丸等中成藥。這些中成藥就不能使用嗎?事實上,未必盡然。
早在20世紀末,在「關木通事件」或者叫「龍膽瀉肝丸事件」中,馬兜鈴酸就已經走入人們的視野,被認為具有很強的腎毒性,是造成許多長年服用龍膽瀉肝丸患者腎功能衰竭的元兇。此次的研究報告認為,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和中成藥,是亞洲地區許多肝癌患者的致命原因。因此,此文一出,引起挺中藥派和反中藥派的強烈反響。
一方「談馬兜鈴色變」,認為應該對所有含「馬」的中草藥與中成藥禁用;而另一方則認為,這項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是統計學玩的把戲,滿滿都是作者對中藥的偏見與傲慢。
其實,二者的態度都不夠客觀,要不得。
首先,我們不能「諱疾忌醫」,要正確地認識中藥的毒副作用。所謂中藥,都有其四氣五味寒熱溫涼的偏性,是為糾偏所用,「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對於存在陰陽偏差的病者,適當、適時地使用中藥,完全不會產生危害。當然,前提是,藥材要足夠安全,進行科學的炮製加工,才能達到趨利避害。如同之前對「關木通事件」的處理一樣,要使用安全正確的植物藥,而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為有了這些事件與報導,就對中藥另眼相待。
同時,也要注意,科學正確地使用中藥,不能無原則的長時間使用和濫用。比如,中醫用藥治病,往往中病即止,不過三五劑藥即可見效收功;只有對個別慢性疾病者,才會長期給藥,但這種情況下高明的中醫是不會亂用虎狼藥的。
造成濫用的原因,一是許多國內的西醫或全科醫生,在不懂中藥藥性,不辨證的情況下,見病給藥,而且長期大量給藥;二是許多我們的國民,自己看了一些養生節目,自己讀了幾本中醫的科普書,甚至認為是祖傳的方子或者自己上山挖來的草藥才安全可靠,自己給自己當醫生,濫用藥物,或者熬湯,或者泡藥酒,治療咳嗽或關節炎等病症。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系原創作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主任醫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黃濤,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