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宅院和現在房屋結構不一樣,現代都是幾室幾廳,古代以幾進幾出院落,大戶人家庭院深深,有七進七出院子、五進五出院子,以三進三出為代表。
三進三出的基本組成要素為:宅門、影壁、倒座房、垂花門、抄手遊廊、東廂房、西廂房、庭院、耳房、正房、後罩房。
三進三出宅門從建築形式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房屋構成的屋宇式門;另一類是在院牆合擾處建造的牆垣式門。屋宇式門主要有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和如意門。
影壁又稱照壁、蕭牆或罘罳,是建造在門前或門內的單體建築,與門的位置照相呼應,影壁根據平面建造形制,又可分成一字影壁、八字影壁、座山影壁等。
影壁的建造,在《禮記·郊特牲》中有如下記載:「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意思是天子可以在門外建造影壁,諸侯可以在門內建造影壁,大夫可以用簾遮擋,而士則只能用布帷來遮擋。這說明身份等級的高低對影壁所建的位置、使用的材料都有不同要求。
倒座房是和正房對著的院外的房子,應該是僕人居住的。
垂花門是內宅與外宅(前院)的分界線和唯一通道。前院與內院用垂花門和院牆相隔。前院,外人可以引到南房會客室,而內院則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隨便出入,這條規定就連自家的男僕都必須執行。
古時豪門旺族、富貴之家,一般德高望重,年歲已高,養尊處優者,所居寢之所,皆為坐北之上,其會客禮待之處,皆在堂屋,也就是正房。在通常情況下,正房是坐北向面南的,但也居院落整體布局中心偏北。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這裡一北邊的一套正房,一般同梁共脊。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臥室或書房。耳房一般與正房緊帖,於正房兩側,其北邊後牆與正房平齊,向南則比正房突入了一展之距,這裡一般留有門,卻是東西相望的。位自上向下俯視,可見正房和耳房同頂成長方形,正房前邊一般都有走廊。
暖閣古代是指與大屋子隔開而又相通連的小房間,可設爐取暖。
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小合院一般西側為起層室,東側則為灶房、柴房、庫房用。
與正房相對的南側,是大門所在,尋常人家一般只設一門樓,稍寬裕些的直接建成比正房稍底一些的小房間,進門兩側有兩耳房,其門常設在向北方向,或有可能在過道上開設一門。或存放雜物家當,或留為管家、官事起居餐飲使用。
還有特別指出的是後罩房,一般有錢人家的,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這一般是在正房的後面,常常看到「情定後花園」,就可以知道女子閨房一般在後分院啊。
三進三出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時還有東西耳房,有抄手遊廊將四面的房子聯接,可避風雨。
抄手遊廊都是沿著院落的外緣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將兩手交叉握在一起)時,胳膊和手形成的環的形狀,所以叫抄手遊廊。抄手遊廊是開敞式附屬建築,大戶宅院,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觀賞院內景致。
抱夏:圍繞堂屋後面的側室,紅樓夢三:由後廊往西,出了角門,是一條南北甬路,南邊是倒座三間小小抱夏廳。
暖閣和大屋子之間是有直接連通的甬道,而抱夏是獨立的,與大屋子沒有直接連接在一起。